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不同颜色的分辨去区分不同的星球;以及相对太阳从近到远排列的位置。
2.能大胆、主见的表达出自己喜欢哪个星球,想去哪个星球玩。
3.孩子们动手用粉笔将飞船和想去旅行的星球连线。
4.培养幼儿的对宇宙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5.初步了解宇宙的小常识。
重点难点
1.幼儿认识“地球”在宇宙是一颗星球的概念。
2.幼儿能记住行星的名字,哪个星离太阳最近。
活动准备
1.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月球的图片,以颜色区分为主。
2.一只纸制的飞船模型玩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1、让小朋友知道自己生活在“地球”上的一概念,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星球,有比地球大的,也有比地球小的。看图上不同颜色来辨别星球并叫出名字。
2、带出一架小飞船,让小朋友“乘飞船”想好准备要去旅行的星球。
二、基本环节
通过探索活动,引导让幼儿学会运用辨别颜色的方法来分析物体特点。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表达出看到的每个星球的颜色、相对地球大小、基本特点。
2、一起谈论各“星球”相对太阳排列顺序;哪颗星离太阳最近,地球位于哪里?
三、结束环节
乘“小飞船”去星球旅行(给幼儿粉笔将飞船与想去的星球连线)
1、 老师引导幼儿回顾一开始说的:“让小朋友‘乘飞船’想好准备要去旅行的星球”这个问题,让幼儿自由发挥并动手参与课堂活动。
2、 提问幼儿回答想和谁一起去。
教师小结:宇宙是很浩瀚的,充满奥秘。一下子让小朋友了解是很抽象的,像太阳、地球、月球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看得见的东西,但又无法“拿出来”给小朋友看,希望通过课堂游戏互动将此类物体由抽象转化成一个概念,令小朋友有一个好的初步认识。
四、活动延伸
告诉小朋友,宇宙很大,有好多星星,就像我们今天上课所说的内容,但是像地球那样能有美丽的花,漂亮的蝴蝶,高高的树木,涓涓的溪水却只有“地球”。从现在开始就要爱护一花一树,珍惜每一滴水,拒绝使用“白色垃圾”等等来环保地球。
教学反思
1、反思备课:大班幼儿的年龄段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表达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个性特征、思想有了较明显的表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内容和教学理论对大班的幼儿起到一个启蒙引导,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启蒙”既简单明了又向良性发展。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抽象的事物转成概念,让班上的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得到幼儿的接纳,也让幼儿有了情感发挥的自由空间。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毕竟教学活动的内容都是一些“看得见,却拿不上来”的物体。二维空间的教材,可能给幼儿思维发展带来一定限制。还需要在教育内容及其发展线索上改进。
(3)师幼互动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定会存在个别的幼儿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清楚的理解,比如教师表示赞同时伸出手与幼儿击掌,幼儿反应不过来。这时教师要在活动参与内容上多进行解释和示范。用鼓励方式多与该幼儿互动。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整个主题活动语言连贯,主要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在玩乐中学习知识;在互动中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蒙发对宇宙的兴趣,更加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
4、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在教材上把图片换成玩具实体,并悬空按天体位置来摆放。多维空间的实物教学会让幼儿更感兴趣、更加容易接受。
小百科:广义的宇宙定义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狭义的宇宙定义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和物质。“宇宙航行”的“宇宙”定义就是狭义的“宇宙”的定义,宇宙航行意思就是在大气层以外的空间航行。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探究。
1、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3)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2、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2)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3)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3、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4、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三)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四、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赏、讨论,能对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蜡染感兴趣。
2、尝试利用蜡笔和水性颜料油水分离的特性,感受并探索蜡染工艺的制作过程。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颜料、毛笔、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七宝老街的蜡染花布(视频),感受蜡染工艺品的独特美。
师:老师去了哪里呀?看到些什么呢?做了什么?
小结:对呀,我就是去了七宝老街的`手工艺坊,我还买了一块花布呢,你们知道这种花布叫什么名字吗?
二、了解蜡染花布的制作工艺
1、幼儿自由说说蜡染花布的制作方法。
师:这么漂亮的蜡染花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幼儿讨论)
小结:有的说……有的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手工坊的阿姨们是如何进行蜡染制作的,使用了哪些工具,和你们说的是不是一样的?
2、观看蜡染的制作。
师:你们看到阿姨们是如何进行蜡染工艺制作的?用了哪些工具?
小结:原来一块蜡染花布需要经过画蜡、染色、晾干这些步骤才能完成,真是不容易啊!
