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荐]团体心理辅导教案2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团体心理辅导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1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校园学生间人际交互作用,促进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同学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1]。团体心理咨询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助人知识、理论与技术。由于团体心理咨询的独特之处和肯定的效果,在国外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已得到广泛的发展,应用于学校、企业、医院、社区、司法等各个领域[2]。它在高校广泛应用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态度行为的观察、模仿的真实情境,有助于大学生接纳自己和帮助别人,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目前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具体方案的设计和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而对方案的制定却忽略了应考虑的制定标准、依据、目标和原则,于是本文较全面提出,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要考虑到社会要求的标准,开展活动的依据,根据学校现有资源、学生需求和辅导原则制定辅导目标,确定具体形式和内容,最后进行效果预评价,从而保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国家、社会要求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标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xx〕16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xx〕1号)等文件明确规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要加强学校心理层面的辅导工作。
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要求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设标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和工作条件建设,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和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征求意见稿)强调了组织与管理体系的标准、队伍建设、心理辅导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标准。心理辅导活动体系建设标准有:采用多种宣传方式,积极开展心理辅导的宣传活动,注重网络资源的利用;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心理社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辅导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全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创新团体辅导活动的新形式,保证学生接受心理辅导教育。
以上相关文件的要求成为高等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与标准。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任务,解决学生发展于成长性问题,及时预防、发现问题为个体咨询甄选,初步干预和转介做准备。
从总目标着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达到良好适应学校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目的。
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使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全面地认识自我,提高调节和控制自我的能力,学会学习和生活,增强承受挫折的心态,加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调节和疏导的能力。
不管是从总目标出发还是从具体目标着手,目的都是为了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在遇到心理小困扰的时候能够运用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身问题,同时也进一步使大学生能够辨别心理异常表现,为预防出现心理障碍提供保障,当然,对于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其重要方面还是适应学校环境、学会学习、择业、升学、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资源
在高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必须按照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心理辅导的标准来严格执行。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规章制度要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职业道德、咨询制度、辅导原则、团体辅导要求、职责分工、协调机制、实施办法等,所有制度要张贴公示。宣传方面的材料要准备齐全,主要是活动的宣传册、宣传栏、海报广告、网络宣传、每周五晚上的心理电影赏析等,主要由心理健康协会负责,使大多数学生进一步了解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学校在心理辅导人员配备方面需要专职的有心理学背景的辅导人员,他们每年都要至少参加一次心理辅导的培训和督导,保证心理老师自身的成长和技能的提高。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前的宣传和招募工作很重要。其中,宣传人员以什么样的形式宣传,如何筛选参加团体辅导活动的人员,活动中领导人与助手的任务分工,多媒体设备配备,活动场地及经费,活动的规章制度等等。
四、团体心理辅导原则
(一)以需定辅,以辅导需
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需求是随着对象的转换和环境的转变而变化的。这就给心理辅导提出了一个要求:了解服务对象及其需求,即大学生的实际心理辅导需要。了解了需求的方向和内容,再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内容,这样有的放矢才能达到辅导的目标,只有实事求是、切合实际才能出现解决实际需求问题的成效。
(二)整体把握,层次分明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首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所以应以全体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确定整体学生心理发展的方案。其次,面对不同的年级,又体现出各个年级的不同需求。所以,制定具体方案既要考虑到整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各年级需求的侧重点,体现出辅导需求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总之,学校的总体方案要体现整体性,具体方案要体现层次性,并且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整体性目标要为层次性目标做引导,层次性目标也是为达到整体性目标服务的。
(三)活动为载体,引导教育为手法
