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实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看小区地图,根据地址信息找到准确住处。
2、了解基本的方位关系,提升生活经验。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10页《去做客》;贴有幼儿照片及家庭住址的卡片(同一小区不同楼号、单元号、门牌号)。如:XX小区15—2—402、XX小区17—3—501;简易小区地图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认读家庭住址卡片。
师:如果我们要去朋友家做客,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
(1)出示数张幼儿家庭住址卡片,引导幼儿认读卡片内容。!出自:屈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家庭住址卡片XX小区15—2—402:这位小朋友住在哪一幢楼?几单元?第几层?第几间?
(2)请幼儿完整地说出这个小朋友的家庭住址。
2、出示小区地图引导幼儿寻找最合适的路线。
师:这几个小朋友同一个小区里,如果我们要去他们家做客,你们能快速的'找到他们家吗?从哪个门口进入最合适?怎么走?(请幼儿画出从小区入口到目的地的路线,并说说理由)
小结:我们要去做客,要先观察小区楼号的排列规律,确定最近的路线,再找楼号,最后找单元号、门牌号。
3、分组活动:去做客。
(1)集体解读操作方法。
师:今天小动物也邀请我们到它们家去做客,你能找到它们的家在哪里吗?去小动物家要先找到什么,再找到什么,最后找到什么?
师:我们先来找找熊猫的家在哪里?“1—106”这些数字各表示什意思?
师:小兔、小猴、小鸡、小象、小牛的家在几单元几室?找到之后,将小动物粘纸贴在相应的位置。
(2)幼儿分组操作
(3)分享、纠错并改正。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极操作、探索,通过“画手数格,抓珠数数”等途径,来比较准确地判断手的大小。
2.学习数数、测量、统计、表达与交流,初步习得积极地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态度。
3.养成实验中的记录习惯,体验合作探索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每人一张方格纸珠子、盘子、绳子若干。
2、集体记录表一张。
【教学过程】
一、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请孩子们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问: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它们一样大吗?
2.今天我们要选出班里大手冠军和小手冠军,那用什么方法可知道手的大小呢?
3.哪种方法能使我们更准确的知道手的大小呢?
二、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运用格子纸和珠子的方法,测量手的大小
1.让孩子们在方格纸上画画小手,数数手占的格数,了解手的大小。
(1)格子纸上有整格、半格怎么办?
(2)整格与半格分类记录
(3)小结:手形所占的格子数多,就说明手大;
手形所占的格子数少,就说明手小。
2.小组合作:探索每个人的手能抓起多少珠子
(1)将抓起的珠子数量记录在纸上
(2)小结:抓的珠子数多就说明手大;抓的`珠子数少就说明手小。
三、根据全班的统计结果,对测量手大小的方法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1.提问:
(1)通过画手、抓珠子,我们是否知道了手的大小?
(2)我们画了手,抓了珠子,怎么就知道了手的大小呢?
