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的主题是整理寓言故事,这一板块有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回顾自己学过的寓言故事,能进行简单的复述。二是明确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三是将寓言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三个方面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提升语文素养。“词句段运用”包括三部分,一是积累“AABC”和“ABAC”式的词语。二是积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三是学写通知这一应用文。这一板块从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体现了学习程度的由浅入深。“书写提示”列举了4个上下结构的字和4个左右结构的字。揭示了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成语,全部来源于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与本单元品味寓言的主题遥相呼应
教学目标:
本次语文园地学习可按照板块依次进行教学,注意每个版块内容难度方面的梯度上升特点,注重实践运用。
梯度上升特点:从整体上看,本次语文园地学习内容按照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段落这样的一种梯度上升的。从每个版块内容看,其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实践运用:1.“交流平台”的第三个环节是“读了寓言,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可以让学生再列举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来说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2.“书写提示”要求学生先看后写再对照,给与学生充足的书写时间。
交流平台
1.回顾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复述。
2.结合自身生活说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感悟出来的,又是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加以强化的。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整理能力,还能让学生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词句段运用
1.能正确掌握“AABC”和“ABAC”格式的词语特点,并能进行独立列举,如:“依依不舍”、“津津有味”、“无法无天”、“无影无踪”。
2. 积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使用。
3.了解通知这一应用文的书写规范,并能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写作。
书写提示:
1.了解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即在左右结构的字中,偏旁在左侧,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如“艳、植、睛”。上下结构的字,偏旁在上方,整个字要写得上小下大,如“霜、害、最”。
2. 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
3.养成先看后写再对照的写字习惯。
日积月累
1.能正确认读这9个成语,做到读准字音,读熟词语。
2.了解这些成语背后所隐含的寓言故事。
3..了解这些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会读会写这9个成语,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它们所指向的的寓言故事及其道理,这样学生知识的宽度无形中被拓展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能正确书写通知。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相关PPT。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搜集“日积月累”中9个成语所包含的寓言故事。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熟读精思,品读寓言
1.布置预习,自主回顾
回想一下自己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
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其中一两个进行思考。
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寓言故事能让你想到哪些生活中的人和事。
2.复述寓言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把寓言故事说清楚。
(1)教师先进性示范性复述,学生听。
例:《揠苗助长》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例子,想一想,要把寓言故事复述完整,需要哪些要素。
教师点拨:
古代——时间。宋人——人物。拔苗——事情。禾苗枯萎——结果。
如果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蕴含的道理。
学生归纳,复述寓言故事需要包括五部分: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
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教师应给予适当点拨引导
例;《叶公好龙》:叶公喜欢龙,家里到处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后,去拜访他。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这个故事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南辕北辙》: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买椟还珠》: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他用名贵的木材,雕了一只盒子.又用各种方法,把盒子装饰得很美观,使盒子散发出香味,然后把宝珠装进盒子。有个郑国人,看到这个装宝珠的盒子那么精美,就出高价买了去.把盒子留下却把宝珠还给亍那个珠宝商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主次分明,不能取舍不当,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学生在复述故事过程中,容易遗漏复述的五要素中的某个环节,而且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一定有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要进行及时跟进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对复述故事并不熟悉,因此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学生从中提取复述寓言所需要的五大要素,然后按照这五大要素复述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这样,学生能掌握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也能实现本版块的教学目标。】
3.联系实际
这些寓言故事能让自己想到生活中哪些人和事。
要完成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对寓言故事所反映的道理有着明确的认识,才能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二、聚沙成塔,积累词句
1.预习自学
根据以下词语特点,尝试再写两个。
源源不断 念念不忘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师生讨论交流自学成果,从中寻找规律
(1)类似词语举例
依依不舍 津津有味 恋恋不舍
无法无天 无影无踪 无缘无故
(2)观察词语格式,总结规律
诸如“源源不断”、“念念不忘”之类的成语,它们的两个字相同,后面是两个不同的字,这种结构组成的词语或成语叫做AABC类成语。
像“无忧无虑”、“无边无际”之类的成语,它们的第一、第三字一样,其他两字不一样,这样的成语叫做ABAC式成语。
【设计意图:学生有一定的词语积累,因此再写两个AABC和ABAC式的成语并不困难,所以学生能够在预习自学环节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总结这类成语的规律,对它们进行归纳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了。】
感受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熟教材中列举的两段文字,注意“噘”读为“juē”,“皱”读为“zhòu”。读第二段文字时尝试读出高兴的语气。
指名读第一段文字,提醒学生注意加点短语“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指导学生反复观察加点的短语,寻找特点。
嘴,眉头——身体的部位
噘,皱——动作
结论:这些短语都是由表示动作的词和表示身体的部位组成,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神态。
学生根据师生分析得出的结论,补写句子
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注意说话人物着急的语气。
例句:他睁大了眼睛,使劲摇了摇头:“你真是急死我了!”
