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教案3篇(热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语言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语言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空工院幼儿园是一所地处郊区的部队幼儿园,果园、山坡、河流、农田军营等丰富的资源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提供了广阔天地。五月份大班孩子们开展了《种豆子》的园本活动,在感知、操作、连续、讨论、观察中,孩子们不禁好奇的问:“植物为什么在泥土能生长呢?”。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我们六月份的园本活动以《泥土的秘密》主题来进行。 本次活动以观察、操作、实验为基本方法,让孩子们在主动的探究过程中,积累、丰富泥土的直接经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 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萌发对泥土的感情,教育幼儿爱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
2. 探索发现泥土的秘密,知道泥土中有很多成分,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3. 能正确使用工具,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重点:会正确的使用工具,
难点:在实验和操作中发现泥土的秘密,能够大胆讲述自己发现。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把小铲子,选择户外比较空旷的土地,便与幼儿挖土、观察。
2.环境准备:泥塑作品、陶瓷制品
3.ppt课件、土块儿、烧杯、托盘、抹布
4.前期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5.家长带领孩子寻找泥土。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活动。(3分钟)
教师:哪些地方有泥土?
教师:请小朋友猜一猜泥土中会有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一把小铲子,一起去幼儿园找一找、挖一挖、看一看,泥土中究竟会有什么?
幼儿分成2-3组进行探索、观察。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户外进行观察探。(8-10分钟)
教师:我们来到了操场上(或种植园地、大树下),这块泥土中长了些什么?如果没有泥土,植物会怎样?
每个人都可以用小铲子挖一挖,看看泥土中究竟有些什么?和我们事先想的是否一样?使用铲子时要注意旁边的`小朋友,注意安全。
引导幼儿操作,挖土的时候,小心泥土中生长的植物,一边挖一边看。同时注意自己的铲子不能碰到身边的小朋友,注意安全。
幼儿自由结伴一边探索、观察,一边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幼交流。(2分钟)
教师:挖土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泥土中有什么?
教师小结:泥土中有落叶、枯树枝、小草的根、死去的小动物等。这些都会变成泥土中的养分,植物生长非常需要他,我们把它叫做腐殖质。
4.操作实验(6分钟)
?教师:泥土中的腐殖质是我们用眼睛能够看到的,还有一些成分是肉眼看不到的,就需要我们去动手操作。
?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幼儿2人一组操作、观察。
教师:这里老师准备了一些泥土,请小朋友捏一捏,说说有什么感觉?
这里还有一杯水,请小朋友用水和泥土来试验,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注意一定要轻拿轻放。
教师总结:泥土中不仅有腐殖质,还有空气和水份。这些都是动物和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
5.泥土的用途(3分钟)
?教师:泥土是动植物的家园,对我们人类也非常重要,泥土还有什么用途呢?
播放ppt,拓展幼儿知识面。(可以建房子、做成精美的陶瓷制品、艺术的泥塑作品。)
6.环境保护
播放ppt课件,教师:看完这两张图片,说说你们的感受?(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不能将有毒有害的废水、电池、塑料带等放在泥土中。)
7.回顾总结:
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8.延伸活动:玩泥巴
活动总结
大班科学活动《泥土的秘密》经历了难忘的磨课研修过程,是我将《指南》的感悟及《田野课程》、《高宽课程》的学习心得融合在集体教学中的一次教学实践,对我的活动设计能力和现场教学组织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帮助。
第一阶段:学习理论,解读教材。我园有幸邀请到北师大霍力岩教授来园指导,在与教授的交流中,霍教授对科学活动的见解给我们很大的启发。霍教授指出:“科学重在探究、探究重在过程”、“科学活动可以以猜测、感知、探索、验证、表达这五个环节进行活动”。同时《指南》指出“要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泥土的秘密》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了真实、现场、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探索。同时在活动每个环节中设疑,让孩子们不断地猜测,结合生活经验探索、操作、验证。之后,我通过演示、介绍等方式帮助幼儿获得有关泥土的知识。最后,我受《高宽课程》“计划—工作—回顾”学习方法的启发,请孩子们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熊一诺大胆提出“泥土是软的,为什么做出的盘子、碗那么硬?”,方子牛问道:“泥土黑黑的,为什么瓷器有那么漂亮的颜色?”,这是孩子们经过观察、探索、深度思考后大胆的发问,这种积极主动、敢于提问、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让我很意外,很欣慰,这为我们的下次活动指引了方向。同时,龚骁函兴奋地说“老师,泥土真实太有趣了!”,从孩子们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本次活动尊重了孩子得学习方式和特点,是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
第二阶段,优化细节、全面提升。在对活动的目标、重难点、环节进行重新梳理后,我对活动中的引导语、提问、回应等做了进一步优化提升,是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近几年在做行政工作,对集体教学有一些生疏,尤其在语言的组织上显得不那么流畅,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常常参与一线教学,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
大班语言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小学生生活,萌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
2、留恋幼儿园生活,珍惜在园时光。
二、活动准备:
1、收集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哥哥姐姐在小学活动的照片。
2、年历一本。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哥哥姐姐在小学活动的照片。
提问:认识他们吗?这是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年历让幼儿数一数,看一看。
讨论:(1)我们还有几天就要离开幼儿园了?心里有什么感觉?
