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范例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知道方形的特征。
2、锻炼孩子们的肌肉。
3、学会区分各种大小的方形并能按大小分类。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方形的物品,各种大小的方形箱子,各种样式的砖块,彩纸,胶水
活动内容:
[导入]
通过唱"长方形"这首歌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
-我是一个长方形请你把我要记清四条边,四个角对边,对角都相等。
[展开]
1、找一找周围的方形物体。
-我们教师里有哪些东西是方形的?
-一起来观察老师准备的方形物品。(书,手册,练习册,日历,方形的色盘,纸抽)
2、研究一下方形的物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观察书,手册,练习册等等物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印出各种方形。
①准备好各种种类的方块。(正方形,长方形,大小不一的方形)
②是包装纸贴在墙上。(先画好作为背景的包装纸。)
③用方块蘸上颜料印在包装纸上。
4、把盖子正确的盖好。
①把有各种大小盖子的箱子准备好。
②把箱子和盖子打乱分开,然后再把正确大小的盖子盖回箱子上。
5、用活动纸中的材料表现出方形。
①读动画书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小猪三兄弟)(我们来给第三只小猪建一座坚实的房子吧。)
②准备一张和活动纸中砖墙一样大小的彩纸。
③用彩色贴在小猪的砖墙上。
[总结]
1、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朋友们
2、总结活动[活动图片]
【教学反思】
活动第一环节:找梯形。我制作了课件,出示小猪的图片,为活动创设“小猪告诉大家好消息,它家造新房子”的活动情景,激发活动兴趣。然后让幼儿找一找这幢房子的`房顶特别之处,然后引出梯形,并让幼儿认识梯形。本环节中,我重点让幼儿感知梯形倒着放、斜着放,还是梯形。这里自我感觉对梯形的介绍不精炼,没有把梯形和长方形作一个透彻的比较,所以部分幼儿还不能把长方形和梯形区分出来。接着是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这里方老师也提出了建议,活动中,我太强调让幼儿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确,我把目标定得太高了,不符合中班幼儿的接受能力。
第二环节:变梯形,把长方形和三角形转换成梯形。以情景:“猪妈妈又生了很多宝宝,她准备给每只小猪盖一幢房子,小猪们都喜欢梯形的房顶,请你们一起帮忙!”导入下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把长方形、三角形转换成梯形,感知长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关系。我设计了一个很难的环节,而且在幼儿操作前,也没有做到清楚的讲解示范,一开始就让幼儿自己探索,导致部分幼儿不能转换出正确的梯形。
美术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妈妈是每一个孩子最熟悉最亲密的人,是无可替代的角色。妈妈总是不计一切的爱着自己的孩子。《我妈妈》这一个绘本就是描述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妈妈,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希望孩子在观察图片的同时,理解故事中妈妈所变换的形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并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知道妈妈很爱自己,自己也很爱妈妈,整个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能仔细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并结合自己经验,大胆讲述,但是通过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思来感受“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对中班初期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环节一,谈话引出身边有爱心的人——妈妈,激发孩子的兴趣;环节二,观察图片,理解其深刻含义;环节三,大胆讲述,感受母爱的伟大。三个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深化,让孩子感受到母爱。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理解绘本中妈妈所变化的形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并能够大胆表达。
2.感受母爱的伟大,知道妈妈很爱自己,自己也很爱妈妈,并乐意表达对妈妈的爱。
3.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背景音乐,录像。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示爱心图片)这是什么?(爱心)
对,这是一颗用花布做的爱心,在你的身边,谁是有爱心的人呢?
小结:原来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有爱心的人。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十分有爱心的妈妈。
二、观察图片,理解内容
1、第1页(封面)
提问:
(1)这是一位小朋友的妈妈,她长得什么样?(头发长长卷卷的,穿了一件花衣服)
(2)她在干什么?她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过渡:会做小狗逗你笑的妈妈会是个什么样的妈妈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2、第2页(厨师)
提问:
(1)妈妈变成了谁?(厨师)
(2)大厨师妈妈做了些什么好吃的东西啊?(蛋糕:桃子样、爱心样、草莓味、橘子味)
小结:哇!她会做各种各样的蛋糕,闻一闻,好香啊。妈妈真是个手艺独特的大厨师。
(3)你的妈妈会给你做什么好吃的.?
