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

时间:2025-04-20 08:48:40 教案 我要投稿

草原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原教案模板合集7篇

草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3、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问答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情况:

  ⑴请学生给生字词注音:

  前瞻簇立迥然穹庐长鬃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

  长鬃(zōng)摩挲(suō)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腾格尔《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

  提问:

  ①你从歌曲中听到草原上哪些独特的事物?

  ②从这首蒙古长调中,你感受到歌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腾格尔,来自大草原,自幼就生活在这歌与草的海洋里。他的歌声飘逸、宽广、豪爽、粗犷,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诚恳。一听到他的歌,人们就会想起蓝天、白云、草原、雄鹰。这就是腾格尔,一个唱出蒙古人性格的艺术家。

  蒙古长调,是唱给天空的,蓝天有多高,他们的调子就有多高;蒙古长调,是唱给大地的,土地有多辽阔,他们的尾音就有多悠长。啊!蒙古长调太长、太自由,没有什么容纳的下它,只能交给天空和草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原野放歌”之《静默草原》》作者:鲍尔吉.原野。

  (板书课题及作者)(播放视频:草原赤子)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958年出生,辽宁省公安厅专业作家。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鲍尔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洁、细腻。他毫无困难地把这些因素融合,从容宁静、自领风骚。但最鲜明的,是他笔下倾心描写人间的美善。鲍尔吉·原野是国内读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多次获得国内大奖,并连续三年被内地和海外评为“90年代中国十大散文家”。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思考:

  ①总览全文,作者眼里的草原有哪些特点?

  ②作者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从文中找出人在草原上的感受的语句。

  ③作者对草原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②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板书结构提纲。要求学生填空,未完成的空留给下面解决)

  三、探究揣摩

  1、老师播放电视散文,要求学生注意表达独特、深邃的句子或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点拨:什么是独特: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独特?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独特?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独特?独特表现在①比较,和别人不同的个性;②新辟的,别人没有的首创。)

  2、分析1-6段

  作者在说明草原特点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看到一样的风景时,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

  蒙古人“眯着眼睛,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你在什么情况下眯着眼睛?这不是外在刺激的反应,而是内心激发的情感。享受草原,陶醉其中。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作者对草原的感情是——喜爱,欣赏。

  3、分析7—10段

  ①文中说,“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释。

  明确:“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分析:“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一望无际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

  ②第10段为什么写大海?

  对比。写出对草原的热爱。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分析:如果作者一直生活在草原,没有见过大海,我们会说他对草原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因为缺少参照物。可是作者呢?有过海上观景的体验,无论怎么比,大海都不如草原,我(作者)终是更喜欢草原的。这就是一个蒙古人对草原的`赤子之心。

  4、分析11—12段

  ①学生齐读。

  ②怎样理解“自由”与“不自由”?

  (层次,强调后者。)(“拐杖”、“人文背景”具体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

  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放声歌唱……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拐杖有什么用途的?“人文背景”具体指什么?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有了这些,别人对你也就尊敬、羡慕,人有时就会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有个成语叫“人定胜天”,什么意思呢?它强调人征服自然的勇气和魄力。但是在草原上,人失去了一切依靠,显示自己威力的咆哮,就是自不量力。哭泣只能证明自己的卑微渺小。于是人就会局促不安。

  这种局促在“外来的旅人”身上怎么表现呢?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5、分析作者对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同学们,咆哮哭泣显得可笑可悲,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朗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咆哮哭泣显得可笑可悲,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比作“母牛”、“烈马”)

  ②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烈马牛羊是草原的象征,是蒙古人最为亲密的伙伴,只有这样最原始、最质朴的方式才能表现出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母牛品尝流水,这是一种温柔的爱,烈马暴躁,摩挲草尖时,却是那样的温顺,这是一种热烈的爱。

草原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了解主要内容。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洒脱”是什么意思?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教学反思:

草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同时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在进行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重难点提出了三个有效的问题: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的?学生通过画出相关句子,并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看谁读得精彩,读得美。

  (设计意图:生读、划重点词句,师引导充分读,交流、感受。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披文入境,发挥想象。在词句品读中,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显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2)、默读思考“欢腾”什么意思?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再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在欢腾的各种动物和牧民中你最喜欢什么,你来表演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表演体会“欢腾”的情感内容。体会草原上动物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境。把内容体会内化为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爱草原的情感,再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师设问:在这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愿意作欢唱的百灵,还是自由飞翔的雄鹰,还是跑得象风一样的黄羊……,百灵鸟,你唱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欢快呢?牛啊,羊啊,你为什么能这样安闲呢?小牧民,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醉人呢?模仿马蹄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体会牧民骑马高歌的情景。)

