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集锦[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真丝织物与蚕丝的关系。
2、知道抽丝的简单步骤,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探索一根丝的长度。
3、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蚕茧,一杯热水,小苏打,小竹条,几种绕丝的工具:纸筒、缠线板等。
2、有关养蚕知识、抽丝录像、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3、丝巾一条,几种绕丝的工具。
4、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了解蚕丝的作用
1、出示丝巾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说说这条“丝巾”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猜想)
2、教师总结
这条丝巾是这种叫蚕丝的材料纺织而成的(出示蚕丝)
蚕丝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原料。
3、蚕丝还可以做什么呢?
(1)幼儿猜想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2)幼儿再次回答:蚕丝可以做领带、衣服、被子等。
二、交流讨论蚕丝的来历
1、谁知道蚕丝怎么来的?
幼儿回忆已有认识:蚕丝是蚕吐出来的`。(蚕茧只是蚕蛹的保护体)
2、观看有关养蚕图片
3、教师总结
三、抽丝活动
1、观看录像,初步了解抽丝方法
(1)想一想人们是怎么把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呢?
(幼儿猜想抽丝的方法并实践)
(2)小朋友讲了许多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方法,蚕茧究竟是怎么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蚕丝的呢?(观看录像)
(3)请幼儿说出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教师总结:
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摘乱丝——制溶液——浸泡——挑丝头——抽丝。
我们把对蚕茧进行处理变成丝这个过程就是抽丝的过程。
2、指导幼儿抽丝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当一回抽丝工人,我们来抽丝。
具体方法: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学习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1)摘乱丝(看录像)
提问:现在谁来做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怎样摘乱丝?
(个别幼儿操作)。
(2)制溶液:是将小苏打浸泡在热水里。
这个溶液是小苏打溶液。
这个溶液内小苏打的含量不同、溶液温度高低都将影响蚕茧抽丝效果。
由于温度比较高,所以热水就由老师来倒。等会在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安全,别被烫伤了。
(3)浸泡:
让蚕茧浸泡在热水里充分浸泡,为了充分浸泡可用筷子把蚕茧压入水中(出示图片),直到蚕茧表面有一些绒毛出现为止。
浸泡时间大概为1分钟。
(4)挑丝头抽丝:
师:当我们挑丝时发现有好多条蚕丝一起粘在上,此时,就需要我们把蚕丝进行整理,并找到丝头。
(5)有什么好的方法?
幼儿自由发表抽丝挑丝头的方法,并作好记录(用表1)
请看整理蚕丝的录像。
3、幼儿示范抽丝
学会找丝头抽丝了吗?老师这里刚好还有一个浸泡好的蚕茧,谁来试试找出丝头,请幼儿来做。
4、指导缠绕
当我们找到丝头以后,我们要将丝线粘在绕丝的工具接着开始缠绕。
(幼儿说一说自己猜想缠绕工具,并作记录。用表2)
5、幼儿小组抽丝活动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吧,但老师有一个几个要求:
比一比哪个小组抽的好、抽的长;
安静操作,当音乐响起活动停止;并在音乐声中整理材料。
(2)幼儿操作,并做记录,教师指导操作方法。
四、交流各小组绕丝工具与挑丝的方法,知道几种缠绕工具的好处与坏处。
1、大家都把丝抽了出来了,但是大家缠绕用的工具不一样,请每个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工具,
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幼儿讨论原因)调整自己的记录。
2、请每个小组介绍挑丝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并调整记录。
3、教师总结
我们的抽丝还真得离不开耐心、细致。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
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一般的蚕茧长度都在1000—3000米之间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抽完。
古代人们为了解决抽丝时间长的难题,他们创造了各种抽丝机器。
【活动延伸】
1、测量蚕丝长度并作记录。
2、相关知识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
3、鼓励幼儿到科学角继续学抽丝的方法,探究抽出好丝的方法。
4、要求家长配合帮助幼儿查阅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的有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
【活动反思】
《我们来抽丝》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节内容,课本上要求学生在养蚕的基础上对抽丝地得过程进行体验,并了解丝织成绸的过程。因为本地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养蚕,所以没有让学生体验的机会。但是为了充实课堂的内容,在设计时由嫘祖发现蚕能抽丝的视频短片引入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先民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懂得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短片中提到一千只蚕一生要吃25到30公斤的桑叶却只能吐0.5公斤,并引用唐代诗人的诗“昨日如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使学生了解到蚕丝的珍贵。提到丝绸我们都会想到丝绸之路,通过一段资料使学生简单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丝绸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有这么深远的影响,那么蚕茧是如何缫成丝并织成绸的呢?再通过一个短片使学生了解缫丝——浸泡——络丝——并丝——捻丝——卷纬——整经——织造的过程。视频结束后使学生对短片中提到的八个步骤进行排序。
本节课的内容很紧凑,学生对这些内容也非常的感兴趣所以当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很好。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与人们的关系。
2、引导幼儿用弹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品:气球、皮球、弹簧秤、皮筋、海绵、拉力器等。
2、操作材料:各种型号的弹簧、白纸、胶带、剪刀、小动物玩具
三、重难点:
利用材料制作弹性玩具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教师自己制作的玩具“会跳的小鸡”,引起小朋友的兴趣,了解物体的弹性
小朋友们,现在老师手中的小鸡会变魔术,你们看仔细,它会怎么变?(老师用力把小鸡按下,弹簧变短,松开手,小鸡就会起来,)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小结:原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力时,物体又恢复了原状,这就叫做物体的弹性。
2、提供各种弹性材料,让小朋友亲手感知物体弹性
小朋友,除了这只小鸡很好玩,老师还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看看这些东西会发生什么变化?
