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5 09:32:01 教案 我要投稿

[热]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科学教案8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花生对幼儿来说是十分熟悉的,它通常是我们自然角中的常客。有时,“馋嘴”的孩子会忍不住偷偷地剥开它。同时,《纲要》中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中班科学《花生》酝酿而成,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拓展延伸”的过程,帮助幼儿从外到里的认识花生,鼓励幼儿自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花生的主要特征,感知花生壳内花生米数量的异同。

  2、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花生米的数量,检验自己的猜想。

  三、活动准备

  1、带壳生花生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附)

  2、小碟子、小篮子每桌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初步感知花生的主要特征。

  1、小朋友看,在你们桌子上有什么呀?这些花生是怎么样的呢?

  2、那现在请你们用小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我们一起来摸摸,看看上面有什么呀?

  原来花生壳上有许多小洞洞,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

  3、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你们的花生有什么不同?

  (评析:活动开始,调动幼儿的触觉和视觉神经参与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花生的形状、颜色等基本特征,并通过与旁边小朋友花生的对比,了解花生有长短、大小的异同,让幼儿对花生有一个初浅的认知。)

  (二)记录花生壳中花生米的数量,检验自己的猜测

  1、猜测活动

  1) 那花生壳里面是什么呢?猜一猜,你拿的花生里面有多少颗花生米? 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请你们把猜的记录在这张表上吧,应该记录在哪个格子里呢?

  3) 幼儿记录自己猜测的结果。

  4) 你猜了几颗?你是怎么记录的?

  2、验证活动

  1) 那怎样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呢?

  2) 你来说说怎么剥? (幼儿说到的动作,教师学一学)

  3) 小朋友刚才说的方法都很不错,可以捏、拧……那就用你们的方法去试一试吧,看看到底有几颗花生米,并把它记录下来。

  4) 幼儿记录数到的花生米的数量。

  (评析: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请幼儿先后进行两次记录。教师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让他们自由猜测花生壳内花生米的数量,但相信有经验的幼儿便会发现花生壳上凸起的地方能帮助我们进行猜测,无意中幼儿自己解决了困难,这时再引导全班幼儿用此方法有目的有根据的进行猜测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猜测结果。随后再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剥开花生,验证猜测的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三)幼儿展示、介绍自己的记录

  1、你们猜的和数到的花生米一样多吗? 这样吧,请你们把记录表给旁边的小朋友看看。

  2、谁是不一样多的?

  猜了几颗?数到的是几颗?那你问什么要猜x颗呢?

  3、师幼共同小结:你们都知道,猜的和剥出来数到的有的是“一样多的”,可有的是“不一样多的”,但是只有剥开来数到的才是最准确的哦。

  (评析: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介绍自己前后两次记录的异同,幼儿可以尽情表达,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幼儿发现只有剥开来数到的数量才是最准确的。)

  (四)拓展经验

  1、那花生米有什么用呢?

  2、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花生米不但用处多,而且营养还很丰富,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长生果。

  (评析: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花生米的用处,不但再次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最后再此基础上让幼儿了解花生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长生果。)

  五、反思

  活动的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孩子们对花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因此,在活动中花生本身就吸引着幼儿的眼球,使幼儿全神贯注的投入于活动中。并通过幼儿自由的观察比较,无形中了解了花生的主要特征;通过幼儿的探索操作,了解了花生米与花生壳的关系;通过两次猜测与验证的记录,强化了记录的方式方法。可以说,活动是按照逐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开展的,孩子们在自由的探索与操作中,渐渐的掌握了新的知识内容。但整个活动给人感觉一切都在教师高度控制的状态完成,活动的提问可以更开放些,教师的指导语与肢体语言可以更夸张些,让活动的气氛更活跃,幼儿的情绪更高涨。

科学教案 篇2

  一、领域:

  科学

  二、活动内容:

  耳朵听听乐

  三、活动目标:

  1、感知耳朵的作用,了解保护耳朵的方法。

  2、喜欢玩听觉游戏,有初步的保护耳朵的意识。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四、活动重点:

