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案 篇1
14 、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两则寓言分别揭示了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学生: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让学生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①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③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解疑释疑能力,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识可加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涵呢?(以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①配音。
“有声有色,耳目一新。”视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细观看《揠苗助长》动画,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为故事同步配音。
a.请选择配音活动的同学,每4人组成临时小组。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长》动画,组织学生练习配音。
d.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②动笔作画。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a.组织选择这类活动的学生发挥想象,认真创作。
b.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5)创新设计———创设情境,提升对寓意的理解。
①表演采访(采访农夫本人:你为什么会拔苗?现在你后悔吗?)
②揭示寓意: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板书:规律)这位农夫错就错在他 ?(相机板书:违反)还错在他急于求成。(板书:急于求成)
③继续采访:(采访农夫本人: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④续编故事:(出示)
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交流评价。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并作适当点评。
(7)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一针见血,隐含着广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得益彰的诗文,进一步把睿智的思维演绎得多彩多姿。让老师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智者,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并将你的收获记录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寓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3.实践活动。
(1)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2)依据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创作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适当的位置配以精练的文字,以准备参加“漫画作品展览会”。
板书设计:
14 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 强求速成 画完蛇能喝到酒 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 反而弄糟 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 弄巧成拙
初中语文教案 篇2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节描写的概念及分类
2、学会在写作中安排细节描写把作文写得真实 、生动 。
(二)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
2、感悟细节 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
(三)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生活中细节之美,从而热爱生活 。
教学重点:揣摩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在作文中安排恰当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评析、点拨、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课前播放歌曲《最浪漫的事》,引入。 幻灯展示:留心生活, 关注细节 ,相信 自己。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见精神” 由此可见细节的 重要性。在 我们的写作中,如果能恰当安排好细节描写,就可以让自己 的作文增光添彩 ,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细节描写 。
请同学们朗读下面几段文字 说说你喜欢哪几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屏幕显示)
问: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细节描写的分类(见课件)
二、揣摩细节描写之妙
1、世界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就要开始了,紧张的蹲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们就像一张张拉满弓的箭,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刘翔这只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挥动着有力的双臂抬腿越过一个个栏杆,身轻如燕,姿态优美,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闪电般的冲过了终点------
2、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敲门声不断,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后来,干脆就不插门了,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门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不用再插门,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
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3、一到夏天 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 “大”字 挤得我 余地翻身 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 又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4、一到夏天 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 在床中间摆成 “大”字 挤得我 余地翻身 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 又 烤得那么热推她呢 不动;叫她呢 也不闻 。
思考:作者安排夏天睡觉细节 意图何在?
作者对“阿长”的厌恶 “挤”字表明与前文“她生得黄胖而矮”相照应此段文字又与课文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相吻合
教师讲解: 其貌不扬的人 作者由最初对她的种种 “憎恶”、“讨厌”阿长为 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最后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怀念细节让人物鲜活起来 让人过目不忘
三、牛刀小试:你自己再列举一段人物细节描写的例子,并读给大家听。
1.就某一位任课老师从教室门外走进课堂到正式上课这一过程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动作进行细致描写。
2.根据你平时的观察(或体验),把下面一段话改成具体描写的文段,100字左右。
昨天语文测验古诗词,我几次想拿出书来看,由于老师看得紧,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鼓足勇气,但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我来总结:
1、如何让细节描写具体、生动起来?
细致观察感悟
精心锤炼词语
巧妙运用修辞
2、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 ?
要符合生活
新颖要有代表性
有选择的为中心服务
由此可见描写运用的好能 画龙点睛的作用 深化文章主题 生动、形象 让文章富有 力 给读者留下印象
四、写作练笔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妈妈、家里的猫咪、故乡的小河等。
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记事要完整、具体,要有真情实感。
3、文章至少要有一处人物细节描写,拿红笔用曲线勾画出来。
4、不少于600字。
初中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数:1课时。
4、教具:多媒体计算机、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早就听说我们 班的同学很了不起,博学强记,能背不少的'古诗词,上课前老师组织同学们做个小游戏,一分钟古诗词句子背诵,看谁记得多,背的多。
请每组老师右手边的同学背,左手边的同学数。请准备好,开始!(计时)
统计背诵的数量。请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们班上的背诵小明星。(老师送你一个小礼物,热烈的掌声)
2、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声音大一点,自信心强一些!
