核舟记教案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舟记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核舟记教案 篇1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 有奇(yòujī)箬篷(ruò) 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黍(shǔ)矫首(jiǎo)篆章(zhuàn)壬戌(rén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③舟尾横卧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明确: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船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定语,必须和量词组成数量词组才能充当定语。在古代汉语里,数词则可单独充当定语。B.“尝贻余核舟一”翻译为“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为“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可见古代汉语中,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时,不仅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而这种把数词放在名词后的用法,计数的意味更明显。
目标导学二: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明确:奇巧。
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
明确: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更写出了核舟体积的准确性与形象性。
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抒发感悟。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明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写船顶部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明确: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六)指名朗读课文第六段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
明确: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小结:在全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核舟的创作本“因势象形”,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
教后反思
可取之处 以《微雕欣赏》视频作为导入,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向他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教学中,除了梳理与归纳基础字词外,同时利用课文特点强化学生对古代汉语数量词的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先整体把握全文,再深入到写核舟的具体段落对文章进行赏析,让学生由衷体会到古代艺术工匠的技艺之巧,艺术之美,以及文章的语言结构之美。
不足之处 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上稍显欠缺。
核舟记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略)
(2)释词。(略)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⑤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三、总结、扩展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核舟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能参看注释。
查阅工具书,试作书面翻释;上课时,抽查上、中、下三类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
三、描述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是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
四、布置预习,解答下列问题:
(一)“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二)划分本文段落,概括段意。
(三)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点?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钩、钓;椎、推;楫、缉、揖)。
五、作背诵指导。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笔记;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和解题。
解题:核舟记,即用文字记叙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标题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写的内容,是一篇描写具体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学(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有《茅檐集》。
本文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二、检查预习。
(一)正音和正形:
正音:轩()、糁()、诎()、属()、罔()、黍()、袒()、髯()、为()、髻()、虞()、篆()、啸()、褶()、壬()、弥()。
(二)教师巡回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对预习情况加以简要讲评,表扬好的.,帮助差的,并且再次强调预习的作用。
三、指导学习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提问: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本文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
(三)提问: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明确: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第3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四)提问: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本文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
(五)指名学生翻释第1节(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读一句,然后逐字解译,最后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下同)
教师补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数词“一”。奇巧:(手艺)奇妙精巧。曰:在这里是活用,释成“名叫”、“叫做”,不能释成“说”。以:介词,用。径寸:直径一寸。之:结构助词,的。为:,动词,做,在这里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词,没有;罔不:没有不,无不。因:动词,顺着、按照。势(木头的);样子。象:动词,模仿。形:名词,(雕刻物体的)形状。具:动词,备、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成现代汉语是:没有不顺着木料原来的样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状来雕刻,使雕刻出来的艺术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尝:时间副词,曾经。余;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表数量。盖:句首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译成“原来是”。云: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必译出。这一节是总叙,先介绍王叔远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艺人,接着引出他送给作者的核舟,最后点明核舟的主题,注意这一节小层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诵。
(六)指名学生翻译第2节,教师补充。
开头一句总写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读。奇:零数。黍:古代制尺以一个黍粒的纵长作一分的长度。这一句给人以整体感,并与上节“径寸之木”相照应。接着分四层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层(第2节)先写船仓。者:代词,与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词组。为:,是。之:代词,指仓。这里先写船仓中部的外观。然后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依次分写船窗、船栏、对联。“旁开小窗……共八扇”点明窗的位置和数目。以上都写舟外。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开。用一“启”字又引导读者从舟外到舟内。观:集中目力看。
“闭之……石青糁之”。“闭”与上文的“启”相应。用一“闭”字又从舟内回到舟外,上面写窗,只概括点明它的位置和数目,这里写窗,却细致地介绍了窗上的文字。
提问:上面两个“之”,意思相同么?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之”代小窗,后一个“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问:窗上的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明确: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摘录下来组成对联,刻在小窗上,不仅与上节“大苏泛赤壁”相应,非常切题,而且也可以启发读者联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时,作者真切地将它们描述出来,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归纳:第2节主要写船仓。作者是按观察顺序依次来写。以写船仓为主。其次序是先写仓,次写篛篷、小窗,再写栏杆,后写对联,其中又以写窗和对联为主。同学们按上述顺序加以理解记忆,有助于背诵(这点也可视具体情况,启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概貌;首尾长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篛篷、小窗、栏杆、对联。
(七)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回忆第1.2节的层次(不看书),然后教师念一句译文,学生朗读一句原文(反复两到三次),再要学生合上课本,教师译一句译文,学生背诵一句原文。
四
课堂作业。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以、曰、尝、贻、盖、云、有、许、覆之、闭之、糁之。教师巡回检查以后加以补充纠正,要求学生课后誊正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核舟记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2、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3、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艺,领略工艺美术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印发有关《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介绍及部分段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微雕艺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读课文。译读课文。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当堂练习,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核舟记》这篇文章,知晓了有关微雕艺术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还通读了全文,并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译读。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练习。请同学们把语文作业本翻到第七十六页,完成第一至四题。开始。
生做练习题(加点字、通假字、加量词、文学常识,共填15个空),师可作巡视。估计三分钟后交流。
师作点评。
二、 梳理思路
师:文章题目叫《核舟记》,顾名思义,这文章是记一只核舟的,记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舟的,请问,这文章里,从哪一句话开始写到核舟了?
