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3 12:31:3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汇总6篇)

语文教案 篇1

  练习内容:

  1.读一读,注意韵母。

  2.比一比,再组词。

  3.照样子写出成语。

  4.加标点。

  5.熟记成语。

  6.读一读。

  7.口语交际。

  8.写毛笔字。

  训练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自读,将字音读准。

  2.指读。

  3.分析每组词韵母有什么不一样?

  4.齐读。

  二、比一比,组词。

  1.看题目,思考每组词有什么区别?

  2.学生回答。

  3.学生组词。

  4.集体订正。

  三、照样子填写成语。

  1.分析例句。

  2.学生做题。

  3.集体订正。

  四、加标点。

  1.学生读题。

  2.学生做题。

  3.集体订正,讲解逗号、句号、书名号、感叹号的使用方法。

  4.齐读。

  五、熟记成语

  1.自读。

  2.讨论这些成语的含义。

  3.给成语归类。

  4.齐读。

  六、读一读。

  1.自读,想想每句话的含义。

  2.说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3.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展开合理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学生自读,思考这次训练有哪些要求?

  2.讨论训练要求。

  二、指导说话。

  1.回忆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2.乌鸦之后会有什么心情?

  3.那他下次看到狐狸会怎样做?

  三、学生练习说话

  四、同桌互说。

  五、指明说话。

  六、编故事比赛。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4.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5.观察单人旁和双人旁有什么特点?

  6.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构想】

  鲁彦的《听潮》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它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海潮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

  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文的语言极具吸引力。用评点批注法教学本课是比较合适的。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生字词。

  2、把文中你认为精妙的佳词美句用笔圈、点、勾、画出来。

  3、发下关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的复印材料,并布置几个小问题:

  ①小说中的“眉批”、“夹批”、“旁批”的说法究竟有哪些?你能全找出来吗?

  ②这些文字是干什么用的?

  其次,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佳词美句的评点。主要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并结合对文章结构设计、文章主题深化等角度来展开。

  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一起解决问题。

  最后,加强朗读背诵,丰富积累,习得语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摹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

  3、学会用“评点批注法”。

  二、过程与方法

  I、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疏通重点的词句。

  2、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

  3、学习有表情地朗读,注意重音、速度、节奏和语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熏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

  【教学安排】两课时

  1、反复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进行点评。

  3、运用“问题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红楼梦》吗?(大部分人表示看过电视剧,少数人坦言读过原著)你们可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吧!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古人是怎样解读和评论《红楼梦》的,好吗?

  投影呈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内容。

  请同学们归纳出“批本”中“批”的方式。前后四人小组可以合作交流,讨论概括。

  明确:有圈点、眉批、旁批、夹批。再引导学生了解“尾批”,并简介评点手段的特点和具体功用。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为《昕潮》大批点吧。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自主、合作解决生字、生词。

  二、初读课文

  (自主、合作,积累字词)

  1、掌握“棂、黯、睑、汩、罅”等字的音形义。

  窗棂líng云汀tīng眼睑jiǎn芳醇chún

  汩汩gǔ罅隙xiá嗥叫háo深谙ān

  2、弄懂“观光、领略、欣幸、芳醇、溺爱”等词的语义。

  三、再读课文——眉批

  1、请班上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伴着轻音乐朗读全文。

  2、教师亮出幻灯片。

  思考题:请以眉批的方式在课文的题目旁边、正文以上的空间可写出文章给你的整体感觉。

  提示:从文章语言、结构、形象等任_方面来写。可以先打草稿,用铅笔写在书上。

  写完后,前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明确:眉批

  题目:为什么要以“听潮”为题,而不以“看潮”为题?

  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时间是在晚上。通篇大部分笔墨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故而日:“听潮。”

  语言上: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有美感。

  ②有很多动词、形容词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表达效果极佳,给人印象极深。

  结构上:

  ①简洁、清晰。第一部分(1--4自然段),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

  第二部分(5__2l自然段),描写落潮、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对大海尽情赞美讴歌。

  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感情。

  ②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体现了文章巧妙的首尾呼应。

  四、研读课文——旁批、夹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运用夹批、旁批的方法在文中圈点、批注出你认为好的地方。每人至少批点两处。

  个人批点完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举荐组内代表发言。

  明确:第一部分:

  1、画“—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夹批:“靠海湾”,因而有突出在海上的露台,可见“位置已经相当的好”。“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这样的好环境,故而听潮人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幸运。

  2、点、画“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旁批: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写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句中用“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对海浪冲击岩石而溅起的飞沫作连比,写出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用“冲”、“粘”、“润湿”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潮来时的动作,准确得体。

  第二部分:

  1、海睡图。

  ①画“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陇欲睡似的”。

  夹批: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②画“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旁批:这是将视觉转化为幻觉,透露了作者愉悦、欣幸的心情。

  ③点、画“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夹批、旁批:这组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如:把海睡时声音的低、轻,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种温柔来作比,把海的沉吟与情人芳香纯正的蜜语来作比,既有触感,也有味觉,具体形象,真实可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两个比喻极言海的沉吟低、轻、柔的特点,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这些句子,以形绘色,以形绘声,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

