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通用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解读:
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1、师生都得认真地搜集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镜头。(出示课件)老师声情并茂读地随画面内容旁白:
“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水分; 茂盛的大树,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草地;动物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的玩耍、嬉戏;人们在蓝天下愉快的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载歌载舞,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哦!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大家是否想到过,这都是因为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孕育着大家幸福的生活呀!知道是谁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熟课文,自学生字:
作者是想通过《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告诉我们有关地球的哪些内容呢?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生自由读课文)
我们尤其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及字形:
突出“赐”“慨”的读音,并组词,说说“恩赐”“慷慨“在文中的意思。强调“裹”字的字形。
2、初谈感知,质疑问难:
你了解到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
3、归纳问题,明确目标。
你们刚才说到了许多,问题也很多,归纳起来,就是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的时候发出的一句感叹。大家一起读——(出示课件上的这一句话)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宇航员会觉得“地球太可爱了?为什么说“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相信我们读懂了这句话,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的。
(三)自主读书,小组研讨。
(1)静心自学,自主选择。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学习: 就你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地与小伙伴组合成学习研究小组,去探讨这些问题。老师想对大家提两点要求:
第一,每个人必须先静下心来读书。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和搜集到的资料
去思考,看看作者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第二,自学好了,有了感悟和体验了,再到小组里去和小伙伴们交流。
(老师把写有“地球太可爱了” ,“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 我们别无去处” 的几个小牌子分别放在几个专题研究小组的桌子上。)
2、 汇报交流,合作探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由“地球可爱”这一话题入手:
(1)请大家一边读这一段,一边发挥你丰富的想像力,看看在你的脑海里能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表达)
看看,和你想象的是一样的.吗?(师相机出示课件:美丽的地球外形)。
(2) 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让地球的美跃然纸上的?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地球的这一段话,看看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
大家一边读,一边欣赏“……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包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由于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地球写得更加亲切、可爱,一下子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
点人读,评读,配乐朗读。老师可带头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背诵下来:
这段文字非常美,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和画面,让我们美美地,尽情地抒发自己热爱地球母亲的感情。(师生共同背诵,配上音乐及画面。)
(3)层层推进,理解“可爱”:
不知同学们想到了没有,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丽么?会读书的孩子,会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去把握内容。请快速地浏览一下三段和四段,拿着笔,看一看除了地球外观上的美,还有没有描写地球可爱的地方,把它划一划。
进入“地球无私,慷慨地向人类提供矿产资源”这一话题,:
(1)、你觉得地球的可爱还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地球无私地向我们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
(2)你了解矿产资源包括哪些内容么?有没有查一查资料呢?(金矿、银矿、铜矿、煤矿、铁矿、盐矿、石膏矿、油田……太多了)除了矿产资源,地球还向我们人类提供着什么资源呢?
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相机说出它们各自包括的内容。就势理解 “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师小结:那也就意味着,地球有多少资源,她就愿意向我们人类提供多少资源呀!这就叫做(师出示红字)——“无私”,这才是真正的“慷慨”呀!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无私而又慷慨地对待它的孩子们呀!正因为有了地球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人类丰衣足食的生活。(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向地球母亲表达么?
“地球,你真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感谢您!”“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因为有了您的哺育,我们才能生活得这么幸福”……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我听到大家是从心里头发出来的赞叹啊。我们再回到这一句话,)相信我们这些地球的儿女都要大声赞美自己的母亲——
屏幕上又回到这句话,生齐声赞美——“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并用“无私”“慷慨”写句子或写一段话。
(3)、继续搜集有关人类毁坏再生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料,以及人们保护地球的良好做法。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衔接过渡: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从地球的外形上,从她无私地,慷慨地为人类提供着她所有的资源,让人类得以安居乐业这一内容上,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地球的可爱,让我们再一次赞美我们的地球母亲吧——(男、女、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二)、师紧接着低沉地接过来:“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太容易破碎”呢?上节课大家都有所了解。现在我们再来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而课外搜集的资料这时也可以帮助我们的理解。(生又一次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
(三)、师生、文本三者之间产生对话。
1、抓住重点,体会“容易破碎”:
(1)读书后,大家纷纷交流。预设: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人类如果不加节制的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搜集到的大量资料加强理解。
(2)请大家再好好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在写这一段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气愤、不满、焦急、告诫……)
那么,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读的时候,大家注意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出他心中的情感呢?我听到你读时,有意强调这样几个地方,大家也像这样读,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不是……而是……甚至是……”“但是,如果……必将……”(引导读的时候突出关联词的作用,体会到这一段话是在层层推进,条理清晰地说理。)
(3)人们这样破坏不可再生的资源,使得地球容易破碎,那么对于可再生的资源呢?人们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刚才你读到“ 毁坏 ”时,我很自然地想到“破坏”这个词(在黑板上顺手写下两个词)我们来比较一下,“毁坏”和“破坏 ”,你觉得这里用哪个词好一些,为什么?