生:第一段第二句就开始了,“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师:第一段一共就两句话,我们看第一句话写什么的?请找出一个核心词——
生:奇巧。
师:请解释这一词的意思——
生: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师:有点儿小小的误差——
生:奇妙精巧。
师:谁啊——
生:王叔远。
师:据此,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这一长句话的意思——
生:王叔远雕刻技艺奇妙精巧。
师:他的手艺奇妙精巧的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这句话重要,这句话可谓“微言大义”,我们可得来嚼一嚼。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师:再请大家来嚼一嚼,就这句话里,怎么就表现出王叔远手艺奇巧了呢?
生:只用一寸的木头,能雕这么多的东西。
师:哦,你一句话里已涉及两个方面,(板书:奇巧,材料之小、表现范围之广。)
生:还有,更重要的是,设计巧妙,雕得很像,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如果刚才是以量取胜的话,这里还有以质取胜。(板书: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话说到这份上,我们已经清楚了:明代有个王叔远,微雕技术有一套,能在那么小的.材料上雕出那么多的东西,而且还雕得那么好。神乎其神啊,这时候最好能拿出一个具体的作品来让我们见识见识,眼见为实啊,作者写了一个具体的作品来了吗?
生:写了,核舟。
师:这里老师要补充一些知识,这微雕里头,果核这种材料是最难雕的,果核难挑,据说万里挑一,果核难雕,据资料记载,这王叔远一生只有两个用果核雕成的作品,其中一个就是核舟,雕了“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送给魏学洢了,从中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其中还可能有相同的情愫在里头,因为,只有喜欢“大苏泛赤壁”的人,才会花上几年的时间来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只有充分地了解友人的情怀,才会把雕有“大苏泛赤壁”的核舟送给友人。你们说是吗?
生:是。
师:至此,这文章,思路已经很清楚了,从大的方面讲,可分几部分?
生:三大部分,第一段,总起,写王叔远技艺高超并指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第二至五段,具体描写核舟;第六段,总结一下,核舟雕刻技艺高超。
师:可知,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的。
生:也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王叔远雕刻技艺高超,第二部分其余部分,具体写核舟雕刻得精美,以实例证明王叔远技艺高超。
师:很有道理。
三、 精读课文
师:我们这堂课啊,同学们要干的是什么呢?一个字:找。找什么呢?找证据。找什么证据呢?围绕着王叔远的奇巧,围绕着奇巧的三个方面表现,从课文描写核舟的部分找证据。老师先抛砖引玉。第二段写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最后一段里写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见这雕刻舟的果核真小。接下来,请你们找到佐证表现范围广的证据。
生:最后一段写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字共三十有四”可见所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
师:孺子可教啊,大家一学就会。第三个方面,“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就这八个字里头,还有个递进关系,大家能看出来吗?