2.引导幼儿观察集体记录表
(1)看看谁的手形占的格子数多,谁抓的珠子数最多,找出大手冠军。
(2)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小手冠军。
(3)这种方法是否真的可行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请大手冠军与小手冠军的两位小朋友验证给全体孩子看。(手对手)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易于幼儿理解,并且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你们知道你的手有多大吗?那么怎么去测量手的大小呢?然后开始讨论,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讨论最后达到共识,可以画手印,还可以抓珠子看谁抓得多等等。孩子自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孩子很有成就感。尤其是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按照自己喜欢的办法去比较,孩子兴致特别高,同时也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
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 (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教;哦 苹果有20个,小朋友苹果有多少个呀?谁来回答。举手回答,不举手我不让回答,如果不举手,
你也说我也说,那 水果图案小勋章给谁呢?所以回答问题要把手举好老师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
朋友 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
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 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注意: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 ,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数。
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 、15个梨 、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让幼儿发现重复物体的排序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
2、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规律美,并能清楚地说出发现的规律,培养幼儿多样性思维。
3、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并学会欣赏规律。
二、活动准备:
小兔、小猫、小鸡、胖猪的图片、各种颜色的图形卡、一座房子、幼儿操作卡、音乐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发现规律--以小兔搬新家的情景导入,引导幼儿发现并讲出气球、彩旗、水果排列的规律师:小兔的新家打扮的非常漂亮,它买来了许多气球、旗子和水果,调皮的小兔把它们摆放的很漂亮
①以1面红色,1面黄色重复排列的组图(彩旗)
②以2个蓝色,2个绿色重复排列的组图(气球)小结:它们两样东西摆放的不一样,数量和颜色也不一样,像这样两个以上物体依次不断重复排列有规律的,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找规律③小兔请小朋友们吃水果水果的摆放让小朋友们发现有什么规律,从颜色、数量去发现小结:这水果的排列和前面两组的也不一样,颜色和数量的规律都不一样。
2、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引导幼儿发现并尝试接着规律排列。
--小兔邀请三个朋友来家作客,他们各走一条路来小兔家,让幼儿观察三条路的不同点,并说出每条路面上石块的排列规律。
小猫的路:红、黄、红、黄、红、黄小鸡的路:
胖猫的路:123123123老师小结:哦,原来它们的路铺的`石块不一样,有颜色的规律,有图形的规律,有数字的规律
3、请幼儿来帮忙铺路师:大灰狼听说小动物要去小兔家,就把路给破坏了,小朋友来帮助他们把原来的路铺好吧!
老师小结:小朋友非常棒,动物们高兴的去小兔的新家。
4、幼儿操作师:小兔来考考大四班的小朋友,看你们懂得了这些规律没有,动动脑筋,看谁最聪明哦幼儿操作老师小结
四、活动结束
1、创造规律,表演规律,寻找生活中身边的规律--小兔要求小朋友按1个男生,1个女生的规律排队,和它一起跳着兔子舞去外面玩,找找幼儿园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培养数数、统计和比较等应用数学的能力。
2.观察树叶特征,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树叶的认识。
3.同伴间互相学习,体验探究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塑封好的树叶标本若干(陈列在两块展板上)、水笔人手一份。
2.相关表格两张。
3.幼儿初步学过单双数。
活动过程
1.观察树叶,讨论树叶特征。
师:这里有什么呀?
师:树叶里藏着很多秘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找一找。
师:你发现了树叶有什么秘密
2.叶片的统计与分析。
(1)数叶片,探究不同的数数方法.感受应用数学中数数方法的多样性。
师:请你数数一根叶柄上有多少枚小
叶片?记录下来。(幼儿用各种方法开始数叶片,教师巡回观察。)
师:这么多叶片,你是怎么数的?
(2)讨论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师: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数叶片.你认为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小结:生活中我们在数量较多的东西时,有很多种方法,小朋友可以采用最适合你的方法,将东西数得又快又准确。
(3)分析探索叶片的单双数规律。
师:让小叶片两片两片做好朋友这种方法很有趣,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再来数一数。”(幼儿把叶片两片两片联结在一起,然后数一数,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分析: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树叶,它的叶片两片两片都找到了好朋友:有的还剩下一片没找到朋友。)
树叶分类:
师:这里有两张表格,我们把都能找到好朋友的叶片送到这张表格里.把还剩下一片没有找到朋友的叶片送到另外的一张表格里,看看会发现什么秘密。
统计数字:
师:都能两片两片成为好朋友的叶片,上面小叶片的数量各是多少?还剩下一片没有找到好朋友的叶片,上面小叶片的数量又各是多少?
分析两类数字的特点:
师:6、8、10、12、14这些数是什么数?7、9、11、13、15这些数又是什么数呢?