(它们都有破坏的意思,但是毁坏比破坏更加严重。)
对了。我们通过比较,更加深了人们对自然资源恶意毁坏的认识。那么,这个“滥用”与“乱用”呢 ?(在黑板上顺手写下两个词)你们也比较一下。
(滥,就是不加选择,不加节制;乱,则是没有次序,非常的杂乱。)
(4)同学们,你看看,作者用词是多么严谨,多么精确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和搜集到的资料里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同学们此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纷纷地列举有关资料)
老师也搜集到了这些资料。(课件显示与旁白有关的内容)
师伴随着课件内容旁白:“因为人们大量的毁坏树木,狂风大作,黄沙漫天,沙尘暴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空气的质量也遭到严重的破坏,更使得洪水泛滥,房屋倒塌。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的往江河湖海里倾泄一些有害的物质,废气、废水…….人类和动物的生存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的威胁。”
同学们, 我们读到这里,说到这里,看到这里,不知道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想说。
(生激动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
(5)你们都很气愤,是不是?我们要对这些毁坏自然资源的人说理啊!再来读书,看看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的这份着急、担忧、气愤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讲清道理的。来,我们跳过这些括弧读,试试看。(括弧中都应是关联词,现在都有意空着。)
看来也是念得通的吧,可是,请加上这些关联词,大家再来读,一定感觉不同。比较一下,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好在哪里呢?
对了,这些关联词,有助于使句子与句子之间表达得更严谨,有助于把道理表达得更清晰,也有助于作者把既气愤又焦急的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我们大家再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
2、上牵下连,联系上文:
(1)3段和4段集中地讲了人类的破坏,讲了我们的地球是很容易破碎的。联系上下文,看还有没有哪些内容讲到了地球是非常容易破碎的呀?
(生自然到读第二段。)
我们一起把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读一读——
“这样,人类生活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小到什么样的程度?哪一句话形容了它的小?它在茫茫的宇宙中只像是一叶扁舟。你们来看这个比例图,(课件上显示比例图)除去了海洋、除去了高山,除去了沙漠,我们人类生活的地方只有五分之一了!这么小,人又多,它当然怎么样啊?(拥挤不堪。)
(2)这一挤,是不是也是容易破碎啊?同学们,作者在一段里,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使地球的小显得更突出了。尤其是把地球比喻成“一叶扁舟”,这语言多妙啊!我们就是这扁舟上的乘客,船如果毁了,船上的人会怎么样啊?(全船覆没!船上的人会淹死!……)
总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读书,读出了地球的可爱,也读出了地球的容易破碎。
所以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叹。(再回到这一句):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四)上牵下连,联系下文:
读到这里,我很自然地想到一个问题,既然地球那么容易破碎,地球上的资源又是那么有限,这个星球不行,我们就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吧!行吗?能不能就用你的读来回答这个问题?谁来读一读?
(点三人分别读5、6、7自然段)
是啊,地球被破坏了以后,我们是真的是别无去处。因为我们只有——
生齐答:一个地球!
(五)回到课题,升华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此时,你心里又想说些什么?(生自由表达)你们说的,正是课文最后一段呼吁我们的——要精心保护地球!来,我们一起向人们发出呼吁吧!(相机读最后一段)。
现在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不仅仅以“一个地球”为题,而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了吧。(生回答)对,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星球啊!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师相机评价。如:你强调了“一个”,是特别想突出地球的唯一呀。又如:你强调了“只有”。是特别想让大家珍惜这宝贵的地球吧?她强调了“地球”,是想告诉人们,我们生存的地方只能是地球啊!大家一起读:
只有一个地球!
师接过来:只有一个地球,她是那么的可爱又是那样的易碎;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就必须精心地保护它!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地读课题,告诉人们要谨记啊!
