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09 16:26:23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能用排列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重点难点

  1.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讲解法尝试法

  操作过程

  板书设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例1.从小到大,顺次写出几个6的倍数和几个9的倍数,找出6和9公有的倍数,最小的`一个公倍数是几?

  6的倍数有:6、12、18、24、36、42......

  9的倍数有:9、18、27、36、45、54......

  6和9公有的倍数有:18、36......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8

  用图表示如下:

  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的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活动:预计时间()分钟

  学生活动;预计时间()分钟

  一. 准备题

  1.什么叫约数?什么叫倍数?

  2.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倍数?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有没有最大的倍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

  2.学生尝试

  6的倍数有:6、16、18、24、30、36、42、......

  9的倍数有:9、18、27、36、45、......

  6和9公有的倍数有:18、36......

  3.教师讲评:也可以用图来表示:

  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的公倍数

  4.引导学生归纳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三.练一练:

  1.第1题填在书上。

  2.第2、3两题

  3.独立练习:第4、5题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口答

  1.学生读题

  2.尝试: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3.先理解图意,再填入公倍数。

  1.指名说说

  2.把书上的发现告诉同学。

  3.看书上写的是不是与我们发现的相同?

  4.想一想:

  (1)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2)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

  1.学生填在书上。

  2.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找倍数和公倍数的方法相同。

  不同点:第2题前3个括号里要有省略号;第3题前3个括号里不该填上省略号。

  四.总结后做目标检测。

  延伸练习

  作业册70页

  反馈与矫正

  目标达成情况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5页例7。

  教学目标

  通过例7的学习,学会除数“五人”后,用接近整百数试商,出现初商过小,通过进行调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里最大能填几?(投影出示)

  200×()<936400×()<335

  300×()<1208700×()<4238

  500×()<2764600×()<5041

  2.练习

  (1)指名板演,其余自练,然后校对、纠正。

  (2)第一、二小题用什么方法试商?第三小题与前两题有什么不同,3.导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板书:除数接近整百数的`除法(二)。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7。

  (1)如果我们把板演题③的除数改成386,你会试商吗,怎么试?为什么?(一生板演,其余草稿本中自练)

  板书:1158÷386=3

  3860

  商2小改商3

  (2)1158里面有几个400?能商2吗?为什么商偏小?

  (3)3个386还是3个400?为什么?

  强调:确定商后,商必须与原数相乘。

  (4)启发归纳:除数接近整百数的除法,运用“四舍五人”法来试商,由于“五入”除数增大,商就容易过小,对商就要进行调整。

  (板书:小大》

  (5)指导学生看书,把疑问提出来共同解决。

  2.试一试。

  579÷193=3818÷476

  3.议一议“五人”试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1)说说把除数看做什么数试商。

  (2)计算。抽生板演、校对、讲评。

  2.下面各题初商对吗?为什么?请在()里定商。(投影出示)

  576

  ()()()

  3.课本“练一练”第3题。

  (1)同桌互说,把除数看做几百试商?

  (2)学生练习、校对、讲评。

  (3)仔细观察,什么情况下初商容易偏小?

  (四)小结

  请同学们再来说说,用“五人”法试商,商容易过小,为什么?怎么调商?

  (用“五人”法试商,把除数看大,会出现初商过小;我们可以把商调大“再商)

  (五)课外作业

  《作业本》第21页(二十一)。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指名说一说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新课准备。

  教师:“大家还记得上节课的例题是什么吗?”(花布每米3.5元,求买5米要用多少元?)教师板书题目。

  同学们,还记得是怎样计算的吗?(3.5×5)

  教师:“这道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应该怎样想?”(已知单价和数量,要求总价用乘法计算,)教师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例2的前半部分)。

  教师把上节课复习中的例1改成例2。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这道题里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你能用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说一说吗?“让两名学生回答。

  “这道题和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还能像例1那样用加法计算吗?”(不能)

  那么,根据什么来确定计算方法呢?教师可以用手势指一下“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式,启发学生说出根据这个关系式确定用乘法算。

  教师;“这道题里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什么?单价是每米3.5元,数量分别是要买0.5米和0.82米,总价是要求的)

  “要求买、0.5米和0.82米布各用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这两个乘法算式中乘数0.5和0.82都是小数,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呢?还能像例1那样‘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吗?”(不能。)