师:6、8、10、12、14这些数是双数,7、9、11、13、15是单数。
师:谁有不同的意见吗?(讨论10以上的单双数。)
讨论发现:已经学过的单双数规律同样适用于10以上的数字,拓展已有经验。
3.结束活动。
出示叶片数量是1~5的树叶.建构完整的单双数序列。
师:这里还有一些树叶呢,请把它们放到单数或者双数的'表格里去。
总结:今天我们发现了树叶里的秘密,它们的叶片有的是单数,有的是双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秘密,大家要用心去寻找!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和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习列出算式。
2、复习5的组成,并知道4 1、3 2及前后位置互换都等于5。
3、进一步认识理解“”、“=”号的含义。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副,动物卡片若干。
2、教具:数量不等的物体图片,1—5数字,加、减、等号各一个。
3、学具:数量不等的物体图片(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组成
幼儿人手一份卡片,教师引导一起共同复习5的组成。
(二)学习5的加法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出示背景图,以小动物一起玩游戏的情节进行5的加法:草地上有2只梅花鹿在玩游戏,后来跑来3只小狗,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5只)
2、师生一起共同游戏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水果的卡片,小朋友待会跟着老师一起来玩游戏。妈妈昨天买回4个苹果,爸爸又带回1个苹果,那么家里一共就有5个苹果了。”幼儿一边听老师讲述,一边摆卡片。
3、启发幼儿用一道算式来表示这个游戏中所讲的事情,并说出算式及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1)4_1=5 4表示什么?(4表示妈妈买回的4个苹果)
1表示什么?(1表示爸爸带回的1个苹果)
表示什么?(妈妈和爸爸的苹果合起来)
(2)启发幼儿再用一道算是表示这个游戏。
1_4=5(集体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比较两道算式,说一说它们的异同点
4_1=5和1_4=5,位置换过来了,但是得数是一样的。
(三)幼儿操作,并做记录。
幼儿根据老师说的情节,用卡片摆出算式,并用作业本把算式写下来。
活动评价:
请幼儿相互把算式读一读,体验游戏成功的喜悦。再数一数,黑板上一共记录了几道算式。
活动反思:
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正式接触加法,而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组成知识去做加法。
一、导入凸显分与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来自于分与合的思想。在教学开始时,以几组变式的分与合作为基础,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今天我们要用分与合来解决新问题。
二、从算理中教学。
在例题教学时,我通过图意变化,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图的意思。(小丑左手拿着3个气球,右手拿着1个气球)。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出现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气球?给学生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了解看图是要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3 1=4。这部分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把重点放在了算式含义的讲解,计算教学重在算理。我采用了接受式学习方式,“ ”学生已经认识,而是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 ”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算式“3 1=4”中“3”、“1”、“4”的意义解释,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说明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了,学生能够通过分与合的经验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经历形象——数——符号——语言——初步将意义整合,最后将“3 1=4”意义精简为“3和1合起来是4”。
三、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层次的练习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学生的能力。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学生能够自己看着图说出算式的意思。
摆一摆、填一填。学生看着梨图,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填空。将摆、写结合,将动作和语言相连接,同时,又是对数形的结合。
直接写出得数,比较“2 1=3”和“1 2=3”之间的规律:加号前后交换位置的得数不变,再通过找到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给学生空间拓展能力。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算式的意思。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来表示算式的意思,学生很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图可以用同一个算式来解答。
送信连一连。将连线题和有序的排一排结合在一起,将得数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这部分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上黑板排序、说一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数学思想。
四、总结突出算理。
本节课的总结关键就突出“ ”的含义——合起来。在课的最后再回到导入的铺垫,用分与合的知识解决加法计算。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过语音语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调;在送信环节,学生一开始出现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学生能够根据分与合的联系出现两组算式,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对比过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教师自主将这一环节延后出现;在教学中还要充分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小百科: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习了10以内的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增勇气,“乐”中长才干。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科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教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规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
3.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活动准备:
1.圆片教具若、,磁性黑板、1--10的数字卡片(人手1套)、1——10的大数字卡片(人手一张)。
2.幼儿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1. 通过语言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你们的朋友是谁呢?
2.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数量分别是2和3.师:第一排圆片有几个?第二排圆片有几个?第一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一排圆片呢?我们可以说2比3少1,3比2多1。
(2)教师在3个圆片下面再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
师:第三排有几个圆片?第三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三排圆片怎样?我们可以说3比4少1,4比3多1.
