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用数学教案1
学习目标:
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学习方法: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学习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如: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板书:8吨水10吨水
水费12.8元水费?元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引导提问:
A、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
B、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c、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②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X=12.8×10
X=
X=16答:略
(3)与算术解比较。
①检验答案是否一样。
②比较算理。算述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
板书:先算第吨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6×10=16(元)
(4)即时练习。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过程要求:
①用比例来解决。
②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③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12.8X=19.2×8
X=
X=12
或者:
16X=19.2×10
X=
X=12
1.教学例6。
(1)出示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
(2)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
每包本数×包数=每包本数×包数
(4)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
(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课堂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用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15页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四舍五人”的含义。
2.能运用“四舍五人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用近似数表示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用“四舍五人法”省略万或亿后面尾数,求出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与实际数值完全符合的数。如教室中有25张桌子,我们班24个男生,26个女生,像这些25、24、26都叫准确数。但在实际生活叶,有时我们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准确数。如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约是4149亿千克,世界人口约60亿,像这些都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用“四舍五人法”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知
1.明确“四舍五人法”
(1)自学课本一、二两自然段。
(2)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就是省略什么数?看什么位?怎样的情况采用五人法?四舍法呢?它们分别怎样操作?
2.教学例7,把下面各数四舍五人到万位。
(1)出示182300,指名读数。
(2)提问:这个数要四舍五人到万位,就是要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尾数的最高位是什么?
(3)操作:保留到万位,就是要省略尾数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看尾数的最高位千位,现在千位是2,比4小,所以把2300舍去,近似数就是18万。182300≈18万,强调“≈”的读写法。
(4)练习。784700≈()万94800≈()万
3.尝试改写2497300。
(1)引导观察万后面尾数的最高位是几?你认为该怎样求它的`近似数?
(2)反馈评讲2497300≈250万。
4.练习:297210≈()万2376500≈()万
5.观察例7,想想怎样求省略万后面尾数的近似数?归纳方法
(1)看被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
(2)比较,选用四舍法还是五人法。
(3)写出得数。
6.尝试练习例8。
把下面各数四舍五人到亿位。
8470000000460000000
学生先尝试练习,说说改写的思路,然后自己小结求省略亿后面尾数的近似数方法。
7.“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新知
1、试一试
396400≈()万2380000000≈()亿
2.练习:“练一练”第3J题。。...
(四)课堂总结
1.什么叫四舍五人法。
2.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主要看哪一位决定“舍”
还是“人”。
3.怎样写一个数的近似数?
(五)、作业:
用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例4主题图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出示例4。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 =4(元)
4×5 =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二、巩固练习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板书设计
12÷3=4(元) 4×5=20(元)
用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例3、做一做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 11-8= 8+3= 18-9=
13-7= 11-3= 18-9= 11-9=
15-8= 11-7= 8+7= 16-8=
15-6= 17-8= 16-7= 17-9=
14-6= 9+5= 13-4= 12-6=
13-6= 9+9= 11-2= 16-9=
12-7= 6+8= 15-9= 14-9=
二、 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
1、 出示例3情景图:
(1) 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 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 。
(3) 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 小组活动:
(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
(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
(3)教师巡视。
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三、练习:做一做
1、 出示情景图:
(1) 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 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
2、 学生小组活动。
3、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用数学教案5
教材内容:
本节课教学教科书第19的内容和20页做一做。
教材分析:
教材例3用一幅公园的情景图提供了许多数学信息,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最后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目的:
1、知识与能力:初步会从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并能自己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观察、想像、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仿、联想等学习方式,经历游戏过程,并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同伴的争议和评论形成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亲近数学,尝试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已知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9分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捉迷藏游戏。通过观看情境图,倾听发布的信息,产生联想,并由联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板书课题(用数学)
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
(1)什么是用数学?
(2)为什么要学习用数学?
(3)学习用数学这节课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能用到?
(4)学习这节课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1)你能说一说图上都说了些什么?
(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说呢?
(3)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怎样来提问呢?
(4)用加法计算怎样问呢?
(5)用减法计算又该怎样提问呢?
