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4 08:59:4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实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6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摘抄、仿写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语文教案 篇2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蟋蟀,是同学们很喜欢的一种昆虫,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上本文的作者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探索和实践,在表达上比较讲究方法,倾注了对蟋蟀的无限赞美的深情。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教与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最大的发挥与锻炼,他们获得的收益将是无穷的。

  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出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完成小练笔。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师:布置学生收集蟋蟀的相关资料;做一张蟋蟀纸板图(用于贴图)。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初步了解蟋蟀的习性。

  2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蟋蟀吗?有谁斗过蟋蟀?说起这个小东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个好斗分子,是个有名的歌唱家,它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出色建筑家。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蟋蟀的住宅》。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了解蟋蟀们高超的建筑本领吧。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从小喜爱昆虫。他的主要著作是10卷《昆虫记》,第一卷于1878年问世,最后一卷在他87岁(1910年)时出版。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与文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弄清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2)师强调难写字,并适当范写,加深记忆。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蟋蟀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

  明确: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四、认知贯通,整体感知

  1、“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明确:“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课文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部分,怎样分?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部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出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成等方面的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蟋蟀的住宅

  住宅的建造过程(住宅的特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词语。

  2、上节课我们已大致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建造过程。

  二、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二部分。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一想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2)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3)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明确: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课文,看一看蟋蟀的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4)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明确: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7~9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明确:这一部分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2)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画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

  (3)蟋蟀的住宅建造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提问启发: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长时间加深加阔)

  (4)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细致入微。

  三、品读感悟,句段解读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了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四、小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为什么作者会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介绍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明确:这都是长时间仔细观察的结果。作者对蟋蟀亲自实地观察,从外到内,观察仔细,坚持不懈,一连好几个钟头。

  2、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里面有“大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语言风趣幽默,吸引读者的兴趣。

  运用拟人时要注意:

  (1)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

  (3)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疑难探究

  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

  明确:我们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可以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是如此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从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我们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决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六、拓展延伸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

  七、课堂小结作者把蟋蟀建房的特点、过程写得如此具体生动,这与作者的仔细观察分不开,让我们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态度与精神,去留心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它们的绚丽多姿!

  宅(住)精心修建(怎样挖掘)程(工)

  在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相互讨论蟋蟀的特点,然后引出课题。接着让学生快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蟋蟀的“住宅”的,理清文章的思路。在课堂中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动手实践这一环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在画与说中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整堂课教学效果良好。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简析】

  本次语文百花园的五个栏目共安排了六项语文实践活动,内容有连接词语、给句子加标点、读背成语、阅读短文、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准确使用词语的习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初步学会使用冒号和引号,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读书方法阅读短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作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设计理念】

  加强自主练习,凸显阅读训练重点,注意说与写的结合,着眼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搭配词语,培养准确用词的`习惯。

  2.初步学会使用冒号和引号。

  3.通过读背、采集表示诚实守信的成语,进一步丰富语言积累,渗透诚实守信的思想教育。

  4.通过阅读短文,强化默读思考、质疑问难的阅读能力训练。

  5.通过指导学生说说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我”,并选择其中一个年龄段写下来,促进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重点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

  “能说会道”情境图,要求学生带来自己小时候和不久前拍的相片(没有近期照片,可带一面小镜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和“语文百花园”见面了。希望大家在这次语文实践活动中,又有丰厚的收获。

  二、学习“语海畅游”第一题——我会连

  1.提出要求:“我会连”有两组词语,请大家先读一读,想一想,左边的词语应该和右边的哪个词语交朋友,然后动笔连一连。

  2.出示两组词语,请两位同学连一连,其他同学在书上动笔做一做。

  3.请两位同学分别把自己连起来的词语读一读。如有差错,及时纠正。

  4.全班齐读。

  三、学习“语海畅游”第二题——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教师介绍冒号和引号的一般用法。

  (冒号在两个句子中的作用是停顿以提起下文,表明后面引号里的话是句前的人说的。这是冒号最常见的用法。引号在两个句子中的`作用是标出句子中的引用部分,标明引用的是说话人直接说的原话。这是引号的常见用法。)

  2.出示两句话,指名读句子,并说说哪些是说话人的原话。

  3.动笔加标点,提醒除冒号、引号外,还要加上其他标点。

  4.讲评。

  四、学习“积少成多”(读读背背)

  1.出示成语,指导把字音读准确。

  2.借助词典,说说成语的大意。

  3.同桌互背。

  4.把成语抄在“采集本”里。

  五、学习“阅读平台”《周处除三害》

  1.《周处除三害》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同学们读一读就知道了。

  2.自由读短文,遇到生字,可以查字典或向同学请教。

  3.指名读短文,简要说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文后思考题,让同学边读边想,并写出不懂的问题。

  5.围绕文后思考题讨论交流。

  6.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7.读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8.摘记自己喜欢的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

  一、揭示话题,明确要求

  1.出示“能说会道”情境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请同学们读课本的具体内容,看看这次“能说会道”有什么具体要求。

  ①说的内容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我”,重点是自己的“样子”;

  ②要仔细观察自己的照片,注意外貌、姿态和表情;

  ③想象十年后的样子要合乎情理。

  二、观察照片,介绍交流

  1.各自拿出小时候和不久前拍的照片,仔细观察,想想怎么介绍自己的'样子,说话前可以把介绍的顺序和介绍时要用上哪个词语记在卡片上。

  2.分小组互相介绍交流,教师了解交流情况。

  3.指名介绍。

  4.说后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①抓住外貌、姿态和表情的特点;②按一定的顺序说清楚。)

  三、展开想象,说说“将来”

  1.看照片或镜子中的自己,想象十年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可以想象那时你在做什么事。

  2.指名介绍,并进行评价。

  3.小组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生字。

  2、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初步学习词语之间的搭配:( )的苹果、( )的山楂、( )的葡萄,并能连起来说段话。

  3、 正确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3小节。

  4、 了解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热爱秋天。

  5、 能够用几句话从形状、颜色、味道简单对一种水果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由于学生所掌握的形容词有限,所以词语的搭配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一些词语进行练习。

  2、 水果的写话练习,必须基于学生口头表达熟练的基础上,否则很难达到预设效果。教师应当适当的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 师:你们还记的第四课是什么课文吗?《四个愿望》 对了,课文里的小米佳好贪心哦,四个季节全都喜欢。那你们喜欢什么季节呢?