(3)教师以中间一个数为参照,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
师:3比2怎样?3比4怎样?
(4)师小结:3比2多1,3比4少1,所以3的“好朋友”就是2和4.通常我们就把这排在一起的3个数叫相邻数。
(5)教师把2个圆片取下,在4个圆片的下面贴上5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4比3怎样?4比5怎样?所以4的相邻数是3和5.
(6)教师把3个圆片取下,在5个圆片下面贴上6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5和4怎样?5比6怎样?所以5的相邻数是4和6。
(7)教师直接说数字6、7、8、9,请幼儿说出它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启发幼儿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找它们的相邻数,幼儿回答后,师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3.玩游戏“找朋友”,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1)“找朋友”的游戏。
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幼儿胸前挂有1——10的数卡。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本组的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到本组的朋友,音乐停止,2、3、4的幼儿手拉手站一排。(先请10位幼儿演示,然后游戏继续。)
(2)卡片游戏。
师事先发给幼儿1——10的数字卡片,教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找出该数的两个“朋友”,并将卡片举起。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4.结束部分。
(1)游戏后评价。
(2)师小结,教育幼儿要像数字宝宝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友爱同伴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及1元和5元的面值。
2、初步尝试有计划地使用人民币,感知并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活动准备:
课件、记录表、人民币、文具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小朋友,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上小学了,小学生要用到很多的学习用品,今天,我们就去逛逛文具店,买一些学习用品,好吗?
二、认识人民币
(一)、认识部分人民币的面值
1、买学习用品要用什么?(钱、钞票)我们国家使用的钱(钞票)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人民币)
2、课件(出示所有的人民币):看,这些就是什么呀?(人民币)你认识哪张人民币?它的面值是多少?
3、课件(出示数字7):那今天我们要用几元人民币去买学习用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7元)
(二)、取钱
1、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个储蓄罐,里面有很多的人民币,现在请你们从储蓄罐里取出7元人民币。(幼儿操作)
2、你取了几元人民币?是怎么取的?谁也用了这种方法?
幼儿讲述取7元人民币的方法:一种是一张5元的纸币,两张1元的硬币(简单认识一下纸币和硬币);一种方法是7张1元的硬币。
小结:原来,7元人民币有两种取法:一种是一张5元的纸币,两张1元的硬币,还有一种方法是7张1元的.硬币。
3、请小朋友把7元人民币放到钱包里。(幼儿把7元钱放到钱包里)
三、制作计划表
1、小朋友们已经把钱准备好了,那么你们准备到文具店里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请2——3名幼儿简单讲述)
2、出示课件:我们先来看看文具店里有些什么学习用品?这些学习用品的价格又是多少?
3、原来文具店里有这么多的学习用品,它们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小朋友有几元人民币呀?(7元)该买些什么呢?我们先来计划一下吧!
4、出示计划表:这儿有一张表格,我们可以把想买的东西先来记录一下。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6、集体交流:小朋友们都做好了计划表,现在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计划表。(我想买一本子,2元;一支笔,5元等)
7、自由交流:其他的小朋友呢?你们想不想交流一下?(想)现在就请你们和边上的朋友看一看,说一说。
四、购物
1、现在我们都做好了购物计划,接下来就请你们每人带7元人民币按计划买学习用品吧!(幼儿按计划购物)
2、你们都按照计划挑选好自己需要的东西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收银台付钱吧!(幼儿付钱)
3、你们买到了这么多的学习用品,开心吗?
小朋友们真棒,都是用7元人民币,买到这么多不同的学习用品。
五、人民币的用途
1、那你们知道人民币除了可以购买学习用品外,还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回答)
2、看多媒体:我们一起看看人民币还有什么用?(简单地说一说,看一看)
3、小结:原来,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吃的、玩的、穿的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去文具店用人民币购买了学习用品,以后我们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用人民币做其他的事情,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1.体验的一分钟的长短,感受时间和生活节奏的关系。
2.2.尝试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3.3.增强时间意识,懂得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专心,不拖拉,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1.已经初步认识时钟的时针、分针、秒针。
2.2.时钟、画纸、黄豆、筷子、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猜想:一分钟有多长?