学生独立探究以上几个问题。
二、 解疑合探(19分钟)
1、再次看图并回答。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学生自愿回答,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2、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在13-6=7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求藏起来的人数的方法用总人数减捉住的人数。
3、出示丢手拍游戏。通过观察、倾听,思考信息组合与问题的提出。组内交流各自的信息组合角度和提出的问题,评论各种组合的正确性,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一是求总数;二、三是求部分。
玩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
(1)一共有多少人?8+6=14(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人?8-6=2(人)
4、出示踢球活动。通过观察和倾听,初步学习收集背景资料中的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独立地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还差几人没有到?并完整地解决问题。
5、小组讨论、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
学生口头解答所提问题。
6、反馈练习
观察课本p20的热闹的小河边。根据提出的3个问题,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然后组内交流、评议,也可自主选择交流伙伴。重点在于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开展先知帮后知活动,既可让先学会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也可以使弱一点的学生也有理解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列式:17-8=9(只)
草地上有15只小鹿,往山里跑了9只,还剩几只?列式:15-9=6(只)
老师请个别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巡视中注意进行个别辅导。
如河里有13条小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鱼?
13-7=6(条)
三、质疑再探(3分钟)
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你又产生了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预设问题
1、怎样能正确解答用数学的题目?
2、我们根据数学信息怎样才能提出数学问题?
3、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怎样问呢?
4、用减法计算的问题该怎样提问呢?
5、根据数学信息,怎样提出多种问题?
四、运用拓展(9分钟)
1.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
2、猜一猜,算一算。(练习四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说一说单位名称是什么?
每人写15个大字,乐乐还要写6个字,猜猜她写了几个?
每人写15个大字,明明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字?
3、想一想,算一算。(练习四的第1题)
老师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左边有7只兔,右边有8只兔;黑兔6只,白兔9只;一共有15只兔。
再引导学生选择两个相关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后汇报、交流。
4、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说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引导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玩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
(1)一共有多少人?
8+6=14(人)
答:一共有14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人?(人)
答:女同学比男同学多2人。
2、13个同学玩捉米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人?
13-6=7(人)
答:藏起来7人。
3、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16-9=7(人)
答:还有7人没来。
用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正确掌握测量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cm的含义,建立1c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⑴学生看图,第55页情境图。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⑵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同学们有办法吗?
⑶操作: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度。你有什么感觉?
⑷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看书55页。
2、教师介绍米尺。⑴认识米尺,1米的长度。
⑵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3、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观念
⑴小组活动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感受1米有多长?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⑵反馈:你知道了什么?
⑶用手指比划一下,1m大约有多长?
⑷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m?
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二、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学习例1。
小朋友还记得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的方法吗?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把结果填在书上。
⑴小组活动
⑵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课堂小结
三、课堂活动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填在表中。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
2、找一找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
⑴独立活动。
⑵小组活动
⑶反馈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用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灵活运用学过的解题策略,体会策略价值。
课时安排
7课时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
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
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学生
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让学生逢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追问:威慑么这道题假设全部买椅子而不是假设全部买桌子?
(4)为了计算方便,要根据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合理选择假设。运用假设策略时,怎样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假设也
很重要。
(5)让学生自主进行检验。
(6)反思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一第1题。
独立完成,同桌互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提问:根据填充里的想法,这道题可以怎样假设?还可以怎样假设?
独立完成解答,指名板演。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用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相信经过大量的重复实验后得到的频率值确实可以作为随机事件每次发生的机会的估计值,体会随机事件中所隐含着的确定性内涵。
2.使学生知道,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且在相同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个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频率与机会的关系。
难点:如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教学准备数枚相同的图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已经知道:实验是估计机会大小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某事件出现的频率,当频率值逐渐稳定时,这个值就可以作为我们对该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
实际上,在前面的问题中,即使不做实验,也可以设法预先推测出事件发生的机会,为什么还要花大量时间去进行实验呢?
下面让我们看另一类问题:
一枚图钉被抛起后钉尖触地的机会有多大?
二、分组实验
1.两个学生一个小组,一人抛掷,一人记录
每个小组抛掷40次,记录出现钉尖触地的频数
教师负责把各小组的结果登录在黑板上
2.然后把每小组的结果合起来,分别计算抛掷80次、 120次、 160次、 200次、 240次、 180次、 320次、 360次、 400次、 480次、 520次、 560次后出现钉尖触地的频数及频率
3.列出统计表,绘制折线图
4.根据实验结果估计一下钉尖触地的机会是百分之几?
