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25 10:03:5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范例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活动教案范例10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将相同声音的响罐配对。

  活动准备:

  1.装饰成各种卡通娃娃的空八宝粥罐子、盘装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等若干。

  2.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4组。

  3.录音机、舞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直观教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出示罐宝宝──介绍给幼儿的新朋友。

  2.出示并认识罐宝宝的“食物”──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动引发幼儿探究。

  1.喂一喂──指导幼儿随意给每个罐宝宝喂一样食物并提醒幼儿盖严盖子。

  2.跳一跳──引导幼儿上下左右摇一摇罐宝宝,让他们自由地跳起来。

  3.找一找──启发幼儿相互猜测罐宝宝吃的是什么,并将相同声音的罐宝宝配对成舞伴,在舞曲中快乐地舞蹈。(幼儿亦可共同跳舞)

  三、结束部分:帮罐宝宝到户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的罐宝宝摆放到“科学操作区”,让幼儿自由摆弄、玩耍。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制作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他们特别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儿认为罐宝宝吃饱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引导幼儿听一听罐宝宝肚里的水声,拓展了幼儿的视野与经验。

  这次活动的不足是:师幼互动少了一些,在活动中可以在游戏中穿插一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效果会更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幼儿虽然对几何形体有了基本的感知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幼儿对一些现实物体容易混淆,特别是圆柱体的物体,孩子往往和圆形和球体分不清楚。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特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

  2、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在动手尝试的基础上,会自己说出、找出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用各种圆柱体制成的机器人一个。胡萝卜、粉笔、小刀。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浆糊、长方形纸8张、水笔8盒废卫生纸筒8个、各色腊光纸若干、吸管一篮、薯片筒若干、各种空心小形体。

  活动过程:

  1、通过机器人柱柱激发参观圆柱世界的兴致。

  2、听音乐开火车带领幼儿到《柱柱世界》,通过反复尝试初步认识圆柱体,引导幼儿体验圆柱世界的秘密。

  (1)玩一玩、想一想引导幼儿第一次游戏尝试,知道圆柱体的名称。

  让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自由感知圆柱世界的秘密。

  启发提问:你玩的是什么?它像什么形状?你还发现了圆柱世界的'什么秘密?鼓励幼儿完整表述自己的经验,重点能说出它像什么形状?

  以机器人口吻小结:《柱柱世界》里的每样东西都像柱子一样,这种形体就叫圆柱体。

  (2)量一量说一说引导幼儿第二次测量尝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启发尝试:你发现圆柱体是什么样的?它跟圆形一样吗?请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么玩的?每个圆柱体摸上去都是什么感觉?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小结:圆柱体的两端是两个一样大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放倒了还会滚动。

  3、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巩固认识圆柱体,提高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辨别能力。

  叠一叠,变一变,让幼儿在比较尝试中加深对圆柱体的印象。启发提问:你知道硬币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不能用许多硬币变一个圆柱体?幼儿操作,你是怎么变的?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像什么?

  小结: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像圆柱体。

  4、让幼儿想办法,把粉笔、胡萝卜变成圆柱体。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导生活中找出圆柱体的物体,并画出来。

  2、体育角内放高跷、圆柱状沙袋、棍、易拉罐、滚筒等,进一步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3、在美工区各种圆柱材料,让幼儿通过小制作延伸幼儿对圆柱世界的想象创造能力。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再看看、玩玩、想想、量量、做做过程中,充分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幼儿通过两次探索尝试基本掌握了圆柱体的特征,又通过变一变、削一削进行巩固。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积极探索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削一削,把粉笔、胡萝卜变成圆柱体,孩子们在操作时难度较大。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小班的科学目标指出: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个别的物品及其用途;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使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喜爱动物、植物,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根据小班年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内容,开展活动。我注意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在午餐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很喜欢吃蛋,还不停的在比较谁的蛋大,谁的蛋小,边吃还一边议论。在平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孩子吃蛋。有一次,西西拿着午饭中的蛋,边吃还边献宝:“这颗鸡蛋可好吃了,我猜想一定是聪明的鸡生的。我妈妈说我会变得这么聪明就是吃了鸡蛋!”看她说的这么起劲,决定去探个究竟。走进一看,这哪是鸡蛋吗?分明是颗鸭蛋。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真正分清鸡蛋和鸭蛋,于是我决定上一堂《认识鸡蛋和鸭蛋》的课。

