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2 12:58:50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泰戈尔诗集《新月集》的两首散文诗。作者用平和的笔触,娓娓道来,像在诉说又似自语,描绘了小朋友美好、善良的内心世界。《对岸》中诗人通过“我”想象中的“对岸”,描绘了一片恬美神奇的乐土。《职业》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用儿童的眼光写出了“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几种职业的向往。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同学自读自悟,用心去感受,使同学自身发生共鸣,受到启发教育。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体会内心独白手法所发生的效果。

  3、引导同学默读考虑,小组交流等方式,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大胆发言,发挥想象力来谈学完此文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同学默读考虑,小组交流等方式,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大胆发言,发挥想象力来谈学完此文的.感受。

  教学思路:

  一、学习《对岸》。

  (一)初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

  1、自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内容画下来。

  2、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二)再读课文,把文章读明白。

  1、同学采用多种方式读书,考虑:

  (1)散文可分为几局部?每局部主要写了什么?

  (2)小朋友为什么渴望到对岸去?设想一下,对岸情形如何呢?对岸在小朋友心目中是怎样的两幅画?

  (3)诗人如何描绘“我”想象中的对岸的美丽景色的呢?

  (4)读了诗歌,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讨论、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着朗读,说说你认为怎样才干读好这篇散文?

  二、学习《职业》。

  (一)初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

  1、自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内容画下来。

  2、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二)再读课文,把文章读明白。

  1、同学自由读书,考虑:

  (1)“我”当时只是一名同学,为何有从事这几种职业的念头,并且“我”为什么只想从事这三种职业?

  (2)读了散文,你有什么感受?

  (3)你长大了想从事什么职业?

  2、同学讨论、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

  1、熟读散文。

  和板书设计:对岸

  眷恋故土、热爱母亲

  职业

  你长大了想从事什么职业?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由来及意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现在的孩子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了解越来越少,而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与入侵,使幼儿对过洋节、吃洋快餐倒更加热衷。为了使幼儿了解本民族特有的民俗艺术,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美,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幼儿园特地利用幼儿园的过道走廊,将其布置成“中华民俗一条街”。街市上蜡染、中国结、脸谱、陶艺等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一字排开,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春节即将临近,我因地置宜地设计了“年年有余”的中国春节民俗综合欣赏活动,将活动安排在“民俗一条街”实施,并根据活动需要创设环境:挂红灯笼、贴年画、贴春联、窗花、放鞭炮。,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祥和的'过年气氛,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有关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环境,让幼儿在过年的氛围中欣赏年画、剪纸、春联等传统民间艺术,了解中国民间习俗和感受它们所表达的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

  2、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布置“过年”区域,用春联、鞭炮、年画、剪纸、灯笼等装饰,录音带。

  2、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参观民俗一条街,激发欣赏兴趣。

  二、了解、欣赏春节时的民俗艺术。

  1、幼儿观察“过年”区域。

  问:你都看到了什么?什么节日快要到了?(灯笼、鞭炮、红包、春联、年画、倒福……。)

  2、了解过年的习俗。

  问: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师:我小时候也很喜欢过年。过年时,我可以放鞭炮、拿红包,还可以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和习俗。

  3、幼儿自由欣赏过年的民间艺术,教师予以个别提问、指导。

  4、重点欣赏年画。

  (1)请幼儿欣赏年画《年年有余》

  (2)小结年画的特征,理解“年年有余”的含义。

  (3)引导幼儿寻找年画的共同特征。

  5、知道中国人喜欢红颜色,红颜色代表喜庆、祥和。

  三、幼儿创作

  1、请幼儿分组制作窗花、鞭炮,设计红包等,教师个别指导。

  2、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幼儿创作的作品。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1-3小节的学习,感知太阳大、远、热的特点,并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能将这些说明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5、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前两句(学生自由读)

  (2)、说一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指名说)

  师:《后羿射日》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神话故事,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文《太阳》与它在写法上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将会给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①、课件出示:(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摄氏度 差不多 生存 繁殖 估计

  杀菌 治疗 蔬菜 比较 凝成

  ②、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4)、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学习课文(l-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l-3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

  (2)、学生汇报交流。

  ①、交流“远”的特点:

  a、师: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b、比较:“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c、师:这样写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很容易理解)

  (板书:列数字、举例子)

  d、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太阳离我们那么远,我们依然每天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光明和温暖,那是为什么呢?

  ②、交流“大”、“热”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a、“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列数字)b、“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

  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列数字)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让它们为我们写作时所要表达的情感做助手,真正让读得人,有所感悟和回味。

  4、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1)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太阳与我们密切的关系?