①感知:认识时钟
师:.这是什么?钟面上有什么?(3根针)这3根针有什么不同?(长短不同)最长的针叫什么?最短的针叫什么?还有一根针叫什么针?
②了解一分钟在钟面上如何显示。
请问哪一根针走一圈就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秒针)
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
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2.体验:一分钟长短
①结合时钟,全体幼儿单腿站立一分钟,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将你的双手伸平,单腿站立一分钟。提问:这一分钟你有什么感觉?(时间过的很慢)
②结合时钟,全体幼儿玩一分钟穿衣服游戏,再次感受一分钟。
现在请小朋友听好口令,请将脱下的衣服同时穿好,时间为一分钟。
提问:和刚才玩的游戏相比你觉得这一分钟时间过的怎么样?(时间过的很快)
为什么同样的一分钟,感觉却不同呢?
3.深度感知:分层次、分组玩“一分钟”游戏比赛,体验抓紧时间的重要性
(1)讨论:一分钟你能做好哪些事情?
(2)幼儿自由选择操作内容,分成三个小组进行游戏:①一分钟画画②一分钟串项链③一分钟夹黄豆。
(3)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分享交流:
横向比较:同样花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小结: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纵向比较:同样花一分钟时间,做同样的事,为什么结果也不一样?
小结: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不同。
4.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结合自身讨论,懂得做事情要专心,抓紧时间,不拖拉,动作就快了。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开展“一分钟”游戏比赛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教学活动反思:
这周,我园组织了优秀课选拔活动,,这次的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老师们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通过观摩课老师的点评,我们的教学活动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各位老师的建议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对我们以后的教学起了推动作用。在这次活动中,我上的大班数学《体验一分钟》给了我自己很大的反思,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了更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活动的两点反思:
一、对研读教材的反思研读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对教材有深入的分析,才能顺利的设计活动。新《纲要》中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对于大班的孩子,认识时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孩子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于是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时间的宝贵,设计了体验一分钟这一活动。活动《一分钟有多长》关键在于体验,教师应如何使用各种方法让幼儿体验到一分钟的长短,时间本身就是抽象的东西,应把抽象的东西物化到具体的操作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体验到一分钟的长短。从而延伸到幼儿对时间观念的增强,学会珍惜每一分钟。结合纲要和教材分析,因此我把活动的目标定于: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感受时间和生活节奏的关系。2、增强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每一分钟。3、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二、对活动设计的反思在进行活动时,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出示时钟,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秒针走一圈和分针走一格都表示一分钟,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第二个环节让幼儿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用站立及让孩子在一分钟以内穿脱衣服,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引导幼儿说出一分钟之内可以做些什么,孩子回答很积极,并且具体到做哪些事情上面,可惜的是,我却没有好好利用孩子的回答,给孩子验证自己的想象。最后一个环节一分钟比赛,我没有利用好,应该请孩子们分别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活动中更要营造出一种竞争的氛围,引导幼儿发现时间的价值与自身努力的关系。由于我准备的材料没有考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两次的操作没有达到的好的效果,孩子在体验一分钟就欠缺了。老师的'点评让我深受启发,教师预设与孩子不符合,没考虑到孩子对操作材料的反应,以致没有达到预设的教育目标。第四个环节属于延伸活动启发幼儿讨论如何利用时间,珍惜每一分钟。目前,在我国幼教领域的改革中,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观念决定人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只有更新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的问题。充分认识教育活动的价值,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在教育活动中,要改变过去单纯由教师讲解、演示、示范来灌输知识的情况,应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充分动脑、动手又动口,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这次活动和各位教师的点评,使我发现在组织教学方面自身存在的不足,发现自己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幼儿园园本教研的重要性,通过园本教研的开展,让我们有机会分享她人的教学经验。要想上一堂好课,必须要对教材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主题内容,推敲教材,认真把握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好教育目标,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更新对教育的观念,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同时,要在教育过程中明确教师和幼儿互为主客体的地位,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依据幼儿学习特点与规律,不过分追求形式的多样,不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深入寻找形式背后所蕴含的观念,才能真正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出的任务和目标。有了这些充分的认识,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起到促进作用,让我在不断地反思中进步,不断地进步中成长。
