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1 09:15:2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而广为流传;曹充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抓住第四自然段让同学充分朗读,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并借助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助学习,分散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语: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2、学习生字“称”和“象”。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要求:

  1、借助汉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读的正确。

  四、朗读感悟

  1、看多媒体动画(事先自制课件),听教师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个办法?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练习说句子。

  5、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曹冲称象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听第4自然段录音课文,边听边看课件演示。

  (2)让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

  搞清楚要称出大象的重量:

  6、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五、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

  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六、课堂小结:

  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富裕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同学学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设计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 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方法设计 引发质疑、以疑导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进而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做游戏引入。板书课题。

  2、看课题质疑。

  二、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检查一下词语的认读情况。

  2. 指名接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研读课文,领悟玩法

  1、指名读第一段。与家长对玩的看法比较。再读读第一段,体会 “但”。

  2、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列文虎克玩的语句,认真读一读。

  3、交流体验

  (1)玩放大镜的目的。

  (2)再玩的新发现。

  (3)指导朗读。

  四、精读课文,欣赏玩的名堂

  从哪看出他玩出了大名堂?读读第5自然段。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微生物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把“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和文中的“小人国、居民、玩具”进行替换,朗读。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再读读课文,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做做填空练习。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和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识字时可以让学生运用以往学过的各种方法识字。写字时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并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围绕“”怎么玩“和”玩出什么名堂“引导学生边思考边阅读,边想象边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再读,体现为三个层面:初读,整体感知;研读,领悟玩法;再读,挖掘名堂,从而得到启示。

  具体描写玩的语句:

  1、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2、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游戏:高老头

  指读生词,接读课文。

  默读2—4段,研读描写玩的句子,重点围绕第四段,完成表格。

  新的想法

  新的玩法

  新的发现

  朗读第五段,体会描写的`特点。(小人国、居民 玩具)

  2、谈谈对“名堂”的理解与新认识。

  3、拓展话题:其他玩出名堂的故事和人物。总结成功秘诀。

  六、作业

  推荐阅读:

  莱特兄弟玩橡皮筋发明了飞机。

  富兰克林玩风筝发明避雷针。

  瓦特因为观察烧开水的水壶而发明了蒸汽机。

  爱迪生发明电灯。

  第二课时

  一、 交流课外阅读收获。

  二、 指导练笔

  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赶快用笔记下来吧。

  1、说一说准备怎么写。

  2、师生讨论,总结: 谁?玩什么?怎么玩?玩中的收获或发现?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整理观察日记。 3、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在观察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讲讲有关“玩出了名堂”的小发明家的故事,使课文内容得到拓展,升华“名堂”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外玩中注意观察和发现,再把玩的乐趣和收获写下来。 交流玩出名堂的名人故事。

  指导完成练笔

  学习生字词。

  板书设计 玩出了名堂

  (谁? 什么? 怎么? 名堂?)

  列文虎克 玩镜片 做放大镜 做显微镜 发现微生物

  好奇心 观察 思考 求知欲 课后反思 本课紧扣“玩”字,把“玩”与“名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由“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怎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为线索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悟得“玩”的学问,教学中既注重让学生思考交流,同时也注意点拔。在感悟的基础上,融“阅读”与“练笔”为一体,先让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领会许多伟大发现都是“玩”出来的,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写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玩”,这样从“悟玩——拓玩——写玩”环环相扣,促使学生的感悟步步深入,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玩同化在学习内容之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作业设计:

  古诗积累:

  李白写的古诗:

  描写春天的古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

  3.积累古诗词《春日》。

  教学重点

  积累朱熹的诗《春日》。

  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逐项说理的表达方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前面为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要我们设计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一个是要我们详细介绍一处景点。你是怎样完成这两项任务的?

  2.学生自由说。

  3.教师小结:我们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就没有必要把四份材料仔仔细细读一遍,而是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做的任务是介绍太和殿这一处景点,则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

  4.同学们再想一下,我们在学习《竹节人》时,如果你的阅读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这一任务,你在阅读时应仔细阅读哪些部分呢?