5.课本第105页表15.2.1和图15.2.2是一位同学在抛掷图钉的实验中画的统计表和折线图。这与你实验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三、深入思考
如果两个小组使用的是两种不同形状的图钉,那么这两种图钉钉尖触地的机会相同吗?
能把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合起来进行实验吗?
四、概括小结
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
1.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如,以同样的方式抛掷同一种图钉。
2.在相同的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每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五、用心观察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那么,总共要做多少次实验才认为得到的结果比较可靠呢?
观察课本第105页表15.2.1和图15.2.2 。
当实验进行到多少次以后,所得频率值就趋于平稳了?
( 小结:实验到频率值较稳定时,结果比较可靠。这个频率值也就可以作为这个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值。 )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107页练习第1 、 2题。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帮你解决的?
注意: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
八、布置作业
1 、课本第108页习题15.2第2题
2 、课本第106页做一做
2 、数字之积为奇数与偶数的机会
用数学教案9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为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相关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平行线、四边形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其中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2对、
(2)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弄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线所截、也就是说,在辨别这些角之前,要弄清哪一条直线是截线,哪两条直线是被截线、
(3)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两旁找内错角、要结合图形,熟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特点,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4)在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应当沿着角的边将图形补全,或者把多余的线暂时略去,找到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进而确定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
三、教法建议
1、上节课讨论了两条直线相交以后所形成的四个角,这一节课是进一步讨论三条直线相交后所形成的八个角,所以在教课过程,要运用基本图形结构将所学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向学生展示、
2、在讲三线八角概念时,一定要细致地分析、顾名思义,把握住两个关键的环节,“三条线与一条线”,尽量给出变式的图形,让学生分辨清楚、
3、这节课虽然不涉及两条直线平行后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问题,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平行线的图形让学生见到,对下一步的学习很有好处,例如,平行四形中的内错角,学生开始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在这一课时中,出现这个基本图形,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例题口答“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讨论评价、变式练习、回授、
2、学生学法:主动思考,相互研讨,自我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生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二)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疑点
正确理解新概念、
(四)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一组练习创设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引入新课、
2、通过学生阅读书本,教师设问引导,练习巩固讲授新课、
3、通过师生互答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线八角”,并能在图形中进行辨识、
(二)整体感知
以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指导阅读、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学习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与∠3,∠2与∠4是什么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如图,∠1与∠2,∠l与∠4是什么角?它们有什么关系?
3、如图,三条直线 AB 、CD 、EF 交于一点 O ,则图中有几对对顶角,有几对邻补角?
4、如图,三条直线 AB 、CD 、EF 两两相交,则图中有几对对项角,有几对邻补角?
5、三条直线相交除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其他相交的情形吗?
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复合投影片1,在(1、2题的)图上添加一条直线 CD ,使 CD 与EF相交于某一点(如图),直线 AB 、CD 都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 AB 、CD 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这样图中就构成八个角,在这八个角中,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前面已经学过,今天,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板书】 2.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法说明】通过复合投影片演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产生过程,并从演示过程中看到,这些角也是与相交线有关系的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相交线的又一种情况、认识事物间是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
尝试指导,学习新知
1、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7页例题前的内容、
2、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1)同位角:∠4和∠8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
(2)内错角:∠3和∠5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内错角吗?
(3)同旁内角:∠4和∠5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分内角吗?
(4)同位角和同分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这三类角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对上述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学生间互相评议、
4、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所发表的意见进行评判,归纳总结、
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因此在“三线八角”的图形中的主线是截线,抓住了截线,再利用图形结构特征( F 、Z 、U )判断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深化教学重点,使学生看书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增加讨论的深度,教师最后评价可以统一学生的观点,学生在议议评评的过程中明理、增智,培养了能力、
投影显示(投影片2)
例题?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l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2)如果∠1=∠4,那么∠1和∠2相等吗?∠1和∠3互补吗?为什么?
