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时间:2023-02-24 10:32:23 教案 我要投稿

我爱这土地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一.新课导入

  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

  二.不同形式的朗读

  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

  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

  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

  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这”与“那”近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

  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把学生罗列的汇总成排比句朗读,然后然后再朗读原文,进一步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

  四.学生质疑(生成环节)

  期待学生的相互质疑碰撞出彼此思维的火花,很多时候,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文本的理解也会让老师拓宽思路,从而加深对彼此对文本的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环节。这里有两个点期望学生可以关注到,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老师可以自己抛出问题:

  (1)为什么要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2)最后两句似乎与上文衔接不上,出现了断层。

  五.“我爱这土地”,这里的“土地”可以换成“祖国”或是“国家”吗?

  辨析这三者的关系。国家侧重于政治意义,相对于祖国,土地更加具体,意义也更加深远(补充材料)

  1.土地(秦牧)(课前)

  2.北方(课前)

  3.国人的乡土情结:游子远游常会带一掊故土寄托情思;古时有一种刑法叫做“流放”,仅次于死刑,让你脱离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离乡,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远甚于肉体。可见乡土和国土是一个人情感世界中多么厚重而又温柔的一个情结。

  所以说,土地它不仅是祖国母亲的象征,还是生命之母的象征,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于此、同时也是血脉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

  所以诗人是带着这样的情感积淀,来抒发他对这片土地忠诚与挚爱,任何苦难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们割裂,他们生死不离,“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所以诗人可以毫不矫情,把他的感情表达地直白而又炽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2

  一、导入: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真挚的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其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要走近诗歌,我们先走近诗人)

  ——有没有同学能更多地介绍一下诗人艾青?

  ——那么一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艾青简介)

  (二)朗读环节:

  1、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提出两点要求:(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要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2、哪位同学谈谈诗人的感情。

  一学生:有悲愤,还有爱国的情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针对这种情感,我们应如何来朗读?

  生:语气——沉郁;语速——舒缓;还应注意准确的停顿;恰当的重音。

  3、谁来试着朗读?

  一学生朗读。

  4、评价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能够真诚的赞扬和批评他人,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是一种进步)

  一学生:我觉得他读得语速过快,味道不足。

  师:你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

  师:谁再为刚才的朗读进行一番点评?

  一学生:我感觉停顿、重音都没问题,就是感觉拿捏得不够到位。

  师: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那么你能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此生读。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样?

  学生:好。

  师:有没有再进步的空间呢?

  生:有

  师: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录音朗读吧?

  5、听录音朗读(注意在课本上标注停顿及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非常投入,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次朗读?即使是刚才读过的同学也可以重试一次!这可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向勇气挑战!

  刚才已经读过的一位同学又一次举手。

  师:哇,某某同学又把手笔直的举起来了!(故意停顿一下)嗯,估计下面会有掌声响起!

  学生热烈鼓掌,某生朗读。

  (三)品味环节:

  师:朗读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我们期望的高度,那么本节课剩下的时间,我们还是一起来品味诗歌,看作者怎样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来。要读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哪两个问题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一个问题:诗中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生:土地。

  师:仅仅指土地吗?

  生:祖国

  师:嗯,祖国,也就是中华民族。那么诗中那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这三句话塑造了怎样的民族形象?

  生:……

  师:我们逐句理解一下。先理解“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要理解这句,哪个词是关键词?

  生:关键词是“暴风雨”,塑造了一个倍受蹂躏的民族形象。

  师:受谁的蹂躏?

  生:日本。

  师:如何知道?

  生:在诗的最后面有一个时间1938年。

  师:可见,写作年代和时代背景对理解文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句写出了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形象,第二句呢?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师:“不屈不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从哪几个关键词读出这个民族形象?

  生:从“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读出

  师:这四个词我们是否给他们划为两组理解,思路会更清晰。“悲愤、激怒”两词写出了不屈的情感、抗争的.精神,而“永远、无止息”两词写出了这种抗争精神的程度,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可见,中心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对把握文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师:从哪里读出的?

  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看出。

  师:读到“黎明”时,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冲破黑暗,露出曙光,迎来崭新的一天。

  师:是呀,我们民族迎来了美好的未来。抬头看黑板,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中华民族的形象:她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

  但,她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最终,她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

  师: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中华民族的形象是借助谁之口展现出来的呢?