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通过活动这个主要形式进行开展的,但是辅导中的活动不仅仅是单独的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借助活动首先让学生们放松,达到融入集体的目的,充分利用活动形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让其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和领悟彼此的内心。通过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互动,来深入了解别人的状态,剖析自我的内心,促进活动主题的深入,达到接纳自我、改善自我,理解别人等等的目的,同时老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尊重、理解,禁止出现批评、指责和攻击等不良行为,应适当引导教育,提高其心理能力。
(四)系统贯穿,动态分析
大学中四个年级作为一个整体,贯穿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而非独立的。那么,心理辅导方案的制定就要把整体作为出发点,制定连续性的系统辅导方案,高年级的辅导要以低年级的辅导为前提进行提升和拔高,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即使其中的个别辅导也是为了达到整体发展的目的。同时,各个年级的辅导需求又各不相同,所以必须把握好年级之间的联系性和差异性,两手抓两手硬。当然,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出现问题并需要及时调整方案,从而体现出方案不断调整的动态性;学生在同一年的不同时期也体现出不同的需求,这也体现了学生需求的动态性。
(五)发展和预防相结合
团体心理辅导的工作重在发展性辅导,以发展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优良品质,培养生活和学习技能,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成长成熟成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同时预防也不容忽视,早预防、预警,及时有效干预的“三预”辅导原则,团体辅导老师在活动中,要密切关注个别学生的状态,目的是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心理障碍和危机的发生,将发生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保障学生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五、预评价
心理辅导做完并不意味着结束,还要对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主要从群体状况和个体状况两方面看。首先,可以采用辅导前后问卷调查对比的方法,了解学生辅导前后有无心理素质的提高,成果是否显著;另外,心理辅导的效果体现也可能经过较长时间而不是立即表现出来的,如学生在适应能力,人际关系,择业和就业率等各个方面表现如何。其次,通过电话、网络访谈或面谈了解学生情况,如家长、辅导员看到学生态度是否更加积极乐观,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压力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否提高,心理冲突和障碍发生率是否减少;同辈们反映某个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如何,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觉悟是否有增强;最直接的就是学生自述自身的情况变化。总之,要通过查看各方面的工作记录,进一步确定心理辅导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2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团体辅导的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拥有独特的功能。将团体辅导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趋势。我结合自身在实际教学中的摸索和体验,对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是在我们常说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团体辅导形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框架和过程设计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基础
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理论是目前在西方国家较有影响的课堂教学管理理论。这一理论不但对个体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个体的行为对团体的影响,以及团体对其中每个成员的影响等提出了自己明确、系统的观点,而且提出了一整套活跃课堂民主和谐气氛、提高团体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学生优质高效学习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2.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社会联系。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其教学方法有合作学习、群体讨论、角色扮演、社会科学调查,等等,特别适用于培养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通过别人的帮助,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教学方法有情境法、探索发现法、基于问题式学习、小组研究、合作学习,等等。
三、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而团体辅导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有助于充分实现这一目标,有针对性地协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四、实施策略和手段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因为大学生“心理有病”,而是让大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少些困惑、曲折,促进大学生自我的实现。因此,要坚持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指导,逐步确立“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构建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要强调团体辅导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因此,不能单纯、盲目地使用团体辅导,而忽视其他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条件,有效地将讲授与团体辅导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操作程序
1.认真做好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学习需求。有效利用新生入校后的心理健康普查资料,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档案。在首次上课时,发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所关注的成长话题和期待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东西。通过心理档案的建立和调查问卷的收集,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为教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2)做好教学设计。第一,要摸清学生的心理特征,明确每一堂课的心理教育内容和团体辅导的目标。教学既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共性,又要抓住心理个性,以此作为团体辅导的依据,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话题,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巧妙地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团体活动中。第三,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及交流讨论等,巧妙地使学生感受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得到心灵的感化,这比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来得自然、生动,是团体辅导的重要方法。第四,设计好团体辅导的导入和实施过程,包括团体活动如何与讲授的内容链接、团体活动何时导入、如何分组、场地要求、相关材料的准备等。
