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通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有关夏季风景的画面。
让学生说一说对夏季的感受,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指名朗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词的音。
2.解释词语。
五、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现的?
2.讨论交流。
3.初步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六、研讨赏析。
重点研讨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紧张旋律来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师生讨论交流,在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读书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热烈、奔放以及农民们的辛劳,夏季确实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
八、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期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2.收集有关夏的诗句及散文。
附:板书设计。
自然景色
13 夏感 金黄色彩 景美 人勤
紧张旋律
语文教案 篇2
一、复习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灰椋鸟》,课件出示灰椋鸟的样子,(师生接读)灰椋鸟的嘴(),背(),远远看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2、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板:灰椋鸟归林
二、学第四节,播放录像感知内容
(先播放少量灰椋鸟在树林上空飞行图,然后是无数灰椋鸟飞来,布满树林上空。请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观察到画面前后有什么变化吗?
生:刚开始鸟少,后来鸟多
师:看,灰椋鸟开始归林了,(画简笔画:两只灰椋鸟一上一下地归林)他们是这样归林的吗?
生:不是。
师:它们是怎样归林的?你能帮老师画正确吗?(指名上台画图)
师:画得不错,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它们是一小群一小群,陆续归林的。几只小鸟飞在一起为一群,一群一群的鸟有的飞在前面,有的飞在后面称为“陆续”
师:说得好,你真聪明!指导有感情朗读鸟开始归林的情景。
评:简笔画是各科教学的常用辅助手段,简洁,直观,此时寥寥数笔胜过千言万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朗读的指导打好基础。
师:那后来呢?
生:鸟很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抓“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边出示多媒体边进行理解、朗读、体会。
师:这种壮观的场面,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归林的鸟儿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鸟儿们很快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倾诉、呼唤、互相应和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先回来的鸟儿会怎样倾诉、怎样呼唤?
(分四人小组,学生练习把以上的景象表演出来。两人演先到的鸟,两人演后到的'鸟儿)
师:这一节描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句子生动优美,要求背诵,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学生齐读第四节)
三、学第五节,朗读品味语言文字
师:夕阳渐渐西沉,可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安眠,它们在干什么呢?请你自读第五节,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练读)
生1:“看,这几只刚刚――――――起舞哇!”
师: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灰椋鸟好动美丽。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刚刚落在,又马上飞起。(师多媒体演示)
师:为什么是“金红色”的?
生:那是夕阳映照的缘故。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心情如何?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学生练读)
生2:“树林内外――――――俱乐部”
师:读得好,请你告诉大家,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读出众鸟争鸣的热闹场面。
师:听,这声音像什么?(老师播放鸟儿在树林中争鸣的情景)
(学生用“似――――如――――”练习说话)
(老师出示卡片“是啊,树林里可真热闹――――热闹”,学生练习读出热闹场面)
师:这树林成了鸟儿的天然俱乐部,句中的“天然”一词去掉,通吗?为什么?
评:有比较才有鉴别。理解词语时,把词语进行删换比较,可以从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准确与否等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使学生悟到“天然”一词更突出了树林对鸟类生存的重要性。
师: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我产生了哪些想法?
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板书齐读)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1:为什么树林是鸟的乐园?
生2:为什么鸟是人类的朋友?
(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理解“路两边近百亩――――对比”“夕阳渐渐――――竹林”等内容)
师:学了课文,你准备今后怎么做?
评:抓住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能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教学要求
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6个生字,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学习并理解“灵车、、焦急而又耐心、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的内容和全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表达的人民群众对周总理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在预习时简介周总理的生平,加强朗读训练,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了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加强学生语感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这一课讲得是周总理去世后,人民群众与他告别是的感人情景,你知道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文章回答问题。)
3、教师简介周总理的生平。
二、放送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提出听录音的要求:
(1)小声跟读录音。
(2)思考:你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方面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两旁迎候中总理的灵车,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想: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天气)通过写天气,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悲痛心情)
2、同位讨论:
(1)课文哪些词句可看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非常多?(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引导体会:望—人们急切盼望见到灵车的心情。
(2)这许多人的心情都一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三个“都”写出佩戴意志、动作一致、沉痛悼念总理的心情也都一样。
3、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人物?(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
4、等灵车时,人们的神态、动作、心情是怎样的?
