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4 09:27:32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科学教案8篇

科学教案 篇1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司机

  小司机——“一个”与“许多”

  目标:

  喜欢参加集体游戏。

  辨别“一个”“许多”,感知两者的关系。

  能按指挥行动。

  准备:

  玩具方向盘,每个幼儿一个。皮球,每个幼儿一个。

  过程:

  布置“停车场”。

  出示一个玩具汽车,说说汽车要休息了,停在哪里?知道集中停汽车的.地方叫“停车场”。

  教师带领幼儿布置停车场,教师当停车场指挥,幼儿各拿一个方向盘当小司机,做开汽车的动作,玩一玩。要求“汽车”要听指挥行动。

  停车场有许多车。

  “汽车”都停在停车场内,一个幼儿代表一辆汽车,“指挥”问:停车场里的汽车多不多?让幼儿感知有许多辆汽车。

  一辆一辆开走了。

  “指挥”发出信号,让小司机将汽车开出停车场,每辆汽车出场时,要让小司机说:我开走了一辆车。汽车都开走了后,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停车场的许多汽车到哪里去了?知道“许多”分成了一辆、一辆。

  一辆一辆开回来。

  “指挥”发出信号,让小司机都把车开回停车场,进场时要说:回来一辆车。汽车都进场后,看一看,停车场里怎么又有许多车了?知道一辆、一辆合起来是“许多”。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通过计算体会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

  3.通过上网、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银河系更多的信息。

  4.通过动手制作银河系模拟示意图进一步体会银河系的形状。

  5.使学生意识到宇宙之大,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教学准备

  1.教师、学生均搜集相关银河系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页等。

  2.小组活动材料:硬纸板、沙、抹布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提问: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发现天上有一条比较明亮的光带,它是什么?

  (4)教师谈话:人们把这条光带叫“银河”,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

  (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2)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3.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学习

  (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

  (2)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

  4.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银河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本上给我们的资料。通过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

  (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

  (3)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5)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20xx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

  (6)提问:银河系有什么特点?

  (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近于球形的晕所包围。

  (7)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

  (8)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

  (9)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5.教师介绍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探索的状况,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6.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银河系的资料,了解更多银河系的信息。

  第二课时

  1.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2. 提出研究问题

  观察银河系的'图片,了解银河系的的特点。

  教师提问:银河系到底有多大?如何让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银河系的大小?什么是光年?

  3. 了解光年的概念

  (1)谈话:为了了解银河系的大小,先必须了解光年?谁知道什么是光年?

  (2)光年是计算天体距离的单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离。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

  (3)全班同学计算。

  (4)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

  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4. 计算银河系的直径、中间部位的厚度

  (1)谈话:我们知道了1光年等于9460800000000千米,那么,银河系的直径是多少千米呢,中间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

  (2)学生计算。

  (3)汇报计算结果。

  银河系的直径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间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

  (3)谈话: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中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更不用说我们的地球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同时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5. 制作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沙和大白纸,下面根据我们所学到的银河系的形状,做一个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每一组的成果。

  (4)请组长来评价大家的成果。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制作,我们发现大家对银河系的形状掌握的很好。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团结协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组都获得了成功。

  6. 布置作业

  进一步搜集银河系的资料和图片,把你认识的银河介绍给大家。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初步知道盐溶入水后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鸡蛋浮起来

  2、懂得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操作

  3、初步养成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贴上标记的烧杯两个,一次性杯子,鸡蛋每人一个;

  2、糖、盐、味精、水、小脸盆毛巾。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出示鸡蛋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啊?”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1、鸡蛋在清水中的沉浮

  师“鸡蛋放在水中会怎么样啊 ?是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

  引导幼儿猜测并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示沉浮结果:站表示浮,坐表示沉。

  2、变魔术“鸡蛋浮起来了”

  教师出示一份水,放入鸡蛋,鸡蛋浮起来了。

  师“猜猜为什么鸡蛋放入这杯水中会浮起来呢”

  幼儿自由讨论并回答

  师:“其实,这杯水有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里面放了一样东西,你们猜放了什么啊?

  三、讨论解释原因:鸡蛋沉浮的秘密

  1、幼儿以分组的形式,观察实验过程中,教师放了什么?放了几勺?