  出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指名读)

  (2)交流: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可见,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太阳带来的。也就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5、学习4-7自然段

  1.默读4-7自然段,思考: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选代表交流汇报。

  (l)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第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6、总结全文

  《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7、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教师重点指导“蒸”“蔬”等字的书写。

  (2)读写词语。

  8、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必须背诵最后一段)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3)、练习写《太阳的自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能认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认清过去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

  2、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的过程,认识过度句,首尾句、中心句等关键句的作用。

  3、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明确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培养从序言中感知原著精髓的意识

  4、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觉叶圣陶的思想和其文章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同目标1、2、3

  教学难点:同目标2、3

  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介绍有关作者、作品的信息

  第一部分:提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论述过去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两点错误认识

  二、具体分析

  (一)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1-2段,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第1段有关作者、作品的哪些基本信息?

  明确:介绍了叶圣陶先生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历经时间,研究深度,文章数量,强调这本论集的可读性和它所适宜的读者对象,并积极评价了集子的内容,表明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富有现实意义。

  2、文章第2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阐释。

  明确:第2段的起始句具有过渡的作用,它既承接上一自然段继续评论集子,谈及文章的涉及面和文章性质,又引出下文的概括性结论,明确指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两点。这一段的末尾句,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子,其中“以上两点”承上,以“认识不清”启下。

  (二)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2-10段,筛选文中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过去对语文教学两点错误认识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思想基础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各种弊病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不良后果

  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不清楚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古典主义

  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

  生搬硬套作文程式

  养成“人形鹦鹉”

  利禄主义

  追求功名利禄、应付考试

  养成官吏及“儒学生员”

  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把语文课看成知识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者物理、化学一样,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

  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

  学生听得轻松随意

  效果可能很不好

  学生容易习惯于听老师讲解

  学生可能缺乏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

  (三)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7-10段,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摘引叶先生的有关论述,回答:“教”应该注意哪些方法?“不教”应该达到什么境界?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谈谈叶先生这一观点的看法。(组织讨论)

  明确:“教”要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教”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要注意启发性;“教”要注意训练的科学性和反复性。“不教”应当达到学生主动钻研的境界;“不教”应当达到学生获取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境界。

  三、小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修订学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结构规律,学生自寻规律识字。能正确规范书写。

  2、积累更多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

  3、认识一些名言警句,培养学生搜集名言京剧、积累词句的兴趣和习惯。

  4、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

  5、读故事,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6、介绍自己最熟悉的朋友。

  重点难点:

  1、发现汉字规律、自主识字。

  2、积累含反义词的成语。

  3、读名言京剧,积累词句。

  4、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5、读懂故事、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6、在介绍朋友时,把事情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名人名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到语文乐园去游玩一趟吗?要想进入语文乐园的大门可没那么容易哦,因为大门前布置了几道思考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它们吗?

  二、出现新知,自寻规律。

  1、有趣的汉字:肖消力助元玩古胡

  A、自己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边的字比右边的字少了一部分;左边的字加上偏旁就是右边的字;横线两边的字的读音有的相同,有的相近,有的也不同;右边的字比左边的字多了一个偏旁。)

  B、第一道思考题:你能遵循这样的规律说出三组这样的`字吗?

  C、谁能帮老师总结一下,这种识字方法的名称可以叫做什么?(熟字加偏旁。)

  2、词语超市。

  A、学生读词语,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成语中都含有一对反义词)

  B、找出每组成语中的反义词,读一读。

  C、第二道思考题就是:请说出两组含反义词的成语,教师板书。

  3、出示名人名言。

  A、自己读课本中的名人名言,不理解的词、词典。

  B、这几句名人名言都阐述了做人、交友的方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C、学生自由读,大致说说意思,教师补充订正。

  D、练习背诵。

  E、第三道思考题就是:背出三条自己知道的名人名言。

  4、写字板。

  A、指名认读,口头组词。

  B、教师边范写,边讲解。

  C、学生在课本上描红。

  D、学生在课本上的方格中练习。

  5、阅读欣赏。

  A、学生自读短文。

  B、学生边读边想,短文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C、学生自由谈短文的内容。

  D、教师归纳:这篇短文写了三个小朋友想在秋节的深夜实现自己想好的愿望,结果都事与愿违,在老人的教导下,三个孩子最后都经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E、共同讨论:三个小朋友有什么愿望?

