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3 11:54:5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杰克,瞧,他向我们打招呼呢。最近他想来中国颐和园旅游,他知道我们正要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他就带着问题来向大家请教,这节课同学们要好好表现。

  二、学习第一部分

  快来看杰克有问题了:请告诉我颐和园的长廊向世人展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文,回答。

  课件出示句子, 过渡:这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这段就是一个总起段。(边板书:总)猜猜看课文接下来该给我们介绍什么呢?

  生:介绍颐和园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三、学习第二部分

  请告诉我长廊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文2——5段。

  师:哪一句概况的告诉我们长廊的建筑艺术?用“——”画出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找出来,读一读。

  理解为什么设计成“倒挂着的蝙蝠”。看图

  师:“福到了”,什么福?生: “福气”“幸福”

  师:原来这造型不仅是倒挂的`蝙蝠型,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呀。这造型可真是——”绝”!(竖起大拇指说绝。)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列数字和打比方。汉语中的同音字“蝙蝠”和“福到了”中的fú。

  A.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生: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出示图片

  生:从气候上看,冬天夏天

  师:从气候上看的确绝妙,真是冬暖夏凉呀!这位置还有什么绝妙的?

  生:从环境上看,长廊依山傍水(出示图片)

  师:这么说来,这个颐和园长廊的位置可真是——绝呀!

  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凉风习习”、“依山傍水”的含义。

  结构绝

  师:这颐和园长廊的结构绝,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

  引导:这个长廊长728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长廊啊。这么长的廊居然没用一个钉子!(出示图片) 重点理解“斗拱结构”。体会哪个字能让人体会到出乎人意料,意想不到。(“竟”)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感受“中轴线”的作用,理解什么是“中轴线”。带上杰克一起去看一看这美丽的长廊吧?(出示图片)

  小结: 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杰克连连称赞长廊建筑艺术的绝妙!

  四、学习第三部分。

  A.杰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长廊绘画艺术之美呢?自读6——8段,用“~~~”画出介绍长廊画的数量、由来、类型的词句。

  B.让学生自由发言。

  C.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D.乾隆微服私访,回到紫禁城。 从哪个词语可以体会出他仍然怀念江南的美景?(留恋) 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出他还没有玩够,没有欣赏够?(意犹未尽)

  E.长廊上的图画包含哪些内容?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F.杰克看完长廊上的画后,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说

  G. 小结

  由此我们感受到了长廊中的绘画奇。这么精美的长廊,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视频观看长廊介绍。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和课题有什么联系?

  五、拓展延伸

  1. 请你当小导游,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廊与画吧!

  2.用本课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3.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这些文化古迹吧!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掌握文言词“若”、“说”、“辞”、“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读背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参见P56注释,补充:《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

  二、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四、串讲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动用,驻军、驻扎。

  概括内容:

  第1段,写秦、晋围郑。原因: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晋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五、自读并讨论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够。已:同“矣”。

  3。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

  概括内容: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①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②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预见性。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人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从谏如流,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但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六、熟读背诵第1、2段。

  七、作业

  课堂练习

  1.翻译句子:见“练习二”之1、2。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3.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

  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越国鄙远,不现实。②邻之厚,己之薄,得不偿失。③结交郑这个东道主,好处多。④秦国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总结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二译句。

  2.练习三辨词。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勾践灭吴》。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是第7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用一个充满“爱”的故事讲述了贝多芬如何创作《致爱丽丝》这首曲子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行文的照应与衔接自然流畅,采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十分感人,读了它,让人更加敬重贝多芬,也让人更为《致爱丽丝》而陶醉。

  设计理念:

  根据本单元教学重点,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自读自悟,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用情感拨动儿童的心弦;长适度扩展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会人间真善美的情感。

  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钢琴曲《致爱丽丝》、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言:先请大家欣赏一段钢琴曲《致爱丽丝》。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吗?(板书:贝多芬)

  2、出示贝多芬图片,师生互相补充,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补充完整课题: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这首曲子,节奏富于变化,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旋律十分优美。传说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曲子时还有一段十分动人的传说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啊?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快乐读书屋》吧!