大班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收集的种子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各十颗)。
2、 纸板;大书4本、小书五本。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师:看看桌上有什么?幼: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幼:种子。
2、 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操作要领。师: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图一)。请你们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幼:南瓜子,因为有南瓜子标记。师:那第二、第三条线呢?幼:葵瓜子、西瓜子。师:排队的时候要从黑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个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 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师:南瓜子有几颗?(幼:十颗),葵瓜子有几颗(幼:十颗),西瓜子呢?(幼: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幼:不一样)
(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幼儿A:因为西瓜子小,所以排得最短。幼B:因为南瓜子大,所以排得最长。幼C:因为葵瓜子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5)老师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3、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师:看看纸板上有什么?幼:种子标记,线。师:这三条线怎么样?幼:一样长。
(2) 设疑、引导幼儿思考。师: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幼A:一样,幼B:不一样。
(3) 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师: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 讲述操作结果。幼A:不一样多。幼B:西瓜子用得最多, 南瓜子最少。
(5)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西瓜子用得最多,南瓜子用得最少呢?”
(6) 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4、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师手拿大书、小书。
提问a:如果用相同数量的大书和小书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幼:小书小,排的队伍短;大书大,排的队伍长。
提问b: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大书和小书谁用得多?为什么?幼:队伍一样长时,大书用得少;小书用得多。
(2)游戏《过小桥》。
师:老师和幼儿一起走独木桥从起点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师生游戏)师: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小,你们用的多呢?(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幼儿脚小,用的步子多)
5、游戏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得都很认真,也很爱动脑筋,现在我们一起去玩《过小桥》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特别是孙海昕,以前上公开课总会“出状况”,这会儿喜欢动手的他可谓是“如鱼得水”,操作起来一丝不苟,小脑筋也动得特别快。在得到我的肯定与赞许后表现也越来越棒了。
在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的发现,同样非常精彩。当我在指导过程中问起一组幼儿:“为什么都是10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周俊杰抢先回答:“因为南瓜子很胖,他的队伍就排得很长。”吕晨曦大笑:“就象周俊杰一样胖!”宋佳洪接着说:“就是,10个周俊杰排的队就比10个吕晨曦排得长。”看来,孩子们已经会活学活用了。
这次活动虽然我考虑到了材料的准备,选取的种子也是南瓜子最大,西瓜子最小,但是在幼儿操作过后,我发现情况并不是我预想的一样,有的幼儿把南瓜子竖着排队,把葵瓜子横着排队,结果发现葵瓜子排的队比南瓜子长。讲评的时候,我没有把这个现象拿出来讨论,只是在幼儿操作中帮他们重新排了一下,个别指导了一下。
观察实录:
宋佳洪是个既聪明又调皮的`孩子,还有就是比较粗心,只要老师布置什么,他总能很快完成,今天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种子排队的游戏,在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到宋佳洪的动作十分迅速,他一会儿就给种子排好了队,并走到我面前向我炫耀“老师,我已经好了”。我仔细一看,发现其中他给葵瓜子排队没有都排上去,但线已排满了。我示意他自己重新检查一遍,这回他又仔细地进行了比对,发现自己没有让葵瓜子一个靠一个站在线上,因此又返回座位上重新操作。
教师分析: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实物排队是个常见的游戏,这次的排队游戏一共有二个层次,第一层:给数量一样多的种子排队。第二层:在一样长的线上给种子排队。今天进行的操作活动,我特意准备了三种大小不一的种子,主要是考考孩子的眼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今天宋佳洪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只有他才出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一定要好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变得认真、仔细。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7-28
大班数学教案07-06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7-28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7-25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7-24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7-21
大班数学教案07-20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