  5.教师再次小结:我们要仔细阅读的是与制作和操作这种玩具相关的部分,对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一部分,就可以粗略地浏览一下。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出示: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板书: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

  (一)看例子,仿写人物入迷的情景。

  1.请同学们分别阅读情景描写的三段文字,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2.指名同学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认识,说说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情景,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分别点评,点拨指导。

  (1)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群同学围观竹节人搏斗的情景。这段先写了地点,然后从围观者人数之多、动作、声音、注意力等方面,写出了围观者围观时的情景,从侧面写出了竹节人搏斗的诱惑,或者说玩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无穷的乐趣。

  (2)第二段文字描写的是座位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玩竹节人的情景,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是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出玩竹节人是多么有乐趣的事情。

  (3)第三段文字写的是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这段话中有对罗丹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还运用了想象和夸张。大量的细节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罗丹。

  4.教师总结:写人物入迷的情景,要写出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还可以用上夸张、想象。

  (板书: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5.出示:试着写一写人物入迷时的情景。

  (1)爸爸看电视或者看书入迷了……

  (2)两位老爷爷在大树下下棋入迷了……

  (3)美术老师画画入迷了……

  ……

  6.学生交换阅读,互相提提建议。

  (二)学习用序数词逐项说明理由的表达方法。

  1.学生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一段话,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的好处。

  2.分组交流讨论:你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你认为用这种方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3.教师检查,指导:

  (1)这段话讲的是人们认为的天体上的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作者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板书)的方式,把四个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了。

  (2)用这样的方式说明理由会使听众或读者觉得条理清晰,理由充分,说理性强,说服力大。(板书:说理)

  4.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选题中自选一个,用自己刚刚学到的方式讲出自己的理由。

  5.学生汇报,师生评价,主要评价依据:①是否用上了刚学到的方式;②理由是否充分,并且相互独立,与其他各项没有交叉或相容关系。

  三、日积月累

  (一)指导预习

  1.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春日》。

  (2)简介作者。(板书:朱熹)(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3.(板书:《春日》)解诗题。(“春日”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二)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出示:“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2.出示:“无边光景一时新”。

  光景:风光景物。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

  全句的意思:那里风光无限,刹那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3.出示:“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随意。识得:认识到。

  东风面:春天的面貌。我国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全句的意思:哪里都可以领略到春风的气息。

  4.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

  全句的意思: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三)欣赏诗句,体会意境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

  你能想象出作者当时看到的景致吗?(在春风的吹拂下,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四)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出示: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练习背诵。自由背,同桌背。

  四、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说理: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语文教案 篇5

  课题:遐想春天

  执教:刘改兰

  设计课时:1课时实施课时:1课时

  授课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各种事物的能力和大胆合理的想象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的探讨,培养学生互动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感受,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审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围绕一个中心,写出对春天的所见所闻。

  教学产出:

  1、仔细观察,把握住景物描写的中心;

  2、抓住重点,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

  3、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

  4、把你喜欢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运用到习作中。

  教学材料:

  PPT课件、朱自清《春》的视屏、儿歌《春天在哪里》的视屏、小红花。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名称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欢欣声音秀1、合上眼睛,深吸进去一口气,1、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慢慢地呼出来,静静地、仔细地听。

  春景图秀2、欣赏万物复苏春景图;2、播放收集到的春天图片。

  3、快乐感知,各抒己见。

  精彩题目秀4、以所见所闻为内容,设计题目。3、组织、引导。

  快乐小导游5、读、说。4、播放PPT课件,组织、范读。

  小游戏6、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想象春天美。5、组织、巡视。

  美文欣赏7、欣赏美文。6、播放PPT课件,并欣赏

  朱自清的《春》。

  8、明确习作要求。7、出示习作要求.

