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8 08:58:1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我所了解的大海”。书中的提示语分成3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第3自然段则提示了了解介绍大海的途径和方法。

  设计理念: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内容与方向作适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调动内存——同伴互动——教师点拨”的交互式学习中,为学生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调动经验、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亲近大海、亲近自然的思想情感。

  2、能就一个或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思。

  3、能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尊重、理解对方,并能就同学发言的内容作合理的补充。

  4、能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在交际中,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有序表达,合理补充。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读诗文、看图片、看电视、上网络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了解大海;教师制作介绍大海各个方面的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书中的大海

  板书:大海

  1、导入:一提到大海,我们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一幅壮美的画面。大海给了文人墨客无尽的灵感,汇聚成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佳作。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关于大海的或者提到了大海的文章呢?

  2、指名来说说有哪些文章。

  3、说说作家笔下的大海都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篇文章中感受到的?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是从哪个方面来介绍大海的。

  预设:浩瀚的形象、变幻的海面、海中的物种、丰富的物产、对海的感悟、海边的生活……

  [通过回顾过去学过的关于大海的文章,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下一步介绍大海作好铺垫。在回顾的过程中,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大海,使接下来的.表达更具条理性。]

  二、眼中的大海

  1、过渡:同学们说的都是作家们的个人感受。我们今天要亲自感受一下大海的魅力,来谈谈“我所了解的大海”。

  板书补充完整课题:我所了解的大海

  2、老师知道同学们一定急不可耐,想说了。不忙,我们先来看一组关于大海的风光图,看看你从中看到了怎样的大海,先来谈谈我们眼中的大海。如果你也找了大海的图片,也可以结合起来介绍。

  板书:眼中的大海

  老师分组播放“大海图”。(每组图都是先一张张播放,再组合在一起复现一次。)

  第1组:关于“海滩”的图

  第2组:关于“海面”的图

  第3组:关于“海里”的图

  第4组:关于“海底”的图

  3、同学们,刚才老师向大家播放了4组图片,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分成4组吗?(按地点分成了4组)

  谁能就一组中的某一张或几张图来说一说你们看到了怎样的大海?争取把你看到的说具体说形象。自己先准备准备吧。

  学生准备。

  4、指名交流,学生可以随机补充、听后评价。

  老师随机板书4个方位,并评价学生的介绍中哪里说得较详细、较具体,并提示用了哪些好词。

  [通过图片的分组展示,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同时也了解介绍事物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介绍,这样更有条理。其次,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老师随机评价学生的介绍是否具体,是否用了优美的语句,旨在引导学生要通过规范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事物说“活”。]

  三、我们与大海

  1、过渡:大海有种种的魅力,我们人类与大海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同学们,你们曾亲自接触过大海吗?你们曾读到过有关人与大海的故事吗?来,就让我们互相分享一下吧。

  2、请同学4人一小组,相互讲讲自己在海边的经历或搜集到的有关大海的动人故事。提出要求:要把这个故事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说得有顺序、有条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参与个别组的交流,随机作指导。

  3、集体交流,教师点评,学生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梳理,点评说话是否有序。

  板书:快乐的回忆、沉痛的记忆、感人的故事等。

  [在开放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讨论、表达的意识与积极性。教师的指导,使学生的表达尽量规范化。]

  四、心中的大海

  1、过渡:一幅幅画面,一幕幕情景,一个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同学。老师有一个想法,如果说我们把大海比作一个人,你觉得在你的心目中他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想一想,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出示媒体

  (1)我觉得大海是一个的人,因为。

  (2)因为,所以我觉得大海是一个的人。

  2、交流表达,教师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预设:胸襟宽阔、温柔可亲、个性十足、无私付出……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大海,希望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对大海的理解能更深刻、更透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2、能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聊聊自己身边认识的人,把你熟悉的这个人介绍给大家。

  2、相互交流,激发兴趣。

  孩子们,有的人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人天真顽皮,活泼可爱;有的人倔强、爱哭、爱闹;有的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人勇敢正直;有的人勤劳简朴,还有的人幽默风趣……那么,你要介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3、今天,我们就把你熟悉的这个人写下来。教师板书题目:(板书: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习作的学习中。

  二、出示词语,选定题目。

  (出示课件)

  小书虫乐天派智多星

  运动健将故事大王幽默王子

  热心肠昆虫迷小问号

  1、看了上面的词语,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起他(她)?