  提问:“0.5米相当于1米的几分之几?”(十分之五)

  “那么,3.5×0.5是什么意思?”(求3.5的十分之五。)

  “0.82米相当于1米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八十二)

  “那么,3.5×0.82是什么意思?”(求3.5的百分之八十二)

  教师:“同学们能根据这两个乘法算式,说一说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吗?”(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

  “如果乘数的小数位数是三位呢?四位呢?”(就是求千分之几、万分之几。)

  “那么,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应该怎样概括呢?”学生先讨论在回答。

  2、教学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例2的后半部分)。

  教学3.5×0.5的计算方法。

  教师:“现在我们学习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上节课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时,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的乘法进行计算的。在3.5×0.5中,被乘数和乘数都含有小数位,能不能把这个式子也转化成整数乘法呢?”(能)

  “用什么方法转化呢?”(把被乘数和乘数都扩大。)

  “3.5转化成什么数?”

  “扩大了多少倍?”(10倍。)教师用彩色粉笔画从3.5到35的箭头,并在箭头上标明“扩大10倍”。

  “0.5转化成什么数?”(5。)教师板书:5

  “扩大了多少倍?‘’(10倍)教师用彩色粉笔画从0.5到5的箭头,并在箭头上标明”扩大10倍“。

  “整数乘法的积是多少?”教师板书:195

  但要注意最后积的写法,应该先点小数点,然后再把小数末尾的0划掉。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适当讨论,得出: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教师:“同学们能总结一下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例1和例2的计算过程。

  “那么,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怎样概括呢?”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教科书第86页上的法则。

  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4.基本练习。

  做教科书第86页法则下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5题。

  第(1)题,教师先问学生,让学生独立列式。

  第(2)题,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帮助。

  2.做练习二十的第6题。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可以让学生在判断出积的小数位数之后,在每栏因数的下面写出积的小数位数。集体订正时,可以采用同座位的同学互相检查的方式。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错了。

  3.做练习二十的第7题的前两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4.做练习二十的第8题。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写得比较快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二十的第7题的后四道题,第9题。

  教学设计:由于本课知识学生自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但在总结规律时,让学生自己总结,以锻炼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课后附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主动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说明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在操作、交流、反馈等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能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主动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说明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各类统计表(图)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谈话导入

  创造情景,使学生很快融入学习中,并自然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作为班级的一员,同学们在这个温暖的集体中一起学习、生活、游戏,共同健康成长。你们中间,有的已经是相处三年多的老同学了,相处最短的也有一年多了。那么,你知道自己班同学的哪些情况呢?你还想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吗?

  学生发言。(身高、体重、生日、年龄、喜欢的颜色、季节、1分钟跳绳、踢毽情况、喜欢的老师、兴趣小组活动等)

  认真听讲

  互相交流

  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交流:身高、体重、生日、年龄、喜欢的颜色、季节、1分钟跳绳、踢毽情况、喜欢的老师、兴趣小组活动等)

  实践活动

  课堂总结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主动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说明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通过活动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整理、巩固、发展知识。

  小结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选择其中的几个方面来统计一下,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我们自己”。

  二、实践活动

  1、探究方法,统计身高体重。

  (1)、首先我们来看看最能直观反映同学们身体特征的两个方面:身高和体重。(出示卡片)

  我们要统计分析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该如何收集数据比较好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班同学的身高该在怎样的'范围内整理?

  (最矮——最高)

  请小组长拿出身高表,先填写好高度范围,然后完成小组内的统计。

  (2)、体重情况的统计方法与身高类似,我们也把范围确定一下。

  同学们能自己完成吗?(学生完成)

  2、小组比赛,完成其他方面的统计。

  小组长负责,注意合作方式。

  每完成一张表格,注意核对小组人数,然后上交。

  比一比,哪一组能获“非常默契大奖”!(小组排名)

  体重:范围(最轻——最重)

  年龄:范围(最小——最大)

  1分钟踢毽:范围(最少——最多)

  1分钟跳绳:范围(最少——最多)

  生日:四个季度

  喜欢的季节:春夏秋冬

  喜欢的颜色:赤(红)、橙、黄、绿、青、蓝、紫、白、黑

  3、汇总全班同学某一方面的信息,制成一张统计表或统计图。

  按排名顺序进行选择,然后合作完成,准备交流。

  4、展示交流、颁奖。

  从统计表(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些什么?