  二、活动目的

  1.了解鸡蛋和鸭蛋的主要外部特征,学习仔细观察。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认识鸡、鸭,知道母鸡、母鸭会生蛋。

  物质准备:鸡蛋、鸭蛋每人一个;鸡妈妈、鸭妈妈头饰;背景音乐;记录纸;笔。

  四、活动过程:

  1.游戏:拣蛋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农场去玩,小朋友看看农场里面有什么?(很多的蛋)原来这个农场是蛋宝宝的家啊,我们去拣一个你喜欢的蛋,好吗?在拣蛋的时候小朋友要注意轻拿轻放的,不要把蛋宝宝弄坏了。

  音乐的伴奏下,幼儿自由地在各地拣蛋,把拣来的蛋放在一个地方

  分析:活动开始,我先让幼儿玩“拣蛋”游戏,幼儿自由的在盆子中拣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蛋放入自己的盘子中间。并加强了常规的要求,激发幼儿爱护蛋宝宝的情感。

  2.观察自己拣的蛋

  师:小朋友们都拣到了一个蛋,请你们

  (1)看看自己的蛋是什么形状?

  (2)摸摸是什么感觉?学习词汇:光滑

  (3)看看是什么颜色?

  分析:引导孩子们去观察自己拣的蛋:“小朋友,看看你拣的蛋是什么形状的啊?”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是圆的、椭圆的等。老师小结:是一头尖一点一头圆点的椭圆形。又问:“在摸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的啊?”孩子们回答:“是滑滑的!”老师教词汇:光滑。又问:“看看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有点红”“有点白”……

  3.比较两个蛋的不同

  师:“刚刚小朋友说拣来的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区别鸡蛋和鸭蛋的不同。

  小结:鸡蛋和鸭蛋的大小、颜色都不同,浅绿色的大的是鸭蛋,粉红色的小点的是鸡蛋。

  分析:我让幼儿们比比两个蛋有何不同,提问:“刚刚小朋友说的颜色都不一样,为什么呀?我们来比比两个蛋的颜色一样吗?”幼儿观察,与旁人对比,举手说:“不一样,他的蛋白一点,我的蛋有点红!”再比比大小一样吗?……

  4.游戏:找妈妈

  (1)师:“唔唔唔,谁在哭啊?”以蛋宝宝哭的声音,让幼儿猜猜蛋宝宝为什么会哭?

  (2)游戏“蛋宝宝找妈妈”。

  a.师:“这些蛋宝宝的妈妈一样吗?”引导幼儿进行猜测。

  b.出示记录纸,让幼儿以连线的形式配对找蛋宝宝的妈妈。

  c.幼儿说说自己连线的理由。

  d.出示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图片,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口吻,验证幼儿的猜测

  分析:在本环节中,教师以问题:“孩子们,猜猜他们是同一个妈妈生的吗?”让幼儿随意猜测。有的说:不是。有的说:我知道一个是鸡蛋。……老师让幼儿在猜测的基础上,采用连线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猜测,并说出自己连线的理由。