  (3)、草原上的人们在草原上骑马高歌,他们还会做些什么?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草原,你会体会到草原的什么?你最希望在草原上做些什么?(翻筋斗,捉迷藏,骑马,唱歌,喝奶茶……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激发想象,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草原上自由驰骋。)

草原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1、 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 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3、 综合练习:双声部节奏练习和双响筒和多种伴奏乐器。

  4、 音乐游戏“赛马会”、大型粘贴图画创作。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提倡音乐与姊妹艺术综合为指导思想,将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小朋友的兴趣为动身点,培养同学的即兴创作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指导同学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兴的为歌曲创编动作扮演。和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感受。培养同学的音乐审美情趣。

  2、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有关蒙古舞的基本动作,和对音响的探索能力。

  3、 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让同学学唱、聆听、感受,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激发同学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 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扮演。

  2、 通过对草原赛马情景的表示,对的马蹄声,和加油声的模仿, 掌握双声部的节奏。

  教学难点:“赛马会”音乐游戏的挖掘,和游戏中小朋友们的合作,配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放“马跑”的律动的音乐。

  同学:随“骑马”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小朋友们,看!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

  同学:大草原!

  老师介绍大草原

  老师: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美极了!

  二、新课引入

  1、 老师舞蹈引入(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师:有没有谁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同学:蒙古族

  老师:(出课件)介绍蒙古族族的衣着服饰、蒙古包。

  老师:(出课件)非常正确,看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常年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最常的打扮是在头上栓一条美丽的头带,非常的神气。

  老师:(出蒙古包图)看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房屋,由于他们常年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帐顶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毡子覆盖着用毛绳固定。房屋可以移动。这就是蒙古包。

  2、 学习几个蒙古舞蹈动作,一边学习一边考虑蒙古人的生活

  老师做蒙古舞的马跑步,挤奶,雄鹰展翅的动作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同学学习蒙古舞基本动作

  三、学习歌曲

  1、 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 同学念一次歌词

  a、为歌词加上动作。

  b、小朋友们一起扮演,选出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再带着大家做一遍。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次。

  3、 听。

  a、 老师范唱

  b、 同学听磁带

  c、 同学跟琴有感情的演唱 ,老师做提示让小朋友唱得更有感情。

  d、 用动作扮演歌曲

  四、扩展歌曲

  1、 表示欢乐的草原。

  a、 老师提供彩纸和小朋友们一起把自身打扮成蒙古人

  老师:(出赛马图)

  老师拿出两样乐器,问哪一个发出的声音更象马蹄声。(演示双响筒,和手串铃)

  同学:双响筒

  b、老师将乐器发给一些同学,拿到手串铃的小朋友想想怎样用它为赛马的选手加油,拿到双响筒的小朋友用他来模仿马蹄声。

  没拿到乐器的小朋友,动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身边的音响来模仿马蹄声。或用怎样的动作表情来加油!

  c、将小朋友们分成两组,一组加油,一组模仿马蹄声。(各队选一个拉拉队长。)

  2、 一起跟着音乐制造热烈的赛马局面。(请几个小朋友扮演赛马的局面。)

  3、 粘贴图画

  a、老师放变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

  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身的感受

  b、老师拿出为小朋友们准备好的粘贴画,让小朋友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图画表示美丽的大草原。

草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没有。)

  在影视中见过吗?

  (见过。)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

  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背)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生答(略)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⑴ 画:

  草原的美景。

  ⑵ 拍:

  草原的风光。

  ⑶ 说:

  向他人介绍草原。

  ⑷ 写:

  自己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

草原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渲、勒”两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情感目标:

  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认识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导言,板书课题:

  草原

  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

  2、多种形式检查字词。

  ⑴ 带拼音开火开读。

  ⑵ 去拼音指名领读。

  3、指导写字:

  ⑴ 教师范写,强调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⑵ 学生仿写。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自由读文,把自己读懂的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品悟:

  ⑴ 汇报。

  ⑵ 朗读指导:

  ① 出示草原美景图,教师配乐范读。

  ② 指名配乐读。

  四、拓展延伸

  看一组草原被破坏的图,与草原的美景对比谈谈感受。

  五、全课总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草 原

  风光美

  人情美

  草原风情画

草原教案 篇7

  目的要求:

  1、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勤劳、快乐。

  网络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片。

  导语:那还等什么,咱们赶快学课文吧!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自读全文。

  ㈠学习第1自然段。

  1、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师:你觉得她哪些词读得特别好?