  四()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四()班同学体重情况统计表

  四()班同学1分钟踢毽情况统计表

  四()班同学1分钟跳绳情况统计表

  四()班同学年龄情况统计图

  四()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图

  四()班同学喜欢的季节情况统计图

  四()班同学喜欢的颜色情况统计图

  三、课堂小结

  今天的活动给你什么收获?

  (先在小组里收集,再在全班汇总。既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活动效率。)

  思考:我们班同学的身高该在怎样的范围内整理?

  请小组长拿出身高表,先填写好高度范围,然后完成小组内的统计。

  独立完成

  小组比赛,完成其他方面的统计。

  小组长负责,注意合作方式。

  比一比,哪一组能获“非常默契大奖”

  按排名顺序进行选择,然后合作完成,准备交流。

  展示交流、颁奖。

  从统计表(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些什么?

  互相说说

  教学过程中,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所以造成一部分内容来不及解决。这种现象有待于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改正,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板书设计:了解我们自己

  (板书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登封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

  3.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用小棒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将我们课前准备好的四组不同长度的小棒拿出来,同桌两个相互合作,看看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哪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2.小组汇报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为什么有的能摆成,有的`却摆不成呢?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实验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全班交流

  (1)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呢?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组1:三根长度不相同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2:两边长度加起来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3:…………

  根据学生回答,举出反例:引导学生辨析,逐步完善学生认识,达成共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2)这边的各组小棒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呢?(强调“任意两边的和”)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祝贺你们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们自豪地再说一遍这个结论。

  (三)看书巩固自己看教材第27页的内容

  (四)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2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样走?有哪几条路线?在这两条路线中,走哪条路线最近?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

  集中分析,总结汇报

  3.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课本28页练一练第3,4小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低级单位名数与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名数之间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根据要求写出小数的近似数,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再取它的近似数。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及其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单名数和复名数,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再取它的近似数。

  小数的'意义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知识的学习。由于学生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时容易混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位数、影响小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涉及到进率和化法、聚法等知识,学生经常会产生错误,所以这两个小节是本单元的难点。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计数单位和它的分类。

  2、使学生知疲乏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海参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名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过去这几个学期你们学习的都是整数,上一单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小数。

  同学们有没有见过小数?大家说一说。

  师: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例如:商品标价都是用小数表示的,用米尺量布,量了几次不到1米长的一段,应用分米、厘米来量,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小数应用很广。

  怎样的数是小数呢?我们今天来学习。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米尺,提问:1米有几分米?有几厘米?有几毫米?

  (1)1分米是米,写成小数是0.1米;3分米是米,怎样写成小数?(0.3米)9分米是()米,怎样写成小数?(0.9)

  (2)1厘米是米,写成小数是0.01米;4厘米是米,怎样写成小数?(0.04米)18厘米是()米,怎样写成小数?(0.18米)

  (3)1毫米是米,写成小数是0.001米;16毫米是()米,写成小数是()米;284毫米是()米,写成小数是()米。

  2、归纳小数的意义。上面的0.30.9表示十分之一几,0.040.18表示百分之几,0.0160.284表示千分之几。这种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3、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4、读出下列小数:7.40.85150.036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读小数的方法:

  出示读数的方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的读法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做零),小数点读做“点”,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3)试一试,读出下列各数。

  0.81.624.378.095

  5、写出下列小数。

  四点三八三十点六零点零七二九十二点五零一

  (1)学生自练,指名板演。

  (2)校对,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3)出示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做“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5、试一试:写出下列各数。

  五点零七四十点零八九点六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做些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把下列分数用小数表示出来

  2、读出下列各数:

  0.83.252.091.0060.80539.578800.001606.06

  3、写出下列各小数

  二点八零点五四十点零七二零点一二六三九点零五

  三千点零零二五百零五点零零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素数与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会将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先向大家介绍一个世界数学史上著名的猜想。

  课件播放:哥德巴赫是200多年前德国的数学家,他提出了一个伟大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的和。另一个大数学家欧拉又补充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虽然人们知道这一猜想是正确的,但一直没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数学家们把这一猜想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洞、陈景润先后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陈景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被公认为是最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和证明方面最好的成果。