(1)老奶奶: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背靠树、焦急而耐心。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对总理的热爱)
(2)青年夫妇:抱着、领着、全家出动、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3)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张望(心情也是焦急而又耐心)
(4)教师小结:这种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是长安街上所有男女老少等灵车的共同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和对周总理的热爱。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
4、接下来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读课文。(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1)课文怎样写灵车的样子?给你的感觉如何?(庄重、肃穆、缓缓而行。好像总理也舍不得离开人民群众远去。)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们极其沉痛的心情?动笔画下来。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出句子中的含义。
a、人们的心情悲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灵车,盯着灵车,生怕错过了这及其短暂的时刻,因为这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周总理,都想多看一眼,写出了人们对周总理的热爱、思念。)
b、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说明什么?(表现非常一致)
当时,并没有人指挥,事先也没商量,但是当灵车缓缓开来时,大家都怎样?(不约而同、脱帽、站直、望、哭泣着)
为什么“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因为每个人都想把灵车看清楚,多看上两眼,生怕擦泪水耽误了望总理灵车的时间。)
5、感情朗读表现悲痛心情的句子。
6、再读课文,同位思考、讨论: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
7、默读课文,思考:灵车慢慢地过去了,人们又是怎样做到?心情怎样?
理解:
牵动——表面上讲人们的心随着灵车而动。实际上时说人们的心跟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
(1)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引导体会:为的是什么?(多看一眼周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引导体会:你怎样理解“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的?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
四、回读全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要求学生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
这篇课文,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聚集长安街迎候总理灵车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表现了人民无限热爱无比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人民因失去总理而极度悲痛的心情。
作业设计
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给父母听。
2、收集查找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 焦急而又耐心
望 眼睁睁 不约而同 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追 ……希望……希望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语言表达人们对周总理思念、爱戴之情,并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现手法。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重温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灵车到来之前——灵车到来之时——灵车离去了)
2、用自己的话,有感情地讲述在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注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
3、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对周总理的思念、爱戴之情,总理和人们心连心)
4、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熟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二、出示投影,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2、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地等待着。
3、好像有谁在( ),老人、青年、小孩,都( )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 )地望着灵车,哭泣着,( )擦去腮边的泪水。
4、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北。(句子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5、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又为什么耐心?“焦急”与“耐心”用词矛盾吗?)
三、领会表达。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交流,得到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2、想想这些地方的描写为什么能打动你?好在什么地方?
3、想想文章运用了哪些内容来表达思想的?
4、学习作者对动作的描写。(找出这样的词语来说好处)
四、指导背诵
1、学生默读课文。
2、先逐段背诵,再背诵全文。
3、根据“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的线索,抓住居与句的联系和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4、采用个人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的方法检查。
五、教师总结全文。
本课通过理解人们是怎样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结合人们等灵车、望灵车的动作、神情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课外延伸
1、出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
2、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
3、讨论交流,体会周总理的优秀品质。
作业设计
1、回家把自己听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说给家长听。
2、感情背诵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
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
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
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本文教学重在读中感悟,受到启迪,明白打破习惯思维方式的重要。
教学要求:
情义目标: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字词。
第二课时:从小男孩的举措中体会什么叫创造,受到感染,启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
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作业:
1、 练习朗读课文。
2、 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汇报交流。
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四、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
1、 一般人是怎样切的?理解 循规蹈矩
2、 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
(1) 演示一下切法。
(2)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理解 横切面 果然
3、 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你想过没有?(思维定势作用 或是出于方便 出于公平 想不到切苹果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
4、 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 魅力。文中指什么? (小男孩的喜悦,传递秘密的远。)
4、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所谓创造,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发现新秘密。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
5、 出示名言警句
(1)、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2)、 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入 (罗日?杰斯特文)
(3)、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6、 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安排练笔。写一写,再交流。
7、 把你感悟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最后一节),建议背一背。
五、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用下列词语造句。
语文教案 篇5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1.一个月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做了一个种子发芽试验,那么生熟两粒种子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汇报)
老师祝贺大有的发芽试验取得了成功,可是你们知道我们这个小试验会和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吗?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4.学习生字“盆”。
5.让学生就题目提问题,说说自己此时最想知道什么?
