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02 08:39:5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语文教案合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画,发现事物的相似特点,用像的句式说清楚自己的发现,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能根据读读认认中字的特点(熟字加偏旁),自主识字,读背对联,搭配词语。

  〖教学重难点

  用像说句子是难点;自主识字是重点。

  〖教法学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小天使飞来,配音: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语文园地小小观察台,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联想,发现相似之处:

  大家看一看,画上的哪些景物能成为朋友?说说你的理由。

  3、练习表达:

  例如: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你先说给同位听,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4、联系生活、拓展交流:

  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日常生活中,像。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导语:走出观察台,我们又来到字词宫。下面让我们一起合作闯关。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记字,看谁记的快、记的准。

  ⑵ 教师组织学生抢答汇报学习结果。

  ⑶ 游戏检查读生字。(开火车、接龙等)

  ⑷ 生字搬家考考你。

  2、读读背背:

  ⑴ 轻声读对联,不认识的字,借拼音帮忙。

  ⑵ 将对联大声的读给伙伴听。

  ⑷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对联。

  3、我会说:

  同学们积累了那么多描写春天的句子,那你会用学过的词语赞美春天的景物吗?

  1、读词:春光、天空、阳光、田野、小溪、枝条。

  2、口头补充。(可以找合作伙伴互相帮助)

  3、完成练习。

  三、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祝贺大家在日积月累中满载而归。

  2、作业:写几句话,来赞美一下你心中美丽的春天。

  〖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我发现像

  日积月累:1、读读认认:熟字加偏旁

  2、读读背背:剪 胆 瞒 拂

  3、我会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积极参加找春天的实践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春天里的新发现,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用普通话自然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具准备

  卡片或多媒体。

  〖教法学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口语表达

  1、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同学们可以自由表演舞蹈,进入情景。

  2、从《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中,你知道了春天在哪里呢?把你听明白的告诉同伴。

  小结:春姑娘悄悄的告诉我们,春天在草地上、花丛里、河水中、在田野里、在绿叶间,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在春天里的新发现吧?

  3、回顾春景,感受春天:

  导语:春天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感受,在春游中,同学们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春天,回味一下春天里的快乐。

  ⑴ 播放关于春景的多媒体图片。

  ⑵ 分小组,把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新感受,说给别人听(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感受):

  如:在校园里我发现小草露出了嫩嫩的小芽,好象在向我们报信。

  我发现太阳是暖暖的。

  4、自由交谈、赞美春天:

  和同学们互相说说,在春天里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希望。

  二、写一写(作业)

  1、读学习伙伴的话。

  2、结合口语交流的内容,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不会写的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展示与本组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与同学们共享快乐。

  〖教学重难点

  从其他途径搜集资料。

  〖教法学法

  引导、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台

  1、赞美春天:

  写一写,画一画。

  导语:春姑娘就想一位魔术师,把大地打扮的万紫千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

  2、分组练习:

  ⑴ 喜欢写作的同学为一组,讨论练习写诗、写话。

  ⑵ 喜欢书法的同学为一组,练习写关于春天的词语。

  ⑶ 喜欢积累诗句的同学,抄写搜集有关春天的诗句。

  ⑷ 喜欢画画的同学,描绘春天的景物。

  ⑸ 喜欢歌舞的同学,在一起唱歌、跳舞。

  3、展示时间:

  ⑴ 请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摆在教室中间让大家都看看。

  ⑵ 写诗、写话、写书法的同学把你的作品也摆上让大家看一看。

  ⑶ 唱歌跳舞的同学到台上表演一下。

  二、宽带网

  导语:宽带网上告诉了我们一些城市的市花。

  1、读一读宽带网上的信息。

  2、说说你还知道一些什么花?

  3、用对歌的形式朗读《十二月花》。

  4、交流你知道的关于花的知识。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展示台(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

  宽带网(市花、校花等)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课程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故事导入,复述课文(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哈默年轻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深刻的道理!(板书课题《尊严》)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表现这个年轻人尊严的是哪一部分?

  (看看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哈默的尊严的?)