  2、细品第一段。

  ⑴抓住啪!啪!、响亮等词学习第一句。

  ⑵抓住铺满、新绿、醒来了等词学习第二句。

  3、自由读词、读句。

  4、指名读这段。

  5、学生有感情读齐读这段。

  导语:当黎明到来的时候,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热闹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㈡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学习这段(可以左右交流、探讨)

  点击草原之旅中的视频,边看边体会草原的热闹。

  2、相机教学。

  读过课文,看过录象,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草原的热闹?

  羊多,羊欢

  ⑴从文中哪几个词语感受到的?

  抓住:一只只、涌出、羊群体会羊多。

  ⑵出示:涌出、蹦跳、奔向

  ⑶读好涌出、蹦跳、奔向,体会羊儿当时有多么快活。

  ⑷男生、女生比赛读这句。

  ⑸用上这3个词,说说我们前不久学校举行的放风筝比赛的场面。(同桌交流后发言)

  师:我校一年一度的放风筝比赛开始了,我们(涌出)了教室,(蹦跳)着(奔向)大操场。

  师:你当时开心吗?快活吗?

  ⑹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感受一下羊儿急于冲出圈门奔向大草原时的开心、快乐。

  导语:真是群自在、快乐的羊啊!

  牧民乐

  ⑴小朋友,看了那些骑着骏马,英姿飒爽的牧民,你想说点什么?

  (真快;好威风;骑马技术高;高兴)

  ⑵请你自己读读第二句,看看你能把牧民那开心劲儿读出吗?

  ⑶指名多人读。齐读。[

  此时的草原是多么得欢快、热闹啊!羊儿欢,人更欢。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

  ㈢学习第3自然段。

  ⑴师范读,要求:一边听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羊群图片,播放牧羊人的歌声)

  ⑵(我看到了羊群),那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什么地方像?

  自读这句体会。

  ⑶师:羊儿成群的散布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远远望去还像什么?左右交流后指名。

  ⑷(听到了歌声),歌声忽远忽近,在大草原上空来回飘荡,这就是回荡。

  ⑸这是怎样的歌声?

  ⑹指导读好这段,语速放慢,声音渐渐放轻,学着老师的样指名读。

  ⑺在牧羊人悠扬的歌声中,有感情地齐读这段。

  三、指导背诵。

  导语:多美的一幅景象啊!小朋友,这么美的大草原,这么美的课文,我们把它印入脑海,好吗?

  师: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背一背。可以一个人背,也可以和边上的小朋友一起背,比比谁最有感情。

  (相机)喜欢这段的起立背。

  四、指导习字。

  ⑴出示:牧、原这两字。想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这两个字,介绍给大家。

  ⑵你认识了谁?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⑶多媒体讲解各字,并指导学生书写。

  五、拓展延伸。

  导语:这堂课小朋友学习得真认真,李老师奖励大家去大草原游览一番。(播放《赛马》)让我们骑上骏马,跟随牧民一起去大草原吧!(做起动作,甩起鞭子,喊起来。)

  师:点击草原之旅。自己浏览图片,想看什么就点什么。小朋友们,尽情地享受这次草原之旅吧!

  学生自由操作,浏览。

  六、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完成,也可回家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

  1、涂一涂:学习了课文,大草原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吧!请你到小画板中,帮这幅《草原的早晨》涂上颜色,再把它贴到畅所欲言的涂一涂中。

  2、贴一贴:请你动起小手,到网上搜索漂亮的草原图片,再把它贴到畅所欲言的贴一贴中,让大家一块儿来欣赏吧。

  师:草原之旅即将结束,我相信每个小朋友的感触都很深,让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本次草原之旅吧!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教案08-28

《草原》教案01-01

草原的教案08-17

草原教案范文07-23

《草原》优秀教案10-21

静默草原教案10-22

《草原上》教案10-27

《草原》教案模板11-11

《草原》教案优秀01-20

《草原》教案范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