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时间:2023-11-07 18:09:5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三109页例2,练习二十二第十二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并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3、能简单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用不着格表示几个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记记录单

  种 类轿 车面 包 车客 车货 车

  辆 数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4、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5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三者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一~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

  1、解读题意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分?

  2、感知不同分法

  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 根据乘法意义来分:2个2个地数,8里面有4个2。 2×4=8,4个2合起来是8。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 4 )份。

  3、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 )份。 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 )组。 12里面有6个2。

  2、提升练习

  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 )只小熊。 有15个木块。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以及练习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脱式计算。

  35-4+27 6×3÷2

  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谈话: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我们再计算一道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乘加问题。

  1.出示例2。

  谈话:看,这是跷跷板乐园,同学们玩的多开心呀!仔细观察,每个翘翘板上有多少人?有几个跷跷板?草坪上有多少人?(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草坪上有7人。)

  提问: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学生自由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方法一:分步计算,先算翘翘板上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4×3=12(人)12+7=19(人)

  方法二:列综合算式。

  4×3+7、7+4×3或7+(4×3)

  教师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道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

  教师说明:像4×3+7、7+4×3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而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

  2.谈话:如果把乘法换成除法,应该怎么办呢?

  出示:20-8÷2 81÷9-2

  师:乘、除法是同一级的,把乘法换成除法,计算时,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减运算。

  学生计算,指名两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20 –8 ÷ 2 81 ÷ 9 + 2

  =20 – 4 =9 + 2

  =16 =11

  3.小结计算方法。

  谈话:观察黑板上的这四题,你能总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剩下两小题。

  圈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先计算出左边的得数,再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

  先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让学生先看懂树叶上的数有哪些,再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写出计算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20 –8 ÷ 2 81 ÷ 9 + 2

  =20 – 4 =9 + 2

  =16 =1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

  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1.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2.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 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 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

  4.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

  1.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

  2.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 (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

  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一)辨析练习

  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二)基本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 )份。

  (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片枫叶。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例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3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我知道了三峡大坝全长2300米。

  学生2:我知道了隧道长3千米。

  教师: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我想知道“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

  教师:怎样比“三峡大坝”与“隧道”的'长短呢?

  2、合作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抽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1:因为3千米=3000米,3000米?2300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学生2:因为2300米比3000米少,而3000米=3千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教师:为什么想到这样比较?

  学生1:因为3千米与2300米单位不同,3千米=3000米,而3000米?2300米,所以我就想到了把千米换算成米再进行比较。

  学生2:我想到2300米比2千米多,比3千米少,所以2300米?3千米。

  教师:这两种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都是先把不同的单位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那么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1:一种是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

  学生2:另一种是把米数换算成千米数。教师总结比较方法。

  教学反思:

  略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7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

  学习过程:

  1.按顺序背乘积不大于36的2~6的乘法口诀。

  2.二( )得八 二( )一十 ( )六十二 三( )得九 ( )三得六 三( )十二

  3.读出下面各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9÷3=3 8÷4=2

  12÷3= 4 l2÷6=2

  4、让学生观察练习五的第1题,并独立完成后,再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第2题请学生先从鸽子归巢的情境图中收集信息,完成填空。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填写除法算式。

  6、第3、5题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7、第4、7题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练习。

  8、第6、9题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

  9、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第8题。四人小组说说题意,并提醒学生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计算。

  10、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再填写。如:要算12除以2等于几怎样想?用哪句口诀?在口诀的括号里应填什么?商是几?那么,12除以2等于几?在此基础上独立做"12÷ 6=□"。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集体订正。

  11、第11题,教师说明题意,并带着学生先做。做题时,可以要求学生边计算边小声说一说思路,或说出用的是哪句口诀。如果想不起来用哪句口诀,可以看除法算式上面的乘法算式。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要让学生说是怎样想的。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直接说口诀,不必再说"想几和几相乘得几"这一步,以简缩学生的思维。

  12、第12题是“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口述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信息数据,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

  13、师生共同总结本练习课的内容。熟练总结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反思: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还应让他们按照先想乘法,再想口诀,最后得商的方法。使他们切实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