压气球,气球会变扁,松手又圆起来;拉皮筋,皮筋就会变长,松手又变短;弹簧秤下面挂着东西就会变长,拿掉东西又变短……
3、了解弹性的.作用: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样有弹性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会有弹性吗?(如自动伞、打气筒、床垫、沙发、袜子、弹性纤维、橡皮泥等)
4、幼儿制作简单的弹性物品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玩了许多弹性玩具,也认识了许多生活中的弹性物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有弹性的小玩具呢?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动物和弹簧,请大家也用弹簧让小动物跳起来,好吗?(教师先讲解指导幼儿制作,然后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结束:老师和幼儿一起玩自己制作的弹性玩具
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探究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特点,初步了解叶脉。
了解树叶的用途,激发对树叶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收集各种树叶(形状、大小、颜色不同)。
幼儿用书第3~5页。
柔和的音乐,如班得瑞的《童年》。
三、活动过程:
初步感受秋天树叶的美丽。
教师(播放轻音乐):秋天到了,一片片小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落到了地上。(教师边讲诉边往空中抛树叶。)
1、探索树叶的特点。
观察比较,了解树叶的特点。
--教师:请你挑选几片树叶,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请幼儿挑选几片树叶,引导他们在树叶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特点,并与同伴轻声交谈。)--请个别幼儿描述树叶的外形特点。
-教师小结:树叶有不同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2、摸摸树叶,发现正反面的不同。
--教师:请你看一看。摸一摸,叶子的两面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自由探索后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颜色比较深、摸上去比较光滑的一面是正面;颜色比较浅,摸上去比较粗糙的一面是背面。
3、观察、发现叶脉的秘密。
--教师:请你拿起一片树叶,看一看里面有什么?(里面有细细的、像线一样的东西。)--教师:这个细细的、像线一样的东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叶脉"。
--教师:请你观察一下,自己手里的树叶的叶脉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和其他小朋友的叶脉长的一样吗?
--教师小结:叶脉也有不同的样子。
引导幼儿发现落叶的其他秘密?(例如:落叶有什么不同的气味。)--教师: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这个秘密的'?
--教师小结:原来落叶里还藏着这么多的秘密,每个小朋友的发现都不一样!
4、说说树叶的用途。
教师:树叶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请幼儿想象、讨论。(引导幼儿讨论树叶的用途和玩法,如树叶拼贴画,在树叶上画画、把树叶做成艺术品等。)教师小结:除了你们想到的,树叶还有许多其他的作用,比如:它可以作为动物的饲料;落下来的树叶能给土壤带来丰富的营养,让明年的树叶长的更茂盛。
四、活动延伸:
把树叶放在科学区,供幼儿进一步探究树叶的特点,并互相交流新发现。
在美术区引导幼儿用树叶制作粘贴画。
运用幼儿用书3~5页的互动游戏,引导幼儿看图说说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叶脉等的特点认识几种常见的树叶。
活动反思:
《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可见科学领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保持孩子们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调幼儿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对探索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磁铁吸铁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铁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2、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发展幼儿探索的能力。
3、巩固学习操作的记录方式,通过记录提炼认知经验。
活动准备:
人手三块磁铁(一个彩色磁铁,两个环形磁铁),两份记录纸,红蓝蜡笔和贴贴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发活动课题。
1、小朋友,你们猜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朋友是谁? 2、(老师出示彩色磁铁)你们瞧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它吗?在哪里见过它呢?请你们来说说看好吗?它也有自己的好朋友呢!它找到好朋友的时候会和好朋友紧紧地吸在一块儿。你们猜黑板是不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幼儿学习记录的方法)如果是他的好朋友就画上蓝点,如果不是它的好朋友就画上红点。
3、出示第一张记录纸。彩色磁铁还想找朋友呢,猜一猜哪些东西会是它的朋友呢?到底这些东西是不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呢?我们一起试一试并且把它记录下来。
4、 集中。你发现哪里有彩色磁铁的朋友?(总结出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二、引导幼儿发现探索磁铁的两极。(正极。负极)
1、彩色磁铁能和铁做的东西做好朋友,那它能和环形磁铁做好朋友吗?是不是环形磁铁的两个面都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呢?我们来试一试 。交流幼儿的发现。
2、我们发现环形磁铁有一面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一面不是。那我们怎么记录下这个发现,告诉大家哪一面是彩色磁铁的朋友,哪一面不是呢?(引导幼儿在是朋友的一面贴上蓝色笑脸不是朋友的一面贴上红色笑脸。)
3、幼儿根据实验在两个环形磁铁上贴上相应的即时贴。老师验证幼儿贴得是否正确。
三、引导幼儿发现磁铁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1、刚才我们发现环形磁铁都有一个面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一个面不是。那环形磁铁和环形磁铁是不是朋友呢?是不是每个面都能做朋友呢?