  二、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拼音汉字对照读,读准字音。

  2、看着汉字读课文,读连贯,读通顺。

  3、同桌互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准确、通顺、连贯。

  4、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一评他是否做到了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5、初读后感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提出一些需要理解的词语,如:“匆匆、唯一”等。也可以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贝多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遇到了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他是怎样创作的?“贝多芬被这一切感动了”指的'是什么?等等。

  6、合作读文,质疑解惑。

  (1)小组学习,理解雷德尔老爹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2)播放《致爱丽丝》乐曲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听音乐展开想象,并说说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从而理解雷德尔老爹是在美妙的音乐中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学生可能会想象出山川、河流、森林、大海等景物。

  (3)思考:如果你就是雷德尔老爹或爱丽丝,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

  (4)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出现的哪个人物?画出课文中表现他品质的话读一读,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引导学生选择不同人物来说,从而体会文中3个人物各自的美好心灵。

  学生通过互读、互议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开讨论,教师给予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5)有感情地朗读。

  人物这样善良,乐曲如此优美,相信每一个人都已被这充满爱心的故事深深打动。怎样才能把你此时此刻的感情表达出来呢?

  ①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指名读。

  (6)在今天的《快乐读书屋》中你感到快乐吗?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可以说说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背背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贝多芬及他的作品的认识。

  (7)认识汉字。

  出示本课要认的字,看学生是否能准确的认读。对记得不准的字,通过多种形式地坊来强化记忆。

  三、扩展阅读。

  请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意版)》中的第20课《大禹治水》。

  1、先看清文后问题,带着问题读书。

  2、学生自由读文,读后回答问题,教育学生学习大禹身上的那些美好的品质。

  四、总结。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古今中外,有那么多让我们敬佩的充满爱心的人。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做一个乐于助人、心中有爱的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把你最感兴趣的桥的特点和样子介绍给大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

  2、听写词语

  3、过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4、这篇课文介绍了哪些奇妙的桥?(玻璃桥,纸桥,盐桥)

  5、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各段的段意是什么?1,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2-5写了玻璃桥,纸桥,盐桥的特点和样子。6,写了这些用特殊材料作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5、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6、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可以造桥呢?(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发言)是呀,多么神气呀!玻璃、纸张、盐都可以造桥,用这些特殊的材料造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想看看吗?

  7、出示各种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图片和资料,共同欣赏,并谈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2-5)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5、小组讨论,看到这些奇妙的桥,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6、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的句子。

  7、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谈谈你的体会。(小组内先谈,推荐代表发言)

  8、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总是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可以造桥,连盐也可以造桥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全班齐读本段。

  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说说这些桥的奇妙之处。

  五、总结

  这篇课介绍了哪些奇妙的桥?玻璃可以造桥,纸可以造桥,连盐也可以造桥。

  读了这篇课,你有什么感受?围绕科学的神气和学生热爱科学这些主题进行发言。

  六、作业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这些桥是奇妙的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收集一些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资料或图片。

  七、板书设计

  18

  奇妙的桥

  玻璃桥

  晶莹透亮

  纸桥

  强度很高

  奇妙

  盐桥

  万丈长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用自己的眼睛看,脑筋想,用心去体会,创作与大家不一样的东西既是最好的也是最独特的,更是最有价值和个性的。课文再现了小作者画红马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而喜出望外的情景,极富儿童化的语言,既贴近孩子的生活,通俗易懂,学生一定会很喜欢的。

  教学目标:

  1独立学会要求掌握的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习运用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2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3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注意“帮”的结构;“待”是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难点:

  学习冒号的用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顺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小作者的创作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1你逛过动物园吗?谁能说说你见到的马有什么特点?

  2你见过红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故事,故事的题目是——

  板书并指名读课题——《红马的故事》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法指导:(课件出示)

  1、标:标出自然段。

  2、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问:不懂的问题。

  (二)讨论:

  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3、检查生字情况

  A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B扩词。

  含苞待放滑稽自由一片叶瓣一只苍蝇一头牛一匹马

  C你还能找出这样的词组吗?(一幅画)

  (三)师生交流。

  1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课后延伸:边读书边想象并动手画一画小作者的画上画了些什么?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说你的发现: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生字?

  2、重点师范写以下几个字:故、级、粉、板、事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

  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事”字的横要注意有变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一、复习巩固。听写生字,用“事”组词。

  二、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

  1、平常你最喜欢什么老师上课,为什么?

  2、读了红马的故事,说说文中的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

  3、从课文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不仅你们喜欢,他的学生们更喜欢?

  4、喜欢他什么?从哪些词句读出来?

  三、朗读指导,读中品文。

  1、引导学生读不同的段落,想象不同的心情,试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感激,为我大胆创作得到肯定而惊喜、自豪。

  四:引导学生说出冒号的作用

  出示句子:

  1老师走到我旁边,笑着问:“画好啦?这是什么马?”(表示提起下文)

  2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瓣在桌面上。

  (用于总说后面,表示分说。)

  五、拓展想象:

  其他的同学看到了我的画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经典)10-16

语文教案12-31

语文教案12-31

语文教案12-31

语文阅读教案01-03

语文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