【设计意图:在观察例句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加点的短语,目的是为了从中寻找特点,从而能够将要求补充的句子填写完整。】
(2)学生自学第二段文字,尝试寻找加点短语的特点。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读人们说的话,体会人们惊讶,高兴的心情。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和“高兴地叫起来”作对比。
总结:通过读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推测说话者当时的心情,才能填上合适的词语。
根据结论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设计意图:在观察例句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加点的短语,目的是为了从中寻找特点,从而能够将要求补充的句子填写完整。然后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段文字,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4.学写通知
(1)读通知,找一找,一份完整的通知由几部分构成
师生合作解析通知的组成部分
标题,正文,落款,时间
学生第一次接触通知这一类型的应用文,因此在这一环节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2)读通知的正文部分,想一想,通知的正文应由几部分组成?
星期四上午9点——表示时间
全体同学——被通知者
教学楼门前——地点
参加运动会开幕式——通知的事情
少先队大队部——落款(通知者)
4与7日——写通知的时间
在解析正文的过程中,教师应用严谨的语言对学生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接触应用文,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特别重要,因此教师要把通知的各部分组成用严谨的语言表述出来,才有利于学生理解。】
(3)按照通知的书写规范,根据课本要求写一份通知。
例: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通 知
3月3日(星期五)上午10点,请各班班长在一楼大厅领取本班同学新校服。
xxx小学
20xx年3月1日
例2:通知班上同学参观博物馆
通 知
4月10日(星期一)上午8点,请同学们在学校正门集合,坐车参观市博物馆。
xx小学
20xx年4月7日
第二课时
一、笔精墨妙,体验书法
1.预习自学
仔细观察“书写提示”列出的9个字,找出它们的偏旁,把偏旁和另外一部分作对比。
检查自学
明确每个汉字的偏旁
艳——“丰”字旁,静——“青”字旁,植——“木”字旁
霜——“雨”字头,睛——“目”字旁,害——“宀”
最——“日”字头,需——“雨”字头
3.师生合作找出这些汉字字形特点
(1)汉字各部分的占格情况
左右结构的字:偏旁占格少,另一部分占格多,例如:偏旁在左侧,整个字就要写得左窄右宽,比如“艳、植、睛”这三个字。
上下结构的字:同样是偏旁占格少,另一部分占格多,例如:偏旁在上方,就要写得上小下大,比如“霜、最”这两个字。
(2)找一找这些汉字主要由哪些笔画写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些汉字都是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但是这些笔画的长短是不同的。
(3)学生根据总结的书写规律和注意事项进行写字练习。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写好汉字。因此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些汉字的共同特点,这些共性就是书写这些汉字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只有明白了这些规律,才能完成呢既定目标。】
二、集腋成裘,感悟经典
1.自学预习
(1)借助拼音将“日积月累”中的9个成语读熟,做到读准字音。
(2)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这9个成语分别对应哪些寓言故事。
2.检验自学成果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好这些成语
邯(hán)郸(dān)学步 滥(làn)竽(yú)充数
自相矛(máo)盾(dùn) 杞(qǐ)人忧天
3.小组合作展示成果:交流搜集的寓言资料
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寓言,教师应进行及时的点拨指导。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故事讲的是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有个人想偷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比喻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终释疑惑。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一只青蛙生活在井里,它很快乐,但是它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所以孤陋寡闻,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杯弓蛇影:出自《风俗通义·怪神》: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郴听说杜宣生病后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
学生明确这9个成语蕴含的道理后,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对于从寓言故事所演化而来的成语,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2-3节,知道要爱劳动,自已能做的事自己做。
2、学会"奶、把、种",认识笔画"ㄋ"。
3、继续练习用"会"说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运用"会、把"两种句式,知道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
教学难点:"奶"的笔顺,及押韵的初步认识。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幻灯、投影、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语言快车:丁丁对妈妈说:"我会穿衣会洗脚。"
二、复习检查:
丁丁很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丁丁还会做哪些事?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17.别说我小(板书)
1.复习已学的3个生字,偏旁(指名读,再齐读一篇)
2.打开书本读第一节。讲:丁丁会做哪些事?
