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共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知道到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简单了解指纹的类型和作用。
2、乐意用手指印作画,并且能发挥想象力塑造各种不同的形象。
活动准备:
1、课前回家查找关于指纹的资料。
2、幼儿作画用纸,印泥,勾线笔
3、PPT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一个小偷趁着别人家里没人在家的时候,偷了许多许多东西,然后逃跑了,这个小偷很聪明,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线索,后来,警察们终于在一张桌子上发现了小偷的指纹,然后利用指纹抓住了小偷。”
2、师:“警察们可真厉害,利用小小的指纹就抓住了小偷,你们知道指纹是什么东西吗?”
二、幼儿讨论,教师简单讲解有关指纹的知识。
1、师:“有些小朋友已经知道了,指纹就是我们手指头上的纹路。这就是指纹(展示幻灯片),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指纹的秘密,你们可要竖起耳朵听好了,指纹的秘密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警察叔叔就是利用指纹的秘密抓住了小偷。”
2、师:“小朋友知不知道还有哪些东西用到了指纹的秘密?”(鼓励幼儿说出自己了解的知识)“不知道没有关系,我来告诉大家,你们瞧,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所以警察很容易根据指纹找到指纹的主人;很多大厦里也安装这个指纹识别器,防止不是住这座大厦的坏人进来;还有门、保险箱的主人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指纹当钥匙,来打开这些东西”。
3、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纹的种类,指纹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弓型,纹路弯起来像弓一样;一种是箕型,纹路比弓型的要圆一点,不过这里还有弯出来的,像簸箕一样;还有一种是斗型的,看,中间圆圆的,我们小朋友先看看自己手指头上的指纹都是什么样的?看完了举手告诉大家。”
三、介绍指纹画,引起兴趣
1、师:“刚才,我们小朋友都观察了自己的手指头,知道了指纹的秘密,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更有趣的指纹了,你们瞧,这些是什么?”(展示幻灯片,幼儿欣赏)
2、师:“对了,这些都是用指纹画起来的画,把手指头蘸上印泥,在纸上印出手指印,然后用勾线笔画上眼睛,鼻子,这样手指印就变成了一头狮子;手指印还可以变出很多东西呢,你们瞧!你们想试试吗?我先提要求,请小朋友们每个人找个位置,拿一张纸,一只笔;在用印泥的时候,不能抢;请小朋友遵守活动规则,能做到吗?”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巡回指导幼儿,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与范例不一样的作品。(播放轻音乐)
2、教师讲评,表扬积极投入作画的幼儿。
五、师:“我们把我们的'作品拿到教室去,挂到我们的小画廊里去,好吗?”
活动反思
与意见
本次活动从选题内容上看,探究指纹的秘密切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实施过程看,活动的设计流程清晰,内容层层递进:先让幼儿初步感性地认识指纹,再通过具体的观察得到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流程设计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尊重幼儿的已有经验准备,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位。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彰显,对指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看看、听听、说说、做做的过程中,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类型和用途。在活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活动内容孩子是感兴趣的,但我却犯下了一个错误,在活动中幼儿用肉眼根本看不清指纹的区别,真的好难分辨。我应该准备好放大镜让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到底啥样?这样就可以较清晰的看清楚指纹的不同。所以,今后这样的观察活动,做老师的一定要认真做好准备,从孩子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才不会出现偏差呀!
在指纹作画的环节中也许是我引导的不够幼儿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作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极少部分的幼儿在作画过程中较多的用到指纹。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应该要着重突出“指纹”。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知道春天许多野菜都长出来了,泥土里。草地上。树丛中。小河边到处都有,他们可以吃,营养丰富;培养幼儿挖野菜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
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长在草地上。小河边。树丛中,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又叫它野菜。)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
小结: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
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把采摘的荠菜去除杂草后加工,大家品尝。
活动建议:
此活动可以结合春游开展进行。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一、 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1、 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 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 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
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讨论转动带给我们的好处,首先我先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做中学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不同结构的桥面的承重力。我班幼儿已有过做各种纸桥的经验,知道桥面可以设计成各种各样的,而不同的纸桥承重力是不一样的,那么什么样的桥面比较牢固呢?在这里,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两种桥面,水槽桥和波浪桥,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纸桥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亲身感知不同的纸桥与承受力之间的变化。了解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不同的折叠方法纸桥的承重力也不一样。
2、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3、激发幼儿探索纸桥的承重力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过做纸桥的经验、纸条,垫板,积木,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纸桥,都有些什么桥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波浪桥和水槽桥,你们觉得这两座桥哪座最牢固(幼儿猜想。)
(在这之前,幼儿已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桥面,对于桥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只停留在形状的不同上,这次通过选择了两种桥面来让幼儿探索它们的承重力,这样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探索比较水槽桥和波浪桥的承重力大小;
(1)、讨论应该怎样做承重比较实验;(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通过讨论,幼儿得出了哪个桥面上放的东西越重,说明桥就越牢固。)
结论:我们只有放同样的东西才能比较出哪一座桥牢固,而且东西要放在桥的'中间。
(2)、交代实验要求和记录要求。
(3)、出示记录表讨论如何记录。
(在这里记录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幼儿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绘画的方式,还有一种是以符号来表示,相对于以前以选择的方式来记录这次幼儿的记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4)、幼儿实验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他们正确实验。
(虽然实验要求已说明,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实验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三、展示记录单,交流实验结果;
1、哪座桥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块积木。
2、为什么波浪桥最牢固?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每一个小波浪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所以这种桥最牢固。
(将桥面的波浪比作一个个的小巨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桥的承重力的大小,也为再次实验感知波浪多少与承重的关系作好铺垫。)
四、第二次实验:感知波浪(巨人)多少与承重的关系;
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都是波浪桥,承重力却不一样。
师:(1)为什么同样都是波浪桥,放的积木却不一样多呢?
