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3 08:26:0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合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字词的音和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亮边通说一遍,以强化印象,加深记忆。本文共有四段,为保证学习效果,将依次进行,逐段过关。下面只是样例——

  题1:字音

  悚(song)、淅(xi)沥(li)、鏦(cong)、铮(zheng)、砭(bian)、缛(ru)、渥(wo)、黟(yi)、戕(qiang)

  题2:字词

  悚然(惊惧的样子)、淅沥(细雨声)、萧飒(形容风声)、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鏦鏦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明河(银河)、状(情状)、惨淡(黯然无色)、日晶(日光明亮)、栗冽(寒冷)、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绿缛(碧绿繁茂)、拂(掠过,拂拭)、余烈(余威)、兵象(征伐之象)、摇(摇落,损耗)、精(精神,精气)、渥然丹者(指红润青春的面容)、黟然(乌黑的样子)、星星(指点点白发)、戕贼(残害)……

  题3:虚词

  叹词:异哉!噫嘻悲哉!嗟呼!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 连词,表承接。 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

  (3) 连词,表并列。 忽奔腾而砰湃

  2.者

  (1) 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

  (2) 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的原因”)

  (3) 代词。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盖夫秋之为状也

  (2) 助词,的。 乃其一气气之余烈

  (3) 代词。 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4.其

  (1)第三人称代词。 其触于物也(代“秋声”)/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

  (2) 领属性定语。 其意萧条(,译为“它的”)

  题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在夜间)

  (2) 名词用作动词。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结果实)

  (3) 动词使动用法。 百忧感其心(使……有感触)

  (4) 形容词使动用法。 万事劳其形(使……受劳苦)

  题5:古今异义

  (1)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义:清朗明秀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2) 其色惨淡

  古义:黯淡无色 今义:今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

  (3)物过盛而当杀

  古义:必然衰败 今义:应当杀害

  (4)有动于中

  古义:内心 今义:方位名词

  (5)黟然黑者为星星

  古义:形容鬓发花白 今义:星;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

  五、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以句子为对象,边诵读边梳理,将全文翻译一遍;逐字逐句依次翻译过来,不能漏译或跳译,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词;以直译为本,忠实于每个字词的固有意思,不能想当然;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加上去的要用括号标示;无法直译时可意译,意译尽量要保留原来的意思;无法解决时才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考考全组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句子的意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句子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解释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样例——

  1.判断句

  (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

  (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

  (5)商,伤也(“也”表判断)

  (6)夷,戮也(“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哉”,表疑问)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

  (4)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

  3.倒装句

  (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

  六、三读,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

  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的。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声的。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级要求逐级提升);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即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总说就是摹秋之声、绘秋之状、议秋之气最后抒秋之叹。课文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的人马声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的;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但都要真诚、深刻、新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七、四读,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梳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欣赏作者的表达之美;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可能细致、深入;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给学生启发——

  本文有三个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

  例如: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②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例如: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③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例如: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八、美读成诵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换一种读的方式;全班齐读。在齐读中读出感受,读出享受,读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领悟;同时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然后现场背诵,并现场默写。

  九、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深化学习,提升认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另外,史学著作有奉诏与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秋声赋》被公认为是写秋的经典。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再现,其实,欧阳修写《秋声赋》也是由原因的。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又加上这一年的秋天又如期而至。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十、学生自主总结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学习单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完善,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的基本共识,边说说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与学生分享,并让学生评价:;《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十一、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现在我向各位推荐两类课外文章,一是评价《秋声赋》的文章;二是欧阳修的其他文章。文章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的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

  4. 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点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激发兴趣,引导质疑。

  大家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课文的题目,心里会想些什么问题?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记叙顺序。

  1.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检查生字的读音。

  (2)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2. 快速读课文,画出点明小狮子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具体地说是按照爱尔莎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的顺序来记叙的。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中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把这些部分再好好地读一读。

