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引导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拉线玩具的正确制作方法;
2、 鼓励孩子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初步掌握拉线玩具的正确玩法;
3、 体验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有四个洞的圆片积木,粗的毛线,细的棉线,剪刀,视频转换仪等;
活动过程
一、介绍拉线玩具,了解制作材料;
1、教师出示拉线玩具介绍: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一种玩具,叫拉线玩具,你们看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幼儿观察讲述:积木和线;
2、你知道这个拉线玩具是怎样玩的吗?
请幼儿来试试,后教师示范。
3、提出操作要求:请你也来自己动手做一个拉线玩具,玩一玩。
二、引导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拉线玩具的`正确制作方法
1、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可适当帮助个别孩子学习打结;
完成的孩子可以玩,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玩的情况。
2、集合介绍,了解穿线的方法和线的粗细不同对拉线玩具的玩有一定的影响;
(1)请拉线玩具转不起来和能转的孩子来示范,通过比较发现穿线的时候只能穿对角的两个洞。(教师利用视频展示,使幼儿掌握)
(2)比较线粗细的两个孩子玩拉线玩具的情况,得出粗线可以,细线不可以。
3、根据讲述的情况请部分幼儿调整自己的拉线玩具。
提醒孩子可以利用剪刀剪去打结的部分,重新打结。
三、鼓励孩子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掌握拉线玩具的正确玩法
1、在孩子第二次玩拉线玩具的基础上再请孩子来示范比较,为什么有的孩子能连续的转起来,有的孩子却不能。
孩子讲述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一定要将线多绕,直到套线的手指有很紧的感觉,而且手的动作要一拉一松。
2、孩子第三次玩,鼓励同伴间互相介绍自己的经验。
四、延伸活动
1、鼓励孩子同伴间进行比赛,看谁玩的时间长。
2、为孩子提供不同数量洞的积木,不同粗细的绳子,鼓励孩子尝试再做一个,有所比较的玩一玩,发现不同之处。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目标:
1、初步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及结构特征,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准备:ppt、花生若干、小碗人手一个、各种积木、小锤子。
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另一老师拿来礼盒)边接礼盒边说:“哦对了,今天早晨小松鼠给我们送来了一份“礼物”(出示礼盒),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看吧(打开),哇,原来是花生米。真香呀!你们想尝尝吗?好吃吗?这么好吃的花生米,小松鼠是从哪里找来的呢?听完故事你们就知道了。
二、讲述故事,感知花生的生长过程。
1、(边讲故事边放ppt)小松鼠在地里种了一大片花生,一段时间过去了,花生长出了绿绿的叶子,又过了一段时间,花生开出了黄黄的小花,小松鼠看见了高兴地连忙跑回家问妈妈说:“妈妈妈妈,我种的花生开花啦!再过一段时间,”它就能结出花生来了对吗?妈妈听了也很开心笑着说:“对对对”。又过了一段时间小松鼠来到地里准备摘花生,可是他找来找去却怎么找也找不到花生,小松鼠好伤心,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候妈妈来了,看到小松鼠伤心的样子笑着说:“傻孩子,花生果是长在地底下的,你光用眼睛找,不动手挖一挖怎么能找到花生呢?于是小松鼠和妈妈一起动手,把成熟的花生全部从地里拔了出来,看着许许多多的花生小松鼠开心的笑了。
2、师:故事听完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小松鼠送来的花生米原来它是小松鼠自己种出来的可是刚才小松鼠很伤心,是为了什么呢?(幼儿回答)师:小松鼠因为找不到花生所以很伤心,其实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底下的,小朋友你们知道了吗?
三、了解花生的外形特征
(1)师:小松鼠在地里收到了好多花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ppt)师:这就是小松鼠从地里收来的花生,哎?刚才我们吃的.花生米在哪儿呢?
(2)继续(ppt)师:“哦!拨开花生壳,我们就找到了花生米。哎?为什么有的花生米是红的而有的却是白白的呢?(幼儿回答)(剥掉红红的衣服,白白的花生仁就出来了。)
:原来呀,花生外面有一层硬硬地、厚厚的“壳”,拨开花生壳,里面住着红红的花生米,脱掉红红的花生衣,白白的花生仁就露出了。(师:边边示范剥花生)
四、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1、师:刚才我们尝到了小松鼠剥好的香香的花生米,想不想再来吃一点呢?