  提问: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是素数等问题)

  谈话:大家想知道什么样的数是素数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素数)

  [评析:通过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有关史料,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素数的概念上,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的欲望。同时,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与魅力,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 设疑引探,自主建构

  1. 操作感受。

  谈话: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用2个、3个、4个、6个、7个、11个、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拼出的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

  引导:仔细观察拼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

  提问:为什么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呢?(2、3、7或11只有两个因数,而4、6或12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

  [评析: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验环节的设计,能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主发现自然数因数个数的特点,初步感知素数和合数的概念。]

  2. 分类建构。

  谈话: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1~20,并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将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你把这些数分成了几类?是哪几类?(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只有两个因数的;一类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1只有一个因数,分为一类)

  提问: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两个因数分别是1和它本身)

  提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因数)

  再问:为什么把1单独分为一类?(1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它只有1个因数)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把自然数分成了三类,并总结出了这三类数的不同特点,那么,它们分别叫什么数呢?打开课本第78页,把例题认真地读一读,填一填,并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本之后,师生共同揭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补充板书:和合数),同时明确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提问:在2~20各数中,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

  [评析:让学生写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接着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素数和合数的特点。自学课本,既及时准确地揭示了素数和合数的概念,又为学生进一步清晰和修正已经形成的概念提供了机会。]

  3. 交流质疑。

  谈话:关于素数和合数,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素数有多少个?最小的素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有最大的素数或合数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引导学生交流和探索,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 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找出21、23、29的所有因数,再写出这三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判断这三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并说明理由。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划一划,再说一说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练习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 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 举例检验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素数,再回过头看一看哥德巴赫猜想(出示哥德巴赫猜想),你认为这个猜想正确吗?你能举几个例子检验一下吗?

  学生举例检验。

  谈话: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只是至今还没有人能从理论上完全证明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人能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之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评析: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和检验哥德巴赫猜想,既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总评]

  在典型的数学背景材料中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本节课的设计,教师独具匠心地把素数与合数的教学置于数学文化的背景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的开始,为学生呈现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背景材料,这是一个200多年来诸多数学家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中国的数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数学的奇妙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这一情境中素数的概念学生还不了解,解开素数的奥秘自然地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课的结尾,再一次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例检验猜想的正确性,使课的首尾呈呼应之势。同时,通过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探索数学奥秘的理想,体现了教师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关注。

  在有效的探索活动中逐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中,教师寓素数与合数的概念于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长方形的种数之间的关系,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数的因数上来;接着,通过写出1~20的所有因数,并根据各个数因数的个数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共同点;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数学思考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年级数学教案9

  (一)单元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以两个小学生参观建筑工地的所闻所见为素材,引起学生对角与三角形的认识的学习。以此为素材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点:

  (1)三角形在建筑领域中应用的比较广泛。

  三角形在建筑业中应用的非常广泛,比如说房顶的大梁,大桥上的拉索,体育馆、飞机场的顶棚支架,铲车、吊车的脚手架等,到处都有三角形。因此,我们选择了建筑工地为素材,应该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2)启迪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教材设计了两个参观的孩子,将整个单元串在了一起。通过2个孩子的对话,不仅引出对角与三角形认识的学习。而且还能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要像情景图中的小学生一样,树立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的意识。

  2、情境串

  (二)单元知识分析

  (三)单元信息窗解读

  (三)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由于本单元主要是概念教学,且概念比较多,所以重点也比较多。

  ?角的度量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之所以确定这三点作为教学重点,一是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和学习使用量角器,难度比较大,量角和画角的教学如果不到位的话,则必为后续学习埋下隐患;二是三角形的分类是以后学习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三是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过程是体现“归纳推理”、割补等数学方法目标的过程,因此,不能忽视。以上三个重点处理好了,其他的概念就已能够迎刃而解了]

  难点:

  ?角的度量

  ?三角形内角和推导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四)单元主要编写特色

  本单元除了秉承青版教材的其他特色外,还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色:

  1、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按照这一理念,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比如:第一个活动,用拉一拉框架的方法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第二个活动,用搭一搭木条的方法,认识三角形的意义;第三个活动,通过先剪一剪,再分一分,然后再量一量的活动,给三角形分类;第四个活动是用先量一量,再拼一拼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一个活动是用摆一摆、量一量的方法探索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这些活动的创设,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在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图形之间的关系,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单元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链接青版四下40页),除了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外,还与五边形等图形相比较,这一点是其他教材无法比拟的。苏教版在教学此部分内容时,是这样编排的:(连接苏教四下25页)(人教版四下81页)与我们的教材相比,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数学方法的渗透都要逊色得多。

  信息窗1(32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为“挖掘机施工现场”。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参观挖掘机施工现场的场景。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只有一条:铲斗臂上各种类型的角。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进一步认识角(平角、周角的初步认识及角的意义的概括)(2)角的度量(认识和使用量角器)和角的分类(3)角的画法。

  3.教学建议

  (1)区别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关系

  第一次接触平角、周角,学生从感官上总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很难区分图形上那点微弱的区别。在这里教师最好能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题目(比如说:你能说说平角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吗?或者画一些图形,其中有的是直线、也有是平角、有的是周角,也有射线或其他图形,让学生去辨析),引导学生从概念的本质和直观图形两个方面真正理解其意义。

  (2)测量不同方向的角的度数是难点,教学时要浓墨重彩

  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线,在度量角的大小时,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学生很不容易掌握,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让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实验,多练习,切实突破难点。

  (3)角的画法不能忽视

  我们经常说教材是一种平面媒体,那么,它就一定有它的局限性,虽然教材在学习角的画法这一内容时,试图用几个箭头体现出画角的流程,但是还是不够清楚,所以教学时,教师要示范演示或者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画角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白画角的步骤到底都有哪些,要先画......再......然后在画......

  4.注意的问题

  (1)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认识周角、平角及量角、画角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活动的角、三角板、量角器等都是本节课必备的用品);在量角器的认识教学环节中,有条件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的呈现出1度的角。让学生直观地认识“1度”的含义。另外,教学用量角器量角、画角时,有条老师,最好能用实物投影仪或其他媒体向学生展示交流和反馈过程。

  (2)注意操作的有效性:适时、适度、适量。

  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动手操作只有与数学思维有机结合,才有价值,否则你的操作活动就会成为一种摆设,或者是一个形式上点缀。动手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其思维的提升,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要适时、适度、适量,才能充分体现其有效性。

  (3)备好操作材料。

  5、自主练习

  38页第9题39页第13、14、15题课外实践

  信息窗2(40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为“塔吊施工现场”。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参观塔吊施工现场的场景。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只有一条: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三角形的认识和特性(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4)三角形三边长度间的关系。

  3.策略建议

  (1)灵活处理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

  前面在谈到本单元教学他色的时候说过,本信息窗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完成对所有概念的学习。这些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特别用拉一拉的活动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及用拼一拼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活动非常有必要。拉一拉让加深了孩子们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体验),拼一拼,比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更有说服力,因为量角器的测量是有误差的,而用拼一拼的.方法来证明既科学又直观。有些活动,我们可以根据你的学生的实际,来灵活的处理,比如,第二个操作活动,用木条搭三角形方法说明三角形有三条边,起点有点低,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已经接触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已成为不争的真理,用不着再搭一搭,因此这个活动必要性不大。第三个活动,给三角形分类,先让学生动手剪,然后再分类,这个剪的必要性也不是太大因为通过剪来感受三个角的具体有多大,也不是太合适。可以直接给孩子一些三角形去分,就可以了。

  (2)在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定理时,要注意向学生渗透“归纳推理”的方法。

  在小学乃至初中,学生接触的推理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简单地讲,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法。归纳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数学里的许多公式、定理等都是靠归纳法发现的。因此,归纳法常被认为是发现真理的重要方法。如:教材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就运用了归纳法。见教材43页,在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呈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3个角度数的和。另一种是用撕拼的方法把一个三角形的3个角拼在一起,从拼成的是平角,得出3个角的度数和的度数。不管用什么方法,教材都是列举了所有类型的三角形(即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通过验证知道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的内角也是180度,最后归纳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教材的这种编写意图,教师要注意向学生渗透,使学生体验归纳推理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高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动手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标准》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学43页这个红点时。这里的动手操作环节不能省略,因为学生对“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是没有经验基础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亲自动手围,亲身去体验,再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反思,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逐步抽象出结论。我们经常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着的三句话来说明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里,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让学生动手围一围是很有必要的。要说明一点的是,探索所用的小棒要长短、粗细都要适度。(要有两根小棒加起来短于第三根的,也有大于第三根的)以保操作的有效性和结论的准确性。(比如说你准备的小棒的长度,没有两根的长度加起来的和比第三根小棒短的情况,只能得出两条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小棒时可以摆成三角形,得不出如果其中的两条小棒的长度小于第三根,则摆不出一个三角形的结果)。