  在秋节来到,奇迹发生的时候,三个孩子却提出什么愿望?

  三个小朋友在秋节夜晚提出的愿望都实现了吗?为什么会改变原来的愿望?

  老人是如何教育这三个孩子的?齐的老人的话。

  从老人说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个孩子经过老人的教导,有没有实现自己第亿美好愿望?

  F、齐读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际欲望。

  师:同学们,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到两位好朋友,有的同学甚至有十几位或几十位朋友,你们曾一起上学,一起做功课,一起去外地游玩,一起参加劳动。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你们之间可能产生过这样回那样不同的意见,也曾闹古小矛盾,甚至相互埋怨、指责,对朋友的行为感到失望、怀疑,那么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呢?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呢?

  二、读短文,引出交际话题。

  1、阅读短文,弄清短文内容。

  A、两个朋友在森林里玩,突然出现一件什么事?

  B、这两个朋友是怎样对付熊的?

  C、熊有没有对躺在地上的人说话?

  D、理解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

  2、揭示交际话题: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三、引导交际主题,开展讨论交流。

  1、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

  2、当朋友有困难时,你认为该怎样做?

  3、当朋友的一方有错时,另一方该怎样做?

  四、激发写作欲望。

  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刚才大家也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相信大家一定想把自己的好朋友写出来,让同学们知道!

  五、分析文题:这次习作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要求写一写自己最熟悉的朋友。可以写你们之间的一个故事,或你们的右倾,也可以写你们之间发生的矛盾、误会等。

  六、习作指导。

  1、写人的文章必须要了解要写的人,只有这样写起来才能言之有物。

  2、确定自己要写的人。

  3、确定所写人物哪方面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如:朋友的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朋友的某些特长和爱好;朋友之间发生的矛盾、误会;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表现等。

  4、学生自由确定所需的材料。

  5、指名学生谈自己最熟悉的朋友,要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七、开始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米字格中的横折弯钩、横斜钩。

  1、教师讲解。

  横折弯钩:横折要重写,横部上斜,折部方而外突,弯处要轻,后段加重,出钩向上。

  横斜钩:起笔、中间的顿笔与横折弯钩一样,不同的是横斜钩做顿后是斜弯右下,而横折弯钩是圆弯转右。

  2、用手指在课本上描红。

  二、指导学生在米字格中书写。

  1、用毛笔在课本上描红。

  2、在写字本上练习写。

  注意写出两种钩的收笔,整体上看要显得有势。

  三、展示写字成果。

  1、评选出写的好的作业。

  2、把写得好的作业贴在教室墙内展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4个生字,掌握“稿纸”等词。理解“古怪、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积累“生机勃勃”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猫的特点。

  3.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生机勃勃”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

  3.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大花猫小时候的可爱。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介绍认识的猫。

  2.教师予以归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3.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整体感知,掌握生字词

  1.明确自学要求。

  ⑴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⑴教师随意地抽出下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任凭 无忧无虑 尽职 稿纸 抓痒 丰富多腔 遭殃 蹭 责打 折腾 枝折花落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蹭、痒、凭、殃,注意“折”的多音。

  ⑶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耍”与“要”、“乖”与“乘”、“虑”与“虚”的区别。

  ⑷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⑸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做好本职工作。

  遭殃:遭受灾殃。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无忧无意:没有忧虑。

  4.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⑴自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⑵交流。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逗人爱。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逗人爱。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1.自学第四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教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教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教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3.教师归纳:

  ⑴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真是一只

  ⑵老舍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⑶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喜欢、喜爱)

  ⑷一起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四、课堂小结

  教师:可爱的一只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四自然段。

  3.比一比,组成词。

  耍( ) 虑( ) 稿( ) 淘( ) 踩( ) 贪( ) 跤( )

  要( ) 虚( ) 搞( ) 陶( ) 彩( ) 贫( ) 绞( )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本课有四幅图,分别有四段话与之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还结了几个小葫芦。种葫芦的人站在葫芦架前,看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在乎,眼睛只盯着葫芦。第三幅图画的是邻居劝他治虫,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设计意图: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是本文寓意所在。而文章中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可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预设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葫芦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明白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4.有热爱科学的情感,乐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白隐含的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导看图,谈话揭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件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葫芦放大图和带拼音的“葫芦”二字)师提醒学生注意“芦”在词语中的变调,读好轻声。

  2、我们认识了葫芦,你们看,这又是葫芦的.什么?(指葫芦藤,待学生说对后,在课件中出示“葫芦藤”)提醒读好“藤”的后鼻音,再指名读“葫芦藤”,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字都是草字头。