  出示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图片:“猜猜是谁来了?”模仿鸡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不见了!”模仿鸭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也不见了!”让幼儿猜,并请幼儿分类:“请小朋友们帮鸡妈妈和鸭妈妈找宝宝,好吗?”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鸡蛋和鸭蛋拿上分类。老师模仿鸡妈妈说:“我的蛋宝宝是小点的,有点红的!大家帮我看看对吗?”全体幼儿帮忙检查。老师模仿鸭妈妈说:“我的宝宝大点的,有点白!小朋友帮我看看对吗?”全体幼儿检查。幼儿区分了鸡蛋和鸭蛋后,请他们继续找。鸡妈妈和鸭妈妈一起说:“我还有的宝宝在哪里呀?”幼儿们把鸡蛋和鸭蛋分别分类分好好。

  5.延伸实践操作活动:吃蛋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鸡妈妈和鸭妈妈都很开心,你们帮他们找到了它们的宝宝,他们请你们吃鸡蛋和鸭蛋。”引导幼儿运用:敲一敲,滚一滚,拨一拨三步曲的方法进行。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在活动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进行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认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课后他们还会去科学角主动的观察蚕茧是什么样子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茧的长度和宽度,拿着茧摇一摇,对着光亮照一照,想看看里面的蚕是什么样子的,许多孩子还会问老师有关抽丝的许多问题,因此一个充满着丰富科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活动而产生,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交流,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索欲望。

  二、活动目标

  1、知道真丝织物与蚕丝的关系。

  2、知道抽丝的简单步骤,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探索一根丝的长度。

  3、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三、活动准备

  1、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蚕茧,一杯热水,小苏打,小竹条,几种绕丝的工具:纸筒、缠线板等

  2、有关养蚕知识、抽丝录像、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3、已有蚕宝宝的生长的知识经验

  4、丝巾一条,几种绕丝的工具。

  5、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一)了解蚕丝的作用

  1、出示丝巾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说说这条“丝巾”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猜想)

  2、教师总结

  这条丝巾是这种叫蚕丝的材料纺织而成的(出示蚕丝),蚕丝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原料。

  3、蚕丝还可以做什么呢?

  ①幼儿猜想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②幼儿再次回答:蚕丝可以做领带、衣服、被子等。

  (点评:通过观看图片让幼儿知道蚕丝的作用,以及蚕丝在纺织行业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幼儿学习抽丝的欲望。)

  (二)交流讨论蚕丝的来历

  1、谁知道蚕丝怎么来的?

  幼儿回忆已有认识:蚕丝是蚕吐出来的。(蚕茧只是蚕蛹的保护体)

  2、观看有关养蚕图片

  3、教师总结

  (点评:展现幼儿关于蚕丝、蚕茧的已有认识。激励幼儿思考蚕丝的来源。)

  (三)、抽丝活动

  (1)、观看录像,初步了解抽丝方法

  ①想一想人们是怎么把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呢?(幼儿猜想抽丝的方法并实践)

  ②小朋友讲了许多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方法,蚕茧究竟是怎么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蚕丝的呢?(观看录像)

  ③请幼儿说出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教师总结:

  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摘乱丝——制溶液——浸泡——挑丝头——抽丝。我们把对蚕茧进行处理变成丝这个过程就是抽丝的过程。

  (点评: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幼儿的想法很多,同时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通过交流环节,展示幼儿对于蚕丝的已有认识和抽丝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关于剥茧抽丝方法。)

  (2)、指导幼儿抽丝今天,我们就一起当一回抽丝工人,我们来抽丝。

  具体方法: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学习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①摘乱丝(看完录像)

  问:看完录像,现在谁来做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怎样摘乱丝?(个别幼儿操作)。

  ②制溶液:是将小苏打浸泡在热水里。这个溶液是小苏打溶液。这个溶液内小苏打的含量不同、溶液温度高低都将影响蚕茧抽丝效果。由于温度比较高,所以热水就由老师来倒。等会在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安全,别被烫伤了。

  ③浸泡:让蚕茧浸泡在热水里充分浸泡,为了充分浸泡可用筷子把蚕茧压入水中(出示图片),直到蚕茧表面有一些绒毛出现为止。浸泡时间大概为

  1分钟。

  ④挑丝头抽丝:

  师:当我们挑丝时发现有好多条蚕丝一起粘在上,此时,就需要我们把蚕丝进行整理,并找到丝头。有什么好的方法?