  (4)难点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角形的内角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探索并非是一件容易的是,因为一般的学生很难想到“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平角,这种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即便告诉他可以量一量三条边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他也不知道把其中的两条边加起来在与第三条边相比较。(用孙晓天老师的话说,经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和风风火火闯九州以后,学生还是研究不出来个钉卯来,教师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作必要的提示和点拨,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率。

  (5)三角形分类的教学要把握好分寸。

  有关三角形的分类问题,教材是分两个不同的标准进行编排的,第一个标准是按角分,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第二个标准按边分,认识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不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又包含等边三角形。但按边分类难一些,为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内角的特征。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如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在教学此部分知识时,出示这样一个练习题:信封的外面露出三角形的一个的一个角,且这个是一个锐角,让学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因为学生只看到了1个角是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

  4.注意的问题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

  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这里对三角形的认识的落脚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由原来的直观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如在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等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升上到理性认识。使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的以提升。

  (2)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学生探索新知所用。

  a研究三角形特性所需要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模型或者是框架。

  b研究三角形分类和三角形内角和所需要的各种三角形纸片,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所需要的小棒等。

  (3)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本信息窗设置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操作目的。(也就是你这个操作活动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只有明确了研究的问题,才能在边操作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归纳和提升,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完成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单凭个体的活动是有一定的困难的,需要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开展。提高思维能力。

  5、自主练习

  46页第9、10题48页第16题

  (五)本单元提出研讨的几个问题

  1.在实验和验证时,经常用到”归纳法“,教学中应如何体现这一方法?

  2.小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有形式,无实质“的小组学习时有可见,你认为,应如何走出这个误区?

  3在角和三角形的认识学习中,如何处理”手-口---脑“三者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8教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和的变化规律与差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以及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时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简便计算的方法,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知道和的变化规律与差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以及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时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三、应用题练习

  四、思考题

  五、布置作业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加、减法计算的.一些综合练习(板书课题),并且进行一些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1.口算

  练习十三第9题,指名学生口算。

  2.练习十三第10题。

  (1)计算a+b的和。

  (2)先让学生将答案填写在书上。

  (3)组织交流。

  (4)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了没有?

  (5)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也随着增加或减少。

  (6)判断:下面每组中哪个得数大,大多少,并说明理由。

  126+91135+198178+299254+96

  126+100135+200178+3000254+100

  (7)计算a-b的差

  (8)学生先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9)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0)下面每组中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比较,差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小多少?为什么?

  151-96342-298246-199245-97

  151-100342-300246-200245-100

  3.练习十三第11题

  指名学生回答每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并说明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

  4.练习十三第12题

  读题后提问:表里是哪几户人家?“合计”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简便方法算出每户的合计数?

  学生口算合计数填在表里。

  指名口答结果,集体订正。

  练习十三第14、15题

  读题后,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填一填,想一想是怎样变化的。

  (1)10+20

  (2)15+20

  (3)10+20

  (4)5+20

  (5)想一想:和与加数是怎样变化的?

  用这样的方法去想一想思考题,说一说要怎样做?是怎样想的?

  练习十三第11题

  课后感受:

  通过练习,学生对加、减法的计算掌握有明显的进步。但也有个别学生,基础比较差,需要补课。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乘、除法进行验算,以及求乘、除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新课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口算

  练习十五第3题。

  2.口算:

  4×612×324×4

  24÷436÷1296÷24

  24÷636÷396÷4

  从上面的三组题可以看出:乘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对乘法来说,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和除法算式

  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整理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出示:4×6=24这个算式,思考:4和6都叫什么?24呢?(板书:因数积)因数和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2)变化:4×□=24,如何求出□里的数?你有什么方法?如果是□×6=24,你又打算如何求出□里的.数?

  (3)由此你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再出现24÷4=6的算式,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用。

  (1)想一想: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1.做练习十五第4题

  (1)指名学生口答第(1)题,并问你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写出这两道除法算式的?