  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

  看一幅图怎样写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8个球拍图。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着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8÷4=2)你是怎样想的?(把8个球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还有其他的写法吗?(8÷2=4)你是怎样想用?(8个球拍,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图,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写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能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出示课本第29页的例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边做边小声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四人小组帮助。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教学反思:看图写算式不是很难,但是学生对于说理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的透彻的学生先说,然后让其他学生理解记忆,加深印象,达到掌握的目的。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学习目的:1.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 识除法的含义。

  2.带着复习已学的乘法口诀,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个苹果和12块饼干的图片,若干张乘法口诀卡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面的除法算式。

  15÷3=5 10÷5=2 12÷3=4 8÷2=4

  2.分别说出上面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新课

  1.用圈一圈的方法来教学例题。教师出示6个苹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口述题目:6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教师说明: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实际动手分一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分。今天我们学习用圈一圈的方法分物品。

  教师演示圈的方法;把两个苹果圈起来,表示2个一份。然后提问:继续往下分,该怎样分?(再把2个苹果圈起来。)教师在黑板上再圈2个苹果。让学生注意教师是怎样圈的'。

  2. 让学生打开书,看课本21页的第6题的蝴蝶图。教师让学生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刚才讲得方法,自己在书上圈一圈。并在圈的基础上,在方框里里填入适当的数。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

  学生做完以后,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说怎样想的。 一共圈了几个圈? 每个圈里有几只蝴蝶?(5只)

  圈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15只蝴蝶,每4只蝴蝶一份,分成了3份。) 算式是什么?(15÷5=3)

  算式中的5表示什么?(每5只一份。) 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表示分成了3份。)

  3.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例2。教师出示12块饼干图,并口述题目: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几份? 提问:用图一圈的方法该怎样分?

  学生口述,教师把前3块饼干圈起来。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圈的方法分分看。教师巡视。

  学生分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每圈里有几块饼干?(3块。) 圈了几个圈?(4个。)

  也就是分了几份?(4份。) 看图说一说圈的结果。(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4份。)

  12块里面有几个3块?(因为分成4份,所以12块里面有4个3块。) 12里面有几个3呢?(4个3。)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用除法计算。) 除法算式是什么?(板书:12÷3=4)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还可以表示什么?(12里有4个3。)

  教师小结: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夹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

  四、小结(略)

  教学反思: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 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 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1、小组比赛背乘口诀。

  2、让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3、全班汇报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老师呈现课本35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小鸟、小鹿选汽球的图面。再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抢算。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C、再组织以四人小组为参赛单位的摘平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老师出示课本35页工人叔叔运水果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重点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8

  第一课时 东南西北

  第二课时 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二、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第一题 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 学生做,指名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作业

  下课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课找同学汇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9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一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一说。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三种角。

  2、画三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五、总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课本第66页第1、2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借助辨认方向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出去玩迷路过吗?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学生1:可以找人问路;学生二:可以记住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根据它们找到路......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其实只要大家学会了辨认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西南北”一起来辨认方向。(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图,看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来描述一下。

  学生: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

  师: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大家辨认方向对吗?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操场上去认一认方向吗?

  (组织学生去操场)

  师:同学们看太阳升起来的方向,那是哪个方向呢?

  学生:东方

  师: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那你们能指一指东方吗?(老师和同学一起指向东方)

  师:同学们真棒,根据太阳从东方升起的规律这么快就辨认出了东方。那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东面还有些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嗯,同学的观察力真敏锐,这么快就把我们操场东面的事物都观察出来了。那大家知道除了东还有哪些方向吗?

  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还有西方

  学生: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还有南方和北方。

  师:大家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其他几个方向怎么找呢

  学生纷纷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首儿歌,帮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个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戏找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左右的位置发生变化,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师:对,没错,一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请同学们再分别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页1的图上记下来并标明方向。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并记录)

  组织学生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把各组的活动成功展示出来。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记录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张记录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

  师:这名同学说的很好。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有的上边是东,有的上边是西,有的上边是南,有的上边是北,行吗?