  小练笔9、以组为单位讨论并合作写一个8、组织、巡视、引导。

  有关春天的小片段。

  成果展示10、汇报交流。

  11、歌唱。9、感情升华,播放儿歌

  《春天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语: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能力培养点:

  赏析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学习描绘秋天的手法,背诵咏秋的名句。

  情感体验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生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七、布置作业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九、教学后记:

  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有效方式。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在区别中识字,了解前、后鼻韵母以及平、翘舌的不同读法,说好普通话。

  2 读内容丰富的句子,认识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感受其有效地增加语言的美感和表达力的表达效果。

  3 读《孝经》、《论语》中的语句,积累语言,并了解、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

  4 在阅读中了解成语的来历,理解故事内容,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积累成语。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区别中识字,读准字音。

  2 通过反复地朗读,感受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联系生活实际和插图,在体验中读、品、悟,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抓词抓句品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2 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读准字音,说好普通话。

  2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读中感悟,理解词句;语言训练,积累运用词句。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自由地反复读词,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默读思考: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4、全班交流小结:每小组内的两个词语都是音近词;第一组带点字前后鼻音不同;第二组带点字平翘舌音不同。

  5、以各种形式巩固读音:①分男女生读②游戏:听音辨词③齐读。

  6、列举其他类似的词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2.指名读、说:都使用了排比句式。

  3.再自由读,边读边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 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5. 教师辅导归纳小结排比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能有效地增加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如:第一句生动地表现了形态各异的菊花在秋风中热烈绽放的情态;第二句使用排比之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气势充沛,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6 .指导感情朗读。

  7.尝试说说排比句。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自由读句子,指名读,要求:读通顺、流利。

  2.再默读思考: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3.指导感情朗读。

  4.回想句子的意思,反复朗读,尝试背一背。

  5.交流其他《三字经》、《论语》中的语句。

  四.学习“成语故事”

  1 自由读文,说说成语《邯郸学步》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文中的那位燕国少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再读,说说文中的那位燕国少年可笑在哪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3 同桌之间再讲讲这个故事。 口语交际:欢迎你,朋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接待客人的礼仪;正确、有条理的表达。

  2 学会聆听、思考、质疑、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师生谈话交流中,明确交际内容、了解交际方法。

  2.在创设真实的情境中,分角色互动交流,初步掌握交际方法。

  3.再现交际情境,演、评结合,加强巩固交际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待人接物,文明热情、讲求礼仪。

  2.注重交流互动,增进情感,相互学习、促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讲求礼仪、清楚表达,让别人乐于接受自己的谈话内容。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交流,明确交际内容、了解交际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近期学校又有哪些新变化吗?

  2.学校的这些新变化可真不少,一定会吸引邻校的许多师生来参观的。为了到时候,更好的展现学校风貌,让他们来了有所收获。今天就让我们提前做个准备吧!假如今天邻校的师生代表就来到了咱们的学校参观,作为小主人的我们应该怎样接待这些客人呢?你会怎样向他们介绍学校和班级的情况呢?

  3.互动交流:

  ①待客时,热情文明,讲礼仪

  ②介绍表述时,正确、有条理

  ③客人质疑时,认真倾听、仔细作答。

  4.待客之道,在于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去想客人所需。为了更好地接待这些邻校朋友,现在,我们也来换位思考:假如我们到别校去参观,我们希望受到怎样的待遇呢?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

  5.互动交流:①态度谦逊、举止文明②仔细观察、认真聆听③善思会问,互动交流。

  二.真实交际,初步掌握交际方法。

  1 .同学们,咱们可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上啊!行动起来吧!

  2 .按要求分小组、分角色。

  3.到校园中进行真实交际。(师巡视辅导)

  三. 再现情境,演评结合,加强巩固交际方法.

  1.再次回到课堂,以竞赛的形式,分小组汇报真实交际的情况。

  2.再现情境,演评结合,加强巩固交际方法.

  3.评出并颁发最佳礼仪奖、最佳表述奖、最佳互动奖,将此次交际的影响引向深远。

  习作·家庭趣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练习写事过程中,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从细微中发现生活的乐趣,体会期间蕴藏着的细细密密的爱。

  2.叙述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3.能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趣”。

  4.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5.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回忆、搜集家里发生的趣事。

  2.互动交流,明确习作要求,梳理、选择搜集的素材。

  3.鉴赏范文,学习写作方法。

  4.独立习作,师巡视辅导。

  5.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注重家庭情感交流。

  教学重点:

  在练习写事过程中,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从细微中发现生活的乐趣,体会期间蕴藏着的细细密密的爱。

  2.叙述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3.能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趣”。

  教学难点:

  1.叙述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2.能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趣”。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开启思维。

  1 家是幸福的港湾,你爱你的家吗?举例说说。

  2 你家里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最令你难忘的是哪一件?