2、出示第二张记录纸,蓝点和蓝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红点和红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红点和蓝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幼儿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3、到底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集体。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总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四、结束。今天我们用磁铁玩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还会用磁铁怎么玩呢?幼儿自由玩磁铁。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感受帮助他人快乐以及体验比较过程的乐趣。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按物点数的能力。
知识目标: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特征以及理解4以内数字的意义。(重点)
难点:幼儿能够仔细观察、比较以及辨别事物。
【活动准备】
教师制作的图片(纽扣、老鼠、绒毛兔、小熊、小猫)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第一张图片,让幼儿尽情想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个红红的小东西它是谁?(幼儿自由想象),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听,谁在哭?原来是这个红红的小东西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找不到好朋友,你们愿意帮她找一找和小伙伴吗?好,咱们大家一起去找找看吧!
二、活动展开。
1、比较樱桃和红红的小东西的区别。
(1)出示老鼠吃樱桃的图片。
师:我们来到了谁的身边?小老鼠的身上有没有和红红的小东西一样的物品呢?(幼儿通过观察找到樱桃和红红的小东西相似)这里有几颗小樱桃呢?(教师带领幼儿按物点数那小东西的名字是是叫小樱桃吗?我们一起来问一问(播放红红的小东西的哭声),红红的小东西的名字不叫小樱桃,为什么呢?
(2)让幼儿比较红红的小东西与樱桃的特征。
教师让幼儿观察比较两者,知道红红的小东西与樱桃的不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樱桃有细长条的小尾巴,红红的小东西没有,所以红红的小东西没有找到他的小伙伴们,别灰心,咱们继续帮他找。
2、比较绒毛兔的眼睛与红红的小东西的区别。
(1)出示绒毛兔的图片。
师:咦?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小兔子什么地方和红红的小东西相似呢?那你们觉得红红的小东西应该叫红眼睛吗?
(2)让幼儿比较红红的小东西与红眼睛的特征。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红红的小东西与红眼睛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小结:绒毛兔的红眼睛里有白色的眼球,而红红的.小东西中间有黑黑色的东西,所以,他的名字不叫红眼睛。
3、比较小熊的红灯笼与红红的小东西的区别。
(1)出示小熊与红灯笼的图片。
师:别灰心,看看小熊的家吧!你们猜,红红的小东西叫什么名字?(红灯笼)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没有猜他的名字呢?哦!原来是你们的火眼金睛发现了红红的小东西与红灯笼不一样的地方啊!
(2)请幼儿说一说两者的区别
教师小结:原来红灯笼上面有好看的花纹装饰,红红的小灯笼身上没有,所以红红的小东西名字不叫红灯笼。
4、出示小猫的图片,让幼儿比较观察。
师:喵喵喵,谁来了?咦!小猫咪为什么这么焦急呢?谁来说一说?哦,原来小猫咪是来找它的纽扣的,小猫身上现在有多少纽扣呢?咱们一起数一数吧!我们问一下红红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叫不叫纽扣?(师幼一起大声说,红红的小东西你叫不叫小纽扣?传来笑声音乐)原来它的名字就叫什么呢?(小纽扣)
三、活动结束。
小猫咪丢失的纽扣找回来了,红红的小东西也找到了它的好伙伴,你们心里开不开心呀?原来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好了,小纽扣也送回了家,我们也该回家啦!我们学着红红的小东西骨碌骨碌滚回家吧!