  感知耳朵的作用。

  五、活动难点:

  有初步的保护耳朵的意识。

  六、活动准备:

  小镜子、耳朵图片、录音机等

  七、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导入主题。

  2、观察图片,认识耳朵及作用。

  让幼儿感知自己耳朵的位置,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

  3、游戏:《你的耳朵在那里?》每人一个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耳朵。

  (1)出示耳朵的图片,进一步观察耳朵。

  (2)幼儿讨论:

  (1)耳朵的外型,观察发现每个人的耳朵都不一样。

  (2)怎样保护耳朵。

  小结:每个人都有耳朵,耳朵能帮我们听到许多声音。我们要保护好耳朵,不要让耳朵受伤;不要往耳洞里塞小物品,不能对着小朋友的.耳朵大声吼叫等等。

  4、游戏:《听听说说》继续感知耳朵的用途,通过游戏分辨出各种声音。

  5、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对于这样的活动孩子十分喜欢,在玩玩、听听、说说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与耳朵相关的一些知识经验。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我们周围的水以不同的形式分布与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中,其中,海洋水占重要部分。可利用的淡水有限,主要为浅层地下水,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水为淡水。

  2.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物质,一般生物水的含量为60%以上.水母98%

  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不同环境的生物对水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如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根系发达;

  3.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为我们陆地带来了充足的水

  水循环的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人能控制的环节:地表径流。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南水北调

  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

  第二节水的组成

  通直流电

  1.水-----------------------氢气 + 氧气

  (阴极)2 :(阳极)1

  阴极: 用火柴点燃,生成淡蓝色火焰 气体体积多, 是氢气

  阳极: 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气体体积少, 是氧气

  从该实验中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错误:水是由氢气(氢分子)和氧气(氧分子)组成的。

  2.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在1标准气压下,沸点为100摄氏度,凝固点为0摄氏度。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小,体积要变大。

  3.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如:水结冰;水蒸发;冰融化;泥水沉淀;石头粉碎。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如:水电解;氢气燃烧

  第三节 水的密度

  1.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公式:密度 = 质量/体积 ρ= m/v m =ρv v=m/ρ

  单位:千克/米3 或 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ml=1cm3 1L=1000ml=1000cm3

  水的密度:1克/厘米3 或 1000千克/米3

  1克/厘米3的意义:1厘米3的水的质量是1克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A 同一种物质的密度是一个恒量,与体积和质量无关

  B 不同物质的密度往往不同(也有特殊)

  3 同一种物质,其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不同的物质,当体积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也大;

  当质量相同时,密度大的,体积小

  3.一般地,固体的密度比液体大,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大。气体容易被压缩,所以密度容易被改变.

  4.同一种物质,不论位置,形状,大小,质量如何改变,其密度都不变。可以用密度鉴别物质。

  第四节 水的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特点:两个物体相互挤压;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

  错误说法:A 压力就是重力 B 压力有时就是重力

  正确说法:压力有时等于重力

  2.压强: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它定量的描述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 = F / S F= P*S S = F / P

  单位:牛/米2, 帕斯卡 或 帕 Pa 1 帕 = 1 牛/米2

  1帕的意义: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3.物体受到的压强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增大压强的方法:A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增大压力

  B 压力一定(增大),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A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B 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

  错误说法 : 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条件)

  注意的题型: 对物体不同的切割; 几个物体相叠的情况

  4.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测量仪器:压强计 原理: 根据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来比较压强大小,高度差大,压强也大。

  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的重力和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内部压强特点:随液体深度的增加,压强变大(深度从液面开始计算)

  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上的压强都相等

  不同密度的液体在同一深度,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归纳: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P=ρg h

  第五节 水的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气体)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产生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2.阿基米德定理:浸在液体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F浮 = G排 = ρ液V排g ρ表示液体密度 v表示排开液体的体积

  归纳: 锦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两种状态:A 漂 浮 物体一部分浸在水中 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

  F浮 = G物 平衡状态 V物 > V排 ρ液> ρ物

  B 悬浮 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 可以静止(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F浮=G物 平衡状态 V物=V排 ρ液=ρ物