  四、 引发想象,谈体会。

  1. 读了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说说对小狮子爱尔莎和那位女科学家的印象。

  2. 概括出我和爱尔莎之间感情深厚。

  五、 小结。

  1. 复习生字词。

  2. 学习了解文章叙述顺序的又一种方法找关键词语,理出顺序。

  3. 一边读一边想,认真体会,发现问题。

  六、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课文,组织学习小组。

  1. 根据小狮子爱尔莎出生、成长、和被放回大自然的经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 指名读。

  3. 按照学生找到的语句进行分组,分成出生、成长、放回大自然两组。

  二、 开展朗读比赛。

  1. 讨论出比赛规则:分别给自己的队起名字,进行合理的分工。

  2. 学生准备,教师引导、点拨。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互相帮助,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

  3. 进行比赛,引导感悟、体会。

  (1)出生部分要引导学生体会爱尔莎的可爱和作者对它如母亲般的关怀。

  (2)成长要透过三个事例中的重点词语,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

  (3)放回大自然部分,抓住女科学家内心的感受,她和爱尔莎难舍难分的情感,体会她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 小结,深入体会。

  1. 了解了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出作者与小狮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大家还有什么感想和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说出来。

  2. 如果让你给课文改个题目,你会怎么改?

  四、 画出描写我无限关爱小狮子爱尔莎的语句,把它们工整地抄在摘抄本上。 五、 布置作业。

  思考:学习了《小狮子爱尔莎》后,你认为爱尔莎是放回大自然好呢,还是留在女科学家身边好?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3.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对声音的描写;

  2.仿照课文,用文字表达一首乐曲。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讲析课文描写民间女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什么不直接下笔,而要先写戏园子、琴师受黑妞的演唱?这—点主要通过讲清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让学生理解。

  (二)难点

  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找感觉的相通点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弄清生字词。

  2.分忻文章对琴师、黑妞及戏园的描写,淡谈这些描写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对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写.找出比喻句中本体,喻体及它们的相通点。

  4.仿照课文描绘—种声音或一首乐曲。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大致情节。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注音: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白妞出场前戏园子里的盛况。

  (1)哪些内容能够表现“盛况”?

  人们不惜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戏园;连早已定了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都顾不得吃,在戏园里买烧讲油条充饥。

  (2)为什么要这样写?

  说明白妞的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衬托其艺术造诣之高。

  描写戏园里嘈杂的场面,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伏笔,两相对照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2.分析文章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评论的描写及作用。

  琴帅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旷”;“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又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四)总结

  侧面描写的作用

  (1)为白妞的出场渲染气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2.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体感知

  1.把表现白妞演唱技艺的部分分层次。

  分为白妞出场、白妞演唱及观众的反映三个层次。

  2.朗读白妞说书部分,重点分析整个演唱的过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对白妞出场的描写

  外貌描写: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动作描写:把梨花筒了当了几声,将鼓锤轻点两下,两眼—顾—看。

  简单的动作产生了极不平凡的效果——满园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的声音都听得见。

  2.分析整个演唱过程,根据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演唱的起始——“声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演唱的结来——“人弦俱寂”

  从这五个阶段的完整表现去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3.分析描写白妞演唱五个阶段所用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设喻角度。

  (1)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听觉)用眼睛所见之景(视觉)来设喻表现,如:

  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

  (2)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现,如:

  描写白妞初唱时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

  把白妞甜润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文章中的这种方法,即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渎者的联想。这就是修辞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觉”。

  4.体会白妞演唱达到的效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让人长时间忘记—切,耳朵里只有歌声。

  (四)总结、扩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绘白妞的演唱技艺。

  2.通感的运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依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描绘一种声音或——首乐曲.歌曲,注意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

  白妞演唱的过程

  (正面描写)

  七、参考资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并从中受 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l.“观”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

  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论?谁的意见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从天上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因为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告的语气,第二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你弄错了??”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的确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的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看不到井范围以外的天,这就是它看错的根本原因。如果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天到底有多大。)

  9.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表现出青蛙很自信的`语气,小鸟耐心劝告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思考: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争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错了,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熟读课文,理解成语。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了争论,它们各自的看法是怎样的?找出最能代表它们各自看法的一句话读一读。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马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青蛙和小鸟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找出课文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青蛙:“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看见了天。”小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4.它们的看法谁对?为什么?