  (三)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复述。

  (四)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第二课时

  品读体验

  (一)分析第三次对话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三)师生互评。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五)巩固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板书设计:

  7、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抓住三处描写哈默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上,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三处对话。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但学完后,我觉得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大多还是停留在“要靠劳动获得食物”上,所以,后来我也稍做了补救,总结时,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这都是“尊严”,课后,我让学生再阅读“尊严”的故事,加深对这两个字的里理解。我想,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理念: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便拥有一路的好风景。最终达到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文中八个生字

  2、能力目标 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和积累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语感。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具准备:课件

  自主预习:了解课文内容,作者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提练主线:麦哨的声音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到“麦哨”吹响了?在麦哨声中我们还看到了些什么?(后一问题视学情调整:其他段落写了些什么?)

  2.交流,

  1)出示相关段落(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

  2)提示这里有两个多音字,一个读(“和”)、一个读(“应”)。自己读一读,等会儿请同学按课文的要求来模拟模拟这麦哨的声音。

  3)指名读,

  听老师的要求“一声呼,一声应”地读。读后师小结:这就叫做“一声呼,一声应”。也叫做“你呼我应”,还可以说成“应和”。

  吹得欢快些、柔美些。

  4)很有意思的麦哨声吧,让我们男女分工读这两段话,读出情趣。课文对田野美景写的非常详细,就让我们先来看描写地最为详细的这一自然段。

  1)出示。“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2)它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用一句话来概括。(田野里怎么样啦?哪些庄稼结果了?什么丰收了?)

  3)庄稼结果了。课文里用这样一句话来写,出示:“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自由读读,你还能看到些什么?(颜色变幻很快。)(如感悟不出师生对读。)

  难怪前面说“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定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亲润学生的心灵。二、合作探究

  出示第三、五、六自然段。

  2)自由读后,交流:从哪里感受到了欢快?

  3)引导体会。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多沾满露珠的月季花。(纵然满头大汗,作者仍感到美,那是作者喜欢孩子们啊!)

  B、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 (就是那青草地,作者却欢喜地不得了,在上面玩啊,闹啊,不觉累。)

  C、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哪怕是野草,吃在嘴里也感到甜美无比!)

  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

  麦哨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麦哨是一首欢庆丰收的歌,麦哨是一曲优美的乡村音乐,麦哨是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

  课文的题目是“麦哨”,那作者陈益仅仅在开头、结尾听到这麦哨声吗?这麦哨声传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一整天里,这个季节里,童年的记忆里……)。

  4.作者只要一听到麦哨声,就会想起那美丽的田野,那齐刷刷的麦芒,那甜滋滋的“茅茅针”,那快乐的伙伴,那欢快的童年生活。所有的快乐记忆都伴着这柔美、快乐的麦哨声,传的很远,很远……让我们再一起来吹吹(“呜卟,呜卟,呜……”)。

  四.课后反思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品味和积累,我放慢了教学节奏。是的每一环节的教学扎实有效。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劳动的开端》,作者是吴运铎。你们对课文或作者有哪些了解?谈一谈。

  (教师可以适时简介吴运铎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分段。

  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小组交流:说出各段的分法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精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3、感情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

  2、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3、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

  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4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

  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动身挑煤,板书)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指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自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自由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五、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板书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六、总结全文

  问: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谈谈自己对劳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推荐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附课文板书:

  动身挑

  挑煤赶路详写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跌倒山腰自强自立

  空筐回家刻苦磨炼

  第二天挑煤略写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介:

  《画风》一课讲述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在画画时,宋涛提出画风的想法,在赵小艺的启发下,他们互相激励,用不同的方法描绘出了风的样子。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本文对话较多,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学目标:

  1、会认七个生字和与生字有关的词语。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画一幅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巧设悬念

  1、孩子们,你们喜欢画画吗?请把你课前画的一幅画拿出来,我们一同欣赏,好吗?

  瞧,这朵花真美,你怎么没把香味画上?这只小鸟一定叫得很动听,你怎么忘了把声音画出来?