(4)妈妈在做饭的时候辛苦吗?那妈妈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她是为了谁?
小结:因为妈妈爱你,所以她不怕辛苦,愿意每天给你做饭。
过渡:妈妈又会变成谁呢?(一起说“变变变”)
3、第3页(大力士)
提问:
(1)咦,妈妈又在干什么了?(拿了很多东西)
(2)妈妈为什么要拎这么多东西?一下子拎这么多的东西,会怎么样?(累)
(3)拎了这么多的东西会很累,可是看看妈妈的表情,为什么还是笑眯眯的?
小结:因为妈妈爱你,所以她不怕累,就算让她像大力士一样拎这么多的东西,她也觉得很快乐。
4、第4页(沙发)(一起念“变变变”)
提问:
(1)这是什么?(沙发)
(2)那妈妈呢?(妈妈变成了沙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坐在沙发上有什么感觉?(软软的,很温暖、舒服)
(4)妈妈为什么会变成沙发?(宝宝在妈妈的怀抱里就像坐在沙发上一样的温暖舒适)
小结:因为妈妈爱你,所以她愿意把自己温暖的怀抱变成孩子的沙发。
5、第5页(狮子、猫)(“变变变”)
提问:
(1)狮子和猫,先来看看这个狮子在干什么?(张大嘴巴在吼叫)
(2)什么时候狮子会这样?(生气,发怒)谁来学学这个狮子?(幼儿模仿动作)
(3)这只猫看上去怎么样?(可爱,温柔)
(4)你觉得你的妈妈是狮子还是猫?为什么?
小结:其实因为妈妈爱你,所以在你做错事情的时候,她会像狮子一样生气,在你乖的时候也会像猫一样很温柔。
6、第6页(最后一页)
师:这就是我妈妈,不管她变成什么样子,她都是我的妈妈,她真的很棒,我爱她,而且你知道吗,她也爱我,永远爱我!
三、大胆讲述,感受母爱
1、这位妈妈怎么样?她为自己的孩子都做了些什么?(幼儿边说教师出示图片)
2、你觉得你的妈妈和哪张图片是一样的,请你来夸夸你的妈妈。
3、(出示录像)这是谁的妈妈?她会说些什么呢?
小结:原来你们的妈妈都很爱你们,现在我们一起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你,永远爱你!”
活动反思:
《我妈妈》是一本描述妈妈的图画书,作者用爱画出心中妈妈的各种样子,表达着和妈妈之间深深的爱意,喜欢这个绘本是因为被书中一个个有趣的妈妈造型所吸引,而且对孩子来说,妈妈是最亲密、最熟悉的人,是无可替代的角色。活动中,在幼儿一起阅读理解的过程,绘本中,妈妈变成沙发,坐在妈妈身上像坐在沙发上一样柔软画面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前2张图片中,我就请孩子注意观察画面的变化,想像自己在家中与母亲的相处方式以促进幼儿对绘本的了解,有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大多都能理解,在对妈妈变成狮子和猫时,采用的是对比的形式同时出现,幼儿刚开始说不出来,我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提问,“妈妈怎么会变成狮子?”“什么时候你的妈妈会变成狮子或小猫?”通过慢慢的引导都能大胆讲述,幼儿本来都说妈妈是狮子,不是好妈妈,可是在现实中,妈妈对孩子在犯错是责骂进行对比,有一半的孩子可以理解其实妈妈是为了我好,于是,我让这部分孩子来说说,为什么妈妈是爱你的?来让另一部分的孩子来感知妈妈在批评你时其实也是爱你的。最后让孩子们都能感受到妈妈对孩子们深刻的爱。这个活动我并不是原文的介绍,我选取了其中一部分图片制作成PPT课件,在制作PPT时,我也花了一定的心思,把妈妈的本领一张张呈现,而难点的地方狮子和猫一起呈现,让幼儿联想和表达。最后还请班中幼儿的家长录制一段话,更能让幼儿理解妈妈透露的浓浓爱意,从而引发幼儿表达爱妈妈的情感。
美术教案 篇3
活动目标:1,通过对比观察,初步了解手指点柳叶的技法。
2,尝试手指蘸颜料点柳叶,体验手指点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绿色颜料、柳树妈妈画纸、柳树范画、桌布、抹布
活动过程:一、范画导入
1,小朋友,看李老师手里是什么?