三、幼儿操作
1、用语言激发幼儿尝试蜡染工艺的兴趣。
师:我们中国的蜡染工艺真是神奇,周老师也尝试了一下,我们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播放PPT老师制作的图片)
2、分组操作,指导。
3、分享作品。(幼儿完成后让其挂到绳子上,再坐到前面一起欣赏。)
四、欣赏影片“中国蜡染画”,激发幼儿对中国蜡染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的蜡染作品都完成了,用这样神奇的蜡染工艺制作出来的花布漂亮吗?蜡染工艺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只有我们中国才有哦!而且我们中国人很聪明,不仅会做蓝白相间的蜡染花布,还会做彩色的蜡染花布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结合故事、谈话、实验、音乐表演等不同形式激发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兴趣以及表现出求知欲。
2、让幼儿知道水与人类、水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3、幼儿初步了解水污染以及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三个和尚》的故事磁带
2、实验用品:盐、糖、奶粉、洗衣粉、药面儿、玻璃容器5个
3、"护水小标兵"胸饰、蓝色彩笔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三个和尚》都打水。教师通过让幼儿听故事想问题说问题引发他们思考参与的兴趣。
1、教师放故事《三个和尚》,幼儿听故事
2、听故事后,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展开提问:
(1)三个和尚每天都要用什么?他们用水来做什么?
(2)他们打水的地方在哪里?
(3)他们三个最后用水做了什么?他们能离开水吗?
3、教师提出一个话题: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没有水?为什么?
(1)幼儿自由的.讨论交流。
(2)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小朋友我们不能没有水,让我们来看一看水是怎样帮助我们的。(请幼儿观看课件关于水的各种图片)
1、结合看图,让幼儿了解生活处处需要水。
(1)图片一、幼儿看到各种工作是直接需要水来完成的。(消防队员,环卫工人用水浇花、轮船在行驶)
(2)图片二、幼儿可以看到农民用水浇地、发电站用水发电送给千家万户。
2、这"水"和我们的生活真是关系太大了,你们知道吗?就连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同样需要水。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1)幼儿分成5组,这5组桌子上分别放着盐、糖、奶粉、洗衣粉、药面儿、开始实验时,幼儿将物品放入玻璃容器中搅拌一下,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变化,并作成总结。
(2)教师讲解物品在水里溶解了。
3、出示一张图片:幼儿可以看到河水已经变黑了。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来听一首歌。小朋友们听一听小河在唱什么?
三、教师弹唱歌曲《小河之歌》前两段小河小河真快乐清清河水在歌唱,小河小河真快乐小鱼小虾都来了。
小河小河真难过黑黑河水在流泪,小河小河真难过小鱼小虾生病了。
小河小河真快乐清清河水在歌唱,小河小河真快乐小鱼小虾都来了。
1、幼儿边欣赏歌曲边创编动作。
2、教师提问:小鱼、小虾为什么生病了?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它们呀?(幼儿了解关于污染的问题)
3、拿出"护水小标兵"胸饰、发给每个幼儿,老师有个好办法:请你们画一条干净的小河送给小鱼小虾(让幼儿把小河画在胸饰卡片的背面)幼儿带好"护水小标兵"胸饰教师弹唱歌曲《小河之歌》第三段,幼儿做自由表现活动。
活动延伸:让幼儿总结我们该怎样做才是"护水小标兵"。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向身边的人宣传爱护水资源是"人人有责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操作性很强,是本次主题的一个综合性的延伸,孩子们对水的科学小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平时操作的比较少,所以兴致相当高涨。活动中孩子们更加能体会到水的作用之大,由于我们在活动之前有过一次断水经历,所以这次活动对孩子们意义是深刻的。
小百科:水(化学式:H?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情况分析: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心灵,从而焕发起无穷的好奇心,在《纲要》中,科学教育的内容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说教材
(一)、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孩子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爱好;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主动探索的技能;发挥科学的教育作用。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风的存在,快慢、强弱。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让幼儿想象风的奥妙,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本文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桌子10张呈直角摆放在侧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电风扇、扇子、吹风机、气筒、纸板、吸管、气球、吹气玩具、吹风玩具、书、雨伞、风车、有关龙卷风的碟片等。
3、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三、说教法新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
四、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寻找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存在的,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应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达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说活动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寻找风朋友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感知风的存在--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形成--与幼儿交流探索结果--运用生活经验及观看录象带,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交流有关风的经验--评价总结
(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利用问孩子:"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然后让幼儿闭上眼睛"有个看不到的朋友想和我们班的下朋友做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形成)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利用各种物品扇动感觉风,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录像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引导幼儿回忆自然界的风,运用生活的经验感知风对人的好处和坏处(好处:可以吹干衣服、风力发电、热的时候会觉得凉快等等;坏处:龙卷风会把人吹飞、房子会吹,给人类带来危害等等),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我给幼儿看了有关龙卷风的录像,其动感使孩子感知龙卷风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