[教法说明]例题较简单,让学生口答,回答“为什么”只要求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把主要根据说出来,讲明道理即可,不必太规范,等学习证明时再严格训练、
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投影显示(投影片3)
【教法说明】本题是对简单变式图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第2题指明第三条直线是 c ,即 a 和 b 被 c 所截,如 c 和 a 被占所截,则结果截然不同,因此遇到题目先分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栽,这是解题的关键和前提、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本组练习是由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找出构成它们的“三线”,或是由“三线八角”图形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两者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三个步骤,一看角的顶点;二看角的边;三看角的方位、这“三看”又离不开主线——截线的确定,让学生知道:无论图形的位置怎样变动,图形多么复杂,都要以截线为主线(不变),去解决万变的图形,另外遇到较复杂的图形,也可以从分解图形入手,把复杂图形化为若干个基本图形、如第2题由已知条件结合所求部分,对各个小题分别分解图形如下: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学生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对找这一类的同位角,找这一类的内错角,找这一类的同旁内角有一定困难,为此安排本组选择题,有利于突破难点,第2题中学生对 C 、D 两个图形易混淆,要加强对比以便解决教学疑点。第3题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的3对同旁内角。另外本组练习也为后面的练习打基础。
投影显示(投影片6)
【教法说明】本组题目是上组题的延伸,再次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解决此类题常常因考虑不全面而丢解,要使学生养成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第2题以裁线为标准分类求解,分别把 AB 、BD 、EF 看成是截线找三类角,这样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四)总结、扩展
1、本节研究了一条直线分别和两条直线相交,所得八个角的位置关系,掌握辨别这些角位置关系的关键是分清哪条线是截线,哪些线是被截直线,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只要抓住三线中的主线——截线,就能正确识别这三类角、
2、相交直线
3、教师指着图中的一条被截直线,问:“这条直线绕着与截线着与截线的交点旋转,当同位角相等时,两条被截直线是什么关系?”
【教法说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强了知识问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最后用是合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预习,寻找答案。系统性,最后用悬念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书预习,寻找答案。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72页B组第4题、
【教法说明】课本练习穿插在课堂练习中完成,故只留一道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探究,提高学生思维广度
作业答案
4、答:(1)设 E 是 BC 延长线上的一点,∠ A 与∠ ACD 、∠ ACE 是内错角,它们分别是由直线 AB 、CD 被直线 AC 截成的和直线 AB 、BE 被直线 AC 截成的。
(2)∠ B 与∠ DCE 、∠ ACE 是同位有,它们分别是由直线 AB 、CD 被直线 BE 截成的和直线 AB 、AC 被直线 BE 截成的。
用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3页例题,试一试,第73页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2.使学生学会9的乘法口诀,并能初步背诵,学会用口诀正确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北京有一件什么大事吗?......对了,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学校决定选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星星队,参加奥运的开幕活动,想参加吗?那就要认真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好学生。”“这是学校设计的队形图,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
二、初步感知,了解规律
1.出示星星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排有多少颗星星?是几个9?(板书:1个9)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问中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这节课的学习。
除了星星,你还从图上观察到什么?
一排有几个格子?一排星星比一排格子少一个(板书:比l0少1是9)。小结:1个9,比l0少l,是9。
2.提问:二排共有多少颗星星,是求几个几?(板书:2个9)2个9比20少几呢?你怎么想?是多少?(板书:比20少2,是18)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如果要求这里3行、4行、5行、6行......9行共有多少颗星星你会用这种方法算一算吗?请同学们打开书本82页,完成这个表格。
(1)学生填写。(2)汇报。
4、求1个9,用乘法怎么表示?求2个9呢?我们来开火车完成它。(开火车完成乘法算式)
二、编制口诀
1.看到这些乘法算式,你觉得还缺点什么?口诀。(板书:9的乘法口诀)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帮九编编口诀吗?
2.学生独立编口诀,填写书上83页的口诀。(找个学生说说他编的口口诀)
3.说说其中几句口诀表示的意思,全班读一读。
4.你觉得哪一句口诀最难记?有什么办法解决?
三、找规律、记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找找口诀中的小秘密,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帮我们记住这些口诀?汇报。
2、用手势记口诀。背一背。
其实用手也可以帮我们记口诀,想不想学?我们就来看看怎样用手势表示九的乘法口诀。详细介绍一九、二九、三九,接下去的由学生自己看着屏幕摆一摆。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下这些口诀。敢和老师对口令吗?