  ①幼儿自由发表抽丝挑丝头的方法,并作好记录(用表1)

  ②请看整理蚕丝的录像。(利用录像,细致地指导幼儿掌握剥茧抽丝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让幼儿通过看录像再来描述抽丝各个环节的方法,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形式,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提高了幼儿参与该环节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

  (3)、幼儿示范抽丝学会找丝头抽丝了吗?老师这里刚好还有一个浸泡好的蚕茧,谁来试试找出丝头,请幼儿来做。(通过让幼儿示范抽丝过程,暴露幼儿在接下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为接下来的全班性抽丝活动打下技术基础。)

  (4)、指导缠绕当我们找到丝头以后,我们要将丝线粘在绕丝的工具接着开始缠绕。

  (幼儿说一说自己猜想缠绕工具,并作记录。用表2)

  (点评: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的抽丝方法,为接下来的抽丝做准备。)

  (5)幼儿小组抽丝活动。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吧,但老师有一个几个要求:

  ①比一比哪个小组抽的好、抽的长;

  ②安静操作,当音乐响起活动停止;并在音乐声中整理材料。

  2、幼儿操作,并做记录,教师指导操作方法。

  4(活动要求是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完成规定的任务,更有助于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究习惯。)

  (四)交流各小组绕丝工具与挑丝的'方法,知道几种缠绕工具的好处与坏处。

  1、大家都把丝抽了出来了,但是大家缠绕用的工具不一样,请每个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工具,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幼儿讨论原因)调整自己的记录。

  2、请每个小组介绍挑丝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并调整记录。

  3、教师总结

  我们的抽丝还真得离不开耐心、细致。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一般的蚕茧长度都在1000——3000米之间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抽完。古代人们为了解决抽丝时间长的难题,他们创造了各种抽丝机器。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引导幼儿对自己活动的反思让幼儿更加关注自身在科学研究中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意识和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五、活动延伸:

  1、测量蚕丝长度并作记录。

  2、相关知识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

  3、鼓励幼儿到科学角继续学抽丝的方法,探究抽出好丝的方法。

  4、要求家长配合帮助幼儿查阅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的有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

  (评析:首先,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了一个富有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为幼儿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其次,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紧把握材料、探索、问题这三者间的双向流动,以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围绕“抽丝”不断地探索、操作、观察、研究,鼓励幼儿多角度地提出问题,交流发现,并通过向同伴学习的途径获取和积累经验,大大满足了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我们来抽丝》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节内容,课本上要求学生在养蚕的基础上对抽丝地得过程进行体验,并了解丝织成绸的过程。因为本地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养蚕,所以没有让学生体验的机会。但是为了充实课堂的内容,在设计时由嫘祖发现蚕能抽丝的视频短片引入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先民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懂得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短片中提到一千只蚕一生要吃25到30公斤的桑叶却只能吐0.5公斤,并引用唐代诗人的诗“昨日如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使学生了解到蚕丝的珍贵。提到丝绸我们都会想到丝绸之路,通过一段资料使学生简单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丝绸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有这么深远的影响,那么蚕茧是如何缫成丝并织成绸的呢?再通过一个短片使学生了解缫丝——浸泡——络丝——并丝——捻丝——卷纬——整经——织造的过程。视频结束后使学生对短片中提到的八个步骤进行排序。

  本节课的内容很紧凑,学生对这些内容也非常的感兴趣所以当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很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会借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2、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重点:借助材料制造声音,制造不同的声音。

  难点:感知材料和声音的关系。

  准备:各种空瓶子、罐子、盒子,、豆豆、米粒、纸片。

  活动过程:

  一、 声音的奇妙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们看?

