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公开课,课后有如下反思:
思考一:成功之举
上课之前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压力很大,课该往哪里引?是面面俱到呢?还是体现一点特色或创新?诸多问题困扰着我。这是我们数学组的各位老师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帮我设计好了教学环节。决定只体现两点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情感目标的达成。于是精心设计了这两个环节。
1, 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 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第八张幻灯片中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思考二:败笔之处
1, 有些题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 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
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3、能够解决与圆的周长和面积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以上3个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圆,测量圆的周长,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总结,从学生的总结中,我更多看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并不陌生,他们能很清楚的写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也有部分学生表示离开了课本,有些知识点就很模糊,如扇形、圆心角,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对圆心角的画法及判断,依然有学生表示没有明白,我对问题进行了反思,也就是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我也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了测试,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个别学生的概念掌握的不好,如扇形,实际操作中圆心角的画法
2、计算错误:有关π的计算
3、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有目标的改进:
1、个别学生个别处理,针对概念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会用,学生在问题呈现时教师要能准确把握,问题的点在哪,如何处理,教师要心中有数。
2、熟练掌握有关π的计算和平方数的计算
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计算周长和面积时,可以先算出多少π,再根据背诵的1——10π来进行计算,如计算圆环的面积,先算大圆面积25π,再算小圆面积16π,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的结果是9π,9π=27.28即可。太多次的π方面的计算容易出现错误。我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会注意这一点,在平常的练习中也会提醒学生计算时注意。
平方数的计算错误不多,但是仍然有,要求学生牢记1——20的平方数以及个位是5的平方数,如15、25、35这些特殊的数字平方数。
3、要求学生借助画图来理解题意,对于试卷中给的图更要看。图具有直观性,尤其是外方内圆或者外圆内方的题目更要画图,学生对于求外圆内方的.阴影部分面积时依然不能进行很好的转化,很容易思考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在不知道边长的情况下去转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一部分我进行再次的强调。
在试卷中,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没有准确把握,如拴在墙外的一只小狗,可以活动的面积,很多学生计算时就是一个整圆,他们忽视了题目的范围是饲养房墙外。在本单元中还有相关长度单位的转换,这也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错误的使用,会导致计算错误,在教学中我也认识到这一点,加强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
本单元学习已经结束,我还需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3
《折扣》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但是在农村生活中,打折的现象比城市少见一些。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尽量考虑到我们农村学生的现状。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在新课导入时,就由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自行车为切入点,农村的学生很多都是骑自行车上学的,对自行车学生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就创设了为女儿买自行车的情境。通过猜测我买的自行车多少钱,与原价对比,从而引出了打折。然后再进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么回事,并用所了解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发现问题环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数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层提出了“原价相同折率不同、原价不同折率也不同、原价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3、突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事物往往包含两面性,促销的背后同时也包含着正常的商业竞争与虚假欺骗的两种情况,如请你策划环节,使学生在理解其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4
教学《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熟知但又不太清楚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书本中的例子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范本。在本节课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0的特殊性。以及数学中的比与比赛中的比分的异同。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的不是恰到好处。
2、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处理不是很到位。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5
分数混合运算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在教学中,不是告诉学生要怎样计算,也不是让学生去探究怎样计算,它只是将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迁移到分数混合运算中,所以对于该内容完全可以运用迁移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尝试计算,然后比较交流总结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得太多,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绝对不包办;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尽可能不说,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必要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课堂活动也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计算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吗?不是!为什么学生容易算错呢?有时可能是粗心,但有时却是一些习惯性的动作,就拿分数连乘中的约分来说把,有时该约分没有约分,或者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有时他们会习惯的把用进行约分的数字写下来;还有的会当成减法,减一下得到数据,最后连乘的时候,他们有可能进行加法算式。对学生的练习要认真检查,还要多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力求每一节常态课有效,并追求高效课堂。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6
一、尝试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自我梳理,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让学生猜一猜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出课题。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再让学生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接着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导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识网络。这一过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学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对计算公式的掌握较好。
二、再现“难点”,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12条棱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容积、排水法理解不透,导致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阻碍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基础训练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本堂课,我在学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了疑点追踪,如果它的长为10、宽为5、高为5、单位自定。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它想象成生活中的一种物体,并提出问题。学生把自己学习中印象深的题搬到了这里,出现了几种常见的'物体(通风管、鱼缸、游泳池、纸箱 )有计算表面积的、体积的、容积的、棱长总和的。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物体求表面积时计算的面是不一样的,也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常见的量的计算。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然后,直接出示如下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
一个长10分米、宽5分米、高5分米的玻璃鱼缸。
1、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2、这个鱼缸的容积是多少?
3、鱼缸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4、给这个鱼缸的棱都包上角铁,至少需要多长的角铁?
