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4 14:18:5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中班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中班科学教案9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主题的产生

  在组织户外活动时,一群男孩子在草坪中发现了几只黑灰色的小虫子,一碰它们就蜷缩成一团,像个小西瓜。就此孩子们产生并提出许多问题,“西瓜虫”成为他们每天关注的热点。天生对昆虫的好奇与喜爱,恰好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契机。活动一虫子的'名字

  (一)活动目标

  1、观察虫子的外型特征,发挥想像力,为虫子起一个险当的名字。

  2、初步学会调查,并能讲述调查结果。

  3、激发对虫子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观察虫子,起名字。

  (2)学名、俗名的调查活动。

  (3)关于虫子名字的口头报告。

  2、活动实录:

  (1)教师适时提供放大镜,引导孩子观察、讲述。孩子们把虫子放在手里,拿着放大镜观察、引逗。激烈地争论其名字:

  “一动,就变成小球,像个地球,叫它地球虫吧”;

  “不对,像个皮球,叫皮球虫”;

  “身上有7条花纹,叫七纹虫”;

  “有十四条腿,应该叫多腿虫”;

  “特像个小西瓜,叫它西瓜虫吧”……

  孩子们经过商讨,达成统一意见,暂且称为“西瓜虫”。

  (2)教师引导孩子调查“西瓜虫”的学名、俗名。入园、离园时,孩子们纷纷将家长请进幼儿园,一同观察西瓜虫,并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教西瓜虫的学名和俗名。

  星期天,让家长陪同去新华书店、图书馆、上网查询有关西瓜虫的资料。

  (3)教师鼓励孩子积极地口头表述调查情况。

  苑金浩说:“奶奶不叫它西瓜虫,而叫它‘衣毛虫,,因为它生长在烂草里、长毛毛的地方。”老家是东北的刘威全说:“它叫‘潮虫’,我妈妈叫它‘潮湿虫’。”

  关于西瓜虫的学名查了许多资料未查着。

  3、延伸内容:

  (1)查阅西瓜虫为什么会变成西瓜,让孩子们讨论西瓜虫的特征——假死性。

  (2)采访西瓜虫为什叫潮湿虫,让幼儿探讨西瓜虫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

  (三)活动反思

  在为西瓜虫起名字这一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观察、表达的机会。幼儿对西瓜虫的外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产生了新的疑问——西瓜虫为什么会变成西瓜、为什么又叫潮湿虫。教师应及时将问题列出,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将活动丰富多样化。

  小知识

  为什么西瓜虫变成西瓜

  如果发现了西瓜虫,只要稍稍动它一霞,它就会把身字蜷缩滚成一团,非常有趣。这种现象称为昆虫的假死。

  假死是昆虫躲避敌害的一种方法,这是西瓜虫自我保护呢!——查阅《十万个为什么》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鸭子和鹅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2、观察和比较鸭子和鹅的异同,从而正确认识鸭子和鹅。

  3、对家禽类动物有兴趣,有探索的欲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活动过程:

  1、通过猜谜活动,引出主题。

  教师念谜语,幼儿猜谜底,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2、教师分别出示鸭子和鹅,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鸭子,说说:

  鸭子是什么样子的?

  鸭子头上有什么?鸭子叫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鸭子身上有什么?下面有什么?鸭子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鸭子走起路来是怎样的?请幼儿学一学。

  (2)教师小结。

  (3)引导幼儿观察鹅具体方法同上。

  3、引导幼儿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鸭子与鹅的异同,进一步认识其特征。

  启发幼儿注意观察鸭子与鹅的外形,说说:鸭子与鹅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4、指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1)看图说说:鸭妈妈身边的小动物是谁?你知道是谁把小鸭子从蛋壳里孵出来的?

  (2)启发幼儿观察沙滩上的动物和脚印,用连线的方式帮动物找到脚印好吗?