  生:鸟

  师:鸟是怎样的形象呢?

  生:……

  师:要理解“鸟”这个形象,首先找出描写鸟的形象的诗句。

  生:“我也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师:对,是一个义无反顾乐于牺牲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但,我又有一个疑问:一般我们都爱用“悦耳、珠圆玉润”来形容歌唱,为何诗句要用“嘶哑”?

  生:因为它为饱受磨难的祖国焦灼忧虑

  生:联系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哑了。

  师:是呀,从嘹亮唱到嘶哑唱到死,一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它爱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是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由让我们想起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看黑板。前一竖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竖排是他们“象征义”,因此,本诗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师:正因为有这样无畏的这样英勇的人民,我们的祖国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请齐读)

  生:(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这仅仅两句诗歌,有没有疑问?

  生:为什么爱得深沉,就要常含泪水?

  师:没有同学来为他解答一下?

  生:我认为他是为祖国难过而哭泣。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还可以吧。

  师:“还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满意,对不?

  生:点头

  师:仅仅是悲伤的泪吗?联系民族形象来理解。

  生:(恍然大悟)为磨难的祖国流下悲伤的泪水

  为不屈的祖国流下坚强(悲壮)的泪水

  为希望的祖国流下憧憬的泪

  水

  师:是的。不论祖国在怎样的情景中,诗人都表现了与祖国不弃不离荣辱与共的爱恋之情。请同学们把这小节再饱含深情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小节可不可以删掉?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前一部分是描写性的记叙,这一小节是直接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感情也得以升华。

  师:非常好。请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好不好?

  生:大声齐读。

  四、拓展提高;

  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们同学。假如陶渊明文天祥同时与艾青相遇,艾青更容易和谁心心相印?为什么?

  生:和文天祥。因为他们都是爱国诗人。

  师:对。都生活在国难当头之际,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积累了哪些爱国?

  生: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

  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生: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师;这样的诗句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我们无须再列举。请饱含深情再齐声朗读一遍《我爱这土地》

  生:齐读

  师:最后两句味不够浓,再读一次“为什么——……”

  生:再次朗读读后两句。

  五、作业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一、自学

  1、自查资料,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 吹刮( )

  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互教

  1、导入新课

  2、检查自学情况

  3、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4.当堂探究: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三、展测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 吹刮( )

  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

  诗人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却用了“嘶哑”一词来描写“我”的歌唱。“嘶哑”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5、抗战初期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创作了《我爱这土地》。

  请你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2)“悲愤的河流”

  (3)“激怒的风”

  (4)“温柔的黎明”这几个意象所体现的内涵。

  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示标: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三)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2、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3、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4、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5、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6、课堂小结:

  “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6

  一、导入

  (组织课堂,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还可结合当时的情况导)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心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

  生:把生我的妈妈称作母亲。

  (生:生我们养我们的人)

  师: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

  生:祖国 土地 大海 地球 老师等

  师:(鼓励性的语言)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一起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关心 照顾 呵护 和爱

  师:(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回报母亲以“爱”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将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克服了一切的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听听他是怎么歌唱对祖国的热爱的。(这里要不要听朗读带或者是老师朗读一遍)

  二、进入课文

  (这里会不会冷场,怎么启发同学)

  师:诗歌,诗歌,诗是用来唱的,请同学们先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首诗。读完之后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生:好象有一种很深沉的爱吧,因为最后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好象还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吧“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生:好象读不太懂,为什么要说假如我是一只鸟,还有这些土地,河流什么指的是什么呢?

  生:好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歌唱祖国的诗歌不一样。还有一点点悲伤在里面。

  师:同学们真是些老实、坦率的人,老师初次读这首诗时也有同感。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又极富跳跃性,往往让我们发生一种距离感。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情况。

  师: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任意践踏蹂躏中国的国土和人民,1938年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掠,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我们的祖国母亲遍体零伤,满目仓痍,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被任意的杀戮。中国人民没有退却而是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解说伴着影片同时进行)爱国诗人艾青正是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跳动着时代最强音的慷慨激昂的诗。

  师:(这里有没有必要介绍一下作者呢?)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由法国回国,因参与爱国运动被捕入狱,狱中创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主旨:诅咒黑暗和丑陋,讴歌光明与进步,抒发爱国爱明之情。

  师:《我爱这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请同学们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读这首诗歌,讨论讨论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该怎么去读。(同学能不能到这个层次)(与上一次的读是不是在逐层深入,联系紧不紧密)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特别打动我“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非常的愤怒,还有一种抗争在里面。

  (鼓励同学“声音真洪亮,读得棒极了,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等等)

  师:能不能试着读读,表达强烈感情的地方我们要读成重音。

  生:这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应该要读得深沉一点,有个省略号声音要拖一点。

  师:体会的真不错,感情深沉我们可以把音调压低一点,语气舒缓一点,试试能不能用声音表示出来呢?