  预设:看到了“热心肠”,我想到了我的同桌;

  预设:看到了“昆虫迷”,我想到了我的表哥,他特别喜欢昆虫,在家里养了各种各样的昆虫。

  设计意图:

  出示词语,引导学生确定题目,为习作打下基础。

  2、给你的作文选择一个题目,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

  如“我们班的.昆虫迷”“故事大王张小乐”……

  三、明确任务,选材构思。

  1、明确要求。(出示课件)

  (1)自己读读本次习作的要求。

  (2)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总结归纳本次习作的要求。

  ①写熟悉的人。

  ②语句要通顺。

  ③通过一件事或人物的一系列行为来写。

  ④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的人是你身边的人,可以选择一件事来写,这件事必须真实,不能凭空捏造,这件事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也可以通过人物的一系列行为来写,认真观察在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具体行为,写下来。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展示习作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这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他(她)的什么事例或哪些行为?

  3、集体交流。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评议和引导,有的学生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板书:抓住人物特点写)

  (2)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着重指导学生在写人物时要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丰富人物形象,丰富自己的表达。并接着板书: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语言。

  四、学生习作,下笔成文。

  起草动笔。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开始自己的习作。

  2、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优秀作文的旁边作标记,争取对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

  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请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修改。

  3、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

  设计意图:

  写作后,再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耐心。

  六、与人分享,交流乐趣。

  1、将自己的作文读给所写的人,或者爸爸妈妈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通过一件具体的事,

  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品味《我一无所求》中所体现的爱与美,感受本诗恬静的意境,体会抒情主人公满足的心境,理解本诗“和谐”的主题

  2、了解本诗含蓄、优美,用词讲究,意境轻柔的特点,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特色

  学习重点:

  品味《我一无所求》中所体现的爱与美,感受外国诗歌的特色

  学习难点:

  体会抒情主人公满足的心境,理解本诗“和谐”的主题

  学习策略: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了解本诗歌的特点,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特色。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是现代印度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也是现代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诗歌,后教师作出诵读指导,再引导学生感知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本诗体现了抒情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看起来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诗人对所爱的人一往情深却一无所求的心意;诗歌含蓄、优美,用词讲究,意境轻柔。

  四、研习课文。

  1.“我一无所求”的标题为编者所加,你认为加合理吗?

  用“我一无所求”作为标题很好。全诗表达了对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的崇尚和追求,也是诗人对纯真、和谐的人生的崇尚和追求的诗化。“我一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求”,而是更突出了追求的唯一、执着。如此看来,以“我一无所求”为题,更好凸现了诗人的创作倾向与诗作的主题。 2.诗的第一节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这一节描绘了热带黎明、空气湿润、薄雾浮在空气中、榕树下一个勤劳的女子在挤牛奶的景象,蕴涵诗人对生命的满足,表达了超然的恬静和淡定。

  3.“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几句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效果如何?

  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语汇,不仅真切呈现了黎明时的情景,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很好折射出了“我”内在情感。

  4.诗歌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一幕生活小景,发生于乡间恬静的榕树下--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飘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飞着。就在这样的情景中,“我”提着空桶子,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的图画,那诗中有没有描绘动态的景观,请找出来?

  远处,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汲水的女人从河边走来,水瓶里发出汩汩的声响。这是动态的景观。

  小结:动态也罢,静态也罢,这里只有客观的描摹而没有主观的诉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是无需用言语的,一切自有一种和谐的空气流溢于四周。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当诗人的感情移位于大自然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就莫不充溢着爱意。

  4.“我没有走近你”在诗歌中重复两次,请分析其“重复”的原因?