四、活动延伸
可以开展幼儿比“火眼金睛”的游戏,看谁先最快、最正确找到两样相似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6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我们周围的水以不同的形式分布与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中,其中,海洋水占重要部分。可利用的淡水有限,主要为浅层地下水,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水为淡水。
2.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物质,一般生物水的含量为60%以上.水母98%
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不同环境的生物对水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如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根系发达;
3.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为我们陆地带来了充足的水
水循环的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人能控制的环节:地表径流。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南水北调
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
第二节水的组成
通直流电
1.水-----------------------氢气 + 氧气
(阴极)2 :(阳极)1
阴极: 用火柴点燃,生成淡蓝色火焰 气体体积多, 是氢气
阳极: 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气体体积少, 是氧气
从该实验中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错误:水是由氢气(氢分子)和氧气(氧分子)组成的。
2.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在1标准气压下,沸点为100摄氏度,凝固点为0摄氏度。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小,体积要变大。
3.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如:水结冰;水蒸发;冰融化;泥水沉淀;石头粉碎。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如:水电解;氢气燃烧
第三节 水的密度
1.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公式:密度 = 质量/体积 ρ= m/v m =ρv v=m/ρ
单位:千克/米3 或 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ml=1cm3 1L=1000ml=1000cm3
水的密度:1克/厘米3 或 1000千克/米3
1克/厘米3的意义:1厘米3的水的质量是1克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A 同一种物质的密度是一个恒量,与体积和质量无关
B 不同物质的密度往往不同(也有特殊)
3 同一种物质,其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不同的物质,当体积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也大;
当质量相同时,密度大的,体积小
3.一般地,固体的密度比液体大,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大。气体容易被压缩,所以密度容易被改变.
4.同一种物质,不论位置,形状,大小,质量如何改变,其密度都不变。可以用密度鉴别物质。
第四节 水的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特点:两个物体相互挤压;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
错误说法:A 压力就是重力 B 压力有时就是重力
正确说法:压力有时等于重力
2.压强: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它定量的描述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 = F / S F= P*S S = F / P
单位:牛/米2, 帕斯卡 或 帕 Pa 1 帕 = 1 牛/米2
1帕的意义: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3.物体受到的压强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增大压强的方法:A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增大压力
B 压力一定(增大),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A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B 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
错误说法 : 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条件)
注意的题型: 对物体不同的切割; 几个物体相叠的情况
4.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测量仪器:压强计 原理: 根据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来比较压强大小,高度差大,压强也大。
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的重力和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内部压强特点:随液体深度的增加,压强变大(深度从液面开始计算)
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上的压强都相等
不同密度的液体在同一深度,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归纳: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P=ρg h
第五节 水的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气体)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产生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2.阿基米德定理:浸在液体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F浮 = G排 = ρ液V排g ρ表示液体密度 v表示排开液体的体积
归纳: 锦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两种状态:A 漂 浮 物体一部分浸在水中 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
F浮 = G物 平衡状态 V物 > V排 ρ液> ρ物
B 悬浮 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 可以静止(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F浮=G物 平衡状态 V物=V排 ρ液=ρ物
两种动态:A 上浮 是不稳定状态,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F浮 > G物 ρ液> ρ物
B 下沉 是不稳定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会沉到底而处于静止状态。
F浮 < G物 ρ液< ρ物
4.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 A 漂浮:浮力=重力。或用阿基米德公式,此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为物体
浸在液体内部分的体积
B 悬浮:浮力=重力。或用阿基米德公式。此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为物体体积
5.判断物体浮力大小的方法:A 漂浮时,看物体的重力,与液体的密度无关
B 物体浸没时,看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 看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上浮;物体的
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相等,悬浮;物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大,下沉。
6.凡是漂浮的物体,无论如何,浮力都相等,且等于重力。如轮船,在海上和在江河里,它的浮力都相等。但在海里排开的水的体积小,船会上浮一些
7.液体的密度可以用密度计来测量。密度计无论放在什么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都相等,且等于它自身的重力。密度计的读数从下往上依次变小。液体密度大,露出液面部分长。
8.潜水艇是通过改变(吸放水)自身的重力来达到自由沉浮的` 。
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质:能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如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等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酒精等
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混合物
2.溶液是一种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错误: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一般的: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为溶质.