  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个“嘶哑”似乎有一种很执著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细腻,读得把老师都感动了)再读几遍肯定会更好,我们来听听朗读带,注意听他的节奏、重音和感情是怎样掌握的。

  三、品位、感受诗歌(这里单独列出来好象有重复的感觉,不流畅)

  师:(同学假如在跟读或者是在标停顿和重音,和时的鼓励褒扬)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已经体会了诗人一局部的感情,比方说对祖国、土地的爱,对敌人的恨等等,诗人的感情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呢?(用什么方式同学是否明白)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动动脑,大胆的发现问题,并将你们发现的问题先在小组进行讨论,待会推选代表汇报小组学习的效果,还不是很明确的,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是找到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爱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河流、风等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掠者践踏的国土,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应该是说面对侵略者中国人民感到很愤怒,奋起反抗,但是这个温柔的黎明不知道指什么?

  师:你们小组可真棒,刚刚你们提到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略者践踏的国土,这种通过对一种事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一普遍意义的表示手法就是──

  生:象征手法。

  师:这些事物也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饱含着诗人感情的`事物。

  师:那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以和百折不挠的反抗”经过人民的反抗,我们中国就必将迎来什么呢?

  生:胜利。所以这个温柔的黎明应该是指革命斗争的光明前景,敌后根据地的希望。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找到了这两句话“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认为“嘶哑”应该也能表达对祖国的爱,但是我们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用“圆润或者是嘹亮来形容他的喉咙呢?”

  师: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会换一个词语来体会诗歌。同学们无妨假设自身是这只鸟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因为什么,都已经嘶哑了还要歌唱,我们看哪个同学回答的又快又全面。

  生:应该是当时的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感到很悲愤,所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应该是他一直在歌唱,唱到喉咙都嘶哑了还在唱。

  师:嘶哑了还在不停的唱,标明了什么呢?

  生:对祖国执著而深沉的爱

  师:所以歌唱的不只仅是鸟,还是作者,是作者借鸟的形象来歌唱对祖国的爱。

  生:我们这小组还认为“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很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死了之后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死了都要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充沛表达了对祖国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师:生前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死后魂归这片自身深爱的大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呀。诗歌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

  生:没有,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但是这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第一节是借鸟的形象抒发对祖国的爱,第二节直接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是因为有了第一节的感情的抒发,才会有第二节直接的抒情,应该是一种升华。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诗意层层递进。贯穿始终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请同学们顺着这个思路,满怀深情的读读,我们等下请同学们结合关键词语齐背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1、常用意象的积累:

  师:诗人的感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体现出来,它们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他往往象征着另一普遍的意义,就象本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他们使诗歌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文,哪些意象或者象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

  (同学一下说不出来老师可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花草树木等就有它常用的象征意)

  生:荷花是纯真、清高的象征 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不错,讲过的东西记得很牢固,还有没有,

  生:明月象征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生:柳树象征离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见好就收,鼓励“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平时就很注意积累了)

  2、我也会:

  师:“诗缘情,言志”诗歌是表达感情抒发志向的很好的方式,同学们对于自身的祖国、故乡、自身的亲人朋友应该也有许多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就以“假如我是……”来写一首小诗,能用象征就最好了,一两句能够表达你的感情志向就可以了。

  (准备几个提示的句子,让一两个同学说说就可以了,注意对同学的点评)

  3、诗歌阅读欣赏:

  师:学习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要阅读欣赏一首诗歌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生:时代背景、重点词句、意象象征等等。

  师:概括,课件展示,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课外多搜集一些诗歌进行阅读欣赏,提高文学修养。

  五、结束全文

  音乐(爱国歌曲)或者是齐背。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7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背景(强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3、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教学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教学提示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已有动荡之势的大地的画卷,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法指导

  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2、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8

  学习《我爱这土地》,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课题:

  《我爱这土地》

  课型:

  讲读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爱国持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个别字词读音;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小组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小组分别齐读,注意重音划分

  五、课堂练习

  一、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艾( )青 嘶( )哑( ) 姹( )紫嫣( )红 蔷( )薇

  二、下列词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嘶哑 喉咙 急怒 腐烂

  B.黎明 温柔 深沉 敦厚

  C.激流 契机 汹拥 神奇

  D.复新 悲愤 象征 挚爱

  三、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 )的喉咙歌唱

  ②.这永远汹涌(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③.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

  ④.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

  四、填空

  ①.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②.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 。

  ③.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的诗句是 。

  五、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重音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9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0

  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感受故乡的情怀。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让我们用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

  土地是一种古典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这恋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点拨】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作者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让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着沉重的省略号。省略号中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文本探究

  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自已;“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传达出“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物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喊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三)语言赏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象征着诗人的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鸟”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比较这首诗与《我爱这土地》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交流】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而《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1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谈话法导入。“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整体感知

  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同学们补充介绍)

  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

  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解释什么是“意象”。(自主阅读圈画)

  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

  2、分析诗歌意象:

  (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鸟儿虽然饱受磨难,但是依然在用尽全力去唱歌。就象征着诗人在乱火中依然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象征着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的礼赞。(老师作为代表先分析一个)

  (2)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这一句。

  (3)其余意象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然后小组代表分享,其余同学补充。

  “土地”象征的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流”“风”象征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4)带着情感朗读这些诗句。

  3、分析“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话的内涵。

  明确: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这片土地。

  4、齐声朗读诗歌的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明确:升华这首诗歌的爱国情感和作者最真挚的内心感受。

  (四)拓展延伸

  读完这首诗歌,有什么想说的。面对现在的祖国,大家又有什么想要表达的。

  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朗读诗歌,收束全文,情感升华。

  作业:熟读成诵,读出感情。

  改写这首诗歌,用繁荣的意象,下节课组织朗诵比赛和诗歌分享会。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为“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作者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不例外,且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科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便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艺术特色

  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来作为寄情和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然而又将这些感情浓缩在10行的诗句里,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这首先是因为作者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不是直写自己与土地的关系,而是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不觉。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鹧鸪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作者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作者却特别亮出“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更能感到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即使是面对这样一片浸透着苦难的土地,作者也要无条件地去爱,要永远不知疲倦、竭尽全力地去为这片土地而歌唱!接下来,作者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有动有静,有近有远,境界开阔,气势恢弘。作者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作者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借这个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自己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至此,诗的感情已达到了高潮。

  巧妙转换,另辟诗境

  通常来说,诗情到达高潮之后,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写得不好,就难以为继,或画蛇添足,或前后脱节,或情思弱化,难以压阵……但作者却巧妙地宕开一笔,隔开一行,做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开始巧妙转换,另辟诗境,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有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之感。

  第一,抒情视角作了转换。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第二,写作手法作了转换。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第二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主题意象

  主题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意象

  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名家点评

  施建清《一只常含泪水的鸟》:诗离不开诗人的体验,诗人的情感也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中。

  李复威《艾青诗歌赏析》:艾青的诗歌饱含激情,或忧郁,或恬静柔和……

  王继波《(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牛汉、郭宝臣《艾青名作欣赏》:……诗人,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的

  1、引起同学对新诗的兴趣

  2、增加对新诗的了解

  3、体会本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的1、3

  2、难点:教学目的1

  三、教学设想

  由同学分小组自主备课,选出优胜组所推荐出的一名小老师上台授课(说明:在我校课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四、教学过程(以下内容为授课同学的.教案)

  (一)、导入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蕴育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宋词是唐诗的进化,他们的不同在于宋词的每个句子长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讲究押韵。而元曲是宋词的进化,为了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变成了唱的,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诗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要为《我爱这土地》找找妈妈。

  (二)、新诗

  1、提问:同学们都有备课,你们能说说吗?(由同学各显身手)

  .总结:关于新诗的产生也即现代诗的产生主要有三点:

  (1)、“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使规律的古诗变成了文学圣地的LKK,放进了“博物馆”;

  (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现代主义移植了过来;

  (3)“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尝试集》出现了新诗花园的第一只玫瑰。

  2、提问: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新诗呢?