  泰戈尔的诗歌着重刻画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我没有走近你”两次在诗中重复,更是凸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主题。

  五、诵读诗歌、加深理解。

  六、课堂小结。

  《我一无所求》,乍一看似乎在向某一位清晨挤奶的姑娘表明着心意,事实上表达的却是一种宗教的情绪。这种从有限到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美的信仰集中表现在《我一无所求》的精神追求中,其最终的满足和归宿都是美的体验。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静的自然景观

  我一无所求 满足、恬静、和谐

  动的人的景观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本节课通过一个游戏让学生生成手为什么这么灵活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寻找答案,再让学生对答案进行猜测,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采用多种材料,设计多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设计了让学生猜箱子中的物品和信封中的物品这两个活动,体验手的感觉功能。期望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手的灵巧跟手的关节、褶皱、大拇指等构造密不可开,认识手具有感觉功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手的一些基本构造,认识手的灵活与关节、褶皱、大拇指等构造密不可开,认识手具有感觉功能。 2、设计简单的实验,运用多种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和个性的培养。关注体验活动后的感受,学会关爱身边的残疾人,激发学生对自身的探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认识手的基本知识,了解手的构造和手的灵巧有关。 难点:小组的合作学习,自选实验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教学准备 玩具、吸管、胶带、空管、剪刀、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你们会玩吗?谁愿意和老师来一个比赛。【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再加上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且缓解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是一个以手为主的游戏,从而比较顺利的引出了观察的对象。】 我们刚才做游戏时用到了什么?我们用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情?你们的手真灵巧!【通过询问手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手的兴趣。老师着重表扬了手的灵巧性,为学生生成[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个问题作一个铺垫。因为整个科学探索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的,学生有了手为什么这么灵巧?的困惑,才能形成对手的关节、褶皱、大拇指等构造的探索研究。引导出有价值、有探索意义、有利于课堂开展的问题,对后面教学活动的展开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往往生成的问题较多,但符合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很少,所以设计了一些隐藏的铺垫。】

  (二)观察手的构造: 现在我们用灵巧的手做几只小动物。你们对自己这双灵巧的小手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手为什么这么灵巧?)【再次让学生用灵巧的手做几只小动物。让灵巧这个词语浮在学生的脑海中。随后把〈你们对自己这双灵巧的小手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生成一个感兴趣并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手为什么这么灵巧?在教学询问中,第一个学生就生成类似的问题:手为什么这么不灵巧?随后出现了,手为什么有五个手指?手上为什么长毛?手为什么这么灵巧?也随之生成。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在他的内心中就产生了一种寻找的欲望,在欲望的引导下观察就有了目的,学生往往能发现平时没有留意的东西,观察的收获会更多。】我们可以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出示课题《观察手》,我们以前观察过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 下面我们就带着(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个问题和刚才大家说的方法,进行观察,开始。当活动很难开展时,出示友情提示:跟手上的什么东西有关?学生进行活动。【在我第一次试教中,由于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个问题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比较大无从入手,冷却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他们的参与性不高。后来,我设置了一个小的问题提示给学生--跟手上的什么东西有关,学生观察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兴趣也有了。】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板书学生的回答,引入研究关节、皱褶及大拇指的作用。(手这么灵巧跟什么有关:大脑、骨头、关节、皱皱的皮肤等)教师演示,重点认识关节。【由学生发现的东西随机引入对关节、褶皱及大拇指的观察。】