两中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为溶质,量多的为溶剂.但是有一种是水时,溶剂一定是水
3.悬浊液 :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如泥水 会分层 下沉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肥皂水,牛奶。 会分层 上浮
第七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 饱和溶液: 条件 A一定温度 B 一定量的溶剂里
状态 达到饱和状态(不能再溶解)
如果溶液析出晶体,那么溶液一定饱和
错误: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正确:不能再溶解该溶质)
2. 饱和溶液 升温 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 蒸发溶剂(减溶剂) 加溶质 饱和溶液
3. 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A 饱和溶液不一定为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为稀溶液
分析:有些物质溶解能力强,尽管已经溶解了很多,却还没饱和,但浓度已经较大,是浓溶液
有些物质溶解能力弱,虽然只溶解了很少, 却达到了饱和状态,可浓度还是很小,是稀溶液。
B 同种溶液,饱和的一定比不饱和的浓
4. 溶解度: 条件 A 一定温度 B 100 克溶剂里(水)
状态: 达到饱和状态或最多能溶解某种溶质的质量
注意 溶解度有单位 克
20℃时,A 的溶解度为30克,意义:30℃时,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30克A 物质(溶解30克A物质达到饱和)
6. 溶解度的计算
A 比较简单的的,直接用比例关系去求。
如某温度时,50克水最多能溶解10克M,求M的溶解度 ?
10 50
100 通过比例,可以求出该温度是M 的溶解度为20克
B 比例关系不是一样就能看出来的 ,用公式
如某温度时,40克水最多能溶解10克M,求M的溶解度 ?
S/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S =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得 S =100*10/40=25 克
C 当题目只给给出溶液质量时,可有两种解法
如某温度时,50克M溶液中最多溶有10克M,求M的溶解度 ?
方法一: 溶剂质量= 50 克 – 10 克 = 40 克 再用B方法求解
方法二: S /(100+S)= M质/M液 S /( 100+ S)=10/50 得 S =25 克
7. 大部分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有些随温度变化明显,如硝酸钾,对这种物质的结晶,
应用降温的方法;有些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如食盐,对这些物质结晶应采用蒸发溶剂。
有些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变小的,如熟石灰,对这些物质结晶应采用蒸发溶剂。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同时,气体溶解度也和压强有关,压强大,溶解度也大。(如饮料开后会有气泡产生)
9.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定量地表示某种溶液的浓度,质量分数大,浓度大
a %= M质/M液
关键:分清溶质和溶液的质量
注意:在某些情况要考虑溶液是否已经过饱和,如果是,就要注意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没告知溶质,溶液的,可以根据溶解度计算。
a %= 溶解度/溶解度+100
第八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 晶体:A 规则的几何外形 B 有固定的熔点
结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所以溶液析出晶体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2. 结晶方法: A 降温 适用于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明显的 如硝酸钾
B 蒸发溶剂 适用于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如食盐,或有些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变小的
第九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1. 水危机的原因:A 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少 B 人口太多 C 分布不均匀
D工业发展,水污染严重 E 浪费严重
2. 我们常用淡水资源: A 河流水 B 淡水湖泊水 C 浅层地下水
3. 水资源总量取决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四分之一
4.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空间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措施 南水北调
时间 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措施 兴建水库
5. 水的净化方法:
A 沉淀法 根据物质溶解性不同,将固体不溶物从液体中分离开
B 过滤法 根据物质溶解性不同,将固体不溶物从液体中除去。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口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土壤是天然的最好的过滤器
C 蒸馏法: 根据液体溶质与液体溶剂的沸点不同
优势: 最彻底,得到的是纯净的蒸馏水
6. 粗盐精制: 溶解 过滤 蒸发
玻璃棒的作用: 搅拌 引流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蔬菜,知道名称,颜色及营养
2、教育幼儿多吃蔬菜
活动准备:
1、百宝箱,土豆,胡萝卜,青萝卜,白菜,芹菜,韭菜
2、《蔬菜宝宝营养多》课件
活动过程:
1、百宝箱变出各种蔬菜宝宝,请小朋友上来把它们都请出来。
百宝箱上蒙着一层布,让小朋友伸手进去摸,看看是什么东西并让小朋友猜一猜。
老师揭晓答案:它们都是:土豆,胡萝卜,青萝卜,白菜,芹菜,韭菜。他们共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蔬菜。
2、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还知道什么蔬菜?
黄瓜,西红柿等等
3、请小朋友跟老师一块看看,老师还请来了哪些蔬菜宝宝来做客。
1)播放课件PPT,给小朋友讲解,各种蔬菜的名称,颜色及营养。
2)请小朋友欣赏用蔬菜做成的作品。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给蔬菜穿上漂亮的衣服(在事先准备好的`画有蔬菜的纸上,给蔬菜涂颜色。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经典】科学教案07-23
(经典)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科学教案08-07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精选】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