  2、教师演示实验过程

  (1)水中放入盐,慢慢加

  (2)进行搅拌(让盐溶入水中后才能增加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浮力定义:将泡沫板放入水中,用手按下去,与水和泡沫板相抵抗的力)

  (3)放入鸡蛋,观察鸡蛋的`沉浮

  3、幼儿回答观察结果

  师:刚才老师放了什么东西进去呢?你们看到了吗?

  4、引导幼儿通过味觉器官寻找原因

  请幼儿尝一尝放下去的东西是什么?(盐)

  5、进一步深化问题

  师:加了几勺盐后鸡蛋浮起来了,少加或多加行不行?

  实验结论:盐溶入水中后,水变的越来越浓,就增加了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了

  四、幼儿操作实验

  1、探索鸡蛋的沉浮

  幼儿根据指示,自主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学会操作

  2、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3、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鸡蛋在其他液体中(如糖水)的沉浮现象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活动前,做了大量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定要用温水做实验,让盐溶入水中,冷水只能让少量盐溶化

  2、在实验中,生蛋熟蛋都可以,实验结果没有多大影响,但不能使用咸蛋,因为在淡水中也能漂浮

  3、活动第四环节中教师要提供一个篮子,并放入毛巾,以便幼儿放入淡水中的鸡蛋拿出放入篮子,再在水中添加自己认为的东西,以免鸡蛋滚落地上后发生碎裂等情况。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认识常见的昆虫,初步了解昆虫的生活特性。

  2、通过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敢于探索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初步认识昆虫的天敌,了解昆虫天敌的.作用。

  二、活动准备:

  1、蜻蜓、七星瓢虫、蜘蛛、青蛙、燕子等和相关昆中的图片;

  2、昆虫生活习性介绍的文字或视频资料。

  三、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请来了几位动物朋友,请幼儿说说他们的名称,并区分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为什么?

  师:“你们知道他们这些动物朋友是吃什么的?”(引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并进行讨论。)

  (二)、请幼儿观看有关动物生活习性的视频资料或老师通过讲述文字资料,引导幼儿讨论:

  1、蚊子、蚜虫、苍蝇、蝗虫是害虫还是益虫?为什么?

  2、这些昆虫除了被吃掉死了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会令它们死亡?

  3、小结:昆虫在其生活过程中除了被吃掉以外,还会由于感染病毒而死亡。

  (三)、介绍昆虫的天敌:

  1、什么是昆虫的天敌?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由于动物的捕食或寄生而死亡,这些生物称为昆虫的天敌。如青蛙吃蝗虫,青蛙就是蝗虫的天敌;蜻蜓吃蚊子,蜻蜓就是蚊子的天敌等。

  2、昆虫的天敌有些什么种类呢?观看视频,请幼儿说说昆虫天敌是怎么吃昆虫的?(教案 ) 老师进行引导并进行归纳:

  1)赤眼蜂,把自己的卵产在青菜虫、小菜蛾、棉蛉虫、玉米螟的卵内。沙眼蜂这种把自己的卵产在昆虫的卵内,并吸取昆虫卵的营养慢慢长大,这种天敌叫做寄生性昆虫天敌。

  2)瓢虫吃蚜虫,是直接把蚜虫吃掉,这种直接把昆虫吃掉的昆虫我们叫捕食性昆虫天敌,螳螂捕食大部分昆虫,它也叫捕食性昆虫天敌。

  3)蜘蛛利用它的蜘蛛网捕杀昆虫,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并给这些昆虫打医学专用针,再慢慢吸干这些昆虫的体液,这种只捕食昆虫的天敌我们叫它为食虫性动物天敌,青蛙吃害虫、燕子捕杀蝗虫,青蛙和燕子也属昆虫天敌。

  (四)、昆虫天敌的运用:

  1、“菜地长虫了农民伯伯会怎么处理?”引导幼儿知道一些灭虫的方法——喷杀农药和捕捉菜虫等。

  2、还有些什么方法?引导幼儿利用昆虫天敌的作用来思考解决问题。

  3、如何保护好这些益虫?引导幼儿学会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等。

  四、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进行种植活动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

  2、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形积木各一);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活动过程: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幼儿滚动物体,探索会滚动物体的特征及原因。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为什么?(幼儿讨论)

  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区别。

  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幼儿继续操作试验,探索物体滚动时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滚动实验,探索不同物体同时滚动的速度差异。请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体,同时滚动发现了什么?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延伸活动:

  探索会滚动物体的其他特征。

  活动反思: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是科学探索活动。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有幼儿自身的经验储备中以亲身例证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动手活动又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比较浓厚。指南中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分享交流。”在这几点上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到位,也存在着很多教学的困惑。

  1.语言的表达。对于科学活动,总结性的.话语在活动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特别是具有科学性的。在活动中,“有圆面的物体会滚动,没有圆面的物体不会滚动。”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也为幼儿找出会滚物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话语中,也要切合幼儿的实际,不能太过于深奥要更符合幼儿语言直白,在讲述的时候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也带动幼儿的理解。因此,科学活动中语言的表达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2.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在这个活动我请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往往自我操作的居多,在合作性上比较缺乏。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在请幼儿操作的时候,所说的要求可能还不够清晰。其次,也要加强幼儿合作的意识。游戏方式或者其他形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们班的幼儿还是比较欠缺。

  3.记录的方式。操作单是科学活动中有时候必不可少的。但操作单的形式我觉得在活动中还缺乏了一点心意,比较单一。在这一方面,在操作单的制作中还需要多用心去斟酌。怎样的形式更方便幼儿操作也便于我们去做教学前准备。

  科学活动,也对我们教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我们更好的用心去设计、科学的解答让幼儿获得更多科学性的知识。

  小百科:滚动,汉语词汇,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也指的是物理中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 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 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 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 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 投影机

  活动目的

  1. 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 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 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 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 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 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

  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 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

  1. 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 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 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

  (发散性思维)

  三、 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

  1. 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 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 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 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

  1. 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 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 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 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1. 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 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 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科学教案 篇7

  一、实施前的设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的成长”的理论,杜威的课程观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生长,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结论直接教给学生,主张课程设计把书本知识还原儿童的经验。杜威的观点对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国《自然》教材,存在如下弊端:学习内容过分重视系统知识技能,科学理论而脱离生活实际。把知识用“告诉”的方式而不是以“实践出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科学》新课程提出了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体验现实,感悟自然的教育理念。在《种子变成芽》教学过程中,以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合作学习,学会做人,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观察活动的课外延伸。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是观察种子外部的颜色、形状等特点以及解剖种子,进行内部结构的观察。鉴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不够长,同时也为了使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我把播种活动设计为两种不同的观察记录方法:一种是同一种种子在七天内的连续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第二种是几种种子同时播种,每天观察它们的不同变化。这个过程更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2、材料的选择:因为凤仙花的种子太细小,不容易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所以我选择了蚕豆、玉米、绿豆等材料代替。

  三、活动目的

  1、认识几种常见种子的名称,能对种子外观和内部进行观察。

  2、知道种子生长的条件,掌握科学的播种方法。

  3、探究种子的秘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活动准备

  各种种子和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镊子等等。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变化。并让学生思考:关于种子,你最想研究什么?

  (二)分组观察,交流汇报

  1、认识种子

  你从认识的种子中,向同组同学介绍它们的名称、颜色、形状等特点。

  2、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讨论后猜想: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

  3、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种子里面呢?

  生:剥开。

  生:用牙咬开。

  生:用指甲撕开外皮,再看里面。

  生:用刀切开。

  师:切开和剥开那种方法好?

  生:剥开好。切开会使种子破碎,不易观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我们就用剥开的方法,剥开种子又叫解剖种子。在实验时注意什么?

  生:要细心,保持种子各部分的完好。

  生:使用镊子和放大镜时,要注意安全。

  生:要先剥去外皮,再观察里面。

  生:要做好观察记录。

  师:组内要分好工,负责记录的同学把全组的发现记录在观察之花中,看哪一组发现的最多,它的观察之花就开得更灿烂。记录时可用语言、图画、以及数据等描述。好,分组开始研究。

  4、学生分组活动

  ( 剥皮后的蚕豆 ) ( 解剖后的观察 )

  4、汇报研究结果:学生将记录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种子里面有什么?