四、口诀的运用
1.出示试一试。
同学们学得真棒,你能用刚才的口诀算算这几道题吗?想一想用哪一句口诀。(请一个同学口算,并说各用哪一句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都用了同一句口诀,可是你知道乘法和除法用口诀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吗?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三组题,让学生说说想怎样计算,横着还是竖着?为什么?学生练习。(请三个同学起来回答,全班订正,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抢答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我们的'好朋友小熊碰上了问题,谁能帮帮它?原来小熊的问题是要选背口诀,然后说出这句口诀计算的算式。(四人小组先完成口诀,再开火车说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列车来到2008年,我们都去北京参加奥运,可是怎么去呢?飞机和火车。坐飞机,从广州到北京大约是2小时。坐火车的时间是飞机的9倍,你知道火车要多长时间吗?你会选择哪一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6、生活中的应用
去过北京吗?夏天还是冬天?北京的冬天可冷了,湖面上都结满了冰。我们去外地游玩通常要了解那个地方的天气。用什么方法可以预知全国的天气呢?古时候的人们没有天气预报,知道他们用什么吗?用9的乘法口诀,奇怪吧?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还记得一年级时语文书里学的九九歌吗?古时候人们就用它来计算冬天的日子,冬至那天表示冬天来了,人们开始数九来预知冬天天气的变化。
原来9的乘法口诀还有这样的用处。你学会了吗?
五、小结
谁来说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学会了什么?
用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4-56页,P57页课堂活动第1、2、3题,P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直尺、纸杯、小棍(1cm)、吸管。
教学重点:
建立1c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会以cm作单位掌握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光明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双槐树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宽度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宽,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厂长课桌应做多宽吗? 你准备选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
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
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
学生自由量后汇报:课桌大约有2枝铅笔长,大约有3拃长,大约比2个笔盒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38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
2、导入揭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直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火柴盒长4厘米,墨水盒长7厘米,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1、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
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课件闪烁0刻度) 。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板:单位: 厘米 cm)
2、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
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长度)
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 请小朋友们从纸杯里拿出1cm长的小棍感受。
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板书:1厘米)
在自己尺子上找到这一段。 写厘米时,直接用字母cm 表示。(板书:1cm)
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厘米长,从2到3也是1厘米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小手指一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拉链头长大约是1厘米。牙齿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手机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
3、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厘米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等大约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大致长度,与同桌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估一估看谁准确点。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课件演示例2:如何量铅笔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的宽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宽,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厂长。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课件出示)
1、填空出示教科书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量法是否正确。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
五、总结
师:孩子们,我们这节课量的吸管的长度,以及你们铅笔的长度,橡皮的长度,这些物体长还是短?(短)。
师:对了,我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做工具?(直尺)。用什么作单位?(厘米)。但如果要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以及我们操场的长该用什么工具去测量,又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这个等孩子们以后学了更多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六、板书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单位: 厘米 cm
1厘米 1cm
用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9页例6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1、开火车学生做5以内的乘法口算练习。
2、出示练习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4+4+4+42+2+25+5+5+5+53+3
[设计意图]复习相关的旧知,为用乘法解决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正准备盖房子呢。他们请来了力气最大的小象,帮他们运送木头,你们看他们来了!
2、引导观察主题图,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从图上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解决问题,这位同学提出了“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这个问题大家能够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各组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2+2+2=6(根)
3×2=6(根)2×3=6(根)
5、教师小结,刚才在解决“一共有多少根木料?”的问题时,有的同学是按以前学过的.加法来解决的,还有的根据乘法的大意一,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思考方法,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进步成长。
三、巩固练习
1、课本59页《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课本60页1~3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
四、拓展性练习
1、填一填,再写出乘法算式。
2、1副手套有2只,5副手套有□只。□×□
3、1颗五角星有5个角,3颗五角星有□个角。□×□
4、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4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5、1个笼子里有3只小鸟,4个笼子里有□只小鸟。□×□
a)图中有几个□?请你写出算式。
b)把1、2、3、4、5、6、7、8这八个数填在下面的□里。
□+□+□+□=18□+□+□+□=18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他们自主发展的机会。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用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用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74页例1、例2,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初步理解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能初步理解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学具: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例1情景图。动物王国举行篮球比赛,小兔高高兴兴地推着4筐篮球出来了。这时小松鼠也来了,他问小兔子:“一共拿来了多少个球?”
2、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4×8=32
3、森林之王老虎说:“请小兔把这32个篮球平均分给4个比赛队,算一算每队分多少个篮球?”
⑴反馈。算式怎样列?32除以4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还可以怎样算?