  2、 师:我最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不冷也不热,气候宜人。而且秋天到处都是金色的,金色的庄稼,金色的落叶,好美!不信你们看(连续播放秋天景色的图片)

  3、 师:美不美?难怪我们的作者要用“迷人”来形容秋天的`景色。 迷人: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那就让我们看着这美景大声地朗读课题。 全班齐读课题。

  二、体会课题,了解第一小节: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思考:作者分别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春天和秋天的。

  (1)自由读 (2) 指名读 (3)(学习生字) 灿烂:(1)注意字形 (2)理解词义 (3)搭配灿烂的(笑容、阳光、星光、春天) 固然:1 虽然 2 确实 选择义项。

  2、师: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个季节呢?(秋天)为什么?(“更加”)。

  3、难怪作者要大声赞叹 :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呀! 指名读 齐读。

  4、过渡:作者写一派迷人的秋色到底写什么迷人?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呢?(板书:瓜果遍地) 完成练习: ( )的春天 ( )的秋天 。

  5、接下来,老师就带你们到秋天的果园里去感受一下,请看大屏幕。 (显示图片:瓜果遍地的秋景图)。

  6、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非常美丽,非常迷人)喜欢吗?

  三、初读感知

  我们的课文又选择了哪几种水果来写呢?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自由地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出这些水果的名称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3).思考:课文介绍了几种水果?用“﹏﹏”划出。

  2、自由读

  3、借助拼音读好词语

  4、交流: 柿子 苹果 山楂 葡萄

  四、品读感悟 抓住比较,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在作者笔下,这些水果到底是什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走进课文慢慢欣赏。让我们先去西面山洼看一看。

  1、师:说到秋天,我们不得不提到枫叶。唐朝的杜牧就曾经在《山行》中留下了著名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在作者眼中,它和柿树比就逊色了不少。

  2、理解 “逊色” 。

  3、看,这就是柿子。大声朗读第2小节,你能用文中最美的一句话来夸夸柿子吗? 指名读。

  4、(学习生字):“简”的写法。

  5、评读 渗透比喻句 齐读:让我们一齐去夸夸它吧。

  6、出示练习

  五、深入重点,学习第三小节:

  1、过渡:红得火一样的柿子固然让人着迷,可迷人的水果不止它呢。

  2、自由读第3小节,想想自己最喜欢哪种水果,为什么?

  3、解决词语问题:著名的近义词 什么是一串。

  4、 依次分析:红香蕉苹果、大金帅苹果、山楂、葡萄。

  (1) 红香蕉苹果:那么那么那么(读出三个“那么”不同的语气)。

  (2) 大金帅苹果:金光闪闪、黄澄澄(复习ABCC、ABB式的词语)。

  (3) 山楂:比喻句。出示玛瑙(强调“缀”字,表示果实累累,沉甸甸的) 比较句子:一颗颗 强调多和沉 。

  (4) 葡萄:自己大声朗读,把形容葡萄的词语用( )表示。 “水晶”葡萄: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 “红玫瑰”葡萄:紫中带亮、圆润可爱。

  小结:

  同学们,当我们走出葡萄园,回头望去,你发现作者是抓住了这些水果的什么来写的呢? (颜色 样子) 是呀,这些水果的颜色多美,它们红得像火,黄得耀眼,绿得像玉石,紫得发亮。样子也美,有的像玛瑙,有的像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还有的像珍珠。

  原来,不止春天有着鲜艳的色彩,秋天的色彩也那么明艳动人,怪不得作者不是以迷人的秋天为题,而是以迷人的秋色为题。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迷人的秋色吧。

  5、全班齐读课文第三小节。

  6、小结文章的结构。

  六、复习巩固,说说练练:

  1、读词语。

  2、用学过的词语说一说:( )的苹果 ( )的山楂 ( )的葡萄,

  3、小组合作说一说: 瓜果遍地的秋色真令人欣喜啊!果园里有_____,有______,还有______。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4、全班齐读课文(配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当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五、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银杏树》一文讲述了作者家乡一棵罕见的银杏树,这棵银杏树给作者的家乡带来了无限生机。通过对银杏树一年四季变化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在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2、体会、学习作者按照四季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认识文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

  体会和学习作者抓住银杏树每一季的突出特点进行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我对第家的萤火和故乡的怀念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银杏树的资料,准备银杏树的教学挂图。

  教学手段: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

  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通顺

  2、自读课文,找出文章的总写句。

  3、再读课文,说说银杏树一年四季的.特点。

  三、自学思考 合作探究

  理解内容

  合作探究

  学习要求

  银杏树一年四季的特点是什么?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展示评价

  品评朗读 感悟理解

  四、练习巩固 拓展提高

  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是什么?

  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认识了哪些词语

  把自己积累写来的东西写在摘抄本上。

  五、达标检测 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罕见:高高低低 弯弯曲曲 疙疙瘩瘩

  春天:生机勃勃

  银杏树 夏天:茂盛 乐园 天堂

  秋天:果实累累

  冬天:依然挺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08-14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经典)10-16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