  3 组织交流,开阔思路。

  4 教师小结:发生在家中的事情很多很多,要更好地展现家庭趣事,就应选取最令你难忘的趣事来写。

  二、互动交流,梳理、选择搜集的素材。

  1 静静地思考一会儿,从搜集的素材中选取典型的事例与同桌谈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最能突出“趣”的事例去谈,指导想说几件事的学生,注意理清顺序,确定详略,有重点的讲)

  2 全班交流。

  三、鉴赏范文,学习表情达意的方法。

  1、听教师朗读优秀习作,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记叙趣事表达对家的爱的?

  2、互动交流。

  3、教师小结:①有详有略地叙述,突出“趣”。②通过家庭成员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趣”。③写真事,突出“趣”;抒真情,表达爱。

  四、独立习作,教师巡视辅导。

  第二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自评自改习作。

  2、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3、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4、针对某些典型情况,教师有目的讲评。

  5、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按要求,再次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学习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同学们自主识字的能力,不断扩大自主识字成果和经验的交流。

  2、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认识几种基本句式。

  3、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放手让同学们观察发现,交流讨论。

  2、先让同学们拼读生字,朗读韵语,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3、读学习伙伴的话,让同学们说泡、饱等6个字的特点

  4、认一认生字条中的生字,再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还可举出几个声旁是“包”的子,让同学们试着认一认{苞、胞、炮等}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记记

  {1}自由读

  {2}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3}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4}生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5}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讲解。

  {6}你记住了哪些词

  2、我会填

  {1}自由朗读,感受语气

  {2}填写标点符号

  {3}指导朗读,加深对这三种句式特点的认识。

  3、我会写

  {1}同学们自由看图,然后让同学们自由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引导同学们仔细听。

  {3}同学们评价

  {4}在此基础上,再给机会让同学们有条理地把几句话连起来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有条理。

  {5}把自己说的.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个课时

  一、“我会读”和“口语交际”

  1、老爷爷和小孙子有驴也不敢骑,这是怎么回事呢?自己读一读这则故事,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这个故事读给你同桌听听,比比看,谁读得更有意思。

  3、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议一议:你认为老爷爷应该听谁的?为什么?

  4、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如一人骑一会儿)

  5、如果遇到这种事,你会怎样做?

  6、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演一演好吗?听了人们的议论,爷孙俩后来会怎么做呢?把你编的故事也演一演。

  二、展示台(课前精心布置“展示台”)

  “识字交流站”

  “同学们字,有办法,课内学,课外集,互相交流进步大。”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识字交流站。

  1、把识字卡分别摆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中间,每人都教一教其他同学自己的卡片怎么读。

  2、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学习生字。

  3、自己练习读生字,每组推荐一位参加班级的竟赛。

  4、评选出“识字大王”。

  三、“故事会”

  1、最近,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多动脑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动脑筋的故事呢?讲给大家听一听。

  2、分组准备,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商量编一个故事,还可以加上一点动作边讲边演。

  3、在小组里讲一讲,再讲给大家听。

  4、评一评,谁的故事讲得最好?好在哪里?

  5、谁的故事不够好,哪些地方可以改一改?

  6、颁奖,评出故事大王以及优秀评论家。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求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教学重点、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啁啾(zhōu jiū)臆断(yì)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毋宁(wú)翌日(yì)

  愕然(è)窒息(zhì)宽宥(yu)

  笃信(dǔ)嗣后(sì)

  2.解释下列词语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后:〈书〉以后。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探究活动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又表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名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经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蟑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蟑发声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蟑的发声,充分表明蟑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五、迁移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六、小结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和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