(板书)岑参
3、解题。
(1) 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 读过边塞诗的同学们介绍一下唐代边塞诗。
(投影作者简介及边塞诗)
二、课文研读
(1) 诗中的“歌”表明此诗体裁为在诗中的“歌”、“行”、“体”
(2) 此诗为诗人在新轮台幕府的送友人所写。
(一)一读:掌握节奏,领略音乐美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1) 学生自由朗读。
(2) 正字音,抽学生(投影)。
(3) 明节奏(投影)。
(4) 学生试读(左手边同学读给右手边同学听)。
(5) 教师范读(配乐)。
(6) 处理内容疑难。
(二)二读再现形象,把握感情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抒情发展线索,理解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想象和联想,使脑海中出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1) 学生读,抽学生谈画面。
(2) 学生读投影展示画面。
(3) 学生默读,理思路,找线索。
2、提示:全诗写什么景,叙什么时,可分几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A、送别前:八月飞雪送寒图,情奇激奋。
B、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哀怨低沉。
C、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孤寂凄凉。
D、送别后:别后雪池思乡图,惆怅。
(4)思考全诗表达的感情
诗人以夸张的笔法,气势磅礴地写出边塞的景色,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紧扣词语,体味意境,探索特色
(1) 学生谈自己喜欢的句子,说理由。
(2) 教师出示赏析“忽……”投影。
(3) 学生举例赏析。
三、背诵
举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四、教师小结: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多多采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词丽名,能够出口成诵。
初中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五,教学过程:
A、三分钟演讲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C、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D、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G、指导背诵
H、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初中语文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
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
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四)问题探究:
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提出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申请专利,仅第2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8项专利通过初审,即将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发表建议。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环节能衡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作业:(多媒体出示)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作业的设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导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齐声朗读课文既可检验学生读的能力,又可为本课时的目标达成做铺垫。
(二)多媒体出示目标:
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三)问题研讨:
问题是:
1、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给自己触动最大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把握语言特点,品味体会语言的涵义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开始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两个自主性的问题,直奔目标,学生也易掌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语言实践活动:
问题是:请朗读体会下列可作为格言警句的句子,体会语言特点,模仿其中的任何一句写出自己的名言。(请2—3名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的格言,并注上名字。)例句: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3、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4、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设计这个拓展练习,意在落实本课的工具目标,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本文质朴平实的语言特点。另外学生自由选择一句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和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梳理存入自己的资料库。
2、积累摘抄并背诵文中有关可作为名言警句的句子。
这一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丰富自己的素材,拓宽知识面,为写作打基础。积累语言,背诵一些经典名言,也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自评:
在说课之前,我曾组织学生试讲过。通过试讲,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整个教学过程都较成功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课内外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以居里夫人的自述为主,但关于居里夫人的其他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课外各种媒体中去采集。另外作业的设置,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也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果通过这样的组织养成学生会采集信息、爱阅读报刊、能根据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习惯,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受益匪浅。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如“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怎样看待中学生申请专利的现象”都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他们有话可说,氛围很是浓烈。写的训练体现在模仿句子写名言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体现学生的不同个性,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
2、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学生对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感受由占有文字材料到内化为学生自己献身科学的激情,由品味语言特点到模仿运用,层次明晰,目标较易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自主性除表现在课前搜集资料外,在“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怎样的人。”“模仿例句写名言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回答其中的问题除了要把握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其次,无论是对语句的理解还是简要地说明理由、评价现象,都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自主选择进行表达。