  3、揭题质疑。

  ①揭题: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葫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葫芦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叫“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读课题)

  ②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4、过渡:是啊,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①请用序号在文中标出共有几节。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预习时划出的生字多读几次。

  ③想想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来记的?跟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效果。

  (1)谈话:小朋友学得真起劲。接下来我们就来向生字挑战,好吗?(课件出示)

  葫(hú)芦(lu)细长的藤(téng)盯(dīng)着邻(lín)居哇(wā) 挂着

  一棵 每天 自言自语 奇怪 治一治

  (2)检查读:

  ①请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读一读。

  ②认为自己最能干的同学,请到讲台桌前当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读。

  ③认为自己聪明的同学,请举手对老师、同学说说你记生字的金点子。

  ④师:现在,我们让生字宝宝来到课文中,向课文挑战,好吗?

  学生开火车读、同桌互读。

  [1][2][3]下一页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来自网!

  三、看图比较,找出不同

  (一)、看图说话。

  1、出示课件。(第一节和第四节的插图)

  你们看,两幅图上都有叶子、葫芦和人,但你仔细看,会发现他们很不一样。

  2、引导讨论

  (1)人的表情

  (2)葫芦叶子

  (3)葫芦

  1、过渡:是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快速读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写第一幅图,哪一段写第二幅图?(学生找到后,在图下分别出示课文第一段与第四段。

  四、学习第一段和第四段

  1、学习第一段

  ①自由读第一段后,指名读第一段(评读哪个句子读得好)

  ②出示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③师:葫芦真可爱,还有哪个句子也写葫芦长得好?指导读好“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读好此句中的“细长”、“长满”“雪白”。

  ④师引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连起来读读这段的一至四句。

  ⑤引读:葫芦长得这么好,难怪(“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那个人很喜欢葫芦。)指导读好喜欢的语气。

  2、学习第四段

  过渡:那个人多么喜欢自己可爱的葫芦,可结果呢?

  自己读第四段,指名读第四段,评评哪些词读得好。谈谈那个人的心情(伤心),再用伤心的语气读第四段。

  3、总结质疑

  ①再次读读第一段和第四段。

  ②从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词来说一说叶子、葫芦有什么不一样(随机板书)

  ③学了这两段,你们明白了这么多,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④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课外去查查资料、思考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五、巩固书写

  1、巩固生字:

  (1)学到现在,小朋友一定有点儿累了。咱们到智慧树下摘摘智慧果,放松放松,好吗?

  (2)猜字游戏。

  ①老师出字谜:

  领队在前。(邻)

  有眼不见灯火(盯)

  ②鼓励学生编字谜或做动作,大家猜字。

  2、指导书写:

  (1)出示“每、言、挂、哇”读一读。说一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言”和“每”。

  言:注意第一横长,第二、三横短。

  每:注意笔顺。师范写,学生书空,再书写。

  (3)学生在书上描一描,写一写

  (4)评价。让学生把最满意的字拿给同桌看,并介绍经验。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葫芦

  绿可爱

  ↓?↓

  生虫→黄、落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元宵节”为主题,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片自读课文,安排了识字、写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设计了笔顺指导、扩词、造句、积累偏旁及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

  教学目标:

  1。认字25个,写字16个。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方框、火字旁、目字旁。学填常用偏旁表。

  3.用“圆、灯、年”组词。用“觉得”造句。续编灯谜。

  4.背诵《元宵节》,初步认识对联。

  5.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地习俗,体会亲情、友情,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训练,初步建立生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了解农历正月十五的中国的'传统习俗,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时间:

  6—7课时

  第一课时 元宵节

  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认识10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听读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都干些什么?吃些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元宵节》。

  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师范读课文,生用手指课文,听清字音。

  2. 学生练读课文。(1)自己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读。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3. 学习生字。

  宵 节 窗 圆 吃 汤 正 户 庆 团

  (1) 以小组为单位在识字小先生的带领下认字。

  (2) 师指导认识方框儿。

  (3) 谁愿做小老师。

  (4) 生字组词接力游戏。

  二.背诵课文。

  1. 自己背。

  2. 开火车背。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得真棒!

  板书设计:

  元宵节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宵 节 窗 圆 吃 汤 正 户 庆 团

  教学回顾:这节课同学们能认真读课文,读的有感情,并能背诵。基本上都能掌握认识的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23

语文教案02-01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02-06

语文教案02-07

语文教案02-07

语文教案02-08

语文教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