  两种动态:A 上浮 是不稳定状态,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F浮 > G物 ρ液> ρ物

  B 下沉 是不稳定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会沉到底而处于静止状态。

  F浮 < G物 ρ液< ρ物

  4.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 A 漂浮:浮力=重力。或用阿基米德公式,此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为物体

  浸在液体内部分的体积

  B 悬浮:浮力=重力。或用阿基米德公式。此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为物体体积

  5.判断物体浮力大小的方法:A 漂浮时,看物体的重力,与液体的密度无关

  B 物体浸没时,看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 看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上浮;物体的

  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相等,悬浮;物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大,下沉。

  6.凡是漂浮的物体,无论如何,浮力都相等,且等于重力。如轮船,在海上和在江河里,它的浮力都相等。但在海里排开的水的体积小,船会上浮一些

  7.液体的密度可以用密度计来测量。密度计无论放在什么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都相等,且等于它自身的重力。密度计的读数从下往上依次变小。液体密度大,露出液面部分长。

  8.潜水艇是通过改变(吸放水)自身的重力来达到自由沉浮的 。

  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质:能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如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等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酒精等

  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混合物

  2.溶液是一种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错误: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一般的: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为溶质.

  两中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为溶质,量多的为溶剂.但是有一种是水时,溶剂一定是水

  3.悬浊液 :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如泥水 会分层 下沉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肥皂水,牛奶。 会分层 上浮

  第七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 饱和溶液: 条件 A一定温度 B 一定量的溶剂里

  状态 达到饱和状态(不能再溶解)

  如果溶液析出晶体,那么溶液一定饱和

  错误: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正确:不能再溶解该溶质)

  2. 饱和溶液 升温 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 蒸发溶剂(减溶剂) 加溶质 饱和溶液

  3. 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A 饱和溶液不一定为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为稀溶液

  分析:有些物质溶解能力强,尽管已经溶解了很多,却还没饱和,但浓度已经较大,是浓溶液

  有些物质溶解能力弱,虽然只溶解了很少, 却达到了饱和状态,可浓度还是很小,是稀溶液。

  B 同种溶液,饱和的一定比不饱和的浓

  4. 溶解度: 条件 A 一定温度 B 100 克溶剂里(水)

  状态: 达到饱和状态或最多能溶解某种溶质的质量

  注意 溶解度有单位 克

  20℃时,A 的溶解度为30克,意义:30℃时,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30克A 物质(溶解30克A物质达到饱和)

  6. 溶解度的.计算

  A 比较简单的的,直接用比例关系去求。

  如某温度时,50克水最多能溶解10克M,求M的溶解度 ?

  10 50

  100 通过比例,可以求出该温度是M 的溶解度为20克

  B 比例关系不是一样就能看出来的 ,用公式

  如某温度时,40克水最多能溶解10克M,求M的溶解度 ?

  S/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S =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得 S =100*10/40=25 克

  C 当题目只给给出溶液质量时,可有两种解法

  如某温度时,50克M溶液中最多溶有10克M,求M的溶解度 ?

  方法一: 溶剂质量= 50 克 – 10 克 = 40 克 再用B方法求解

  方法二: S /(100+S)= M质/M液 S /( 100+ S)=10/50 得 S =25 克

  7. 大部分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有些随温度变化明显,如硝酸钾,对这种物质的结晶,

  应用降温的方法;有些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如食盐,对这些物质结晶应采用蒸发溶剂。

  有些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变小的,如熟石灰,对这些物质结晶应采用蒸发溶剂。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同时,气体溶解度也和压强有关,压强大,溶解度也大。(如饮料开后会有气泡产生)

  9.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定量地表示某种溶液的浓度,质量分数大,浓度大

  a %= M质/M液

  关键:分清溶质和溶液的质量

  注意:在某些情况要考虑溶液是否已经过饱和,如果是,就要注意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没告知溶质,溶液的,可以根据溶解度计算。

  a %= 溶解度/溶解度+100

  第八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 晶体:A 规则的几何外形 B 有固定的熔点

  结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所以溶液析出晶体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2. 结晶方法: A 降温 适用于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明显的 如硝酸钾