幼:柳树
师:对,春天来了,柳树妈妈的枝条上又长出了许多新的柳叶宝宝。
2,柳叶宝宝是什么颜色?
幼:绿色的
师总结:对,绿色的柳叶宝宝。
二、师幼示范画
引入:柳叶宝宝是李老师用神奇的手指点出来的',我一点他就出来。
1,师操作:现在我要做实验了,
(操作:先蘸颜料,然后点到枝条上)这边点一个、那边点一个,小队排的很好,一点都不挤。
过渡句:小朋友的手指是不是也能点出柳叶呢?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试一试。
2,幼1操作:
对比:他的手指也点出了柳叶,可是这个柳叶宝宝没有点在妈妈的枝条上。我们再点一次,“手指先蘸一下颜料,然后点在枝条上。
3,幼2操作:现在老师再请一位小朋友试一试,看看他的小手是不是很神奇。
(幼蘸颜料点到树枝上)
点评:非常棒!他的小手也很神奇,柳叶宝宝长在了妈妈枝条上。
三、幼操作,师巡回指导并点评
准备齐操作:我看到很多小朋友也想点柳叶,现在请保育员阿姨把桌布铺好,然后大家都试一试。
强调:手指蘸颜料点到树妈妈枝条上,每个枝条上都要有柳叶宝宝,柳叶宝宝长满后,要用抹布把手指擦擦干净,把画给老师,我们看看谁的小手最神奇,柳叶宝宝的小队排的最好看!
师: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小椅子拿到小桌子旁边,每个宝宝拿一张画纸。(操作略)
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简单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奇妙、独特的想像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简单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蔬菜、瓜果、雕刻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演绎,激发兴趣
1.教师演示课件:“池塘里的小青蛙”。
2.学生欣赏、感受由蔬果引发联想而带来的奇妙世界。
二、深入感知,巧妙联想
1.提出思考:你认为南瓜变青蛙妙不妙?为什么?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联想
形体(圆鼓鼓)
南瓜色彩(黄绿色)青蛙
纹理(黄绿相间的条状花纹)
4.观察自己带的蔬果和教材第14页小训练中的白萝卜,分组展开联想,然后集体交流一下想法。
三、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1.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根据联想的形象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用刀切、割或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
2.教师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垫板和刀具,注意安全。
3.要求学生自学教材,阅读说明文字,进一步了解塑造作品的方法:镂、刻、组合、插接等。
四、赏析作品,创造表现
1.作品赏析。
2.分组自由创作。
五、教学评价与延伸
1.自由欣赏,自由交流。
2.集体评议最佳创意奖。
3.教师拍摄作品。
4.欣赏石玩作品。
第6课玻璃水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过程与方法:感受水色的浸润、渗化、流动、变化,增进对色彩美的审美体验。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形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玻璃、水彩颜料、画笔、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学生欣赏一组图片。①张家界风光②一块奇石③一
个树根
(二)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山峰、石峰……
教师提问:像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对,像老人,像……从“山峰”到像“老人”是同学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想像的结果,使人信服.从这里让我们认识到: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想像。在我们的绘画中,有时没有用往常的方法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和创造r美的形象。
二、新授
(一)请同学们再看一张图片,听老师作简要介绍。
这是在一块玻璃板上涂的`色,灰紫色浓淡相间,略有变化,然后将画纸覆盖上,轻抹,揭起来,玻璃上的彩色转印到了纸上。
(二)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画面上有什么具体形象或者说经过稍微加工后,可以成为一张什么图画?学生讨论:……
小结: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请看第六课加工后的作品《春山》。树干挺拔,枝叶斑驳,湿雾缭绕,小鹿乖张,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这种运用玻璃板(塑料片或有机玻璃)抹印色彩,制造纹理的绘画方法,又好看,又好玩,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玻璃水彩”。(板书课题)
三、范式教学
