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5篇[通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如何有序摆放书包”的问题展开,所涉及的数学经验包括相邻数、序数、单双数、正数和倒数等。活动旨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在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不断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中发现数的排列规律,激发幼儿探究数列规律的兴趣,进一步理解不同数列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让幼儿萌发有序摆放的意识。
活动目标
1、能感知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尝试有规律地摆放书包。
2、体验日常生活中可以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有序地摆放物体。
3、会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操作,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能理解相邻数、序数、单双数的含义,能对1-20自然数列进行正数和倒数。
材料准备:人手一个书包(挂着红色和蓝色的标志牌)、数字贴纸、摆放书包的柜子,图卡等。
活动过程
一、给书包编号,渗透对数的顺序知识的复习。
幼儿各自背着自己的书包,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书包上悬挂着标志牌的颜色,根据红、蓝颜色分成两组。
师:你们小书包上都挂着什么?
幼:红牌子、蓝牌子。
师:请观察一下座位的安排,你知道老师想请你们怎么坐?
幼:按牌子的颜色分成两组坐。
师:好,那请你们找位置坐下来吧。
师:想知道每一排有几个小朋友,可以用什么办法?
幼:点数。
幼:报数。
师:按顺序报数要怎么报?第一个小朋友报几?接下来呢?
幼:1、2、3……
师:如果要倒着报数又该怎么报呢?
幼:倒着报数。
幼儿通过正数或倒数确定自己的号数,选取相应的数字贴纸贴在自己的标志牌上。
本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解决“怎样坐座位”“怎样按顺序报数”“怎样倒数报数”等数学问题,从中培养幼儿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引导幼儿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摆放书包,感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一)引导幼儿观察书包柜的结构,感知其特征。
师:平时你们在幼儿园都是怎么摆放书包的。今天老师准备了书包柜,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有几层?每层可以放几个书包?
幼:有两层,可以放16个书包。
师:你们想按什么样的顺序把书包放进柜子里?请幼儿根据讨论出来的方法(按自然数的序列1-16)来摆放书包。
(二)师幼共同检查摆放情况,渗透对序数的复习。
师:我们来看看,书包都摆对了吗?5号书包放在第几层的第几格?还可以怎么说?
幼:在第一层,从左边数第5个格子。这一环节是让幼儿了解书包柜的基础上回顾日常生活中摆放书包的经验----按照自然数的序列摆放,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活动中,教师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对序数的复习,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体验序数,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卡中的提示排序,并根据其顺序摆放书包。
(一)引导幼儿按倒数顺序摆放书包。
师:(出示按倒数顺序摆放图卡)请你仔细观察图卡,它想请你按什么顺序摆放书包? 幼:倒数的顺序摆放。
师:第一个数字是几?第二个数字、第三个数字呢?最后的数字是多少?想一想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幼儿尝试按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教师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了解幼儿的困难和问题。 请能快速、正确摆放的幼儿介绍找到自己书包摆放位置的方法。师幼共同检查书包的摆放情况,采用自己纠错、同伴纠错等方法调整摆放错误位置的书包。
在活动前,幼儿都能非常流利地说出“10、9、8??1”,然而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却表现出茫然的状态,无法按照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这反映出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只是停留在机械地诵读上,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如出现双层书包柜、不同号数的书包等干扰,就无法完成“按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的任务,本环节的目的就是创造幼儿“按倒数的顺序摆放”的机会。
(二)引导幼儿按单双数顺序摆放书包。
师:(出示按单双数顺序摆放图卡)这张卡片又想请你按什么顺序摆放书包?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尝试按单双数的顺序摆放书包,教师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
幼儿操作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摆放的书包,发现问题并谈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引导幼儿根据相应指令要求,有序取回自己的书包。
师:除了按倒数的顺序、单双数的顺序来放书包外,还可以按什么样的顺序?请你们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吧!