  B 蒸发溶剂 适用于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如食盐,或有些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变小的

  第九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1. 水危机的原因:A 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少 B 人口太多 C 分布不均匀

  D工业发展,水污染严重 E 浪费严重

  2. 我们常用淡水资源: A 河流水 B 淡水湖泊水 C 浅层地下水

  3. 水资源总量取决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四分之一

  4.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空间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措施 南水北调

  时间 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措施 兴建水库

  5. 水的净化方法:

  A 沉淀法 根据物质溶解性不同,将固体不溶物从液体中分离开

  B 过滤法 根据物质溶解性不同,将固体不溶物从液体中除去。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口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土壤是天然的最好的过滤器

  C 蒸馏法: 根据液体溶质与液体溶剂的沸点不同

  优势: 最彻底,得到的是纯净的蒸馏水

  6. 粗盐精制: 溶解 过滤 蒸发

  玻璃棒的作用: 搅拌 引流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本活动利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瓶,洗净后成为孩子们游戏、实验、操作的资源;挖掘声音这一内容,让孩子们对声音有一个初步的探索,培养孩子对探索活动的兴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目标

  1、 知道瓶子和别的物体碰撞可以发出声音

  2、 初步探索软硬不同的材料与瓶子发生碰撞,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材质相同但数量不同的材料和瓶子发生碰撞,发出声音的大小也不同。

  3、 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乐趣,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空塑料瓶(盖子可以拧紧)每人一个。

  2、 小盘子每人一个,餐巾纸每人一张。

  3、 黄豆若干。

  4、 教师用塑料瓶1个,装黄豆的盒子1个,餐巾纸。

  5、 孩子们围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1、 找个瓶宝宝做朋友

  (1)出示瓶子:这是什么?今天,瓶宝宝要来和我们做游戏,你们高兴吗?

  (2)每个小朋友取一个瓶宝宝。要求:请小朋友轻轻地走过来拿,不争也不抢,没人拿一个,拿好后轻轻地回到座位上。

  2、尝试让空瓶子发出去声音

  师:请你的瓶宝宝和我打个招呼吧。(可能没有声音,也可能是孩子在帮瓶宝宝说话)。

  引导:要听瓶宝宝的声音。想一想怎样才能让你的瓶宝宝发出声音呢?扑捉孩子们是瓶宝宝发出声音的方法。引导孩子们试一试。

  小结:原来找个东西和瓶宝宝碰一碰,就可以让它发出声音。

  3、探索瓶子装上不同材料发出声音

  (1)出示餐巾纸:这是什么?

  师:餐巾纸也想来做游戏,想和瓶宝宝碰一碰。它想请你们帮忙,帮什么忙呢?

  教师示范团纸球的方法。

  幼儿从小椅子下面取出餐巾纸,团纸球,装进瓶子里,摇一摇,听一听。

  师:你听到了什么?

  小结:餐巾纸放进瓶宝宝里,摇一摇,碰一碰,声音轻轻的,小小的,几乎听不到。

  (2)出示黄豆:这是什么?

  师:黄豆也要来做游戏

  请幼儿把瓶宝宝里的餐巾纸球倒进准备好的小框里,每人取一颗黄豆放进瓶宝宝里,拧紧盖子,不要让它跑出来。

  摇一摇,听一听。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的瓶宝宝的声音变大了吗?

  为什么餐巾纸放进去声音轻轻的.、小小的,黄豆放进去声音就很大了呢?

  请幼儿说一说。

  小结:原来黄豆硬硬的,所以声音大;餐巾纸软软的,所以发出的声音轻轻的、小小的,几乎听不到。

  (1)讨论:怎样让声音变得更大。

  请幼儿说一说。

  引导幼儿选择“装许多黄豆”的办法,大家一起尝试。请幼儿往瓶宝宝里装黄豆,要一颗一颗装,不要撒出来,装好后拧紧盖子,赶紧回到座位上去。

  摇一摇,听一听。

  师:声音变大了吗?你觉得声音为什么变大了?