板书:我会穿衣会洗脚句式:我会()会()
三、学习课文。
1.(1)指名读第二节,其它小朋友认真听,有没有咬准字音。(评议)
(2)自己再读一遍,对照课本上的插图,想一想:
这一节讲谁会做哪些事?
(3)图文对照,请用"丁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一句话。
(4)这一节讲谁会做哪些事?(板书:会擦桌把地扫)
(5)比较jiao、sao韵母相同,读起来顺口
(6)出示句式:我会()把()。
(7)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我"指谁?"你"批谁?
(8)丁丁说这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的?谁来试试。
指导朗读,示范,再读。
(9)我们把丁丁说的两句话倒过来读读看,可以吗?
请你用上"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丁丁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事,我们也应该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冬冬又会做哪些事情呢?
2.轻轻读第三小节,看右边的插图,想冬冬会做哪些事?
(1)请你用"冬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一句话。
(2)冬冬会做哪些事呢?(板书:我会种花把小浇)
强调读音"种"用"种"扩词。
(3)这句话又是谁对谁说的?"我"指的谁?
(4)请你用"因为……所以……"把两层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冬冬真是个能干的孩子,小小年纪会种花,会浇水。
老师真佩服她,冬冬是怎么跟奶奶说的,指导朗读。
三、课间操
(1)我们把3节内容学完了,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自己可以配上动作试试看。
(2)同学读,几个同学表演。
四、句式训练
1.丁丁和冬冬会做的事情可真不少,我们看板书来说说:丁丁和冬冬会做哪些事。
(1)指名说(2)同桌说(3)变换名式说
2.你会做哪些事情呢?请你用上上面两个句式说一说。
3.这首诗歌写得很好,我们大家来把它接下去说说看。
比如,你对老师说,可以怎么说。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我们来找一找,我班哪些小朋友像丁丁和冬冬会做很多事。我们班许多小朋友平时都做得很好象周含赛,王文华等都能帮老师扫地、拖地板、分饭等,但有的小朋友做得还不够,在家还要父母替他穿衣、洗脸,我们应该向丁丁,冬冬学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
六、复习巩固生字,指导写生字。
1.识记新学的三个生字的字形
2.读词语
3.开火车组词
4.指导书写生字,"ㄋ
作业布置:田字格里写的生字,一个写四遍
板书设计:17.别说我小
我会()会()
我
我会()会()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
课后评析:总体感觉,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发挥得都比较好,练得也比较实,坚持一课一得,面向全体。但自己觉得总还有些遗憾,比如拓展训练不是很灵活。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8分钟5+3)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合作讨论(10=5+5)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青头的话,让学生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育学生要真心去帮助别人。
4.了解反刍现象。
教学重点:
1.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句子感受青头为了朋友不顾个人安危。
2.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蟋蟀和牛的图片、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你喜欢旅行吗?你到过哪里旅行?谁愿意向大家讲讲你的旅行故事?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趣又惊险的故事。板书课题。
3.读题,激疑。读了课题后,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它为什么要到牛肚子里去旅行?在牛肚子里旅行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
3.同桌对读,互相检查读书效果。
4.讨论交流: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5.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使你感触最深?再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词,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
2.认读生字词,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检查自学情况。
3.指导写字。相机指导:用“换一换”的方法可以记住“堆、怜、吞、眯”四个生字。重点指导:旅,右边部分共六笔,第三笔是“撇”,第四笔是“竖提”,不要将这两笔合为一笔。胃:上下结构,下部“月”的第一笔写成“竖”。
4.将自己从本课中积累的词语写入“我的词语库”。
四、再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红头和青头两只蟋蟀在草地上捉迷藏时,红头被牛吃进了肚子里,经历了一次惊险的旅行。这节课我们随同红头和青头再作一次旅行。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谁愿意把课文中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1)读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找出描写青头的'有关句子标记下来。
(3)读句子,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青头的动作和语言描写理解课文。青头的动作:蹦到牛身上、不顾疼痛爬起来大声喊,又跳到牛背上、爬到牛背上用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为了朋友,青头不顾个人的安危。)青头的语言:“躲过它的牙齿……吞到肚子里去”“不要怕,你会出来的……”“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青头教给红头脱险的方法,给红头鼓气,从精神上鼓励它,让它不害怕;青头知识丰富。当人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是战胜困难的力量。)
(4)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①自由试读。
②生生互评。
3.了解反刍现象。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反刍现象的认识。
(2)反刍:动物把粗粗咀嚼(jǔjué)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通常称倒嚼(dǎojiào)。牛、羊、鹿和骆驼都是反刍动物。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红头的紧张、着急的心情,读出青头的真诚、勇敢和沉着。
四、想象表演,深化理解。
1.想象: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后与青头还会说些什么?
