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时间:2023-05-10 17:01:5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范文5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用典的特色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问: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朗读、疏通字词,明确韵脚:

  1.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在古诗文大抵是如此意思,

  变通:“数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

  2.“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烽火扬州路”是倒装句。

  变通:多情应笑我独立寒秋……

  3.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4.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5.北顾:回头向北望。

  6.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四.赏读

  上阕:

  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4.小结: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4.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归纳全诗: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六.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七.比较阅读: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拓展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九.课外延伸:

  1.“春女思,秋士悲。”是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

  “秋士悲”的类型有: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小人排挤、不受重用、人老珠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2.《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婉约词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弱女子士大夫

  关注范围都市风情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局限(小)开阔(大)

  诗作风格委婉蕴藉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2

  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弃疾一心雪耻复国,而韩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表达什么心愿?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

  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卞州。”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

  表达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

  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情感显露形式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对比阅读

  〈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 婉约词 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 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 弱女子 士大夫

  关注范围 都市风情 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 局限(小) 开阔(大)

  诗作风格 委婉蕴藉 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七,归纳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廉颇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3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5

  文本简析

  本板块选入宋人怀古词两首,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本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本词要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通过沉吟涵咏,体味鉴赏,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设计理念

  涵咏品味,研习比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欣赏诵读。

  【配乐朗读音频】

  四、整体感知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解读上片

  思考,探讨: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六、解读下片,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七、品味鉴赏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出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八、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齐读全词。

  九、布置作业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相关文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01-18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03-04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2-28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15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02-28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15

在北京如何补办护照(京籍+非京籍)02-03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12-09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