  重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鸭子和鹅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难点:观察和比较鸭子和鹅的异同,从而正确认识鸭子和鹅。

  活动反思: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学唱歌曲的旋律美去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大有好处。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袋子的多样性,了解各种袋子的不同作用。

  2、知道购物时要使用环保袋,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袋子,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袋子。

  1、出示各种各样的'袋子:小朋友看,老师这里有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袋子。

  二、感知袋子的多样性。

  1、谁能说说你看到这些袋子的感受。这么多的袋子都一样吗?一眼看上去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每人拿一个袋子进行观察,说说自己拿的袋子的特征:如果你观察袋子,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呢?(启发幼儿说出从袋子的形状、颜色、质地、外形特征等方面进行观察。)

  3、现在请你按照刚才我们说的几方面来观察袋子吧。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自己观察到的袋子特征,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袋子的共同作用和每种袋子的特殊作用。

  1、虽然袋子各种各样,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想想是什么呢?它们都可以装东西,可是装的物品都不一样,你知道你的袋子可以装哪些东西吗?用这个袋子装上东西有什么好处?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请幼儿看书,说说书中每种袋子的特征及用途。

  四、迁移幼儿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见到的其他袋子,增强环保意识。

  1、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袋子呢?你们和爸爸妈妈购物时,用什么袋子装东西呢?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我们在购物的时候,会使用环保袋,这样就可以重复利用袋子,不会浪费一次性袋子,为我们国家节省了资源,更不会造成白色污染,有利于环保。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一开始在引导幼儿观察塑料袋时,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可回收标记”的存在,进而主动探究这个标记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提供各种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来帮助幼儿理解“环保”等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幼儿获得的才是具体化、情景化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逐步养成相互协作、商量的习惯,增进孩子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各种物品: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壳、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橡皮泥等。

  2、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物品,区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来。

  (1)、师:我们桌子上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幼儿自由玩)

  (2)、师:看一看它们都能不能竖起来呢?试一试,哪些东西可以竖起来?(幼儿试一试)

  (3)、师:你们将桌子上的东西都竖起来了吗?为什么桌子上有的东西可以竖起来,有的却不能呢?

  (4)、幼儿将可以竖的与不能竖的分类。

  2、幼儿再次玩物品,想办法借助其他材料让物体站起来。

  (1)、师:剩下来的这些东西都不能竖起来,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它们竖起来呢?

  (2)、出示盒子、瓶盖、沙子、毛巾、书等材料。

  师:“有些东西虽然自己不能竖起来,但可以借助其他的东西来帮忙,大家试试看。”

  (3)、幼儿选材料帮忙将物体竖起来。

  (4)、幼儿操作完毕,自由入座,交流自己的方法。

  师:“你想什么办法,让什么东西竖起来了?

  (5)、教师小结。

  3、幼儿自由分组,合作想多种办法让吸管竖起来,并进行记录。

  (1)、师:我这里有许多吸管,要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想各种办法让吸管竖起来,并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并记录。

  (3)、师:你想了什么办法?怎样记录的?

  4、出示笔筒、文件架、滑板车,拓展幼儿思维。

  (1)、师:它们有什么用呢?滑板车玩了以后不想玩了,把它放在那儿会怎样?怎样让它不倒?

  (2)、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让东西竖起来的物品?

  活动反思:

  在这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一)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指纹的特性及作用。

  (二)积极思考,能够根据日常经验,在活动中探索拓印指纹的方法。

  (三) 能利用指纹塑造不同的形象,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

  (一)课件《有趣的指纹》、视频《指纹的作用》

  (二)放大镜、印泥、透明胶带、水彩笔、橡皮泥、抹布、幼儿绘画用纸。

  三、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课件,引出指纹话题。

  1.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指纹?我们的手上有指纹吗?它在哪里?