  (三)体验手指的关节、褶皱及大拇指的作用。 1、 认识手指的关节: ①请一位学生演示关节的位置,数关节的个数。 ②你认为关节有什么作用?没有关节行不行?怎么证明?【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行与不行两种可能性和证实想法的渴望】 ③小组讨论一下,能用桌上的哪些材料来证明。【科学活动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层次开发思维。新课程强调学生开发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验证和体验活动中,提供了多种材料给学生使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在知识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使潜在目标也相应完成。】 ④真聪明,我们就用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来做一做,看看有什么感受?学生分组体验。 ⑤谁来说说自己的感觉? 我们再到手上找一找还跟什么东西有关? 2、认识褶皱: ①关节处的皮肤和其他地方的皮肤有什么不同? ②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它褶皱。你认为褶皱有什么作用? ③大家可以玩一玩桌上的吸管,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④同学们确实观察得很仔细。手上没有褶皱行不行?怎么证明? ⑤那怎样做我们手上没有这个褶皱呢?好,下面我们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来证明褶皱的作用,开始。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体验活动。 ⑥怎么样?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3、认识大拇指: ① 出示大拇指图。它叫什么名字? ② 大拇指和另外四个手指的长法有什么不同? ③ 既然大拇指长得这么特别,那它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呢?如果没有大拇指,手还会那么灵活吗? ④ 怎么证明? ⑤ 我们来试试看,看看没有了大拇指还能不能灵活地去使用剪刀和笔。开始。学生操作。 ⑥ 汇报表演,说说感受。没有了大拇指,的确很不方便。但是有的残疾人失去的不仅仅是大拇指,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他们? 4、体验活动小结: 我们已经做了好几个游戏,老师觉得大家有点累了,现在休息一下,顺便想一想“手为什么这么灵巧?”其实,手的灵巧同手的每一处构造都有关系。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进行研究。

  (四)认识手的感觉功能。 手的灵巧不仅体现在能灵活地运动,它还有其他功能你们想不想知道?想知道的人请坐好。 1、老师箱子里有些好东西?谁能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 2、你你感觉它像什么?为什么?把苹果送给学生以作奖励。【以实物作为奖励,可以使学生在内心形成对科学活动课的另一个推动力,并给他美好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3、让学生找出香蕉,奖励。 4、手能感觉物体的什么? 5、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手的本领。每个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闭上眼睛摸摸信封,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开始。 6、请打开信封看一看,猜对得请举手

  (五)课外延伸 今天,大家玩得开不开心?老师现在有一个开心的任务,想不想知道?回到家里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一下和我们的手有什么不同。好不好?【整个课堂活动的开展一直吸引着学生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激发兴趣,在愉快气氛中体验成功。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于是在新课引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剪刀、石头、布”。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再加上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交流中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保持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在班级中形成愉快的气氛。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认识手的灵活与关节、褶皱、大拇指等构造密不可开的证明和体验。活动要求学生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们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材料,硬纸张、胶带、空管、剪刀、纸带。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学生们想出的办法绝大多数都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为学生们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证明褶皱的过程中学生就用空管比作手指。师:什么证明?生:管子没有褶皱不能动有褶皱就能动。师:什么加?生:割一个口子。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材料是重要的教学用具,关系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建构主义主张科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在逻辑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教学,因此我特别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受(体会)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了多个有充足探索空间的活动,让学生尽量发挥创造潜能。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知识建构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的收获。在整个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识结构)强加给学生。

  并且每个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中,通过交流讨论,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又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不同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 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手的探究活动展开,我在第一个活动中先让学生对老师的假设,没有关节行不行进行猜想,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行与不行两种可能性和证实想法的渴望。

  再让学生用桌上的哪些材料来证明,于是学生们尝试着筛选老师提供的硬纸张、胶带、空管、剪刀、纸带等材料进行验证活动。整个探索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材料去思考关节与手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收获。明确了科学探索的形式,先生成想法再用各种方式验证想法。在实践操作中材料有些有用有些没有用,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繁衍(yǎn)迁徙(xǐ)譬如(pì)小憩(qì)栖息(qī)遨游(áo)惭愧(kuì)冥思遐想(xiá)觅食(mì)搓捻(cuō niǎn)花团锦簇(cù)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深层研读

  1、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做了哪些事?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复述老师的事迹。

  2、再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的文字;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3、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4、海伦凯勒的成功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她本人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请再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作者本人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

  明确:

  ⑴海伦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也无法用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关于这一点,本文描述:“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这种性格,即使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后,也时有表现:“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这些都是急于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反应,文中十分形象地展示了这一阶段的心灵历程:“朋友,你可曾独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光明!快给我光明!”