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的问题上,只有相互合作讨论得出的答案才能表述得更全面,更完整,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探究性学习更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及各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由陌生到熟悉,由未知到已知。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爱动脑,不断深入探究问题的结果。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起到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作用。
以上是我实施《课程标准》,实践《我的信念》一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初中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3.尝试学习创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故事。
4.掌握续写的写作要领,学会续写作文。
重点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1.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2.理解童话是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的儿童文学样式。
3.童话中形象的塑造。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初中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翻译
【课时】
1
【教学过程】
导课
1、《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2、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 )命学( xiào )学半
3、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了解文章节奏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本文翻译。
初中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注意融会贯通,把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精神。
2、善于联系实例,力求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明白课文选的8则,是《创造学思想录》的核心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的意义。
2、形式多样,表达自由的语录式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列宁曾经说过“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可见科学发展是离不开想象的,怎样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今天我们学习《创造学思想录》,学习创造学的一些基本精神。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显示)
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一筹莫展、灵性、焙烧
三、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课文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哪几个重要方面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答案。
放松的精神状态;打破习惯性的思维,转换思维视角;发挥想象力,“多问几个假若”;开阔视野,透过现象看本质;顺其自然,按规律办事。这些记录下来的思想火花,将点燃我们读者的创造性思维。
四、学习第一节,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第一节用猴子因身上“痒痒”而表情“俨然像声誉卓著的学者一般的严肃”的比喻有何作用?
2、放松的精神状态有何作用?你能举些实例来证明吗?
3、怎样才能使自己不严肃呢?
明确答案:
1、说明不能“事事都板着脸孔”,换句话说,就是要“放松”
2、创造性思维是在文艺创作、科学发明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的所特有的'思维过程。它与创造性思维经常联系在一起,因而突出的标志是具有社会价值,且新颖独特。这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时需要精神上的放松才能进行。
如:青霉素的发现、X射线的发现、“苯胺紫”燃料的发明等等,都是精神状态放松的情况下,捕捉机遇而成功的。“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学生自由发言,没有固定答案。
五、学习2-6节,四人小组讨论:
1、第2节中作者用“一筹莫展”这个成语有何作用?
2、第三节中5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何?
3、举例说明“多问几个假若”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4、想象力在创造性思维中有何重要作用?
5、第5节和第6节都讲了什么问题?“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中的“箱子”指什么?
明确答案:
1、作者用“一筹莫展”这个成语,说明采用常规思维方法揭开“高尔丁死结”之窘态。而亚历三大却能打破常规思维,“建立我自己的解结原则”,用剑将结劈成两半。
2、第1句是总说,2-4句是分说,第5句又是总说。全段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3、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把“假设”看作是“科学发展的先遣兵”.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门捷列夫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假说等,都是“半成品”,经过反复雕琢、精细加工,才成为“成品”的科学理论。
4、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想象。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要设法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
5、这两节都是说明“转换视角”的问题。“你的箱子”指的是在我们头脑中有许多无形的思维框架,即“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改换思维角度,打破常规,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桎梏,“从你的箱子中走出来”.
六、学习7-8节,四人小组讨论:
1、“看到画面之外”的实质是什么?
2、“顺其自然”的实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明确答案:
1、“看到画面之外”的实质是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从大量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概括出一般性的东西,即规律性的东西来。这就是思维的深度。
2、”顺其自然“的实质是的实质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来解决问题。我国古代有则寓言故事,讲一个植树家所植之树,棵棵成活,而且茁壮旺盛。人家请他介绍经验,他说,不过是顺其自然而已。而有的人在植树之后,天天去摆弄它,用手摸摸它,摇摇它,这样的树怎么能长的好呢?而另有一则事例《揠苗助长》,是从反面说明,违反植物的生长规律,去拔苗助长,其结果必然是”苗则槁矣“!这正反事例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有其发展规律的,只有按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七、小结本课的语言特色。(多媒体显示)
生动形象,隽永含蓄,发人深省。具体表现在:
1、运用比喻。如第1则”放松“,运用猴子因”痒痒“而表情”俨然像声誉卓著的学者一般的严肃“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发挥创造型思维时精神放松的必要性。又如”你的箱子“指的是在我们头脑中有许多无形的思维框架,即”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改换思维角度,打破常规,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桎梏,”从你的箱子中走出来“.