(通过课前动手实践,来促进学生对故事内涵的体会和理解。并在课题的置疑中,引起阅读期待和探究兴趣)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出希望。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圈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复习学过的识字方法:我们以前过的识字方法有哪些?(编儿歌、加偏旁、换偏旁、猜字谜、打招呼等)。用以前所学的识字方法或更有创意的识字法来识记生字。
3.小组交流自学所得,教师相机指导。结合本课实际自主识字的常用方法有:
加偏旁、换偏旁:拉──位;分──盆;先──选
区分多音字:分、盛字义和字形结合:煮、丝
4.“提醒专家”揭示大家注意生字中的字音、字形的难点。强调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发音难点和形近字的区分。同学间互相提醒,达到互助学习。
5.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巩固读音。
6.逐段指名读或齐读来再读课文,边读边校正读音,并在读后交流:这位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叫什么?他最后成了什么人?用自己的疑难符号划出没有读懂的问题。
(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并结合识字的教学,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读准字音,巩固识字。)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王位继承人的选拔吸引了众多孩子的目光,到底谁会胜任如此至高的位置呢?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提问: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做继承人呢?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把有关的句子划一划。
3.小组合作学习,论一论,说一说国王选雄日做继承人的原因。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小组内人人发言,结合课文有关句子说说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做继承人?
(2)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4.小组汇报交流,师生研讨3.4自然段。
(1)王位选拔赛紧张而激烈的开始了,谁都渴望着自己的花种会开出最美的花朵,那么雄日是怎样努力的呢?你能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吗?
(2)动画展示种子发芽的过程,讨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能把自己对雄日的感受有感情的在第二自然段中读出来吗?
a.自由放声朗读
b.指名试读,大家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4)练习用“十分”说话
a.先读课后“读读想想”中的句子
b.再想想文中的“十分”可以换成什么词?
c.练习用“十分”说句子。
(5)国王规定的.日子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孩子穿着漂亮的衣裳,捧着盛开的鲜花拥上街头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人,你的心情会怎样?该怎么说呢?
(6)想象那份手捧鲜花的兴奋心情,读读这段话。
(7)就在大家高兴的时候,国王来了,请大家再读读。有没有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谁来说一说?
生置疑问题:
a.为什么国王一句话也不说?
b.雄日为什么手捧一个空花盆呢?
c.雄日的空花盆为什么会让国王高兴了呢?
(8)结合学生疑问深化第4自然段的内容。
a.国王一句话也不说,他会想什么呢?
b.雄日手捧着空空的花盆,他心里会怎么想呢?怎样把他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呢?
c.你为雄日的期望落空而难过吗?是呀,三个月的辛勤付出,带给雄日的还是那最初时的空花盆,他能不伤心吗?大家想象一下自己就是那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再读这一部分。
d.而当雄日最为难过和伤心的时候,国王却高兴了,对,那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最满意的接班人了,所以他高兴的笑起来。哈哈,老师范读。就这样把你的笑声融进朗读中,来,我们站起来,一起高兴的读一读。
(这是全文的重点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故事的内涵,真正懂得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做继承人,感受雄日的诚实品质。)
四、同样的付出,同样的期待,尽管在雄日的花盆中没看到期望中的鲜花盛开,然而我们更为雄日收获的诚实之果而高兴。
1.再读课文,找最要好的伙伴,准备表演。
2.表演课本剧。(可配适当的画面和音乐背景)演后评议。
(建立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演一演,评一评,体现了学生个性化,也避免了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讲解。)
五、巩固识字
1.比一比谁的果子摘得多?(让学生自主识字,鼓励个性化识记方法。)
2.给生字找朋友。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得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形,记字音,鼓励个性化识字和创新。)
六、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分”、“要”,观察字的结构及个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范写“分”、“要”。
3.学生描一描,写一写。
(写字教学也是低年级得教学重点,评价和激励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打下良好的写字基础。)
语文教案 篇6
课时目标:
1、完成词语超市、连连续续、加标点、写字板这四个板块的练习。
2、积累叠词,掌握词语的恰当搭配。
3、运用标点符号,练习写好钢笔字。
重点:字、词的积累。
难点:叠词的仿写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超市”,说说这8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2、仿说叠词,并写一写。
3、选择一个词造句。
4、再读词语,识记。
二、连连续续。
1、出示“连连续续”,自由读左右两边的词语。
2、看看这些词语是什么词?