  ⑵但她毕竟是一个求知欲极强、悟性极高、感情丰富的孩子。“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doll)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在学习过程中,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着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着事物。这样,她能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⑶海伦不仅对知识总是怀着这种新奇的感受,对大自然也格外敏感。“在这里,我明白了大自然施与人类的恩惠,我懂得了阳光雨露如何使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我懂得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栖息。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即使在给自然的恐吓之下,仍然细心地体验着这个自然世界的另一面。在美好的春光中,她更是热切地体察和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即使是爬树被擦破了皮,仍然“有一种美妙的感觉”。

  ⑷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急于运用,历尽艰辛,总是感到“无比美妙”。因为她能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进行无限美妙的想像”。对“爱”的困惑,反复追问,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仍执著痴想,“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直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小结:海伦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可以说,她虽是一位盲人,但她的心灵比常人敏感而丰富,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

  5、文中有一句话指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请找出这句话并理解“再塑生命”这一标题深刻的含义。

  明确: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莎莉文老师。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文章的标题为《再塑生命》,它的深刻的含义是: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⑴“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⑵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本文以“再塑生命”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五、品味语言

  莎莉文小姐以她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她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感情──隽永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植于海伦的心田。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如果有三天视力的话,首先想长时间地凝视着莎莉文老师的脸。在写这篇文章时文笔优美,充满了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在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努力创设情景和氛围,让学生在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学习目标】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建之,倡导自主识字,提升独立识字的能力。

  2、会写书、发等6个字,学习养成规范、认真书写的习惯。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和它们的特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祖国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火车的.知识。

  【学习难点】

  生字的识记,汉字的规范书写。积极地质疑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建之,能自主识字,提升自己独立识字的能力。

  3、会规范、认真地书写名等6个字。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能力的提升,良好书写习惯地养成。

  〖学习难点

  生字的识记,汉字地规范书写。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看图说话,导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几位新朋友,如果你认识他们就有礼貌地和他们大哥招呼吧!

  课件出示形态各异的火车。学生看图有礼貌地打招呼。

  2、他们要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他们的故事。

  板书出示课题:33 火车的故事

  你能读读故事的题目吗?学生认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利用形态各异的火车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导孩子学会有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发展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案 篇8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A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读课文,想象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不同景象,找出造成大瀑布悲剧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老师今天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花圈,准备把它送给一条大瀑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课题:大瀑布的葬礼。齐读课题。

  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看到课题,你是不是有什么疑问?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读完课文后,是不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读书?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思考)

  回到课文中,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看能不能解决你的疑问。

  2、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直奔重点,体会情感

  1、提示学生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根据提示再读课文。

  2、概括20世纪80年代大瀑布的状况和人们的态度。

  (瀑布雄伟壮观,人们流连忘返)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提示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

  3、汇报几年后的大瀑布的状况。

  对比前后两次描写大瀑布景象的不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说说面对大瀑布的悲剧,人们的反映。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

  (1)交流。

  (2)体会关联词“……而且……再加上……”,并用这个联系词概括大瀑布悲剧的原因。

  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让我们穿越隧道回到总统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如果你是菲格雷特,你会说些什么?

  2、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六自然段。(重点)

  2、指导看图,描述迪拜风光。

  3、理解新词,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沙漠环境,说出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重点)

  4、知道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要爱护绿色植物。

  二、教学过程:

  (一)了解绿洲、沙漠,引发疑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引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沙漠中的绿洲指的是哪个国家?