2、提出要求:
(1)请你们自己来剥花生。
(2)如果有的宝宝拨不开可以请箩筐里的工具帮帮忙。
(3)剥下来的花生壳放在箩筐里,花生米放在小碗里
3、提问:你是怎么剥花生的?(引导小朋友自己说出方法,并做示范。)
:我们小朋友都很能干,有一些力气大的直接用手就把花生壳打开了,有的用工具敲了几下也把花生壳打开了,我们每个宝宝都剥出了花生米。花生米的营养可好啦!它含有丰富的钙质可以帮助我们小朋友让身体长高,还能促进小朋友的大脑发育变的越来越聪明,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尝一尝自己剥的花生米吧!
对了,后面的客人老师看着我们吃的那么香也想尝尝呢!给客人老师分享花生米。(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餐巾纸、香烟、粉笔、砖头、马粪纸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铁钉、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
3.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
教师无意中打翻一杯水,问:
1、“谁能帮老师把水弄干净?” (小朋友帮忙拖地、用抹布抹)
2、“说一说刚才的水都到哪儿去了?”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二、幼儿探索实验
1、请你把桌上的东西慢慢地放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教师提问:“抹布为什么会吸水?”(幼儿讨论)
3、蔬菜会吸水吗?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萝卜吸水的原因
教师总结:像抹布之间细小的缝或者是蔬菜中的细小的管子就叫毛细管。
三、迁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地方存在着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很细很细的管子,人们通常还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棉花、海绵、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 ,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活动反思: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宣纸、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怎样制造一个放大镜。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说倒水,让学生做实验后发现:水倒多了扩散开来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仅滴一滴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便有了深刻认识。
小百科:放大镜定义:放大镜(英文名称:magnifier):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内容:
面粉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食物,但这只是孩子与它的间接的接触。我们的幼儿对它到底了解多少呢?于是我把面粉深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来分享面粉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活动环境,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运用多用方法辨别出真正的面粉并做出记录。
活动目标:
1、在“真假面粉”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心与热爱,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快乐。
2、在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时,让幼儿形成较强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探索实践,让幼儿在四种白色粉状物中辨别出面粉。
活动准备:
百宝箱 、面粉、淀粉、糯米粉、水、盐、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电饭锅、记录表、笔
活动建议:
一、导入:通过游戏“百宝箱”出示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引起幼儿对活动兴趣。并提问幼儿:馒头、花卷、水饺皮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面粉”
教师依次出示面粉、淀粉、糯米粉、盐供幼儿猜想四种白色粉状物品哪一种是真正的面粉。
二、 展开:
幼儿的操作记录分两部分:
1)猜想记录:要求幼儿只用眼观察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判断谁是真面粉并做猜想记录(四样猜想物品分别用数字作为各自标志。1、面粉、2、淀粉、3、糯米粉、4、盐)如:
2)验证真假并做记录(在这里我挑选面粉、淀粉、糯米粉、盐四样食物是因为它们1、在外观上比较接近可供幼儿探索2、即使幼儿用品尝的方法来验证真正的面粉也是很安全的。
3)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交流)
验证后的记录:
三、 师幼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出真面粉统计记录总人数36人)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水在不同容器中的形状变化, 进一步了解水的特性。. 乐于参加实验探索活动,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搜集各种不同形状的盛水器皿。. 大水箱、盛着水的透明塑料杯。. 隔水围裙或简易小雨衣。
活动过程
1. 给每位幼儿一杯水,请幼儿观察并触摸杯子里的.水,向幼儿提问:
水有颜色吗?
水在杯子里是什么形状的?
触摸水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 请幼儿介绍自己搜集回来的盛水器皿,说说它的形状。
3. 幼儿操作,尝试把杯子中的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盛水器皿中。建议幼儿搜集瓶口较大的器皿,以便进行倒水活动。
4. 与幼儿观察和讨论,当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器皿时,水的形状有什么变化。(水的形状会随着器皿的形状而改变。)
5. 老师: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把不同形状的器皿放在展览角,请幼儿欣赏。
活动
能参与讨论水的特性。
能投入实验、观察活动。
活动建议:
活动的重点在于鼓励幼儿探索水的特性,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不要追求让幼儿说出水无固定形状这一特性。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生活中光透过物体后的变化现象探索兴趣。
2、通过操作,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糖纸、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及各种玩具;记录图表、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出示各色的布、纸,请小朋友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请小朋友用自己身边的的布纸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3、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实验结论。
4、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图表上。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出示各种各样的玩具,请小朋友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2、请小朋友用自己身边的的玩具小实验,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
3、请小朋友交流自己的实验结论。
4、幼儿再次实验,并在记录图表上记录自己的发现。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有趣的光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通过调整活动后,让我感受: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19
科学活动教案03-22
【精】科学活动教案03-12
科学活动教案【热】03-12
科学活动教案【精】03-13
科学活动教案【热门】03-13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3-13
【荐】科学活动教案03-13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03-13
【热】科学活动教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