2、运用小故事来说明。如第2则亚历三大却能打破常规思维,”建立我自己的解结原则“,用剑将结劈成两半。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富有传奇色彩。发人深省。
3、生活实例,典型生动。
如第7则,农民看”铁路“的实例,第8则”顺其自然“”铺设人行道“的实例,鲜活典型,颇为动人。
4、多引用名人名言。文中引用了毕加索、格奥尔基、怀尔特等名人名言,这些隽语引用恰当,生动形象,富有哲理。
5、多用设问句。如第3则”多问几个假如“运用了三个设问句;第8则运用了一个设问句。这些设问句,发人深省,有利于开拓思维。
八、学生质疑。
九、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习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ǎ()然牡lì()hén()迹一chóu()莫展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拦腰截断顺其自然优雅悠闲离奇
⑴这些踩出来的小道自然,人们走在其中自得,乐在其中。
⑵新的观念常常来自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想疆界。
⑶这部影片情节,悬念迭生,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
3.请从下面的几则名言中,选择一则你最喜欢的,谈谈你的理解。
⑴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⑵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
⑶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
4.请你在横线上填上若干个词语,完成这个接龙游戏。
⑴创造__________想像
⑵踏实__________灵性
初中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略)。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初中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以“图画”为切点理读思路;
2.从不同角度鉴赏文章的美点;
3.尝试写作小诗歌咏苏州园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画画吗?你对图画了解有多少?
2.“图画”按技法分类是:“图案画”与“美术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图案画,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多用在纺织品、工艺品、建筑物上。美术画:专指绘点艺术,多讲究情趣,自然之情,韵味之美。
3.欣赏“苏州园林”图片。通过预习及图片欣赏,你认为苏州园林属于“图案画”,还是美术画呢?
二、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看作者围绕“图画”描绘了哪些画面?
学生活动
1、七嘴八舌
2、思考交流。
3、美术画
1、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角落,门窗,色彩
2.这些图画是怎么布置?
参考:亭台轩榭布局自然,假山池沼配合有方,花草树木映衬多姿,花墙廊子尽次多深,角落注意图画美,门窗注意图案美,梁柱注意色彩美。
3、以上内容均是围绕文章的哪一句话来写?
4、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苏州园林非但具有这样高的艺术特征,它还是我国名地园林的标本,读第一段,体会它的作用。
6.结合文章第10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总体特征→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不再多写
标本图画七个角度余味
7.由此观之,文章的写作顺序什么?
三、深层阅读,探根究底
匠师们为何如此之巧,使苏州园林给人“如在图画中”的真实感觉?
参考:
1、“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2、苏州园林的建设者一般都工诗善画,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上,尽量追求“写意山水画”的意境。
3、“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部。”——《谈龙录》
四、更换角度,别样构思。
1.文章分别从七个不同的角度来描绘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点,别具一格。如果你是画家,根据你对苏州园林的了解,你会从哪些角度来描绘?
参考(1)按时空顺序(游记)
(2)以历史变迁
(3)用照片式
(4)以“水”为核心
(5)光影变化中的园林
(6)四季更叠下的园林
(7)苏园——同里——威尼斯
2、比较你的写法与叶圣陶的.优劣。
参考: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为苏州园林图册写的一个序,只能选择从共同点上下手。2、查阅主要文段,提取要点。
3、务必使游览者新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揭示苏州园林的“艺术特征”。
5、朗读。
作用:揭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6、笔录
7、主→次
整体→局部→细部
小组合作讨论。
再读课文,深究原因。
1、默想,交流。
2、交流、比较、品评。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一、温故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也即形象美。说说苏州园林的外在形象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苏州园林的美是视觉的美,是审美感受的和谐和惬意。要用语言描述这种形象和非形象的审美感受,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力。
二、鉴赏佳段,追踪美点。
1.范读全段
2.美点追踪
(1)请从语言的角度,欣赏他们的美点。
答案:A、长短句夹杂,富于节奏感、音律感。
B、浓缩句:拨花寻叶(②、③句)
C、用语精妙:“俯仰即生姿”“珠光宝气”“繁华”“欢悦”写出古藤萝的奇特造型美及开花的风韵。体现与“语言美”!