  2. 幼儿观察指纹,初步了解每个人手上都有指纹。

  教师小结:每个人手上都有指纹,有的指纹像漩涡,有的指纹像花纹。

  (二)观看动画片《巧虎侦探社——指纹的作用》片段,初步了解指纹的特点及作用

  (三)进一步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类型,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1. 启发提问:用什么工具能更清晰观察自己的指纹?(放大镜)

  2. 幼儿利用放大镜自主观察自己以及同伴的指纹。

  3. 引导幼儿观看PPT指纹图片,教师小结

  我们的指纹一般有两大类,涡型纹和箕型纹。涡型纹的中心是一个封闭的圆,一圈一圈像小蜗牛的壳;箕型纹的中心纹理向一边开口像个簸箕或木头上的'花纹、有的像弯弯的弓。

  指纹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当我们还是个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不同的人有相同的指纹,所以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指纹的纹样一辈子都不会发生改变。

  (四)观看PPT课件图片介绍指纹的应用,初步了解指纹的独一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讨论:生活中指纹对我们有什么帮助?你在哪里见过使用指纹?

  2. 教师结合PPT课件小结:因为指纹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所以人们借助于指纹技术设计出了许多的高科技产品(指纹签到机、指纹破案、电脑上的指纹开关、指纹锁、指纹保险柜、指纹门禁、银行卡指纹付款、汽车指纹识别、指纹鼠标等指纹技术产品。)指纹技术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安全。

  (五)通过讨论、实践,学会拓印指纹的方法,尝试拓印指纹

  1. 引导幼儿说说印指纹的方法

  启发提问:有什么方法能把指纹印下来呢?

  2. 通过各种操作材料尝试拓印指纹

  (1)介绍材料及提出操作要求。

  (2)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

  (3)集中讨论: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最清晰的印下自己的指纹?

  (4)教师小结:我们在用印泥拓印指纹时,用手指肚蘸少许印泥,把手指肚用力地按在纸上,手指肚不能移动位置,迅速的拿开,这样能清晰地记录下我们的指纹。

  (六)延伸活动:指纹添画,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1. 观看视频《指纹印画》

  师:指纹不光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安全,还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2. 幼儿以小组形式,运用已学会的方法拓印指纹,进行指纹添画。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气球因其色彩鲜艳、形状灵活多变,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在庆元旦吹气球布置环境的时侯,孩子们都很兴奋,和我探讨气球里面装的是什么。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考虑近期面对的甲型H1N1流感所要做的预防教育工作和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对幼儿进行教育有一定的抽象性,我想何不利用气球这一有利资源,从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进行有关空气知识的教育呢?于是我设计了<气球亲亲我>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空气能流动的特点。

  2.知道被污染的空气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激发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3.让幼儿从玩气球的游戏中体验快乐。

  活动重点和难点

  重点:空气是流动的,是会跑的,被污染的空气有害健康。

  难点:感知看不见的细菌在空气中的存在和对健康的影响。

  活动准备

  1.笑脸气球、哭脸气球各一个,和幼儿人数相等的气球若干。

  2.养有盆景的自然角。

  3.有关工业污染(工厂的烟囱)、交通污染(汽车、飞机、摩托车尾气)、生活污染大气(吸烟、焚烧垃圾等)的多媒体课件。

  4.代表健康娃娃和生病娃娃的小喷壶各一个,白纸两张。

  活动流程

  猜谜语引出主题→气球亲亲我→生病的气球→大气污染多媒体播放→小实验:打喷嚏→我帮气球来治病→游戏:气球小老鼠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导人主题。

  师:今天有个小客人要来我班做客,你们猜猜它谁?“彩色橡皮袋,宝宝都喜爱,一吹就长胖,飞到半空去。”

  师:可爱的气球宝宝要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幼儿分组玩气球。

  (评析:以趣味的谜语导入主题,有效地调动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猜一猜,玩一玩,让孩子很自然地进入了活动,并主动建构知识经验,为孩子愉快地进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让幼儿感知空气的流动性,帮助幼儿了解被污染的空气会损害人体健康,初步了解大气污染物的几个来源,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1)气球亲亲我。教师出示吃饱空气的笑脸气球,朝每位幼儿脸上喷一喷。边亲小脸蛋边说:“亲亲小鼻子,鼻子耸一耸;亲亲小耳朵,耳朵躲一躲;亲亲小眼睛,眼睛眯一眯。”