教师发出指令,如“书包上的数字比5小的” “书包上的数字比10 大的”“书包上的数字是单数的”……幼儿听指令取回自己的书包。
活动自然结束。
大部分教师会将“有序取回书包”作为一个常规环节,而活动中教师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以不同的指令“书包上的数字是单数”“书包上的数字比5小、比10 大的”??让幼儿思考自己书包上的数字是否符合指令,从而进一步了解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活动反思
1、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的数学学习。
我们都习惯于从数学知识的角度来选择教材,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来思考如何与生活联系,有时是否可以尝试换一种视角,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教材,分析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放大适合于本年龄班幼儿的知识点。本次活动就是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的数学学习,涉及的数学经验有相邻数、序数、单双数、正数和倒数等。从大班幼儿水平出发,放大关于序数、单双数的学习。活动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卡中的提示排列顺序,并根据其顺序来摆放书包,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不同数列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幼儿更真实地体验数学,自主地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如果幼儿园数学教育能更多地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那么数学教育将摆脱以“传授”为主的.高结构模式,呈现出一种更为低结构的状态。
2、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本次以生活问题的解决为线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提取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并进行新知识的建构。从“怎样坐座位”“怎样按顺序报数”“怎样倒数报数”到“卡片上数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你能按图卡的提示顺序摆放书包吗”,基于问题解决开展的教学活动,问题成为教学的切入点,问题解决成为教学的目标,学习成为问题解决途径的一个环节。幼儿对教学中的“问题”有其深切的感受,由此引发的“教”与“学”能促使幼儿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参与其中,主动操作,积极提问。而从教学中获得的数学知识、方法和经验又能帮助幼儿直接运用于问题的解决上,这样的教学有意义且富有实效。
3、数学学习中教师的适时介入。
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幼儿由于存储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的水平、速度与学习风格的差异,其应对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活动中有的幼儿能观察书包柜的特点、起始的位置, 按图卡提示的规律找出自己书包摆放的位置,而有的幼儿只能是盲目跟随别人,无法进行判断。如果只是让幼儿停留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力较弱的幼儿会感到该数学问题已经超过自己的能力阈限,或者屡次尝试都难以解决问题,其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从而放弃。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介入,认真观察与耐心倾听,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帮助幼儿重获问题解决的信心和方法,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幼儿的相关数学经验得到进一步概括和提升。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息记录和存储的手段,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
2.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载体记录、存储获得的信息。
3. 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关注。
【教学准备】
1. 光盘、磁盘等实物
2. 课堂信息记录纸
3. 学生搜索“笔和纸的发明及演变”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如何有效、规范地记录信息
1. 交流学生搜集到的关于“笔和纸的发明和演变”的信息。
2. 说说这些信息的来源。
3. 讨论:记录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信息的来源和途径可以帮助判断信息的可靠性,需要查找更详细的信息时可以通过信息的来源快速找到相关资料。
4. 如果要记录信息的来源,你们觉得应该主要记录些什么内容?
通过书籍查找可记录:书名、作者、出版社、重要内容……
通过网络查找可记录:网名、网址、作者……
5. 分小组讨论并制作信息记录卡。
6.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填写信息记录卡。
7. 学生交流并小结。
我们在记录获得的信息时,不仅要如实记录相关信息的内容,还应该详细记录信息的来源。因为信息的来源、途径,能帮助我们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也是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的'表现。
二、回顾记录信息的方法
1. 在刚才的学习活动中,我们都采用了文字记录的方式来记录信息,平时我们还会用什么方式记录信息?(图画、表格……)
2. 翻看我们的科学学习活动手册,在我们四年的科学学习中学会了用什么方式记录信息?
3. 你们觉得信息的记录与保存对我们的科学学习有什么作用呢?
三、了解储存信息方式的演变过程
1. 我们在记录信息时都用到了什么工具?(笔和纸)
2. 在笔和纸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来记录信息的呢?(甲骨、竹简、丝绸……)
3. 为什么这些方法和工具没有延用到今天?
4. 因为这些方法存在很多的限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又有哪些记录和储存的方法和工具呢?(磁带、胶卷、软盘、硬盘、光盘……)
5. 这些工具的应用使我们的信息储存量越来越大,而且在现在办公中越来越普及。这样下去我们是否就不需要纸了呢?