生:由形似到神似。
师:是啊,这可是技艺到了炉火纯青的人才能到达的境界啊!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是悟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同学们,先自己读,悟,找,待会儿我们小组里讨论、相互启发,最后在班上交流。
生自读、悟、找。(约五分钟)
生小组交流。(约两分钟)
班级交流。(约八分钟)
生:第二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这里因势象形,桃核,中间大两头小,中间船舱,顺其自然,因势象形。
师:顺手而为之,好。
生:第二段,写到八扇小窗,窗能开关,窗上刻字,这些字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上的句子,呼应了前面的“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师:这也是下文中苏轼他们活动的背景。
生:第三段,主要写苏轼、佛印、鲁直三人的姿态神情。写得栩栩如生。有外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有道具:手卷,念珠。有动作:阅,执,抚,指,语,矫,昂,卧,诎,竖,倚。更重要的是,有神情:如有所语,矫首昂视。有细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珠可历历数也。
生:第四段写两个舟子的动作、情状,一人“若啸呼状”,写出其悠闲,一人“视端容寂”,写出其专注。说明大苏在泛舟,渲染出轻松、愉悦的气氛,与开头的“大苏泛赤壁”相呼应。还有一细节,卧一楫,也说明在泛舟,橹都放在舟上了。
师:刚才有人说到细节,是的,雕刻家不但构思精巧,还特别的细心、细腻,这从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来,除了刚才提到的外,还有哪些细节处呢?
生:窗上的字,用“石青糁之”,船背上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其色丹”,雕刻家特别在乎色彩的和谐。
师(小结):雕刻家以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了如许多的人、物,而且雕得如许的生动传神。引得作者不得不感叹:“嘻,技亦灵怪矣哉!”“灵怪矣哉”,已有“鬼斧神工”之意,意即这简直不是人雕出来的,是有鬼神助之啊!
四、 探讨写法
师:此文能成为千古名篇,得益于核舟雕得好,还得益于文章写得妙。同学们,这文章的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处呢?
生: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
师:为什么先写中间的船舱呢?
生:一是“中轩敞”,醒目;窗可关闭,引发读者兴趣。二是舱上有窗,窗上有来自《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名句,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相当于苏轼他们的活动背景。最后写船尾的舟子,为了烘托船头的三个人的。
生:还有总分总的结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
生:“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这“如”、“若”用得客观。
生:五个人,重点写前三人;前三人,重点写苏轼,符合“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详略得当。
五、课堂总结
师: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份华美的精神食粮。老师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让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华所叹服的同时,也一定会引发我们对工艺美术的喜爱,使我们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和一颗高雅的心灵。
六、作业布置
作业本相应作业。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材料体积之小
奇巧 表现范围之广
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 技亦灵怪
核舟记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核舟记》.设计.。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核舟记》.设计.》。)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核舟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⑵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技能目标:
⑴ 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⑵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应很容易完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课前检测:
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三、同层展示,评星
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
五、师生探究:
(一)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悟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二)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六、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布置作业。
个人备课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通计一舟 (总)
反思与重建
一、课前检测题: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二 、课堂检测题: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三、作业设置:
1、背诵课文第三段(选做)
2、同步训练(必做)
核舟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重点难点
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
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魏学伊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灵怪
教学后记:
核舟记教案 篇8
【资料先知】
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教学目标】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自主学习】
一、基础字词句 A级
1.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褶( )髻( )倚( )戌( ) 篆(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疑问写在下面)
3.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问题探究:B级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3.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4.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
6.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7.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8.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抓住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片段品味】C级
一、阅读第(2)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本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从表达方式看,侧重 ;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
⑴诎右臂支船 ( )通( )
⑵左手倚一衡木 ( )通( )
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通( )
2翻译下面句子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5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
6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
【小结】
1.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 )
左手椅一衡木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约八分有奇 ( )
为字共三十有四 (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
2.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
中轩敞者为舱 —— 。
可: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3. 其他
篛篷覆之中的“篛”,与“箬”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本文中用“篛”。
4.词类活用:
卧右膝卧: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
【作业】
1、背诵2、3、4段
2、课后题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A级
二、基础知识巩固A级
1、语音
洢(yī) 皿(mǐn)贻(yí) 罔(wǎng)黍(shǔ)
髯(rán) 椎(chuí)髻(jì)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2、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词类活用
卧右膝 卧: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