(2)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饱满的褒扬之感,请举例赏析。体现了“情感美”。
(3)其实,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特别着眼在“画意”,为全国创设了别致的意境,你觉得本段的意境是什么。体现了“意境美”。学生活动
1.布局美、配合美
2.映衬美,层次美
3.图案美,图画美
色彩美。
1.聆听
(1)读、品、悟
(2)举例鉴赏
(3)优美、生意盎然。
(4)“低树俯仰生姿”,“常绿树与落叶树相间”身次体现了形象美中的层次美感。
三、选择精段,精神消费(鉴赏)。
参考:如第4段
1、语言美:A、准确、“艺术”与“技术”
B、周密:5个“或者”的效果
2.层次美:假山→池沼(多用活水→桥梁安排→石岸形状→鱼戏莲叶)行文摇曳多姿。
3.情感美:褒扬之情溢于气表
4.意境美:深邃幽远,又略带生机。
(二)小结:
别林斯基说过:“文字艺术美的最大本质是和谐”的关系。
在文中,几种美交织错落,达到了和谐美的境界!
三、动静交汇,关注人情。
1、苏州园林使一幅巨大的静美图,然而,所有美的东西都使相对于观赏者而言的。在文中,作者一直在关注一个字——人。请浏览全文,探寻这些语句,揣摩匠师们的心意。
2、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使什么?
参考:画中有人,人中有画,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4)诵读5段,品悟美点。
自选语段,品读,鉴赏组织交流,畅所欲言,总结美点。
笔录!
浏览文本,查阅资料。达成共识。
深思。
四、人文关怀,诗诵园林。
苏州园林如此之美,你一定也想赞美它几句。请拿起笔来,攫取文中佳词,自编小诗(一联即可),来赞美苏州园林吧!
如:江苏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思索,酝酿、拟写、交流!
如:
山水林泉乐,树木花草深。
鱼戏莲叶间,花闹四时春。
附录: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二、三峡简介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三、作者简介
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
2、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
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理清课文的层次及主要意思
第一段: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秋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5、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译一译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并在全班交流。
初中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领悟诗中山与海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表达的信念和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具投影仪,课件
时间安排
导入——了解诗歌常识——字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小结
本诗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环节设计紧凑,内容环环相扣,学生的活动层层深入,自然流畅。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每天抬头可见的都是高耸入云的青山,你会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下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二、探究学诗的方法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生活,饱含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一般分行排列。2.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找准重音
(3)正确断句
(4)流畅自然
(5)感情饱满三、诵读诗歌1.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诵读诗歌,掌握字词给红色字注音。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诱惑yòu隐秘yǐn一瞬间shùn词语解释痴想:发呆地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凝结形成
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奔腾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听朗读录音,注意重音、节奏、感情的把握,谈谈不同的地方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第一节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读出坚决、肯定——兴奋、惊喜的语气3.朗读我最棒指明学生朗读,点评四、整体感知(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海
(2)对于山和海,我小时候的理解和现在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小时候:现实中的山和海现在:山指艰难险阻海指理想境界象征手法(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读读有关理想的名言三、品读诗歌(1)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划下来一起讨论。范例: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妈妈是无心插柳,这颗梦想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蔚然成荫。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提示: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6.“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作者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2)师生共同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六、布置作业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初中语文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目标2: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反复诵读文章,直至背诵。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预习时你做到了吗?