(五)评价总结(总结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幼儿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我把本次活动的物品投放到活动区,这样更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寻找风、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一个下雨的清晨,手工区的报纸被雨淋湿了,老师不得已取消了当天的折纸活动,此举引发了孩子们的议论。梓扬说:“当我不小心弄湿了哥哥新买的图书时,哥哥急得跳起来。”可可说:“弄翻的茶水打湿了妹妹的衣袖时,妹妹冷得哭了。”帆帆说:“我和爸爸坐公交车,司机一个急刹车,爸爸的饮料打湿了手中的报纸,爸爸就没法看报了。”原来,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小意外,给人们带来了小小的不便。那么,有什么快速、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湿报纸怎样变干”这个事件为契机,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活中出现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参与“湿报纸变干”的系列小实验,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将湿报纸变干,初步了解“水遇热变成水蒸气”的特性。
2.能在观察的基础上,较为灵活地运用语言、图表展示使湿报纸变干的过程和结果,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3.关注身边的事物特征,乐于动手动脑并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1)幼儿已有填写“实验记录表”的经验;(2)在实验区域中投放过常见的操作工具,幼儿已认识工具名称及其基本使用方法。
2.材料准备:(1)湿报纸、吹风机、海绵、毛巾、台灯、取暖器等操作材料并分类摆放;(2)“‘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若干(其中有一张教师用表挂在黑板上,其余的幼儿用表放在操作桌上),每张操作桌上有小盘子一个,内装记号笔和画着操作工具的图卡,长线插座一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调动幼儿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参与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导入语:“今天早晨,刘老师的《晨报》被洒出的牛奶溅湿了,没法看,只好又买了一份。小朋友们见过类似的事情吗?”
(1)鼓励幼儿调动相关的生活经验,大胆与同伴交谈并自由发言。
(师小结:“原来,类似报纸被打湿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而且给人们带来了不便。”)
(2)出示“湿报纸”和一些画着实验工具的图卡,以问题激发幼儿动手实验的兴趣。
师:“想想看,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使湿的报纸变干呢?”
①幼儿两人为一组,分组讨论。
②幼儿以组为单位,依次选派代表说出自己猜想的方法,其他组员作补充。
(实录1:幼儿纷纷猜想如何使湿报纸变干的方法,并积极发言。伟伟说:“我用电吹风,因为它吹干了妈妈的湿头发。”琪琪说:“我用海绵,因为海绵吸干了我画画时的颜料水。”亮亮说:“我用微波炉,因为馒头在微波炉里加热时变干了。”还有幼儿说用台灯照、太阳晒等方法)。
(3)老师及时用“粘贴图卡”形式记录在示范用的“‘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上,并提议通过实验对这些猜想进行验证。
2.展开实验,合作寻找使湿报纸变干的方法
(1)指导语:“怎样使湿报纸变干呢?大家刚才想到了利用许多工具。你们看,老师在实验区域准备了吹风机、海绵、毛巾、台灯、取暖器等工具,你们可以选择自己猜想的其中一个工具,和小组内的伙伴共同进行实验验证,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2)教师指导幼儿协调好计划实验。
①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与组内同伴共同选定要做的实验1~2个。实验前要有明确的'过程中实验员要相互合作,如选用吹风机的小组,可以让一个幼儿拿吹风机,另一个幼儿双手拎着湿报纸上端的两个角配合实验。
②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小组观察记录员要在一旁认真观察湿报纸的变化,在实验方法栏粘贴上相应的实验工具图卡。
③实验结束后,小组观察记录员要如实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下实验成果。然后,组员共同查看记录表并交流分享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3)各小组成员领取湿报纸,到实验区域开始实验(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
(4)实验中教师指导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
①提醒幼儿严格按照自定的实验计划开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实验员、观察记录员要相互合作并注意用电安全。
②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提醒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拿取湿报纸,避免撕破;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如安排实验顺序等。
③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实验记录表、记录笔等不能随处乱扔;变干的报纸要悬挂在指定的墙角;等等。
④建议幼儿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如选择太阳晒的幼儿发现湿报纸能变干但速度太慢,教师可以启发他们在等待湿报纸变干的过程中,选择其他工具进行实验。
(5)结束实验,小组填写“‘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
3.成果展示。经验迁移
(1)相互交流,鼓励幼儿跟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实验后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快乐。
(实录2:选择使用吹风机的幼儿,说湿报纸如果离吹风机太近了就容易被吹破,太远了又没有风,只有在适当的距离内吹湿报纸,才能使它又快又好地变干;选择使用干毛巾的幼儿,发现用力擦,湿报纸就变皱了,而平铺在干毛巾上吸干水分反而效果又快又好;选择太阳晒的幼儿发现湿报纸能变干但太慢了,于是同时进行其他实验;小观察记录员则说自己来回观察记录,非常忙。)
(2)师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情感体验,并及时将幼儿的实验成果汇总到示范用的“‘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上。
(3)经验迁移:“如何利用今天的实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报纸打湿的事情,如衣服打湿了、图书打湿了等事情。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呢?”