  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怎么画?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能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不能画呢?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几位会画风的小伙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观察图画内容,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 祖国有多少个民族。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共同学习的快乐。

  2.会唱《上学歌》,知道自己是小学生了,爱上学校。

  3.爱上语文,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 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2.养成良好的听讲、读书、写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祖国。

  1.教师出示长城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教师总结:万里长城是中国的象征,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修筑而成的,是祖国的标志。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国。

  二、播放国歌,激发情感。

  1.播放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出示天安门广场。

  2.每当天安门广场上国旗升起时,广场上会聚集很多来自祖国各地,各个民族的同胞们来观看升旗 仪式。

  3.图片展示不同民族的人民身着不同的'民族服装,了解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的人民都是中国人。

  4.出示字:我是中国人。

  5.引导学生读 “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

  6.出示图片“我上学了”。说一说你看见的 这些小朋友要干 什么去呢?

  7.齐读:我上学了。

  三、教唱歌曲,爱上学校。

  1. 师:上学第一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唱一首儿歌,一起来听吧。

  2.播放歌曲。

  3.带领学生读歌词。学生交流:歌词中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上学时爸爸妈妈都交代过什么?

  4.指导学生跟唱歌曲。

  5.引导学生边唱边配上动作。

  四、翻看课本,爱上语文。

  1.引导学生说说你知道我们上学一年级的同学要学哪些功课?拿 出语文书,翻开课本第5页,观察图画。

  2.说说第5页的三 幅 图中小朋友们在语文课上都干了什么。

  3.这节课上谁能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呢?举手发言。

  五、小结。

  教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上学的第一天,我们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我们还学会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了解了语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越来越棒的。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的配套练习。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

  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背诵全文。

  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

  藐( )小项为之强( )鹤唳( )怡( )然

  土砾( ) 壑( ) 虾( )蟆( )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

  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九、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听老师朗读课文。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五、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解乐悟情( 尝花乐 赠花乐 摇花乐)

  1、故乡的桂花到底给母亲和童年的我带来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画面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在旁边做个记号。

  我们记忆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是哪一幕??

  (一)版块A:——【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下那一张张满是笑意的脸,老汉笑了,老奶奶笑了,伙伴们笑了;不停地摇呀摇,我们还摇出了什么呢?

  2、小结: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过渡:记忆中难忘的还有哪一幕?

  (二)版块B:——【赠花乐】

  从母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感情朗读

  (2)小结:再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版块C:——【尝花乐】

  过渡:摇花也乐,赠花也乐。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理解“浸”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从浸中读到了什么?

  ——(沉浸、沉醉、陶醉)

  指导读出“浸”的味道来——指读。

  2、理解全年(琢磨“全年”)

  全年是什么?(365天)(春夏秋冬)(4个季度)(12个月)

  全年是一年四季呀,刚才我们说摇花、赠花都是在桂花盛开的——秋季,怎么会“浸全年”呢(指板书)?

  生答后,过年了,村民们吃着带着桂花香的糕饼,浸在了桂花的香气中;新茶上市了我们喝着满溢着桂花香的茶水;浸在了桂花香气当中。

  3、想象移情:

  假如,你也生活在琦君的家乡,假如你也生活在这样浓香阵阵的`桂花树下,你还会做哪些快乐的事情呢?

  练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乐)

  4、回归重点句情感朗读。

  (1)我们深深地沉醉其中——谁又能说不是全年浸在其中呢?

  (2)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出“浸”的味道来——齐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小结:第三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主题拓展一

  在原文中琦君曾这样写到:——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学到这里,你觉得让琦君魂牵梦萦的还仅仅是桂花吗?

  难怪她在课文中写到: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于是,她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你觉得在琦君心里的这“桂花雨”该是一场怎样的雨?

  (五)主题拓展二

  许多年过去了,在琦君她88岁高龄时,她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

  临终前她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五.结课谈话

  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对她临终前的那句话——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闻花

  桂 赠花 思

  花 摇花 } 乐 乡

  雨 尝花 情

语文教案 篇10

  编写者:淳安中学蒋金海

  课题:修辞(修辞方法)复习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

  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B、考试.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②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现状:

  在预习中,我们利用会考高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修辞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

  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

  大家可以对《强化训练精编》中的修辞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识题太多,运用题、评价题太少)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

  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

  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

  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

  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

  要学会控制训练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修辞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修辞,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六、作业布置:

  用25分钟的时间作完《强化训练题精编》的修辞练习,并思考评价修辞运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