  (2)指名学生口答第(2)题。

  思考:为什么根据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出这样两道算式?

  2.练习十五第6题。

  (1)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会上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列出等式的。

  3.练习十五第7题

  根据图中商标的标价,你能想到哪些乘法或

  除法问题?

  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再在班内进行交流。

  4.练习十五第8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进行交流。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再说一说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哪两方面的应用?

  练习十五第5题、第6题

  课后感受

  学生对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的比较好。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挺活跃的。自我感觉不错。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相互改写,并会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同类单位间的进率

  填空:

  元角分吨千克克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分层练习

  1、单名数的改写,归纳出规律

  3.05吨=()千克3500千克=()吨

  (1)改写

  (2)反馈,校对。

  (3)师:第一题是把什么单位改写什么单位?怎样改写?第二题呢?

  得出:高级单位名数低级单位名数

  2、学生练习书P143(1、3)

  (人人练习,校对,抽题说说想)

  3、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

  出示:3.05吨=()吨()千克3500千克=()吨()千克

  3吨50千克=()千克3吨50千克=()吨

  (1)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反思,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练习:

  1.23千米=()千米()米4米24厘米=()米

  6.6千克=()千克()克3千克45克=()千克

  9.02吨=()吨()千克8吨9千克=()吨

  5、在○里填上>、<或=。

  0.36千克○362克

  9.4千米○9千米390米

  4.82米○4米8分米2厘米

  5平方米75平方分米○5.7平方米

  5、应用题

  100克向日葵籽可以榨油15克。1吨[样的向日葵籽,可以榨油多少吨?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P144(6、7)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商不变性质、乘除法的关系及估算。

  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除法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试商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掌握除数是三位数除法,形成一定的运算技能,对今后学习及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这部分内容应当使学生在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基础上模仿演算步骤和试商方法,充分应用迁移规律来学习新知。

  商不变的性质和应用这个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是学生容易学习和应用的,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的重要知识的前奏。因此学生应当深刻理解商不变性质的道理。

  乘、除法的关系和简单估算是小学生早就涉及过的,本单元应当明确各部分名称的联系及区别,学会估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笔算法则并能解答相关的应用题。

  2.掌握商不变性质的应用。

  3.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学会简单的估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和乘除法的关系。

  2.教学难点:试商方法,在试商过程中的调商。

  3.教学疑点: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1.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2一2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例1、例2的学习,能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能准确熟练地进行整百数的口算。

  3.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在下面括号里应填几?(投影出示)

  20里面有()个1090里面有()个10

  360里面有()个40180里面有()个60

  2.在下面方框里应填几?(投影出示)

  200÷50=200÷5÷□400÷80=400÷8÷□

  1200÷30=1200÷3÷□1600÷40=1600÷4÷□

  要求:

  (1)口答填数。

  (2)观察:找到它们的共同点。

  (3)启发归纳:一个数除以整十数的思考方法。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1)板书例1第①小题:300÷100,设问:

  300里面有几个100?

  300÷100=?为什么?

  (2)板书例1第②小题:500÷100,设问:

  500÷100=?你是怎样想的?

  2.讨论例2。

  (1)板书例2:1200÷300,引导分析例2与例1有何异同点,揭示课题并板书: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2)设问:1200÷300=?你是怎样想的?

  (3)引导看课本第22页的例2。问:你的想法与聪明姐姐的想法是否一样?

  (4)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可能还有两种说法:A、因为12个百里面有4个3百,所以1200÷300=4。B.因为12÷3=4,所以1200÷300=4。)肯定B种方法的正确性和简捷性。

  3.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例1与例2。设问:

  ①用整百数除以整百数是怎样口算的,(一个数除以整百数,先除以百位上的数,再除以100。)这就是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

  ②用整百数除以整百数还有不同的口算方法吗?(先去掉被除数和除数的两个0,然后再除)这种方法最简便。

  (2)试一试。

  1400÷700=850÷500=

  口算并说说口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卡片出示“练一练”第1题,请学生口答得数。

  2.投影出示第2题。

  请一生投影片中练习,其余在书本中练习,然后校对,讲评。

  3.“练一练”第3题。(投影片出示)

  (1)指3名同学各口答一组。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组的商是怎么变化的?