  小结:这个办法真好,许多黄豆在瓶子里跳舞,声音变得更大了、

  教师装满满一瓶黄豆,请幼儿猜一猜:声音便更大了吗?

  摇一摇,听一听。(没有声音)

  师:为什么装满了黄豆,就没有声音了呢?

  小结:装的太满了,没有空隙了,黄豆不能在瓶子里跑步跳舞了,所以就没有声音了。

  4、 游戏:大雨小雨(体验声音的大小与力的大小的关系)

  讨论:怎样摇表示大雨,怎样摇表示小雨。

  教师发出口令:下大雨了,雨停了,下小雨了,雨停了。师幼共同游戏。

科学教案 篇5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伦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知“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得助于孩子的启发

  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它是怎样发明的呢?

  有一天,两个小孩正在李波尔赛的商店门口玩弄几片透镜,他们通过前后两块透镜看远处教堂上的风标,突然,好像发现什么似的,兴高采烈。李波尔赛赶忙跑了过去,他也拿起两片透镜一看,远处的风标放大了许多。

  李波尔赛高兴地跑回店中,把两片透镜装在一个筒子里。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后来,伽利略仿效制造了放大32倍的望远镜,直接导致了“日心说”的伟大发现。

  “小人国”的发现者

  列文虎克(1632~1723)是显微镜的发明者。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真正开始了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

  列文虎克只是个荷兰德尔夫市政府的.看门人。他利用看门之余,磨制了许多镜片。有一次,他透过两片透镜看东西,发觉能把极为微小的东西放大许多倍。这下子,引起他莫大的兴趣。他用这种镜片观看自己的牙垢,发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小人国”居民。他惊讶地写道:“在一个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小人国”的居民

  小生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多!”一个看门老头儿发明了显微镜,成了微生物学的开门鼻祖。

  有人对他十分羡慕,追问着他成功的“秘诀”。列文虎克什么话也没说,仅向问话者伸出他的双手

  一双因长期磨镜片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手。

  碰倒纺车的启示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国发明家)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既能织布,又会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个善良勤勉的纺织能手,她起早贪黑,一天忙到晚,可纺纱总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紧张又劳累的样子,总想把这老掉牙的纺车改进一下。

  一天,他无意中把家里的纺车碰翻了,他看到原来水平放置的放车锤变成了垂直竖立,仍在不停地转动。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启示:既然纺锤竖立时仍能转动,要是并排使用几个竖立的纺锤,不就可以同时纺出好几根纱了吗?他说干就干,终于试制成装有8个纺锤的新式纺织机,并给它命名为“珍妮纺织机”。这项发明比旧纺织机提高效率几十倍,被恩格斯作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陀螺的转动、风车的转动、乐园中的旋转木马……这些现象在成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选择了《快乐转转转》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去发现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学习掌握观察、操作、记录等科学方法,并获取有关转动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可转动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样式的陀螺、伞、轮子、石磨、风车、竹蜻蜓等。

  (2)绳子、筷子、小碗、牙签、橡皮泥、雪花片、木片、盖子、纸板、牛奶罐等。

  (3)记录表、水彩笔、轻快的音乐。

  (4)录有各种转动物品的.录象。

  2、知识准备: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记录会转动的东西并展示在交流区。

  活动过程:

  一、幼儿操作探索,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

  1、幼儿自由操作可转动的物品,观察感知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玩许多好玩的东西, 玩时要注意观察,你玩什么东西,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幼儿操作探索,师观察并与幼儿交流。

  2、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告诉小朋友。

  师:你玩什么东西?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幼:我玩呼拉圈,我把呼拉圈套在腰上,扭扭腰,呼拉圈就转呀转,我还把它放在手上转呀转。

  我坐在转椅上,转椅转呀转,我也转呀转。

  我玩雨伞,我把雨伞打开,还让它转呀转,雨伞转起来很漂亮……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声音的轻和响。

  2、初步体验在不同的场景中发出轻和响不同的声音。

  3、学会自我控制,兼顾他人。

  活动准备

  1、图片(午餐、点心、搬椅子、穿衣服、睡觉、问好、唱歌、上课回答问题等)

  2、玩具动物一只、轻和响的分类标志各一

  3、噪音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轻和响。

  (声音越讲越轻,直至听不到)

  教师:能听到我的声音吗?为什么?