  师提问:“气球在用什么亲你们?”师总结:“气球吃的是空气,里面的空气在我松手的时候就会跑出来亲你们的小脸蛋。原来空气是会跑、会流动的。”

  (2)师:“还有一位气球宝宝想来亲亲你们的小脸。看看它是谁?”出示吃了被污染的空气的哭脸气球。

  师问:“咦?这位气球宝宝好难过,为什么呢?”教师学气球宝宝说话:“我想吃饱了和你们玩儿,可是却吃进了被污染的空气。我觉得嗓子干干的,鼻子痒痒的,呼吸很困难,浑身都难受。医生说我得了空气污染综合症。我不能亲小朋友了,心里真难受!”

  师问:“这个气球宝宝为什么不能亲我们?”

  师:“你们见过或者感受过被污染的空气吗?”幼儿回答完后看课件。

  教师演示空气污染多媒体课件。

  教师小结: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生活中的污染(吸烟、炉灶等)和交通运输工具污染。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评析:教师以幼儿为主体,抓住了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强的特点,设计了“气球亲亲我”、“生病的气球”的环节,形象、直观,有较强的趣味性。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活动中尝试气球亲亲小鼻子,亲亲小耳朵,亲亲小眼睛等的感觉,充分调动孩子运用多种感官探究问题,直接得出结论:空气是流动的,是会跑的:污染的空气有害健康,轻松自如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声情并茂,取材贴近幼儿的生活,达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活动的效果。)

  3.小实验:打喷嚏。

  师:有时大气被污染了,我们可以看到、闻到、感觉到,可有时空气被污染了,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如果不小心吸进了被污染的空气是会生病的,如现在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小实验:打喷嚏。通过两个喷壶做的“宝宝”对着白纸模拟打喷嚏,用白纸采集喷出来的气雾,让幼儿猜一猜哪个是健康宝宝,哪个是生病宝宝,直观形象地让幼儿感知看不见的细菌的存在。

  教师小结:如果小朋友待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正好空气被污染了,此时非常容易传染上疾病。因此,小朋友尽量不要到人多拥挤的一些公共场所去,如剧院、拥挤的公交车上、集市、商场等地方。在家里也要请爸爸妈妈多开窗通风,这样,就不容易吸人被污染的空气。

  (评析:这个环节的创设极大地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孩子在看一看、闻一闻、猜一猜的有趣的实验活动中,直观、形象地感知到了看不见的细菌的存在和被污染的空气对健康的影响,巧妙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难点。)

  4.我帮气球来治病。

  师: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空气不受污染呢?

  幼儿分组讨论。

  师:“怎样保护空气不受污染?”

  师:“什么能净化空气?”

  幼儿回答完后放课件。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的办法都很好。那我们先一起帮气球宝宝治病吧。我们把它送到自然角里去,把脏空气吐出来,让花草把这些受污染的空气净化一下,然后再让它吸点儿新鲜的空气,病就好了。”“我们一起把气球送去吧!”把气球放到自然角中。“气球宝宝,等你好了我们再来接你!”师:“我心里感到特别高兴,因为我帮助了别人。你们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开心地玩玩气球吧。”从口袋里拿出准备好的气球,玩气球小老鼠的游戏。

  (评析: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在活动中教师支持、鼓励孩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想出了很多保护空气不受污染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5.气球小老鼠: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空气的流动性,体验玩气球的快乐。

  (1)教师吹起一个气球,突然松开手,气球跑出去。问幼儿:“气球怎么会跑呢?”师:“噢,是空气等不及要出来,就把气球给挤跑了。我的气球变成小老鼠了,把你的气球也变成小老鼠吧!