6.小组交流笔和纸的优点和缺点并尝试记录讨论过程。
7.大组交流。
8.小结。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记录和储存方式。笔和纸记录占用空间大,查找不方便,但它使用便捷还将是我们,特别是小学生记录信息的主要方式。
四、作业
课外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储存“人们如何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记录信资料”。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感知水的特征,喜欢玩水,体验玩水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感知水的特征,体验玩水的活动。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玩水经验,喜欢玩水。
2、物质准备:水桶、气球、水球、漏斗、水枪、管子、瓶子、水等。
三、活动过程:
1、提出玩水活动,介绍玩水的材料。
2、 引导宝宝尝试用不同的工具玩水。
(1)尝试用海绵吸水,用漏斗漏水,让小船漂浮在水上等。
(2)注意观察宝宝的游戏表现,如发现有独特的玩法,可引导其他宝宝观察。
(3)提醒宝宝将工具拿的'低一些,以免将水溅到同伴身上。
3、鼓励宝宝用玩过的水给植物浇水。
-引导宝宝用能够吸水或盛水的用具给植物浇水,如海绵,小船等。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对大班幼儿来说,应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乱砍乱伐树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让幼儿了解树木的根有防止泥土流失的功用,这是一个难点。于是我们结合了长江发洪水的事情,让幼儿观看录像并带问题去思考、实验树根有什么本领,让幼儿亲自比较一下种树和没种树的泥土被水冲后有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树根有防止泥土流失的作用,知道水土流失会造成洪灾,激发幼儿保护树木的情感。
一、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了解树木有防止泥土流失的功用,知道乱砍乱伐树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录像、玻璃缸、花盆、水、泥土、杯子、毛巾。
三、教学过程
(一) 看录像,感知洪水的危害。
1、看录像,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好吗?看看录像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幼儿看录像)
提问:录像里发生了什么事?
2、再看录像,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提问:(1)洪水使人、房子都怎么啦?
(2)你们看了录像,心里怎么样?
(二) 体验理解树根的作用:
1、讨论:发洪水的原因:
(1)是呀,庄教师和你们一样,看了这个录像心里真不高兴,我也很难受,洪水毁坏了我们的家,让我们无家可归。可庄教师就是搞不明白,今年怎么会发这么大的洪水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幼儿讲述。
(3)是呀,庄老师也从报纸上看到,乱砍乱伐树木是发洪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为什么乱砍乱伐树木会造成洪水呢?
(4)幼儿讲述。
(5)你们想知道吗?我们来做个实验。
2、实验(一):
(1)你们来看庄老师准备了什么?对!你们看这一半的泥土种了树,那另一半的泥土没有种树。庄老师还准备了什么?(水),这水就代表雨水,等会儿我们用水冲冲看,看看下雨以后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一样。冲的时候,庄老师有一个要求:你自己冲的时候要看清楚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同,别的小朋友冲的时候,你也要看仔细,等会儿把你发现的告诉大家好吗?好,我们一起冲,先把袖子卷起来。下大雨啦!(幼儿冲水)
(2)幼儿、老师实验。
(3)提问:你们发现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同?(没有种树的地方泥土冲掉得多,种树的地方泥土冲掉的少)我们再试试看,下大雨时,两边的泥土是不是一样?
(4)你们本领真大,发现了种树的泥土流失的少,没有种树的泥土冲掉的多。庄老师也想试试看,是不是这样?
(5)老师冲:“下雨了,下大雨了”“哎呀,真的,没有种树的泥土流失得多,种树的泥土流失得少。那为什么种树的泥土冲不走呢?有什么道理吗?”
(6)幼儿讨论。
(7)老师祟一棵树的树根,“是呀,大树的树根就像一只大手一样,把泥土都紧紧地抓住了。所以,大雨来的`时候,种树的泥土就冲不走了,而没有种树的泥土因为没有大手抓住泥土,所以雨水一冲,泥土都冲走了。”
实验(二)
(1)那么,这么多泥土冲走了,有什么不好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
(2)出示两个玻璃缸,(一只有很多泥土,一只只有一点泥土)“这两个玻璃缸代表两条小河,一条“河”两条的泥土上没有种树,所以泥土冲掉得多,都沉到这条河的河底。而另一条河两边种了很多树,所以下大雨时,泥土冲掉得少。”
(3)出示两桶水,你们看,庄老师还准备了两桶一样多的水。这水代表什么(对了,是雨水)。我们来看看下大雨后,这两条洒会有什么不同?
(4)下大雨了(把水倒进泥土少的缸里)哎呀,雨水满出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洪水就爆发了。
(5)为什么下雨下得一样多,一条河的河水满出来了,造成水灾。而另一条河却没有发生洪水泛滥呢?这些泥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幼儿讨论)
(6)今天,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你们知道了什么道理?我们今天又知道了大树的另一个本领:树根有抓住泥土、防止泥土流失的本领。
(三) 内化迁移,爱护树木:
(1)大树的本领真大,我们要怎么爱护它?我们还要多种树,不把树乱砍掉。这样就不会发生洪水,我们就能很好的生活了。
(2)可是,现在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大树的本领,我们该怎么办?
(3)幼儿讨论。
(4)好,我们一起去宣传树木的好处,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让我们先去告诉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让他们也一起来爱护树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3
(经典)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7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