  原来,为了能让别人听清楚,我们必须用响亮的声音说话。

  二、用响亮的声音介绍自己。

  三、听噪音录音

  感受响是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用响亮的声音呢?

  教师:听噪音的录音你能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吗?为什么?

  有时候,所有的人都在大声说话,就太吵了。

  四、回忆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区分轻和响

  1、在幼儿园你都会做些什么?(随着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图片)

  2、什么时候需要轻轻的,什么时候需要响一点呢?

  (出示轻和响的分类标志)

  3、将一日生活各环节图片按照轻和响的.要求分类。

  五、实践轻和响

  1、大声的向老师问好、大声的唱歌

  2、小动物想睡觉了,轻轻的哄小动物睡觉;小动物睡着了,轻轻的搬椅子、轻轻的走路。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海绵的弹性, 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

  2。愿意大胆猜想并积极实验。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学具准备:海绵每人1块、密封罐每人1个2。经验准备:幼儿在活动前有玩过瓶中塞物的游戏3。场景准备:小池塘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海绵是有弹性的难点: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海绵的特性活动过程:

  一、出示海绵小鸭,引起探究的兴趣——嘎嘎嘎,看看这是谁?

  小结:哇塞,快跟小鸭们打声招呼吧!

  ——小鸭们真可爱,我们一起来和小鸭玩一玩吧!

  二、动手操作,感知海绵的.弹性1。通过触摸,初步感知弹性——看看摸摸小鸭子,你觉得这只小鸭子怎么样呀?

  小结:这是一只胖胖的、软软的海绵小鸭子。

  2。通过游戏,进一步感知弹性(1)躲起来——藏在身上——小鸭子最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拉!想办法把你手中的小鸭子藏起来吧!

  ——让我来找找,小鸭子到底藏在哪里了?

  (2)躲起来——躲进玻璃房——小鸭可调皮拉!;本文瞧,这里有很多玻璃房,小鸭很想躲进去,你们觉得它能躲进去吗?为什么?

  ——小鸭子到底能不能都躲进玻璃房呢?等会儿请你去帮帮它,小鸭子躲进去后别忘了关门哦。

  观察指导:

  ①教师观察幼儿是怎样操作的?

  ②引导幼儿观察小鸭子躲进玻璃房后有什么变化?

  三、集体交流,分享海绵的弹性(1)交流分享——小鸭子躲进玻璃房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躲进去的?

  小结:哦,原来我们用小手可以将软软的海绵小鸭子变小,然后用大拇指挤一挤、压一压,小鸭子就可以躲进玻璃房了。

  ——看看躲进玻璃房的小鸭子还和原来一样吗?

  小结:通过用力挤压,小鸭子都变型了。

  ——现在我让小鸭子出来它还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吗?

  小结:瞧,当没有挤压时,海绵小鸭还是回到了原来的形状,太神奇了!

  四、活动延伸,巩固海绵的弹性——如果我再邀请几只小鸭子在一起躲进去,你们说可以吗?我们一起试试吧!

  观察指导:

  ①教师观察幼儿在操作中有什么困难?

  ②引导幼儿观察小鸭子躲进玻璃房后有什么变化?

  小结:你们真厉害!可以让海绵小鸭变得这么小躲进玻璃房,太神奇了!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特别是在活动延伸部分,幼儿都显得特别积极,并能大声说出小动物的特征和习性,给小动物喂食物时 ,一个个的认真样,真是可爱极了,活动结束时都不愿离开!此次活动中唯一不足的是结束部分,我要把活动延伸和结束部分换一换,幼儿的兴趣还挺高,我就结束了活动,如果把这两个部分换一换,我想这节活动就更完美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精选】科学教案08-12

(精选)科学教案08-14

[经典]科学教案08-16

【经典】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