  2、让我们听听瓶子有没有声音?再听听豆子有没有声音?

  3、现在你能想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吗?请幼儿说说。

  二、幼儿制造声音。

  1、第一次尝试操作验证

  1)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

  2、你们看老师也找了两个好朋友,(教师出示)他们也发出了好听的声音,你们听

  (1)教师出示分别装着豆豆、米粒的铁罐,纸片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这个声音像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

  小结:不同的'朋友在一起,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再次探索操作验证

  1)小朋友现在让我们再去找两个不同的好朋友,让他们发出好听的声音,听听他们的声音有些像什么?

  2) 幼儿操作,再次制造声音,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3)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猫头鹰捉田鼠的本领,知道它是人类的好朋友。

  2.知道猫头鹰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猫头鹰捉田鼠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快看看,今天谁来啦?(出示猫头鹰图片)

  二、展开活动

  1.讨论、说议

  师:⑴猫头鹰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谁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眼睛很大、很亮/羽毛是黑色的/爪子很尖的/还有嘴巴也是尖尖的/有点胖)

  (晚上会站在树上睡觉/还会捉老鼠/帮农民伯伯看好田地)

  ⑵它是怎样在漆黑的.夜晚捕捉田鼠的呢?

  (眼睛很亮的,看有没有田鼠出来偷东西,然后很快的飞过去,用爪子/嘴巴捉田鼠)

  ⑶你喜欢猫头鹰吗?说说你的理由!

  (让幼儿大胆地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

  师:猫头鹰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3.游戏

  猫头鹰捉田鼠

  (规则:师扮猫头鹰,幼扮田鼠,师喊:天黑咯,猫头鹰要出动啦!)

  三、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猫头鹰在孩子们的心中一直有着一份神秘感,昼伏夜出、身手敏捷。而那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一直吸引着小朋友的眼球,特别是它的眼睛总喜欢一睁一闭,特有趣!孩子们可喜欢猫头鹰啦!还说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亲眼看看猫头鹰呢!整个活动,一直洋溢着孩子们那份纯真、善良、温暖的关爱之情。很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体验帮助小熊的快乐。

  2.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能够区分图形特征,尝试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重点:

  区分图形特征、大小。

  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画有房子和小路的背景图、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 不同大小的图形)。

  2、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多个。小熊图片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熊宝宝摔跤了,激发幼儿帮助小熊的情感。

  教师出示小熊哭的表情图

  师:今天我们苗苗四班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是谁呀!

  幼:“小熊”师:“小熊怎么了?我们来一起问问吧!”“原来小熊回家时马路上有许多洞洞,让小熊摔得好痛!那可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帮一帮他吧!”

  2、一起帮小熊修路。

  (1)教师出示大马路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马路上洞洞的形状、大小。

  (2)师:这就是让小熊摔倒的大马路,你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3)请幼儿说说怎么修?用什么修?(引导幼儿想象)

  (4)为小熊修路。请个别幼儿来搬“石头”。(引导幼儿说出形状和大小)

  鼓励幼儿一起帮助同伴搬“石头”修路(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进行配对。)

  可能出现状况1:图形未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形状对不对)

  状况2:图形配上,大小没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大小对不对)

  小结:原来要把洞洞填满,把路修好,需要找和洞洞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的“石头”才行。

  (5)师生共同检查“修路”情况。

  重点提问:我们终于把路修好了,我们请小熊来检查下吧!“小朋友们真棒,谢谢你们!”

  (6)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今天真棒,帮我们的好朋友小熊把路修好了。现在小熊为了感谢小朋友们,特地请你们去他家玩呢?让我们出发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大胆探索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

  2、交流探索结果,增强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能“站住”的和不能“站住”的物品多种,

  如:盒子、瓶、笔、纸、直尺、羽毛、书、水彩笔、积木、牙签、吸管(粗、细)等,每组一份。

  2、辅助站立的物品,

  如:插塑积木、橡皮泥、米、沙子、胶带、剪刀、皮筋等。

  3、音乐磁带、录音机。

  4、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 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1、 根据生活经验来说说哪些东西能站住,哪些东西不能站住?