①启发幼儿调动生活经验和“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想象力,大胆讲述,教师对于一些有创意的想法给予肯定。
②归纳幼儿的讲述情况,进一步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反思
1.选材契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活动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报纸打湿后怎样快速变干”入手,有效调动了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2.为幼儿提供了操作、试验的机会。记录表上“粘贴的实验工具图卡”,巧妙地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在自己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解决了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效地萌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同时,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进行实验操作,探索“湿报纸怎样变干”并在图表上完成了记录任务,由此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会用简单的比较、推理等方法去探索事物。
3.活动注重在科学领域中整合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尤其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让幼儿在获取成功喜悦的同时,既增强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也发展了合作等多种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与人们的关系。
2、引导幼儿用弹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品:气球、皮球、弹簧秤、皮筋、海绵、拉力器等。
2、操作材料:各种型号的'弹簧、白纸、胶带、剪刀、小动物玩具
三、重难点:
利用材料制作弹性玩具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教师自己制作的玩具“会跳的小鸡”,引起小朋友的兴趣,了解物体的弹性
小朋友们,现在老师手中的小鸡会变魔术,你们看仔细,它会怎么变?(老师用力把小鸡按下,弹簧变短,松开手,小鸡就会起来,)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小结:原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力时,物体又恢复了原状,这就叫做物体的弹性。
2、提供各种弹性材料,让小朋友亲手感知物体弹性
小朋友,除了这只小鸡很好玩,老师还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看看这些东西会发生什么变化?
压气球,气球会变扁,松手又圆起来;拉皮筋,皮筋就会变长,松手又变短;弹簧秤下面挂着东西就会变长,拿掉东西又变短……
3、了解弹性的作用: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样有弹性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会有弹性吗?(如自动伞、打气筒、床垫、沙发、袜子、弹性纤维、橡皮泥等)
4、幼儿制作简单的弹性物品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玩了许多弹性玩具,也认识了许多生活中的弹性物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有弹性的小玩具呢?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动物和弹簧,请大家也用弹簧让小动物跳起来,好吗?(教师先讲解指导幼儿制作,然后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结束:老师和幼儿一起玩自己制作的弹性玩具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摆弄,引发幼儿对球在地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 学习用语言和图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活动准备:
1、 不同粗糙、长度程度的板(洗衣板、木板、包地毯的板、滑梯等)积木、椅子、记录纸、笔等。
2、 已学过做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 幼儿在科学活动角对球的滚动产生兴趣。
4、 在户外大场地上活动。
活动过程:
一、诱发情趣:让球滚起来
1、 提问:球可以怎么玩?(滚、抛、踢等)
2、 教师将球放在地上。提问:这个球怎么又不动了呢?(因为没有去踢它,拍它,没有去推它等。)
3、 提问:我们那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呢?请小朋友去用那边你们自己带来的材料试试。看看到底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
4、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提示:想想用这个洗衣板、木板怎样让球自己滚起来?还可以不用这些材料,在你的身上让球自己滚起来。(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方法)。
5、 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让球滚得快的?
6、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情况。
:刚才大家发现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在斜坡上也能让球自己滚起来而且球滚得很快。
二、引导体验:尝试使球滚动的各种方法
1、 下面老师还想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想办法让2个球同时从2个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你会发现什么?想想为什么?想想怎样才能让2个球同时从不同的2个斜坡上滚下来?怎样做出不同的斜坡。
2、 请小朋友一边玩,一边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每玩一次都要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记录的内容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3、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引导。(提示:小朋友可以想出许多种办法。如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样。或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得一样高。)
三、创造表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录
1、鼓励幼儿想不同的办法进行记录,可以用(、▲;1、2;Α、Β;√、Ⅹ;-、-;Ο、ΟΟ等等)
四、成果表示:表达自己的成果
1、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和好朋友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你的发现的?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3、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记录的幼儿。
4、:刚才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时发现了:不同的斜坡,球滚下来的速度是不同的:斜坡面一样时,坡度越大,球滚得越快;坡度越小,球滚得越慢。另外,斜坡一样高时,坡面光滑,球就滚得快,坡面粗糙,球就滚得慢。
5、那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图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6、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的幼儿。
五、延伸活动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球,这些不同的球它们在不同的地方还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小朋友可以先去观察一下,以后我们再一起来讨论。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
活动名称: 科学:牢固的纸桥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12-18
大班科学教案12-29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4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3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31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4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5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