教师演示,请学生发现形象或命题。(师生弓:动完成)
1.在玻璃上涂色,稍浓。2.点水渗化开来..3.覆盖纸张,轻抹。4.揭纸(运用不同的方法揭纸,会产生不同效果,如一张纸分复谓移穑边拖边揭起,改变揭纸方向都会出现不同效?。
5.发现形象:①揭纸后,教师改变纸的方向展示,师生共同发现纸上偶然出现的形象,如果需要可稍作点染加工。②如果无任何具体形象出现,这是常有的事,可以趁湿采用补救措施制造形象。向学生介绍几种方法:a.用剪刀背刮色;h.弹水;c.撒盐。6.学生为老师演示的作业命题。
四、学生作业
(一)作业要求:
1.请每位同学按教师提供的方法完成l一2张玻璃水彩作业。
2.转印揭纸后同座两人可以共同讨论捕捉形象和命题,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二)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总结
1.请自认作业成功的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自我评价作业。
2.其他同学欣赏台前学生作业,学会欣赏评价他人作品。
3.教师总结。
美术教案 篇5
作品分析及欣赏定位《德伊芬德里奇的农舍》(见压题图)是19世纪荷兰著名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崇尚简洁、宁静、和谐是蒙德里安主要的绘画风格,其作品多在简单的几何线条和纯朴的色调间跳跃组合,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理想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艺术画面。在作品《德伊芬德里奇的农舍》中,蒙德里安用简洁的笔触和颜色描绘了冬日傍晚池塘边一个农舍的影像。在这幅作品中可以看见严谨的构图和豪放生动的笔触,水平线式构图给人以平静、安闲的感受;树枝的剪影、农舍的倒影、远处的飞鸟,充满了“宁静致远”的深远思考。
为了聚焦内容,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我们把这节美术欣赏活动定位在绘画语言的要素之一——构图上。目的是引导幼儿观察、体会画家对作品的空间安排,对物体之间关系的位置处理,以及把局部形象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能力。
大班幼儿的构图特点大班幼儿自由绘画中出现了散点式构图,这种构图方式摆脱了地平线,开始表现出物体的离散关系,即物体向着四面八方离散开去。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往往将整张画纸作为地面来表现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开始具有层次感,他们还会尝试运用图形间的相互遮盖来表示深浅远近的关系。
基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德伊芬德里奇的农舍》的欣赏定位有利于提高幼儿对作品构图的审美认知。
活动目标:
1.观察作品内容,感受作品的水平线式构图的平衡美。
2.欣赏画面平静、安闲的意境之美。
3.运用《德伊芬德里奇的农舍》的构图方式创作一幅作品,表达自己感觉到的美好事物。
活动准备: 米黄色卡纸、白色绘画纸、刮画纸、沙画纸;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竹笔。
预设提问:
1.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作品中地平线的位置在哪?它是怎么表现的?
3.作品的构图给你什么感觉?
活动重点:
1.地平线位置略低于中线,表达了绘画主体是地面物体。
2.倒影中景物与地面上景物是上下对称的。
3.倒影中物体是相对简洁模糊的。
活动难点: 描绘出水中倒影对有些幼儿是困难的,他们容易在创作中画顺了,因此,需要教师在欣赏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其仔细辨别,并在创作过程中注意个别辅导。
活动过程:
1.欣赏作品。
(1)引导幼儿欣赏画面内容。
引导重点:观察画面,感知主要内容。
①你从这幅画中都看到了什么?(房子、树、水,天空中有鸟,水里还有倒影。)
②天气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天气很好,因为有云彩。)
③仔细看看画家画的水中的倒影与地面上的景物是怎么表现的,有什么不同?(水里的不如地面上的清楚,颜色也浅一些。)
教师提示:表现主体与倒影时,要体现色彩与线条的虚实、繁简的区别。
④你们觉得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冬天,因为树枝光秃秃的,没有树叶。)
(2)引导幼儿感知画面的构图。
引导重点:观察、感知作品水平线的构图方式,体会构图所显示的意境。
①你能来说说地平线在画面的什么位置吗?
②画家是怎么确定倒影的位置的'?跟地面上的景物有什么关系?(与地面上的景物是上下对称的。)
③这种构图方式带给你什么感受?(感觉很舒服;很美;很安静,很稳定。)
④画面中每棵树的姿态一样吗?画家为什么这样处理?(更好看些;这样有变化,画面显得活泼一些。)教师提示:在平衡中找变化,增加画面的生动感。
⑤画面中树枝旁边飞翔的小鸟使你想到什么呢?(这里的人可能比较少,比较安静,小鸟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教师提示:可以从侧面反映环境的情况以及表达的心情,比如归巢的小鸟和平静的倒影表示宁静,彩云表示温暖、安详,直立简洁的树枝表示坚强、力量,颜色的简单表示安静、纯朴、遥远等,每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