  2、 实际操作,区分哪些东西能站住,哪些东西不能站住?

  3、 提问:为什么有的东西一站就站住了,而有的东西不容易站住呢?

  二、 尝试用多种方法让不能站住的物体站起来。

  1、 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那些不能站住的东西站住呢?

  2、 幼儿尝试操作,并进行记录。

  3、 陈列展览,相互交流。

  三、在没有辅助物的'帮助下,尝试让纸站起来。

  1、 要使纸站起来有多少种办法呢?

  2、 引导幼儿尝试用自己的办法使纸站住,并进行记录。

  3、 陈列展览,相互交流。

  总结:

  今天小朋友想到里许多好办法让不能站的物体站起来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物体也想站起来的,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找一找,想个办法帮帮它,好吗?

  教学反思:

  “站住”与“不能站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际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要使不能站的物体站起来,可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其他物体等方法来增强物体的平衡性。在设计活动时,我由浅入深,从一开始借助辅助物——没有辅助物,最后使一张纸能站起来,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活动过程中我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互相交流表达,通过实际操作、记录,使幼儿更具体明确地了解更多的方法。

  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我觉得还应多注重幼儿的能力培养,当遇到困难时,尽量给幼儿独立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困难。

  观摩意见和建议:

  本次活动从实际生活中取材,活动环节步步深入,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实践中探索,从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培养了幼儿的兴趣,贯彻了“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理念。教师教态亲切,把握自如,活动效果较好。

  建议:

  材料摆放可分散些,以避免幼儿操作时太拥挤。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探索剥果壳的方法。

  2 、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花生、开心果、盘子、小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

  1 、妈妈一会儿要带你们去找两个好朋友一起玩儿,如果你愿意去,听到音乐就快把玩具收好来找妈妈。

  2 、到好朋友家了,快看一看我们的好朋友是谁?(花生和开心果)你好花生,你好开心果!

  3、让我们摸一摸他们的大门,一个…一个…(让孩子们摸后说感觉)。

  (二)探索游戏

  1 、让我们敲敲门:“咦,他们怎么不开门?让我听听,噢,他们想想考考宝宝们聪明不聪明,想想办法怎样把门打开吧?”

  2 、宝宝们真聪明,它们又叫来了许多好朋友,请大家剥给客人老师、小朋友吃,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吃的好吗?

  (三)结束游戏

  “我们不能吃得太多,会上火的。让我们收拾干净去买点豆奶喝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效果较好,幼儿全部都动起手来进行了 操作。分析此活动成功的原因:

  1、开始教师出示的食物引发了幼儿吃的欲望。小班幼儿对吃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和经验,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幼儿就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活动。

  2、请幼儿剥壳: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所以会不厌其烦地剥,直至取出里面好吃的东西。花生、开心果,一易一难,材料有层次便于不同幼儿选择。

  3、幼儿在剥开心果壳时,有的幼儿可以发现要从裂口处剥,其他幼儿有的咬,有的捏,都没有找到正确的开启方法,教师适时插入,请剥开的小朋友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教师和幼儿一起试一试,指导不会的幼儿(分组、个别指导)。

  4、内容由浅入深,在了解外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的兴趣。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剥果壳的方法,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注重培养小班幼儿的主动性。从而也进一步了解果肉的特征,并渗透小常识,这两种果实不宜多吃,会上火。

  5、幼儿剥开后,吃了一会了,请幼儿送给客人老师吃,体验了和他人分享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设计背景:

  时间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幼儿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所以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要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时钟是幼儿了解、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代表不同的意义",那么钟面上的数字就是表示时间早晚的;《指南》中还指出"引导幼儿体会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那么时钟上的分针、时针的运转规律就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