2.讨论交流。
3.将自己想象的内容加上合适的动作把整个故事表演出来。
4.学习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的帮助是非常有用的。朋友之间应互相帮助,人人都离不开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要多交好朋友……)
五、课外延伸。
阅读、收集有趣又惊险的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感悟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了解名著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
4、了解精彩故事情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孙悟空战胜天兵天将被封为“齐天大圣”的经历,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视频 课 时:两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曲导入新课
2、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歌曲,看着这精彩的画面,我们都知道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内容?(西游记) 我们知道《西游记》里有许多人物,难么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呢?(学生各抒己见)
3、你们知道孙悟空有一个与天齐名的称号吗?(齐天大圣)你们知道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孙悟空成为齐天大圣的经过。
二、检查复习
1、读一读 调派 夸口 垂头丧气 神通广大擒拿 派遣 气势汹汹 蟠 桃
2、填空
他戴上( ),披上( ),手拿( ),带领猴兵猴将冲出门外,摆开了( )。
哪吒三太子六般兵器变作( ),孙悟空金箍棒变作( ),打来( ),打去( )。
三、初读课文
1、想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四、按照文章顺序深入学习课文
事情的起因
1、首先因为什么原因讨伐悟空?(悟空反下天庭)
2、孙悟空为什么反下天庭?(孙悟空嫌“弼马温”官小)
3、从中可以看出孙悟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非常勇敢,敢作敢为)
事情的经过
1、大战巨灵神(找学生分角色朗读)
①、在没有战斗之前,巨灵神是什么样的态度?(轻蔑、小看)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从语气喝道、喊道;从表情冷笑;从语言“弼马温”“妖猴”)相对孙悟空的态度是怎样的?(从语言:喝道;从表情:大怒;从语言:“毛神”)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悟空什么特点?(勇敢,不畏强势) ②我们从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孙悟空这些特点?
A、众猴向孙悟空报告一开口就是“祸事来了!祸事来了!”(对话很传神,显出了焦急和害怕),而孙悟空则回答说“把我的披甲拿来!”(话语简短有力,毫无惧色,显得胸有成竹)
B、他戴上紫金冠,披上黄金甲,手拿如意金箍棒,带领猴兵猴将冲出门外,摆开了阵势(孙悟空镇定,从容应对,且微风凛凛,体现了孙悟空的`特点)
③在战斗中孙悟空是什么态度(不慌不忙)结果巨灵神大败,和前面态度有什么不同(垂头丧气)
2、与哪吒大战(分角色朗读)
巨灵神败下来,人们一定不服气,因为他们都小看了孙悟空,于是哪吒迎战了孙悟空。
① 这一部分中哪吒和孙悟空各有什么神通?(三头六臂 六般兵器变化 吹毛唤兵 分身变化)
② 他们打了三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证明了什么?为什么哪吒最后输了呢?
③ 看两个人交战的场面(播放视频) 例:哪吒三太子六般兵器变作千千万万,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打来密如雨点,打去疾似流星(说明两个交战场面非常激烈)
④ 从孙悟空与哪吒大战中你能看到怎样的一个孙悟空呢?(神通广大 从容面对 镇定勇敢)
3、事情的结果(分角色朗读) 巨灵神(败阵回来) 哪 吒(回头逃走) 玉帝害怕,封为齐天大圣 李天王(大惊失色)
4、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孙悟空便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崇拜、喜爱,在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
五、思考总结
1、通过学习课文,请你总结一下文中还体现孙悟空其他哪些特点?(你觉得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在全剧中,还有哪些形象的孙悟空呢?(放视频)
六、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西游记》中哪些人物的特点呢?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08-03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精选】07-27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