  ④画“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旁批:用岛、山、星星的'入睡来衬托大海进入了梦乡。

  2、海醒图。

  ①圈“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夹批:这是过渡句,也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②画“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夹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海刚刚醒时的情态。

  “喘、转侧、打呵欠、伸、抹”这一系列的动词很形象地描绘出了海的动感。

  ③圈“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和“用牙咬着”。

  夹批:为了冲破岛屿的障碍,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把大海惊醒后向四周施展力量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展示出了大海粗犷、豪放的性格。

  3、海怒图。

  ①画“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旁批:作者的想象驰骋千里,各种音响,各种动态,像千军万马的疆场,像你死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风,怒吼厮杀。

  ②圈“疯狂”、“汹涌”、“吞没”、“泼溅”、“响雷般的怒吼”等。

  夹批:海浪的“疯狂”、“汹涌”、“吞没”了远近大小岛屿,接着写海浪“响雷般的怒吼”,将血腥的浪花“泼溅”到人们身上。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海潮激起心潮,作者由此发出“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的由衷赞叹。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五、课堂小结

  在用评点批注的方法学习鲁彦先生的名篇《听潮》的过程当中,大家表现很积极,发言很踊跃,而且说得也不错。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课后依照这节课所学的方法,继续评点和批注课文的剩余部分。

  2、背诵精彩段落:6—17自然段。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第一课时结束之前,可以布置学生自练的作业。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二课时要对这一作业给予适当的检查。一来看看学生做的情况,二来使学生课上课下都在想着、说着且用着评点批注教学法,这样可以使这_方法的效果更加显著。在夹批和旁批时,以夹批细品,以旁批小结,使之既不至于过于分散,又不至于过于笼统。)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检查作业情况。

  二、交流作业

  三、再读课文——尾批

  请同学们继续评点和批注课文。

  明确:第三部分:

  1、画“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尾批: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

  2、文末:

  尾批:总结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一是从感觉的角度,重在写视觉和听觉;二是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三是妙用“掀”、“冲”、“吞没”等动词。

  (朗读有利于评点批注,评点批注又反过来促进朗读。学生在朗读与评点批注中,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反复咀嚼、思考,能够有所发现、有所质疑和有所创造。)

  四、回读课文

  师生质疑、探究,然后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呈现:

  1、作者为什么把大海比喻成“伟大的乐章”?

  提示:1928年,鲁彦到南京政府宣传从事世界语翻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蔡公时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作了报道,被撤了职。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面对着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的最强音:“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以及对幸福生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鲁彦的笔下,无论是海睡还是海醒、海怒,都充满了美的色彩,这字里行间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认为海潮无论是凶猛的来时,还是平静的去时,都是“一样的美”。这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对战斗的渴望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追求进步思想境界的具体体现。

  (以上两个问题与文章主旨联系得很紧。可见,在充分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们能够直奔主题而设疑。“疑”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设疑贵在巧,巧在以疑诱发、点拨和引爆众人的思维。教师可借此疑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发散性、创新性和凝聚性;疑亦贵精,精在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在这三点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疑深、疑透、疑广。精巧设疑,是为了引思、引议、提出思考题后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学生在探讨时,既有冷静思考,又有热烈争论,使课堂呈现出既轻松活泼又镇定有序的良好状态。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活跃了课堂,也激活了思维。)

  五、总结课文

  我们运用“评点批注法”,对文章的佳词妙语进行了精彩的评点,相信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今天,我们透过优美的语言,读懂了鲁彦先生的情怀:热爱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大海对于历经坎坷的他来说,就像神奇莫测的人生,领略大海就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就是热爱人生。

  六、布置课外作业

  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学习小结(或心得)。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语文教案 篇4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谜语:大眼睛,宽嘴巴,说起话来呱呱呱,会捉害虫人人夸。

  2、质疑课题。(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呢?)

  3、解释课题: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看天。

  二、整体感知,多样识字。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

  小朋友们,下面大家就自己读读这个小故事。(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可以拼读拼音、查字典、问老师、问小朋友……)

  (在刚刚打开课本的时候,我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着读课文,争取读正确。具体要求是不认识的字可以读拼音,可以问前后桌的同学,可以查字典,生字要多读几遍。)

  2、同桌读。

  同桌两个互相读课文上的生字,要相互交流一下识字方法,再多读几遍。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随机评价。

  小朋友们刚才读得非常专心!哪位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二)多样识字。

  1、带拼音读生字。

  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现在一定能准确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了吧!瞧,他们正向我们招手呢!谁先来?(点击课件:带拼音读生字)如果小朋友读对了,我们就跟着读一遍。

  2、去掉拼音,自读生字。

  这次,摘掉了拼音帽子,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点击课件:去掉拼音读生字)自己读读看。谁会读?

  3、交流识字方法。

  大家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生交流: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用熟字加偏旁认识了‘际、观’;际和观字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忆……)看来大家掌握的识记生字的方法还真不少,真是些细心的好孩子!