  活动目标:

  1.认识整点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引导幼儿理解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

  2.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当整点钟时,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钟。

  3.知道时间与人们生活、学习的关系,懂得爱惜时间。

  活动准备:

  时钟若干、课件;兔子、乌龟、花小图片若干;场景布置。

  活动过程:

  一、认识时钟,了解时钟的名称和用途。

  1、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珍惜时间不忘记(时钟)。

  2、(课件一)师:对,你们真棒,是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数字)数字是多少到多少?他们是怎样排列的?(从右向左顺着排列的.);最上面的是数字几?最下面的是数字几?12和6是不是相对应?右面的数字是几?和3对应的是数字几?这个短的针叫什么?(时针)这个长的针叫什么?(分针)

  二、认识整点钟。(课件二)

  1、师:今天小兔和乌龟要来一场赛跑比赛,想看吗?

  师:看,小兔变成分针,乌龟变成时针,它们在终点站好,终点在数字几上?(12)比赛开始:

  (课件)小兔从终点12开始,从右向左跑了一圈,又回到12上,乌龟从哪儿跑到哪儿?(从12跑到1上),乌龟跑了多少?(跑了一棵树的距离)。

  2、好,小兔又跑了一圈,乌龟从哪儿跑到哪儿?(从1跑到2上了)又跑了一棵树的距离。再跑,小兔又跑了一圈,乌龟又从哪儿跑到哪儿(从2跑到3上了)。

  3、你有什么发现吗?(每次小兔跑一圈,乌龟都跑一格)。对,当小兔跑一圈时,乌龟都跑一格,这就是一小时,也就是分针走一圈,时针才走一格,这就是1小时。

  三、学习记录时间。(课件三)怎样将小兔和乌龟赛跑的时间进行记录?我们再来看一遍。(记录时间)整点钟是怎样记录的?小结:整点钟时,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钟。

  四、玩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对时钟的认识。

  师:今天小兔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种,我们来和这些钟做游戏,好吗?现在你的钟是几点?(11点),好,我想走到12点钟,怎么走?将分针从右向左顺着走一圈,时针怎么样?(时针走到12上了),你有什么发现?(时针和分针都在12上),对,时针和分针重合了,都在12上,这是几点?好,再走,我想走到1点钟,怎么走?(是不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走了一小时);好,现在我想走到3点钟,怎么走?你发现了什么?(分针要走两圈,时针才能走到3上);好,现在请小朋友来说走到几点?我们大家一起走走看。

  五、幼儿游戏,介绍游戏玩法,体验对整点钟的认识。

  师介绍游戏玩法:刚才是小兔和乌龟玩赛跑游戏,它们想邀请我们也来玩一玩。看这是为我们准备的钟面,我们先要将数字摆好,一起说说怎样摆?篓子里有兔子和乌龟的图片,贴在身上,帖小花的是裁判员,由裁判员发出指令(说几点钟),兔子和乌龟要一起走。(先请一组小朋友来玩一下)(幼儿游戏)

  六、了解时钟有什么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整点钟,知道钟面上有1到12的数字;有时针、分针;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我们学习和认识了时钟,那时钟有什么用呢?

  (课件四:图)这是明明一日生活图,看看明明是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幼儿自由表述)你会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呢?

  小结:时间很重要,他会提醒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能做到吗?

  活动反思:

  今天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认识时钟。时钟的认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在本节活动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幼儿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分针走几圈时针就走几格就是几小时。同样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会时间的记录方法,幼儿学得很轻松,也很感兴趣。只是在游戏环节中为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我尝试让幼儿自己摆钟面上的数字和分针、时针,然后再游戏,所以游戏的时间比较长,这有待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而合理地安排活动的时间?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19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科学活动教案03-22

科学活动教案(必备)07-23

科学活动教案(优秀)07-23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05-15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