  明确:现代诗有几个特点:

  (1)自由,不押韵,不必对仗,不论平仄;

  (2)抒情,“以我手写我口”,着重个人的直觉;

  (3)新的手法----要颠覆,要新颖,要不俗,不肤浅;

  (4)要能向人的心灵进军----感动人心。来让我们看看这首诗:

  心弦

  丢失了阳光海浪的沙滩

  残留着的是蚀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丢失了的心灵

  残留着迷茫的无知

  终于

  在那一天

  发烫的泪水就那样夺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却留下了动人的旋律

  它说:“我是不是早该走了”?

  无语 沉默 静寂

  那旋律终被微风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她就是我们班的叶燕雪。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胡适先生《尝试集》中的一首诗:

  蝴蝶

  两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怪孤单

  同学们我相信我们也能开出更美的诗园牧瑰的

  3、讲授新课(以下内容随处可见,恕不烦叙)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重点内容分析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意象象征

  鸟诗人自己

  土地受蹂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愤怒的抗争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来)解放区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形象,学习象征手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并发散思维,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

  本篇课文属于中学阶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学习此诗不仅仅是学习几个生词,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为后面几首诗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首诗将分2个课时着重分析。本课的教学是在七、八年级的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鉴赏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诗的象征手法。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学习优秀的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诗是艾青在抗战初期写的,充满了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情怀。另外,也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初步培养诗歌创作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1)介绍作家生平和本诗写作背景。

  2)导入新课。

  3)由同学按感觉先划分诗的节奏,然后老师再纠正,教给大家朗读要领,之后全班朗读,让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

  4)在同学们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诗歌,再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表意见,最后由老师整合做总结。

  第二课时

  1)通过问题的形式具体分析关键诗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得出诗歌主旨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播放爱国小短片或爱国歌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3)最后简述诗歌创作,欣赏几首诗歌,鼓励同学们课后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理解关键词和关键句

  3)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2)象征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3)欣赏探究法

  教学手段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点拨,师生共同学习的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且我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加了视频和音频的教学,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1)介绍作家生平和本诗写作背景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其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1个革命者。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导入新课

  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众多诗人饱含深情歌颂的对象。中国作为1个历史悠久的农业社会,土地孕育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而当中华民族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诗人艾青用饱含深情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3)先由学生划分节奏,后老师纠正,集体朗读。注意把握3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忧郁;语速——缓慢;节奏——停顿恰当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自由讨论,老师总结本次讨论

  根据班级人数分为4~六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出代表发表对诗歌看法。

  老师综合各小组看法,对此次讨论做简单总结。

  第二课时

  1)分析关键诗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问题:

  a.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b.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c.“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d.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a.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b.“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c.“鸟”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只鸟是1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d.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艺术特色:

  a.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在诗中的每1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2)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播放爱国小短片或爱国歌曲(如电影《地道战》节选、《红星歌》、《延安颂》)

  主旨和作者情感: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3)简述诗歌创作,诗歌欣赏,鼓励同学们课后进行诗歌创作

  诗歌创作:

  要求形象生动传神,创造优美意境,思想内容深刻,语句高度凝炼集中,概括性强,优美形象生动,韵律节奏鲜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以抒情为主,或叙事,或说理,想象丰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欣赏两首诗歌:刘湛秋《中国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学评价

  优点:本次教学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注重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形式多样,包括朗读感知、师生讨论、问题探究与课外诗歌欣赏等。在[)教学工具上,采用的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结合视频或音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此,整个教学很好地营造了文本学生老师三者的诗意对话,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点:由于课时安排较长,内容较多,可能造成课程不集中的学习脱节的现象。

  课时分配与课后延伸

  1)课时分配

  本诗学习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感悟能力,第二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章节与总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学习了象征的手法,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那个民族危亡年代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忆古思今,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好好珍惜。爱国,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尽的主题。在这首诗中,我们沐浴在作者的饱含爱国热泪中,我们感动,也激励我们,为祖国更好的明天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作业与答疑

  作业:

  a.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1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b.背诵全诗

  c.课后延伸: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艾青诗选》

  课后答疑示例:

  a.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b.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参考答案:

  a.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b.诗人不用“圆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国热情。

  附: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

  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1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妈妈,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文章:

《我爱这土地》教案09-21

《我爱这土地》教案汇编五篇10-22

实用的《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10-16

《我爱这土地》教案汇总六篇05-28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03-30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08-02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10-02

我爱漱口教案06-17

我爱妈妈教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