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六)布置作业(任选一个):
1、科学考察活动:关于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破坏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调查报告及治理建议。
2、配合世界地球日,到社区去作宣传,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3、 创作环境保护广告语,如“让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说明文的基本文体知识。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
3.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快速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
4.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1.默读,圈点勾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古代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体会说明文的准确严谨和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治学严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中国石拱桥。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本文由一般到特殊、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以及从先到后的时间顺序,体会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圈点勾画法和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教师在关键处和难点要给予及时点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刚刚学习说明文,所以本文的学习贵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逐步体会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而不是教师强行灌输。
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同时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重视总结提升。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几个关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两段针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的文字表述(一为描写,一为说明),请同学体会、比较,谈差异。
2.教师小结,引出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设计意图】为后面说明文的学习做铺垫,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文体差异。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侧重于抒发作者感情,语言比较生动而形象,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目的是介绍知识,语言往往比较平实、简洁。
(二)说明文文体知识简介
简要介绍说明文文本知识。(见PPT课件)
【设计意图】本单元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初次正式介绍说明文,本文也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所以,在开始学习时要给一些必要的补充知识。
(三)整体感知
1.明确文章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否可以把题目改为以下之一?为什么?
候选题目:石拱桥、中国古代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
(2)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3)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行文由拱桥,然后到石拱桥,第三段开始进入文章正题──中国石拱桥的介绍;文章只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突出特点,目的并不是为了介绍这两座桥。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这是个名词性偏正短语,其核心词语是“桥”,它的基本作用是“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桥”字前面有三个修饰语。“中国”明确了区域,“石”限定了其材质,“拱”明确了桥的形态。
小结全文框架结构,如下:
石拱桥:(1~2)
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
当代发展(10)
【设计意图】本文内容丰富,通过题目改换和拆解这两种形式,首先,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顺便复习之前学过的短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其次,在明确说明对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全文内容,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内容,各段之间关系,这就完成了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框架结构的工作。
2.概括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1)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你是怎么得出的结论?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交流。
(3)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和赵州桥的相关段落(特点、说明顺序等),学生举一反三自己分析卢沟桥部分。最终总结概括提取信息的方法:
①分清结论句和支撑句,抓住结论句。如:第三段1、3、4句。
②理清文章层次,根据文章层次概括。如:第五段,大体是总分总的结构。
③根据内容和层次自己提炼概括。如:第四段。
④根据语言标志。如:不但、而且、同时(第五段);首先、其次、再其次(第九段);设问句(第九段)。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关注第三段对中国石拱桥整体性的介绍后,请学生举一反三,继续概括其他段落,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对赵州桥的分析是重点,在相关段落的分析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是通过赵州桥这个例子来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的。
(四)学习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第三段如果压缩到最精简,应保留哪些句子?其余的语句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2.请再在文中找到几处运用了说明方法来介绍中国石拱桥特点的地方。
3.教师总结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问让学生明白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往往出现在“特点”之后,起到支撑作用,是为了更充分具体地说明这一特点。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同时了解更多的说明方法。
(五)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你觉得下面语句中哪些词语的运用格外严谨、准确,为什么?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2.小结引导。
修饰语和中心语都可以使行文表述更严谨准确。修饰语,如“比较”修饰形容词“早”,“大约”修饰谓语动词,“一直使用到现在”修饰名词性短语“最古的石桥”。中心语如“横跨”,也很准确而形象地展现出赵州桥的宏伟壮观。
3.总结说明顺序(段落内、段落间)。
【设计意图】在给出的句子中寻找,既节约时间,又可以选择几种类型的典型例句,方便归纳汇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词语的准确体现了语句表达的精准,说明顺序体现的是句间、段落间关系的逻辑性、严谨性。
(六)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不一定非要选在课程开始。此次选在最后是因为本文语言朴素平实,貌似读来没有什么,但是通过文章的分析,会发现本文语句的表达非常准确严谨,行文的思路,说明时的顺序又格外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在有了这些深入体会后,再引入作者介绍,会使学生对这位科学家充满敬意。
(七)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法,至少运用2种说明方法,介绍一个具体的事物,不少于400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新课
1.导语
云南的歌会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课文录音朗读
四、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劳动的开端》,作者是吴运铎。你们对课文或作者有哪些了解?谈一谈。
(教师可以适时简介吴运铎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分段。
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小组交流:说出各段的分法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精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3、感情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
2、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3、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
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4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
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动身挑煤,板书)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指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自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自由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五、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板书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六、总结全文
问: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谈谈自己对劳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推荐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附课文板书:
动身挑
挑煤赶路详写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跌倒山腰自强自立
空筐回家刻苦磨炼
第二天挑煤略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经典)10-16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