  (3)启发归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

  (四)归纳小结

  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过程,实质上是先除以几,再除以100的连除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用一位数除是重要的一步,用100除则可类推。

  (五)作业:《作业本》第18页【十八】。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测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合理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度数和等于180°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在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理解内角、内角和概念

  1、谜语引入: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猜一猜是什么?

  Q:结合谜面的信息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介绍内角:这三个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内角。

  Q: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3、介绍内角和:把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活动2【活动】观察图形

  1、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

  ppt依次出示

  Q:这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内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指?

  出示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指?

  质疑: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预设1: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说想法)

  预设2:一样大。(说想法)

  预设3:180度。

  小结:三个三角形的样子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三个内角也不一样,但内角和是一样的。

  (二)活动二:猜想内角和不变的度数

  Q:这个一样的度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听说过,学过。

  预设2:直角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预设3:等边三角形。

  这两个都是我们知道度数的特殊的三角形,请你根据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大胆的猜猜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不是180°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活动3【活动】测量验证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过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谁来介绍介绍量的方法?

  预设:要想研究内角和,只要把三个内角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动手测量

  PPT:操作建议:

  1、请你找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用彩笔标序号1、2、3。

  2、用量角器仔细测量后,记录角的度数。

  3、列式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度数。

  动手测量

  (三)汇报交流:

  学生1展示测量的过程。

  Q:还有谁测量的这个锐角三角形,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却不一样?

  Q: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Q:观察这些数据,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很接近?

  小结:测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内角和,但是测量有误差。

  活动4【活动】拼角验证

  (一)思考其它验证方法

  Q: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没有反应。

  师引导:说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预设2:撕拼法

  Q:怎么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生不撕,教师帮助突破,撕下三个内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吗?

  预设3:折叠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们听懂了吗?一会儿可以试试。

  预设4:描画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吗?

  其他同学观察他在做什么?

  引语:刚才说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二)动手拼一拼

  操作要求:

  1、请你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来。

  2、用彩笔标出三个内角。

  3、尝试操作。

  动手操作

  (三)汇报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刚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画出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无论是撕拼、折叠、还是描画的`方法,都是在把这三个内角拼在了一起,转化成一个平角,我们发现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活动5【活动】几何画板验证

  引:但我们时间有限,研究的三角形个数有限,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看一看。

  师:介绍: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比较精确地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

  观察:老师拉动一个顶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也就是,无论我们怎么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它的内角在变化,但三个内角和的却是不变的,都是180度。

  活动6【练习】基础练习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个锐角是40°,求另一个角?

  3、说一说: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能有两个钝角吗?为什么?

  4、拼三角形

  师:两个180°不是360°吗?

  小结:看来,组合以后的图形还要分清楚哪些是内角。

  活动7【练习】拓展练习

  (一)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那四边形有没有内角和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课件演示。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生动过程,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并体验学习的快乐。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加深对小数意义和小数性质的理解会利用所学的知识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回顾相关知识

  1、创设情境:开学了,智慧老人想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游玩呢,我们先到小数馆看看吧!

  2、想一想:这周在小数方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还有那些困难?

  3、在小组里说一说。(要求:认真倾听,注意比较谁说的让你觉得很满意,怎么说的?)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及时整理并板书)

  二、多层次练习,巩固方法

  (一)我会做:P12/第1、2题

  1、独立完成

  2、交流方法并提醒容易出错的地方

  3、做《学习手册》中相关题并评价。

  (二)我能行:P12/第3、4、5题

  1、独立完成

  2、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或觉得困难的题

  结合“到数学王国”这个具体情境,自然融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必要的板书,把知识点形成系统。

  在具体学习活动中体会数与形的结合,同时注意关注个别,及时激励后进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3、小结:要注意看清楚是以什么为单位,弄清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0进制,还是100或1000进制

  4、做《学习手册》中相关题并评价。

  (三)我最棒

  1、P13/第6题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个别学生说说学习方法

  2、数学游戏

  (1)同桌游戏

  (2)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游戏的心得、获胜的经验

  三、课堂小结

  以学定教,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概念,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03-16

四年级数学教案《平移》04-12

四年级数学教案:《书 》04-09

四年级数学教案平行04-12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2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四年级数学教案《植树问题》04-03

四年级数学教案人口与环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