1、反复诵读文章,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
3、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预习展示
(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
2、进行小组有感情的诵读比赛。
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合作交流
1、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2、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
要求:诵读是贯穿其中,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三、我的收获
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
四、课后作业:
自主选择作业
1.积累: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或者几句诗,抒发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我的成功之处:
诗歌的艺术,一切的活动均围绕“读”来展开,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与作者进行无声的交流,用朗读不同的语调与表情诠释这首诗。
初中语文教案 篇14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2、品读课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本文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3、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本文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城,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罕见,“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让我们听着现代作家、苏州人叶圣陶先生的介绍走进苏州园林
二、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欣赏园林美景,初步了解苏州园林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阅读评说,领略苏州园林之美
1.粗读课文,梳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表现形式,用“苏州园林美在——”说话(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四个讲究)
(此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内容,理清课文总分结构,迅速识别中心句与支撑句学生可说:苏州园林美在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美在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美在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美在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2、苏州园林讲究完美的图画除了上述四个讲究之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3、寻读课文,评说园林图画美的内涵,用“苏州园林体现出
的美”说话
(抓住文中与图画美相关的词句,学生很快能深入理解: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呈现出不对称的美(美术画),假山的堆叠体现出艺术的美,池沼周围景物的配置追求自然的美、变化的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美,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层次的美,角落装饰体现出别致的情调,门窗体现出工艺的美、图案的美,色彩体现出搭配的美……)
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1.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3-6段,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面探索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原因(小组合作,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圈点批注)
思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此为主问题)
(通过此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学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巧妙地插问,承上启下,使课堂教学流畅,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补充评论,既起到点拨作用又提高学生的认识
语言是文章的灵魂,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准确而充满情趣要把探求苏州园林的艺术之美与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结合起来,以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色
③对于文章提到的艺术特点的品析,应随即播放相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交流内容预设: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自然之趣(此处主要扣住“绝不讲究对称即可)
(2)假山池沼的配合有“入画之感(这一部分重点研读,为学生精读文本提供范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A、假山的特点
假山的总体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造型,它们千姿百态,重峦叠嶂;搭配,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效果,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都能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教学时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辨析“艺术”与“技术”
学生思考: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为什么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改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行吗?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能否改成“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B、池沼设计特点
池沼的设计大多引用活水,因地制宜,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布置池沼要求学生说出四点:
一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二是水面成河道模样,设计决不雷同的小桥;
三是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若自然,目的是为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补充说明:可与《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比较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所追求的这样的一种自然之趣,都是为了取得称为一幅画的效果)
四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而且水中养鱼种荷,“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可以改为“决不相同”吗?不可以,“雷同”是不该相同而相同的意思,突出了苏州园林桥梁的各具情趣)
⊙用减词法品味下列修饰限制性的词语,领悟它们准确的表达作用
如: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
②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③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3)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这个环节利用抓关键词的方式,
抓住“映衬”一词,让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是如何映衬,达到画意之美的?
A、三个“映衬”:
高树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这个环节既要让学生领略苏州园林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又要引导学生体会精练而形象富有诗意的语言之美如:
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它形象写出了俯下的高树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画美
②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繁华和欢娱“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4)近景远景的层次变化之多:
设计花墙和廊子是为了增加园林的层次和景致的深度花墙上有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隔不隔,界而未界,层次多了,景致深了,画面就有变化了
(请学生欣赏沧浪亭的复廊和廊墙漏窗图片,体会什么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3.感知细小之处的艺术特点
学生交流7-9段学习所得,内容如下: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内容门和窗也具有图案美和雕镂美,色彩有中国画的淡雅美:
(注:如果学生这个环节没有提及且课堂时间不够,就略去或作为课外作业)
4.理出课文说明顺序,教师小结
课文先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再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也就是从主要到次要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并以此牵出课文的说明顺序,感受课文严谨的结构)
四、品读文章,辨析采用的说明方法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五、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
(7)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初中语文教案 】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2-29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2-20
初中语文雨说教案07-21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04-07
初中语文说课稿09-27
初中语文说课稿11-24
《孔乙己》初中语文说课稿01-17
初中语文工作总结09-06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