板书:32÷4=8四八三十二
4、森林之王老虎又说:“请小兔把这32个篮球,每8个篮球分给一个队,算一算可以分多少个队?”
⑴反馈。算式怎样列?32除以8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还可以怎样算?
板书:32÷8=4四八三十二
5、你们和小兔子一起学习,解决了3个问题,写出了3个算式,比一比,想一想这3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⑴小组讨论。
⑵反馈。
⑶你能举出一个例吗?
总结除法的试商方法。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
⑴看图,说出商品的价钱。
⑵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叙述时语言完整)并列出算式,板书算式18÷3=
......
⑶怎样求出商?
小组活动。
反馈
⑷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75页课堂活动1题。
说一说3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看图说说图意,小组交流。
反馈情况。
2、书上76页课堂活动2题。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反馈情况。
五、课堂小结
用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的“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练习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同学们,鹿老师组织了一个旅游团要到大森林里去游玩。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坐上我们的小火车,准备出发了。(放音乐;火车开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律动)
出示课件:美丽的大森林。
师:瞧,美丽的大森林到了,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今天小动物们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去他们中间玩,你们谁想去呀?
生:……(争先恐后地说想去)。
师:这么多同学喜欢数学呀,小动物们可是要请你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问题呢,(出示课题:用数学)你们能行吗?
生:行。
师:我们先去看看草坪上的`小动物都有什么问题呀?(课件拉近第一幅画面,并演示)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原来有9只小鹿在吃草,后来走了3只。 (课件出示:大括号和9只)
师:那你能帮助小鹿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草地上还剩几只鹿? (课件出示:?只)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谁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先请你们集中五人的力量分小组研究一下。研究完以后,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然后进行汇报和订正。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研究的结果?
生:我们组列的算式是:9—3=6,草地上还剩6只鹿。
师:谁有问题要问他们?(引导学生提问题)。
生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生解答:因为原来草地上有9只小鹿,跑了3只,求草地上还有几只就是求还剩几只。这 3只小鹿是从9只里面跑掉的,所以用从9只里面去掉3只,就是剩下的6只。
生提问:9-3为什么等于6?
生解答:因为9能分成3和6。或因为3+6等于9,所以9-3=6。
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帮助小鹿解决了问题,你们数学学得真好。老师真是太高兴了。
过渡:看着这幅画面,你还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看草地上的蘑菇)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生提问: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右边有几个?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解答:8-6=2。
生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解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左边的6个就是右边的2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2.生提问: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左边有几个?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解答:8-2=6。
生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解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右边的2个就是左边的6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3.生提问:左边有6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师:你发现的问题真好,同学们听清楚了吗?我们再请他说一遍,好吗?
(生说,课件依次出示:6只,大括号,?只)
师:这个问题我们请同学们分小组来解决,好吗?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提要求:要说清楚你们小组采用的是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怎样列的算式。
生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加法,因为这个问题得求总数,我们只要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2个合起来就行了,所以用加法。列的算式是:6+2=8。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就看了一幅画面,你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还想出了这么好的方法来解决,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去河边看一看,好吗?
二、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课件出示鸭子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结:大家帮助小鸭子解决了问题,听它们在谢你们呢?(课件演示鸭子叫)
课件演示声音:小鸭子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还有问题呢?
师:这是谁的声音呀?(课件出示猴子图)原来是小树林里的猴子们等急了,你们能解决猴子们的问题吗?自己完成。
学生写出算式,然后集体订正。
三、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一)做题小竞赛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呀?
生:想。
师:这次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数一数我们周围一共有几块小黑板?(5块)在每块小黑板的后面都有一幅小动物图,给你十分钟时间,看明白图后,就直接写算式,咱们比一比在十分钟的时间里谁解决的问题最多?
学生独立做题。
集体订正。(指名直接说算式,集体判断,最后挑出一个题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对全做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帮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它们非常感谢大家,还特意交给我5颗智慧星,让我奖给同学们,你们高兴吗?请组长们上来领奖吧。这次旅游结束了,你们想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学生随意说。(教师相继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教育)
让我们开启小火车回家吧。
(二)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第13、1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订正。最后集体订正。
(三)请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学生随意说。
四、课堂总结
师:数学知识真重要呀,他能帮我们解决这么多实际问题,我们一定要学好它。
【用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