(2)幼儿观察比较两座波浪桥,发现两座桥的波浪不一样多。
(在这里由于都是波浪桥可能幼儿对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强,幼儿一时说不上来,可以让幼儿一起来数数大家分别有多少波浪,这样幼儿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的不同。)
2、交代实验要求,并讨论折的不一样的波浪桥的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第二次实验中,幼儿的实验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现的实验错误已没有,说明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实验经验。)
4、集体讨论,刚才在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论:波浪越多,放的积木越多,桥越牢固。
总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通过实验不仅知道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而且还发现波浪越多桥越牢固。
(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表现的很有兴趣,实验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了纸桥的秘密。知道了不同的桥面其承重力也不同。)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不同的玩法,了解管子的输送作用。
2、在观察操作中,探索各种弯管的.作用,发现能使球转弯的秘密。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
活动准备:
管子、乒乓球、球门、各类小玩具、设计图、水、水盆、音乐。
活动过程:
一、经验导入
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管子?
小结:管子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和管子玩游戏。
二、管子游戏
1、玩法提示:让小玩具和管子一起玩,让小玩具从管子的这头进去,从管子的那头出来。
2、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尝试运用多种材料。
3、发现交流。
幼儿个别介绍自己不同的玩法,并上前演示。
4、小结
(1)管子平放,可以通过用力让小玩具出来。
(2)管子抬高,不用力也能让小玩具直直的出来。
三、“转弯射门”游戏
1、提出要求,介绍玩法:“转弯射门”。
2、介绍、认识管子的好朋友:各种接头管。
3、幼儿探索、尝试用多种接头管进行“转弯射门”。
4、探索交流,活动小结。
四、“管子设计师”
1、出示设计图,引导幼儿观察。
问:用了几根管子?你从哪里看出来?
2、共同合作,(分成2组)尝试看图示设计连接水管。
3、集体验证,通水试验,分享成功!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树叶是城乡孩子最常见的自然物,从南到北,树的种类有许多,唾手可得的树叶其形状、色彩、纹理各异,其中还蕴藏着树木自然生长、四季更迭交替等秘密,可以说这个以"树叶"展开的主题是孩子们乐于亲近、探究、思索、尝试的主题。
对孩子而言,枯叶、绿叶是两种最显性、最具有比较性的叶子特征。通过自主观察、说说发现可以呈现幼儿已有的`一部分经验。通过看、摸、捏、撕等多种方式可帮助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有目的的探索,为此设计此活动,引导孩子发现枯叶绿叶的细部特征。
活动目标:
1、区别枯叶和绿叶,发现绿叶中有水分。
2、在观察、比较中对树叶进行进一步探索。
活动准备:
1、绿叶和枯叶若干。
2、分组操作材料:小石臼、碾子。
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绿叶和枯叶。
难点:探索绿叶和枯叶的水分。
活动过程:
一、观察枯叶和绿叶。
·自主观察。
--教师:每个小朋友的筐子里有两片树叶,请你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请幼儿自主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两片树叶中一片是枯叶,一片是绿叶。
·看一看
--教师:你手上的树叶分别是什么颜色的?两种树叶一样大吗?(幼儿仔细观察比较后回答。)
--教师小结:枯叶比较大,绿叶比较小。
·摸一摸
--教师:请你摸一摸这两种不同颜色的树叶,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教师小结:黄叶子薄薄的、软软的、表面粗糙。绿叶子厚厚的、很坚硬、表面光滑。
·捏一捏
--教师:请你捏一捏这两种树叶,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尝试回答。)
--教师小结:枯叶干干的,绿叶有点湿润。
二、探索枯叶和绿叶的水分
·用手撕一撕枯叶和绿叶,说说有什么不同。
--教师:请你撕一撕这两片叶子,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幼儿操作后回答。)
--教师小结:枯叶没有汁,绿叶有汁。
·在小石臼里用碾子碾一碾枯叶和绿叶,说说发现了什么。
--分组操作,幼儿轮流进行,一人操作时,其他幼儿仔细观看。
--操作后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如:绿叶碾出绿色的汁水了。)
·教师小结:枯叶不能碾出汁水来,绿叶里有绿色的汁液。
三、枯叶的作用。
·请幼儿讨论:枯叶有用吗?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落叶归根,最终能滋养树森木。树木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并探索走出简单的迷宫。
2、观察图片,猜测杜里和莎里的心理感受。
能力目标:能大胆、准确、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感目标:
1、能感受爸爸妈妈温暖的爱,珍惜爸爸妈妈的爱。
2、对探索感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
1、观察图片,猜测杜里和莎里的心里感受
2、理解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三、活动准备:幼儿已经进行了一课时的学习,对故事情节大致了解;《我们去探险》PPT;音乐《杜里和莎里》
四、活动过程
(一)幼儿熟悉环境,和客人打招呼。
(二)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一起来听听吧。
提问:
1、小朋友听听里面唱到了谁?