  5.揭示寓意,理解成语。

  (l)课文中讲的“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个成语。人们通常用它来比喻那些像井底之蛙的人,批评他们所见有限,还固执己见的态度。

  (3)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它看到的天会是怎样的?想一想,它还会怎么说?

  6.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从中受到启迪。你读了这篇寓言,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眼界开阔,要全面,不要受已有经验的局限,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自以为是。)

  三、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

  沿:第五画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蛙:右边是两个土。

  2.练习写字,完成课后“我会写”。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

  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在黑板上张贴了小鸟和青蛙所处的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老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例如,孩子这样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读‘我天天坐在井里,不会弄错的。’读得好,我特别注意读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品读对话,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理解课文。

  2. 学习运用几个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

  3.向萨沙一家人学习,有不甘为弱者,自觉保护弱小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识并识写课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学会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概括段意。

  【课前预学】

  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读题,理解“弱小”(对比比较“弱小”)

  检查预习:“我”指谁?

  萨沙他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弱小、闷热、蔷薇、聊天、滂沱大雨、低垂、娇嫩、纤弱)

  2.理解词语:

  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大雨如注:注,灌人。形容雨下得很大

  娇嫩纤弱:柔弱纤细,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文可分两部分,边读边想:课文可分为哪两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萨沙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游玩,说明萨沙是最弱小的。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写最小的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会了保护弱小者,表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4.造句。

  附近……

  芳香扑鼻……

  三、检测评学

  1、朗读课文。

  2、读一读:大雨如注、滂沱大雨。写一写雨中的景象。

  四、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摘录描写森林景色的句子。尝试写一写身边景物。

  【板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萨沙弱小

  萨沙证明自己不弱小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和读好的过程。并会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夏天雨后游玩嬉戏的欢快的心情。

  教学建议

  这首诗描写了雨后嬉戏玩耍的景象。先是写广场上赤脚的孩子“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然后集中写兄妹俩。小哥哥拍泥裤子的动作,小妹妹跟着哥哥跑的`动作,都写得惟妙惟肖,极有儿童特点。后者的节拍与儿童的行为切合,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多读、大声读,直到背下来。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心理,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教学时不应该站在在人的角度分析,把这首诗分析的味同嚼蜡。可以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家长听,请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放一放手,让孩子充分展示儿童的天性,体会一下赤脚走路、赤脚在水中走路、赤脚在水中走路滑一脚的乐趣。

  在教学本课生字时,可以要求学生独立识字然后教师检查,小组检查等方式。

  对于字的书写,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提出字的笔顺、笔画不会的字大家共同解决。教师重点指导:“傲、奋、裙、咬”的书写。

  拓展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nenlvchijiaojiaoaoqunzi

  ()()()()

  shenxiankuxingfen

  ()()()

  二、多音字组词

  xing()le()

  兴乐

  xing()yue()

  三、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⑴学校里有。

  ⑵星期天,我们。

  四、把这首儿歌背给你的好朋友听,让他给你打个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出要求学会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2、葫芦的实物、《我要的.是葫芦》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指着葫芦实物)这是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齐读课题:第七课《我要的是葫芦》指导读好葫芦一词,注意芦字要读轻声)

  二、读文、识字、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2、看图(课件显示),图上有什么?这些内容在课文的那一段?谁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学生读的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出示本课要读好的词语:葫芦藤、挂了、一些)

  3、谁认为比他读得更好?好,我就请你当一当小老师。(让学生跟着学生读,进一步熟悉第一段。)

  4、读了第一段后,你明白了什么?(看课件,结合学生回答,指点理解:谁来说说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长满绿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板书葫芦的叶、花、果的关系。)挂了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那个词用得好?(观看课件感悟。)指导朗读,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出了高兴的心情?(分组比赛读)

  5、观看课件,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怎么样了?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一段?看到葫芦变黄了,落下来了,心情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男同学和女同学谁能读出伤心的语气。(男女同学比赛读,并相机纠正读音。板书变黄都落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2-22

语文教案12-22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