(2)你对幼儿园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3)剩下几天,我们可以做哪些事给幼儿园留下美好的纪念?
3、激发体会做小学生的愿望。
(1)年历上用红笔圈出的日子代表什么意思?(9月1日)
(2)继续观察哥哥姐姐小学活动的照片。
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的情况。
4、组织讨论,体会做一名小学生的心情。
提供讨论的内容,然后请幼儿进行选择回答。
(1)体会幼儿园生活和小学生活的不同之处。
(2)说说你准备上哪一个小学?
(3)你准备怎样做一名小学生?
大班语言教案:贪吃的小猫(下)
一、活动背景:
分享阅读作为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图书,能引起幼儿较大的阅读、编故事的兴趣,当分享阅读的幼儿将自己所编的故事用各种形式如绘画、粘贴等制作成自己的图书的时候,孩子的成就感充分得到了提高,自信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设计思路:
瑞吉欧提出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皮亚杰有“知识的产生有赖于幼儿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这观点自制图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强调幼儿主动参与,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图书。在孩子已经有了创编故事的基础上,都会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把它变成图书。《纲要》中也指出应:“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开展了这次活动。
三、活动目标:
(一)能理解和初步运用自制图书的基本要素,能与其他人进行分工合作。
(二)能用较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续编的故事。
(三)能进行自我评价,并能较客观地评价他人作品。
四、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学具:自制图书自评表、图书内容表、水彩笔、绘画纸
2、教具:自制图书评价表
(二)前期经验:根据读本已创编故事
五、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讨论,切入主题
1、教师用一本书直接切入:“今天我们要制作图书。”
2、教师:“一本好的图书应当具备那些要素?
3、观察自评表,讨论图书要素的条件
(二)教师出示自制图书自评表,请幼儿说出想要制作一本好的图书,这些图书的要素应该达到什么条件?
(三)分组商量,将故事融入图书,填写图书内容表。
1、组织幼儿按编故事的小组分组,讨论上一次根据《贪吃的小猫》所编的故事该怎样编成小书,将故事内容融入图书,成为图书的一部分,填写图书内容表,商量图书每一页的内容是什么?
2、小组共同协商分工合作。
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分工,将封面、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具体分工,防止出现抢着绘制封面、第一页的情况,并将商量结果显示在图书内容表上,分工后接下来的页数按照绘制的速度来分配。
(四)分工合作,绘制小书,并进行自评。
每一组按照自己的分工开始绘制图书,教师将自评表发下,让幼儿在绘制的过程中进行对照,并在结束后进行自评。
(五)共同分享,阅读自制图书
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幼儿合作绘制的图书,分享孩子的阅读乐趣。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自己组的故事。教师出示自制图书互评表,小组之间互相评价。
六、活动延伸
1、活动后,教师和幼儿将图书装订好,并将文字进行补充。
2、在图书后面附一张红花表格,放在阅读角,幼儿阅读后,喜欢就画上一朵红花。
大班语言教案 篇3
1、听故事录音,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故事的名称叫什么?”
“谁找不到眼镜?他的眼镜到哪儿去了呢?”
2、师生共同听故事录音前半段。
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交流:——“熊的眼镜会在哪里?” “为什么他会找不到自己的眼镜?” “他的眼镜应该放在哪里?”
3、听看结合,理解故事中角色的.性格特点:
4、阅读故事,边听教师完整的朗读故事。
5、幼儿自由结伴讨论故事内容,教师巡回聆听:
——“我们帮助小熊想想办法,怎样改正自己的缺点呢?”
6、幼儿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提升相关经验:
7、引导幼儿积极讨论:——“我们的学习用品增加了,那怎么样使这些学习用品不丢失呢?”
8、师生共同归纳统计保管物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