2.重点把握教学环节
首先,根据心理档案和调查问卷的结果,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成长困惑,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结合问题情境设置、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其次,进行分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互助”,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例如,人际交往训练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角色扮演。活动中一组员选择其他组员扮演生活中的人,真实地再现人际交往障碍时的场景。接着双方进行角色互换,同时其他组员也给出自己的见解,以便“问题组员”重新审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再次,双方再换回原来的角色,“问题组员”根据新建构的认知,以一种妥善的方式处理面临的问题。再比如,让同学们把自己目前最困扰、最想得到帮助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然后采用头脑风暴或热座的方式,协助组员解决个人面临的困惑。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活动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组内辅导。最后,组织各个讨论组报告其组员在活动中的体验,结合各小组出现的实际问题予以解释、指导和总结。并针对典型问题,采取重点关注的态度,引导学生深入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最终掌握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面进行教学评价和跟踪辅导
(1)全面进行教学评价。第一,鉴于心理成长的过程性,必须把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纳入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第二,考察学生心理档案数据的变化,通过分析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教学评价提供客观、数量化的实证依据。第三,教学督导人员对本课程,尤其是对本教学模式的操作的评价。第四,学生主体的评教,在每个期末通过学校的网上评教系统进行,其中包括对课程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意见。
(2)跟踪辅导。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外,还可通过专题讲座、网上咨询、个别辅导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从而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和弥补对课堂教学中忽略的一些个性化问题的解决。
六、操作要点
1.恰当分组
根据教学的实际,一般可以考虑前后排6-8名学生分为一组。有时可以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空间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组织。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有时可以采用固定的分组,有时又要避免组员之间太熟悉而采用编号分组。无论如何,都要注意在分组和学生调换座位时,维持好课堂秩序。
2.展示良好的教师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热情开朗、友善宽容、愉悦乐观、自尊自信等优良品质,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任和亲近教师,并以愉快的心境接受新知识和积极地参与团体活动。
3.善于领导团体
教师是团体活动的领导者,扮演着多种角色,如领导、专家、组员、朋友、老师、调解员等。教师要注意调动组员的积极参与性,并能够进行适度的引导,提供恰当的解释,营造融洽的氛围,还应该避免事无巨细、包办代替、以权威自居、说教过多等问题的出现。
4.定性和定量的评教相结合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要对心理教育现象做到全部量化是不可能的,也无此必要。因此,本教学模式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种教学评价的方法。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定性―定量―定性”规程,将定性和定量的数据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考察,真正做到评价结果可靠、有效。
七、举例
例如“情绪管理”部分的教学实践:
1.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调节情绪的ABC理论;学习如何管理愤怒;学习和体验呼吸放松、音乐和想象放松。
2.教学环节
第一,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导出艾理斯的ABC理论;接下来,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说明其中包含的不合理的信念,并解释不合理信念的三大特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然后进入实践应用的环节,把艾理斯的ABC理论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同学们谈谈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景,遇到这类问题该怎么办?第二,创设某个日常生活中可能引起愤怒的情境,请几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同的学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有的是愤怒,有的是无所谓,有的是伤心……通过情景体验,帮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愤怒反应。第三,教学生进行“1:4:2”的呼吸放松训练,平和自己的愤怒情绪。第四,由学生提供不同的生活情境并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情景模拟中掌握管理愤怒情绪的关键――即如何“说”出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做”出自己的情绪,从而学会对愤怒的管理。第五,教师介绍音乐和想象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并选取一段3分钟长度的想象放松音乐,对学生进行放松训练。第六,推荐一些可以调节不同情绪的音乐,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利用。
经过我和同事近年来的教学体验和实践总结,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还处于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阶段,因此存在很多不足,期待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和提高。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相关文章: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11-06
心理辅导教案12-31
团体辅导策划书07-05
情绪调节心理辅导教案12-13
心理辅导活动主题教案05-30
心理辅导员工作总结05-20
心理辅导室工作总结08-10
中学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12-09
小学心理辅导工作总结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