4、一词多义
5、重点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 能以径寸之木径寸: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
罔不因势象形 罔:无,没有因: 象:
尝贻余核舟一贻:
盖大苏泛赤壁云泛: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 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髯: 其两膝相比者 比:
佛印绝类弥勒 绝: 类:
舟尾横卧一楫楫: 其人视端容寂 端:
其船背稍夷背: 夷: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
钩画了了了了: 其色墨墨:
其色丹丹: 为人五;为窗八 为: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
6、特殊句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7、朗读节奏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明确:本文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
明确: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第3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本文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参考答案:
一、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A、C 3.从中间到旁边。 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二、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 总分 描写 空间顺序
三、1、 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构思的巧妙。 5、和谐、专注 6、大苏泛赤壁,说明是在泛游赤壁 ()"
诎右臂支船 (诎——“屈”,弯曲。)
左手椅一衡木 (衡——“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拣”挑选)
约八分有奇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零数,馀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成。
中轩敞者为舱 —— 是。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4 . 其他
篛篷覆之中的“篛”,与“箬”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本文中用“篛”。
核舟记教案 篇9
一、实物导入:
高仅盈寸的工艺花瓶,介绍我国传统的内画艺术。引出微雕艺术。有人曾把整部《红楼梦》雕刻到一把竹扇上,成了微雕艺术的精品,从而破了微雕行业的吉尼斯记录。微雕 艺术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核雕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艘雕刻在桃核上的小舟。
二、擂台赛
课前大家已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自学,现在我来宣布擂台赛开始。A组准备好了吗?B组呢?究竟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自主:
答一答:
A、读准字音:
虞山 罔 峨冠 髯衣褶 舟楫 椎髻 壬戌
B、解释下列实词:
糁 相比 不属 夷 了了
修狭 盈 灵怪
C找出通假字:
1、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解释多义词
曳屋许许声
高可二黍许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为宫室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E、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统计得分。
(二)合作
1、 译一译
同位合作翻译课文:(1)每人一段轮流翻译 (2)要求文从字顺,可增删调补
2、 比一比
A、通过自学,你解决了那些问题,说出来,看哪一组问题解决得好。
统计得分。
B、现在我有几个问题,看应该如何作答?比比哪组回答得好。
背:脊背,泛指物体的背面,此处与马背一样。故此应指船顶。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鲁直坐两边。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苏东坡先游赤壁,然后才有前后《赤壁赋》的诞生,为何核舟上却事、文同时出现?
人五,窗八:
文言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面,现代汉语一般没有这样的.语序,多是数词+量词+名词。
(三)做一做
(1)按照课文说明开上小窗,画上题字
(2)用小纸片剪成3个人形,并为东坡画上胡子,在船头摆好位置(注意方位)
3)根据译文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成“解说词”,要求语言通俗、形象、易懂
(四)说一说
每组推荐一人进行解说
讨论(1)作者介绍了核舟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作者是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与《口技》结尾比较异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核舟记教案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核舟记 第一课时。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本文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难点: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内容。
3.课上采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表演。
2.朗读、背诵比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且不说闻名遐迩的中国画,也不说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和绚丽多彩的苏杭刺绣。单说那雕塑一项,就有玲珑剔透的玉雕,精美工细的牙雕,栩栩如生的.木刻,神态别致的泥塑,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蜚声中外,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二)整体感知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它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总)介绍了明代雕刻家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之如睹其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以前我们学习很多说明文,像《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食物从何处来》等,也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下面我们看一下幻灯片,回顾说明文知识。
(1)说明是对事物的___________或对事理进行解释介绍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__________。
(2)如果说,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那么说明文则是__________,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核舟记 第一课时》。
(3)说明事物一定抓住_________,按照一定的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运用_________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___________。
(5)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说明文以__________为主。
答案:略。
2,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未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左右。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3.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
洢(yī)罔(wǎng)贻(yí)黍(shǔ)轩(xuān)
箬(ruò)糁(sǎn)髯((rán)褶(zhé)弥(mǐ)
矫(jiǎo)属(shǔ)诎(qū)髻(jì)壬(rén)
虞(yú)了(liǎo)篆(zhuàn)
(2)释词:
奇巧:手特别巧。器皿:器具。贻:赠。泛:泛舟。黍:黄米。径寸:长一寸。罔不:无不。有奇:还有零。可:大约。许:上下。轩:高起。敞:开敞。相望:相对。糁:涂。峨冠:高高的帽子。髯:两腮的胡须。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卷端:画幅的右端。卷末:指画幅的左端。相比:靠近。绝类:极像。矫:举。属:相类似。诎:屈,弯曲。历历:清清楚楚。楫:船桨。视端容寂:眼睛正注视着,神色平静。夷:平。叔远甫:字叔远。了了:清清楚楚。丹:红。曾:尚。盈:满。修狭:长而窄。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4.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分—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核舟记教案】相关文章:
《核舟记》教案08-26
《核舟记》教案15篇09-17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四篇08-20
《核舟记》教学设计11-22
核舟记教学反思06-29
《核舟记》教学反思02-27
《核舟记》教案汇总七篇05-27
《核舟记》教案集合5篇10-26
关于《核舟记》教案合集六篇10-28
《核舟记》教案模板集合五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