2、他们要去做什么?
3、探险是去做什么?
教师总结:探险是说去一个从没有去过的陌生地方,去发现新鲜好玩的.东西、或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探险可能有危险。
4、杜里和莎里为什么要去探险呢?(尽量让幼儿回忆,教师可适量播放相应PPT)
5、你们觉得杜里和莎里的爸爸妈妈会同意吗?
爸妈可能会担心小朋友吃不好、穿不暖、会遇到危险
6、你觉得杜里和莎里会怎么对爸爸妈妈讲呢?
(三)小朋友想去探险吗?那我们今天就和杜里和莎里一起去探险吧!
1、播放PPT-黑熊脚印迷宫
提问: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走出来呢?(电脑上操作一遍)
2、PPT森林迷宫及第12-13面。
提问:
1、为什么说杜里和莎里是勇敢的孩子?
2、他们走出了迷宫心情怎么样?
3、爸爸的背是什么样子?
3、PPT第14-17面
提问:拿不定注意了,杜里和莎里是怎么想的?
4、播放PPT第18-19面
沙漠是什么样子的??
5、一起找到水源
6、PPT第22-23面。提问:杜里和莎里又遇到了什么危险?沙洞是什么样子的? 有没有人帮助杜里和莎里?
7、PPT第26-29提问:虽然有锷鱼迷宫,可是他们不在害怕为什么呢?
8PPT第30-31面。提问: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谁?
2、杜里和莎里想到了什么食物?
3、爸爸妈妈在干什么?
师总结: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爸爸妈妈都在等着我们,给我们好吃的,爱我们。
9、杜里和莎里终于找到了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家总是温暖的,爸爸妈妈那么爱我们 ,那小朋友要怎么对爸爸妈妈呢?
总结:杜里和莎里在探险中遇到了那么多的危险,但他们都不害怕,小朋友也一样,遇事要多动脑筋竟、想办法。生活中有许多的好玩的秘密。我们一起去探索吧。(播放音乐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几种不同的梯形。
2、能不受大小、颜色、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地辨认梯形,探索将各种图形拼剪成梯形。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各种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图形卡片若干,贴有图形标志的分类盒3个。
2、《梯形宝宝做游戏》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1、玩游戏“送图形宝宝回家”按照图形形状进行分类。出示图形卡片及分类盒,请幼儿根据标记,把图形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并一起进行验证。
2、播放教师资源,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问题: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这几条边是什么样子的?合在一起想什么?
总结:图形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叫——梯形。
学习不受大小、颜色、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辨别梯形。
鼓励孩子跟梯形宝宝一起玩游戏,在许多图形中找到倒立的梯形宝宝、摔倒的梯形宝宝、躺下的梯形宝宝,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不同,问题:这些图形宝宝有滑梯吗?有几个滑梯?这滑梯有什么不一样?
总结:直角梯形有一个滑梯,等腰梯形有两个一样的滑梯。
活动延伸:
打扮图形宝宝,帮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鼓励幼儿说出梯形宝宝的样子。自由选择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彩纸,用剪刀变成梯形,或者把梯形宝宝变成自己喜欢的`图形。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变图形的方法。
亲子课程:
寻找生活中梯形的物体,拍照或者画在A4纸上。
课后反思:
整节课的活动流程就是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来来巩固幼儿对梯形的认识。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幼儿在复习梯形特征的时候,幼儿能很快说出梯形的特征,其实任何一节优秀的课,都离不开很多的教具,只有在教具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幼儿和教师之间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幼儿才能正真掌握知识,获得本领。教师会轻松的教,幼儿才能快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