5、如果浴缸里装有3分米高的水,放入一块珊瑚石后,水面高是4分米。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
本环节重点解决了“排水法”,我借助课件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过程,让生明白“这时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要求珊瑚石的体积,就得用总体积—水的体积。或者,先算出水面上升的高度,新增加的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用长×宽×上升的高。探究出“排水法”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本节课我力图挑战性和思考性。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拼、挖两种类型的思维突破题。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拼”,怎样“挖”。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探究每种拼法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通过“拼”让学生发现:体积不变,表面积减少。一个接口会减少2各面,接口越多,减少的面积越多。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最小。通过“挖”让学生发现:体积会减少1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在不同的位置“挖”表面积增减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在角上“挖”表面积不变,在边上“挖”表面积会增加2各面,在中间“挖”表面积会增加4各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方面表现的还不错,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达到灵活调控课堂。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7
上课前,观摩了名师的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这样的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8个学生左右,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8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了两大主要内容展开教学:1、学习理解倒数的意义。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我以玩文字游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给学生灌输“倒”的.想法,把游戏的现象融入到数学当中。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乘积、互为”来理解,并强调倒数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有了文字游戏的导入,学生观察到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倒换了,对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容易掌握了,因而课堂的氛围很浓,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很多。但对自然数的倒数以及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还转不过弯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说出方法。对于特殊的数1和0,学生基本上能够知道他们的倒数。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乘积是1,那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倒数。如5×( )=1,括号里的数就是5的倒数。这个方法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明显强调出来,还不能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倒数的意义。因此,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不能完成达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9
《比的应用》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下就是我针对着课上做的教学反思:
一、唤起与生成
在唤起与生成环节,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比的意义,多让学生说说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出妈妈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即:出示例2,学生对比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把握,所以对出示的例题不会感觉到陌生,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
二.探究与解决
在本环节中我本着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解决,教师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可以适时点评,达到方法的总结,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我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1
面对今年的班级,作业批改是个问题,一直来,我喜欢面批,特别是对学困生,我觉得面批他们的作业对他们会有更大的帮助,因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接受能力差,他们往往反应慢,比同龄同学慢半拍甚至更多;其次,学习不用心,注意力集中不了,总是分神,如果课堂上趣味性的东西多,他又会“跑出”课堂更加收不拢心;再则,确实由于他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就是对读书“感冒”,再怎么弄都是心神疲惫;最后,还有可能是教师本身的素质,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每况愈下。当然,最后一种的原因对小学生来说,发生的比例不大,毕竟儿童还是单纯的。针对学困生多的现状,我觉得我有必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我想,近几年自己的数学教学效果还说得过去的.原因可能要归结在这上面。
进入六年级了,开学至今已近一个月,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也已经结束。但这块内容让我上得头疼,心烦。在课堂上,我很明确得按照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找准标准量——找出关键句——写出对应分率——用对应量=标准量×对应分率来解答。可是学生就是找不准分率,特别是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同时出现时,他们就弄不明白分率究竟是多少。我也知道分数应用题是个难点,一方面整数过度到分数,受整数的影响,学生适应度不够;其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刚开始,学生对把分数计算的结果化成最简的把握还是难点,不易掌握。
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从他们的表情上马上可以读出。在高质量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下,我觉得对知识的强化训练还是必须的,而且一定要到位,所以这块知识点我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题量不多,要求以质量为主,我边巡视边指导,然后学生做完我及时面批,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再则大纲也要求,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除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上,我也有跨度地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性练习,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分数除法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应用题演变而来的,两者紧密联系易于混淆。而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对比训练,使学生在对比中求新、求异、求同、求实;这样学生在多变中思辨、纠错、探讨、沟通,以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另外,在对学困生的辅导中,用直观的线段图进行分析,通过多变沟通联系,如补条件,补问题等的形式进行补充,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分数乘法应用题及分数除法应用题是这学期的难点,“温过而知新”,相信反复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磨练”,学生还是能进步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2
这节整课的难度非常大,它是在研究圆与它外切正方形的比是π:4,圆与它内接正方形的比是π:2的,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根本没有直接用π来计算,而是用3.14来计算,所以这一节课要让学生用π来计算,又增加了一点新的难度。
本节课是一节思维训练课,难点就是研究两种关系:
1、通过让学生计算多个在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求出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再计算它们的面积比。
2、通过让学生计算多个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再计算它们的面积比。
然后运用这两个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而要得出这两个结论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1、在一个正方形中作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并在多个图中强调,让学生印象深刻。
2、学生在解决求圆内画一个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时,提出的方法很多,我在肯定学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计算,这样也为学生在计算中省下不少时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3
比的基本性质与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节课,我没有用这两条性质来转入新知,而是让学生在判断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写出一个比与比值相等的若干个比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这些等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的变化规律上,再以小组讨论的学习的形式,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学来的知识,经历了观察—分析—发现—集体归纳小结,既学得轻松自如,又记忆深刻。这比直接灌输明显要有实效。
当学生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再倒回去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对照,更明确了他们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把他们三者联系起来板书,沟通了新旧知识的练习,起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 对例1的教学,我不是采用讲授法,如果教师边讲解化简过程,边板书,也许学生能听懂,但效果不一定好,在这节课堂中,我采用了尝试解决法,由学生尝试化简,遇到问题小组共同探究、共同商讨、找到化简的办法,最后还进行板演,通过板演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与黑板板演对照、进行自评。有了这样有效的评价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尊心与自信心,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价值,逐步建立正确地价值观。
本节课我主要用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比较中学习、在尝试中学习、在练习中学习、在评价中学习,教学效果较好。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4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始我让学生记录老师的话“今天的气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举一些生活中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
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初步认识负数后,我通过生活情境:以树为起点,一个向东走5米,一个向西走5米,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负数,右边大于左边;二是,两个负数,数值大的反而小。这样学生才会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一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的活力。
四、借助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社会的知识
教材中安排的许多习题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我国的最低点、南极的温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会读数,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综合化。
本单元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要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1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8-24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9-23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2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1-1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10-10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24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2-25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6-1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