  (2)幼儿将气球吹起来后,突然松开手,气球会像小老鼠一样四处乱跑,幼儿追赶。

  (3)幼儿反复玩游戏,进一步感受空气的流动性,体验玩气球的快乐。活动自然结束。

  (评析:“气球小老鼠”游戏活动的设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参与尝试、体验游戏快乐的机会,既巩固了教学活动内容,又极大地激发了孩子探索的兴趣,有效地完成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活动延伸

  1.在区域角中设置科学探索区,提供气球、塑料胶袋、小喷壶和自制玩教具《吹吹乐》等材料,供幼儿继续感受和探究空气的其他特点。

  2.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空气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远离污染源,远离疾病。

  (评析:延伸活动为孩子更好地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区角材料的投放,选材来自幼儿的生活,从孩子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满足了每个孩子探索的需要,为他们在区域活动中自主积累和建构相关经验,提供了一个乐于探索的环境,提升了孩子关注空气问题的兴趣点。)

  活动反思

  此教学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以主动探究的方式自主去学习。活动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在快乐的游戏中既达到了预设的活动目标,又培养了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总评

  1.教师选材很有创意,联系实际,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整个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趣味性强,充分体现了《纲要》的教育理念。

  2.教师为孩子的探究活动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精神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尝试并乐于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和交流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支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

  3.教师为孩子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趣味性强、符合中班孩子认知特点的材料,使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进行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尝试的好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个会“走”的纸盒,提问:这个纸盒怎么会自己“走”呢?看一看,纸盒里有什么秘密?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教学反思】

  纵观整个活动,感觉过程轻松、自然、和谐,幼儿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获得了有关分类、语言、科学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虫子食物秘密的兴趣;

  2.通过观察、发现,初步了解虫子进食的方法。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虫子吃什么

  2.虫子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虫子吗?你见过什么虫子?

  知道这些虫子喜欢吃什么吗?

  二、 展开

  1.课件演示

  提问:小朋友们,认真观看图片中都有哪些虫子?想一想,它们喜欢吃什么?

  2.讨论:虫子吃什么

  (1)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呢?

  (吃土中腐烂的东西,也吃地面上腐烂的叶子。)

  (2)螳螂长得什么样子?它吃的食物是什么?

  (吃蚜虫、蚂蚁、苍蝇、飞蛾、蜻蜓等大大小小的虫子,它都吃。)

  (3)你喜欢蜻蜓吗?蜻蜓吃什么?

  (喜欢捕捉蜉蝣、蚊子、苍蝇等作食物。)

  (4)我们都喜欢七星瓢虫,它是益虫还是害虫?它吃什么?

  (吃蚜虫、辣蚧等虫子。)

  (5)可爱的小蚂蚁吃什么呢?

  (吃一些含糖分的食物。)

  (6)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小蜗牛,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吗?

  (蜗牛的`舌特别发达,很喜欢舔嫩树叶吃。)

  (7)知了知了叫的蝉吃什么呢?

  (吃树干内的液汁。)

  蝉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蝉主要吃树干内的液汁,所以蝉不拉屎,只有很少的尿。)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了吗,虫子也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3.虫子分类

  比如,有些虫子吃蚊子、苍蝇、飞蛾等,我们把这些虫子称为肉食性虫子。

  还有的虫子吃草、树叶之类的,我们把它们称为草食性虫子。

  请小朋友们自己把这些虫子分分类,把吃同类食物的虫子放在一起。

  4.趣味练习:正确的找出昆虫的名字

  看一看昆虫的图片,并贴出它们正确的名字。

  三、 延伸

  小朋友们,可以继续探索有关虫子食物的秘密,可以用绘画方式记录下来,及时与小朋友交流。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

  活动准备:

  1.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

  2.放大镜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给幼儿讲一个关于用指纹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儿观察指纹的兴趣。

  二展开

  (一)印指纹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观察指纹

  1.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和纸上的指纹印,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2.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指纹印,说说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1.出示老师们的两种较为典型的指纹印,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差异,找一找自己指纹的特征。

  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纹永远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来辨认人。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助(警察叔叔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

  3.还有什么用处?老师出示图片 ——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

  4.还有什么东西像指纹一样有一些纹理?

  四、进行指纹印画

  引导幼儿指纹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