  学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生活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

  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15页填一填。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辨认方向了吗?(学生齐喊会)那我们就一起来实际操作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做

  第二题,小组同学互相我说你做

  第三题,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题作为家庭作业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中秋节快到了,三江的月饼师傅正在忙着做月饼,瞧!新鲜的月饼出炉了

  1、(出示9个月饼)请大家一起来数一数,这堆月饼有几个(9个)那么9个月饼最接近几十呢?(10)我们也可以说9个月饼大约是10个。(学生跟读)

  2(出示43个月饼)这堆月饼有几个呢?你能一下子数出来吗?请大家估计一下,这堆月饼大概是几十个?教师宣布正确答案43个月饼,43最接近几十?我们也可以说43个月饼大约是40个

  3、那么64个月饼我们也可以说大约是多少个月饼呢?86个月饼呢?

  揭示课题:象刚才这样把一个准确数看成大约是几十,这就是估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个知识来学习加减法的估算。

  二、探究加减法的.估算

  1、这几天到三江买月饼的人可多了,你瞧!这3种月饼是大家欢迎的,(出示豆沙月饼28元,蛋黄月饼43元,水果月饼24元)

  2、你能向小朋友介绍一下这些月饼大约是几元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约是30元,大约是40元,大约是20元)

  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能根据刚才估计的数据,帮老师算算买豆沙月饼和水果月饼大约是多少元吗?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你还能象老师一样来提问吗?

  3、四人小组讨论:

  现在方老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3盒月饼,你帮老师想想,我带的钱够吗?为什么够呢?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方法一:豆沙月饼大约是30元,蛋黄月饼大约是40元,再加上水果月饼大约是20元,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够了。(板书:30+40+20=90)

  方法二:3盒加起来是95元,所以100元够了。

  方法三:100元钱,买豆沙月饼后,大约还剩下70元,买水果月饼后大约还剩50元,最后买蛋黄月饼,大约还剩10元 (板书:100—30—20—40=10)

  方法四:100元钱,买水果月饼后,大约剩80元,买豆沙月饼后,大约剩50元,所以买蛋黄月饼够了。

  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方法,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大家都是先把准确数估计成几十然后再进行估算,这样计算起来比较方便,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三、练习应用

  1、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准备在中秋节晚上举办一个中秋晚会,要同学们报名参加,四1班有39人报名,四2班有

  2、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为了布置晚会场地可忙坏了,晚会计划要做70朵纸花,现在四(1)班已经做好了27朵纸花,四(2)班已经做了44朵纸花,请问大约还要做几朵纸花呢?

  3、刚才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中秋晚会的问题,在数字王国里也要用到估算,请你估算一下,下列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

  31+52 90—11 38+39

  请小朋友拿出课桌里的红卡片和黄卡片,如果是大于80就举红卡片,小于80就举黄卡片

  5、国庆节也快到了,小朋友打算怎样安排国庆节呢?是啊,青年旅行社决定在国庆期间组织50人去杭州西湖旅游,为了让游客玩得高兴,旅行社还特别设计了划船活动,这里有3种船:

  大船:限乘42人

  中船:限乘23人

  小船:限乘9人

  现在有50人,旅行社打算租两条船,可以怎样去租呢?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小组讨论与交流,设计多种乘船方案

  1、大+中

  2、大+小

  3、大+大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中船呢?50人够坐吗?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小船呢?

  小朋友想出了3种方法,租一条大船需要租金43元,租一条中船需要租金28元,租一条小船需要租金19元,这3种方法哪一种最省钱呢?(同桌交流)

  请学生用手势表示,说说为什么,大约要花多少钱?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要用到估算,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结合练习回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写法。

  2、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安排:

  课件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总共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在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

  回顾整理:

  1、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的第1题图文

  (1)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明“平均分”的含义。

  (2)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3)9根小棒3份,每份3根,是平均分。

  (4)画了2组圆,每组5个,一组一组地圈,是平均分。

  (5)你们可以根据自己说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吗?写出算式后,说说除法算式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2、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第2题图文。

  (1)乘法口诀是计算表内除法的基础,组织学生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2)复习一个乘法口诀可以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27页的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读文字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认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解答。

  3、完成教材第27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各小题的意思,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想一想这些问题各自应该使用什么方法解决。

  课堂小结

  通过整理和复习,大家对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及解决问题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已经较熟练地这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用乘法口诀求商

  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比较与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多项思维,有助于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4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除法的初步认识…………………………………… 6课时左右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 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四、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9-27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02-25

西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一单元教案11-07

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03-11

数学二年级下册七单元教学反思04-05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6-0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生活与百分数》12-13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生活与百分数》教案02-14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