4、师生配合朗读。
三、加标点。
1、复习逗号、句号、感叹号有什么不同的用法。
2、读书上的句子,自己填写。
3、交流汇报,评价填写情况。
4、板书答案,齐读句子。
四、写字板。
1、出示写字板中的6个字。
2、观察字的结构,发现规律。
3、重点指导“罚”和“寿”字的写法。
4、学生完成写字板,教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叠词,完成了连线题、给句子加标点,并做好了写字板,同学们的收获不少。
六、作业设计。
学生观察、汇报
分组仿写,看哪一组仿写的.最多。
3、连线,和同学交流。
回忆标点符号的用法,汇报交流
观察字的结构和规律,学生完成写字板。
1、在第三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叠词,抄写在摘抄本上。
2、将第三单元的生字抄写两遍并听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认知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课件、小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土、儿”。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
2、你们喜欢在家里干什么?
二、看图了解图意
1、有四个小伙伴也想找到自己的家,他们是谁呢?
2、投影图片:白云小鸟鱼儿种子
3、白云的家在哪儿呢?谁来帮助它找到家?小鸟的家在哪儿呢?谁来把它送回家?鱼儿呢?种子呢?
4、揭示课题:家(正音,分析字形)
三、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课文里的每个字音。
2、自由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看课文里有几句话?
3、检查自读情况:
(1)说说课文一共有几行?有几句话?
(2)分句指读,评议。
(3)齐读课文。
4、再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四、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把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送回了家。那么它们在家里生活的好吗?生活的快乐吗?下面我们一起去问问它们。
2、多媒体演示:蓝天白云图。
(1)白云在家里快乐吗?为什么?
(2)指导朗读。
(3)蓝天还是谁的家呢?
(4)说话提示:蓝天是白云的家,也是()的家。
3、多媒体演示:鸟儿在树林中飞翔、觅食、筑巢。说说鸟儿在家里快乐吗?
(1)小鸟在树林里生活多么愉快,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说话提示:树林是鸟儿的家,也是()的家。
4、引导学生观看动画,自读三、四行,读后交流。
(1)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2)练习说话。朗读。
5、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第一句话,这一句话比较长,我们连起来把它来读好,注意连贯和停顿。
(1)这句话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比成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它们有了自己的家,该是多么幸福啊!小朋友,你们能把这句话背诵出来吗?
(2)自由背诵,指背。
6、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出示:祖国)
(1)什么叫祖国?
(2)我们祖国的名字叫什么?
(3)投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地形图里有景色。
(4)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5)引导交流:祖国是一个巨大的'花园,我们就是花园里的花朵。
7、祖国大花园里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有肥沃的土壤。我们都生活在祖国这快土地上,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8、齐读第二句话。
五、学习生字
1、出示:土儿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音,学写剩余的生字。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自己试着编诗歌。
情感目标:通过背诵诗歌、编诗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指读课文,评议。
2、说说白云、小鸟……的家分别在哪儿?什么是我们共同的家?
3、这首诗歌写的多美呀!现在,让我们也试着做一个小诗人,用“什么是什么的家”的句式来作诗。
4、学生作诗。
二、背诵课文
1、自由背诵课文。
2、指名背诵。配上音乐,加上动作背诵。
3、齐背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说说哪些字,我们可以很容易就能记住?
3、学生交流记识方法。
4、着重强调:“泥”是左窄右宽,右边的撇和竖弯钩要舒展。“种”是左窄右宽,第五笔是点。“家”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一笔是捺。
5、学生描红,临写。
四、完成写字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10-06
语文教案01-11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02
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01-16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