  3、阿联酋到处——(引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音乐

  (二)出示多幅图(配乐):这里的环境如何?(板书:良好、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1、出示课文的题头图。

  2、站在迪拜接头,你看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说说。

  (1)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说:街道、草坪、高楼、公园

  (2)指名连起来按方位顺序说。

  3、如此良好的环境,如此美丽的绿洲,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建设出来的?(板书:恶劣)

  (1)理解词意。

  (2)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些词语或句子来说明?

  (3)交流:引导学生用文中词语说话:这里的水______,这里的土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可出示图片,理解咸而板结和不毛之地)(板书:咸而板结、不毛之地)

  (4)出示句子,(原来……不毛之地)指导朗读。

  4、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和空气。这里的土、水不适宜种植。那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星罗棋布的绿洲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辛勤培植。

  1、还是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阿联酋人民行动的句子。

  2、交流:生读句子,出示文字。

  (1)找找,这段文字中表示人们动作的词语。

  (2)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理解并说话:这里的水________,他们__________。这里的土________,他们______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______,他们_________。

  4、你有什么感受? (克服艰苦困难的决心很大)

  5、练习朗读,齐读。

  阿联酋人们花费了人力、物力来培植花草,(板书:辛勤培植)所以,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引读开头一句。(可适当添加花费代价的资料)

  (四)学习四—六自然段,体会精心侍弄。

  1、过渡:花草在辛勤培植之后,还需要精心侍弄。(板书精心侍弄)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四—六自然段,想想:阿联酋人民在干什么?

  2、交流:浇水

  (1)“地下不是有自来水管,还需要浇水?”

  (2)情景:你们是花草树木,一天下来,身上落上了许多的灰尘,加上风沙,现在你最想干什么?我就是园林工人,“扑——扑”(教师作浇水的动作)。雨雾从空中洒下来,你们的身上淋的干干净净。

  (3)采访这朵小花,你感到怎样?所以你开得——?(小树,小草)

  3、出示“霎时……”指导读出高兴的心情。

  4、园林工人为什么也笑了呀?(体会他的自豪)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珍惜、爱护。

  1、绿洲的'形成,离不开阿联酋人民的辛勤培植,离不开园林工人的精心侍弄,更与每一个人分不开。

  2、读读第二自然段,概括:珍惜、爱护

  3、齐读有关句子。

  (六)总结。

  1、阿联酋人民为什么会如此珍惜爱护花草树木?(来之不易,环境的重要)

  2、出示: 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1)说话: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用“有了……才……”说话。(提示:看到、闻到、听到、呼吸到、心情……)

  (2)齐读: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3、(音乐)阿联酋人们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能辛勤培育、精心侍弄、珍惜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才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

  4、每次学完课文,我们总有许多感受,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可以是对阿联酋人们,可以是对自己)

  5、让我们永远记住阿拉伯朋友说的这句话,(再读)。让我们与绿树、鲜花和小草为伴,生活更美好。

  (七)板书:

  19、沙漠中的绿洲

  (恶劣) (良好)

  咸而板结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阳 鲜花遍地

  辛勤培植

  精心侍弄

  珍惜爱护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节社坏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及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几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入。

  1、谈话。

  2、师板书“变”,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变”组词。

  二、组织活动。

  1、看一看。

  (1)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在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2)小组内交流:注意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有无被忽略的现象,看一看谁的发现最新奇。

  2、找一找。

  (1)在我们生变发生这么多的变化,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变化表现出来呢?

  (2)根据反映的问起收集资料,选择好方式。

  3、说一说。

  (1)我向同学们报告:XX(如电视、笔、住房)的变化。

  (2)我朗诵收集的诗歌 。(3)评价: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点评最得当?

  4、写一写。(见习作指导)

  第二课时

  一、指导审题。

  1、通过题目,同学们看出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本次作文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二、看变化—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

  出示:新旧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说变化—开拓思路,引吐真情。

  四、写变化—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11-19

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11-21

语文教案11-21

语文教案11-23

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