  生:我发现里面有2片小叶子。

  生:绿豆的又尖又弯,从里面破壳伸出来。

  生:蚕豆皮比花生皮硬。

  生:剥皮后,蚕豆可以分开两个豆瓣,而玉米分不开的',只有一瓣。

  师:对,(边讲解,边演示)玉米内还多了一层含淀粉的胚乳,我们切开后,涂上碘酒,变深蓝色部分就是胚乳。而涂在可以分开两个豆瓣的种子上是不变黑色的。课后我们可用这方法检验其它种子变不变深蓝色?内部有没有胚乳?还有没有其它不同的发现。

  生:我们组的绿豆芽长得最长,已经有6毫米。蚕豆芽最短,只有2厘米。

  师:种子外面的这层是种子的皮,里面整个部分,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叫胚。胚是有生命的,皮和豆瓣就像妈妈一样保护着小芽,供给小芽“营养”。就可以发育成一棵植物。

  5、让学生把实验用品整理好。

  (三)共同探讨播种方法

  1、引导学生猜想:种子发芽时是先长出根,还是叶呢?或者其它呢?

  2、设计实验:想一想,怎样能透明地观察种子变成芽的生长过程呢?

  3、一边介绍两种观察方法,一边演示。

  第一种是连续性观察方法:A、先找个平底的透明小容器。再放几层纸巾卷成筒形,中间放些土壤再洒些水,等纸巾完全湿润,但不能太多。

  B、第一天放第一粒种子,放在通风的阳台上。第二天再放相同的一粒种子……连续放七天。

  C、注意每天在同一时间放种子,同时要观察前一天的种子变化,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附:记录表: 观察 种子变成芽

  4、讲解记录种子成长信息的做法。 第二种观察方法让学生看书自学,请翻开书第25页:几种种子同一段时间的生长情况。

  第一、确定观察种子和内容,如:观察花生和绿豆第一周的发芽图

  第二、参考资料,自己动手做一张记录表。如统计图式,表示幼苗的长高情况。

  5、讨论播种方法。

  (四)总结和延伸。

  1、让学生思考种子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学生发表见解。

  3、送给学生一包种子,用收到的种子,按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播种,注意做好记录。

  六、活动评析

  本课的内容是以孩子们观察种子为出发点,突出播种对使用的材料选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种子怎样变成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变化后,大胆猜想到观察实验,进而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播种,观察种子怎样变成芽,进行记录。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所收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新课程指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所以,合理地设计的两个猜想A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B种子发芽时可能先长根呢?还是叶呢?或者其它呢?让学生先预测一下,再让学生带着预测自己去解暗箱,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勇气。没有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2、从问题→猜测→观察实验,教师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迫切验证预测结果的心理,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让师生交流: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使学生掌握了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3、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讨论、分析、归纳,学生采用语言、图画以及数据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经历了自行探究种子内部结构后,汇报时,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记录,说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探究后的研讨是必不可少,但要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4、教师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同时突破难点:学生很难观察和区分玉米的胚和胚乳部分,说明玉米只有一瓣(没有两片子叶)。我利用生物学染色的方法,在玉米切面上涂上碘酒,变为深蓝色部分就是胚乳,胚还是淡黄色的。教师舍得在难点处花一点时间,教给学生检验种子是否含胚乳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碘酒自行动手探究,终身受用。这样的实验方法,简单化、生活化。

  5、在课外验证猜想之前,一定要让孩子们对实验的具体做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好观察内容和记录表。并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像科学家那样有耐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行持久的探究活动。

  整个活动中,教师重视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尽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思维。也正如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行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探究一些身边的科学,学会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笋,让幼儿了解其外形特征

  2、知道笋有营养,喜欢吃笋

  活动准备:

  笋若干(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

  各种笋制品,筷子一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头戴尖尖帽,身穿节节衣,年年春天里,出土笑嘻嘻”

  2、出示笋“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笋”

  二、幼儿通过看、摸、闻,了解笋的外形特征

  1、分发笋

  2、观察笋的外形特征

  问题:“笋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笋有哪些部分?”

  “ 笋是什么颜色?”

  “让我们剥开笋的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闻起来的味道和穿衣服时闻到的一样吗?”

  3、教师小结

  三、品尝笋制品

  1、了解笋的用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钙、铁等,营养价值高,能做菜又能做配料。

  2、出示笋制品让幼儿认识,并让幼儿品尝。

  3、教育幼儿吃饭不能挑食,多吃蔬菜身体才能长得好。

  延伸活动:

  把笋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套起来。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7

【精选】科学教案08-12

(经典)科学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