  4、魔方游戏巩固词语。

  老师快速旋转魔方,学生抢读魔方上的词语,看看谁读得又对多快。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认识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课文一定会有新的收获。现在,请小朋友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A、学生交流:课文写了小鸟和青蛙争论天的大小的事。(引导学生明确小鸟与青蛙所处的位置,在黑板上用简笔画表示出来。)

  B、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板画:一口井,引导学生明白青蛙与小鸟的的位置。直观地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这样学生既巩固了字音,又理解了字义。)

  C、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共进行了几次谈话?(三次)

  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

  小朋友们请看插图,读读青蛙与小鸟的对话。(师适时点评:青蛙应读出问的语气,小鸟应该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

  过渡:青蛙对小鸟的'回答赞同吗?来,我们一起读读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

  1、小朋友们,从他们的第二次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知道理解“大话、无边无际”。——大话是什么话?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

  2、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课件出示)

  1、请小朋友们读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

  2、哪位小朋友来读读青蛙的话?

  交流:“天天”是什么意思?(每天)

  3、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他为什么笑呢?(青蛙坚信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青蛙的自信,谁愿意试试?展示朗读。

  4、我们再来听听小鸟的回答。最后小鸟是怎么做的?读读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而诚恳的语气。

  过渡:刚才,我们读了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了解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观点。谁来评价一下故事中的青蛙与小鸟?(生交流,通过交流理解故事中蕴涵的道理:我们要向小鸟学习,看问题、认识事物,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更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四、写字教学。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一读,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信、抬、蛙”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答”上下结构 。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注意书写姿势。

  五、拓展。

  想想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绝句》为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雷雨》一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最大的“书”》本文是一篇科普常识性文章,通过记叙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课文语言简洁,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

  【单元总体目标】

  1、会认27个,会写45个生字词。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认字识字规律。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

  3、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鼓励学生从日常的自然现象中发现自然的奥秘,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识字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来识字,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使之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2、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依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张开师生对话,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串讲、满堂灌,避免逐字逐句讲解的做法,把课堂交给学生,注重自读自悟。

  4、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因文施教。《古诗两首》中《望庐山瀑布》可以由画入诗,先让欣赏课文的插图,感受阳光下的庐山云雾缭烙,飞瀑直下的壮美景色。然后再让学生读读诗,把相应的诗句写到图上相应的位置上。《绝句》可以由诗入画。在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如何来给诗歌配一幅插图。《雷雨》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雷雨中则让学生提出问题。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最大的“书”》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分角色读,四人组全作读,表演读等。《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时不必太过强调课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应把重点放在能“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课外知识”上。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用他们对知识的探索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他们在疑惑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阅读中了解自然现象,在寻找中感受自然科学带来的乐趣。充分给他们探索、发现的机会,达到学科间的融合,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展现和交流自己的课外知识。

  【单元教学时间】

  第17课:《古诗两首》2课时

  第18课:《雷雨》2课时

  第19课:《最大的“书”》2课时

  第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1课时

  学习园地五:2课时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内容】

  《白公鹅》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教材分析】

  《白公鹅》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描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课文是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两方面写的。写鹅走路的姿态,突出了“慢条斯里”的特点:不仅每一步都掂量着走,即使是遇到狗,也不举步奔跑;写鹅的活动,突出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特点:不仅声势大──翅膀有力,嗓门大,而且与人强占水面,公然吞食鱼饵,真实率性而为,毫无顾忌。拟人和夸张的写法,风趣而幽默的语言,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白公鹅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白公鹅》是一篇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的阅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观察角度不同,心里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式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理念】

  1、强调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认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朗读、讨论,从白公鹅的走路、生活两方面的描写中,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讨论,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推测一下,这只白鹅会有哪些特点呢?

  3、板书课题:

  白公鹅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

  给自然段标号,在文中勾画出生字和好词好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读文。

  3、阅读提示:

  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4、小组学习汇报。

  师板书: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师:好一只用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样呢?

  (生慨括)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列表,引导对比阅读。

  ⑴ 再读课文划出重点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⑵ 从表中你发现什么?

  (相同点、不同点)

  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⑶ 小组讨论:

  同是白鹅,但不同的作家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⑷ 生汇报,师归纳总结:

  相同点:

  抓住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

  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突出其高傲。后者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荣膺,再解释说明中写出白鹅特点。

  我们写作文时,也应抓住事物特点,突出其特点。

  2、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词语:

  耀武扬威。

  文中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表示注释说明、表示声音延长、表示话题转移。

  四、品读词语,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设计】

  14、白公鹅

  走路:慢条斯理、挺着长脖

  海军上将的派头 生活:水面泛起涟漪芦苇沙沙作响

  肩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个性:强占地盘、自认是河的主宰

  【课时作业】

  一、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慢条( )( ) 不慌( )( ) ( )( )注目 ( )武( )威

  二、多音字组词

  将: jiāng( ) 量: liáng( ) 率: shuài( ) 当: dāng( ) jiàng( ) liàng( ) lǜ( ) dàng( )

  三、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句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9

语文的教案09-23

语文教案03-03

语文教案03-03

语文教案03-03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