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2 15:23: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铺地面》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内容,对于面积的含义学生较难于理解,并且很容易和周长弄混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讲这节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在练习本上分别自己剪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亲身、直观地去感受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都能够在本上画的出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要比用眼睛看有更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画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1平方厘米,从而总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之后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进率也是100。在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时候,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太大了,但是为了能让学生能够理解,我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相关实例,从而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破了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平方米与100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练习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小学数学《旋转与平移》按排了关于物体的两种简单的运动方式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有关的物体旋转与平移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用课件,直观导入

  游乐场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场景,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利用课件出示游乐场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中有旋转的风车、有向前行的火车等旋转与平移的实例,使学生发现两种运动方式的不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做动作,加深体会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旋转"与"平移"。学生们在兴致勃勃地互相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

  3.想象中,扩展延伸

  学生们之间不断地交流,不断体验,使他们灵活地掌握了知识点。在这节课最后,我鼓励学生们回想、并大量例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的实例,这样不仅使本节课的知识融合到生活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要不断引导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理想。仅仅教授一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课堂上要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们把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同是用生活中的经验帮助理解数知识,二者相得益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复习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习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习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和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也是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教学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描述物体的运动,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首次教学平移与旋转,对它们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只要求结合实例认识,不进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义。在方格纸上平移的图形应该是直线图形,而且是比较简单的图形。只要求平移一次,或是水平地左、右平移,或是竖直的上、下平移。主要的教学环节分为:

  1.识平移、旋转的教学活动。

  2.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教学活动。

  在安排图形平移的练习时本着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平移的图形要简单,边数不宜多,不要出现曲线图形;二是平移的距离要稍远些,防止图形平移前后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在教学之后,从作业反馈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找方向

  由虚线图形—实线图形就是图形平移的方向,学生很容易搞混。

  二、两种窗户和窗帘。

  重合是门是平移,推拉的门是旋转;窗帘既不是平移也不是旋转,因为窗帘虽然在移动,在改变形状了。无论是平移还是旋转都是位置发生变化,但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三、找对应点。

  在平移时,原来图形左边的点,在平移后学生会把当成平移后的图形右边的点。

  四、不在方格图交叉点上的“特殊点”。

  以上是学生出现错误最多的地方。为了改正和避免此类错误的再次发生。在课上结合作业上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讲一讲,老师归纳出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在做题时要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一、学情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学生在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过程,是“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二、教学设计

  在本课的设计时,我分成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快乐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达到的目的`

  1.活用教材,体现生活化。

  “面积”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我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感受到 “面积”的意义。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生活味和严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学习,本节课的组织活动主要有“感知面积、建立表象”“动手操作、明确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尝试操作、学习面积单位”。让学生经历探索性学习过程,丰富了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知识的体验。

  3.在比较中,发展数学思维

  在实破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难点时,借助之前学生得出的利用“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还是无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适时地让学生运用学龄、直观操作、合作探究。进而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比较中,真正感受和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面积单位的认识。凸显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4.在操作中,渗透思想方法。

  《20xx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倡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体会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体会到如“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等常用的基本的数学的学习方法,比较关注学习过程的探索与数学思想的渗透,彰显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让我困惑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是否分成两课时来教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乘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第一课时是不进位的,课堂上我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当时的例题是没套书有14本,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当时这道题是先用口算方法想,先求10套多少本,用14×10=140(本),在求2套多少本,用14×2=28(本),然后140+28=168(本),学生对口算方法都能明白,所以这道题改成竖式时,学生对于算理都能明白,没有疑问,只是有个别学生习惯写上竖式中140的那个0,这个慢慢可以改掉。有了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算理上略微有些吃力。课上再通过纯竖式计算,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且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写清楚你每一步是谁和谁相乘得来的,学生能写清楚,必然是能理解的。练习的过程中适时请学生上台板演,再结合错题进行分析,加深理解,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发现针对不进位的都能很好的掌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必须让学生明白算理。再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生才能彻底学会。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及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求规则图形面积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获得新知学习的过程;

  2、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一、复习面积单位中引入如何测量面积。让学生对面积的测量有一个动手试验的机会,体验面积是如何测量的,从中体验到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去摆,再一个一个数,在现实生活中不方便,也不灵活,进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比如知道长或宽等,能否利用一个什么计算公式,就能知道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学生从测量长方形卡片面积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想法中,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猜想,再想办法验证。

  二、动手操作中验证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观察、归纳、验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让其知其所以然。

  三、精心设计练习,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设计在练习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考虑到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复杂,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层次难度逐渐上升,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作为年轻教师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经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不为所动,不能走到预设的路子上,不免心急,于是导致有些时候还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对学生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回味着课堂上孩子们的合作探究,琢磨着这节课不顺畅的原因在哪里,我恍然觉得:这样的课其实就是真实的课,值得回味的课,值得反思的课,引领我更好发展的课堂教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从选好课题,到开始搜集资料着手备课,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相继出炉,然后三次试讲,多次修改,直至今天在香港圣母无玷圣心学校的领导老师们面前上这节课,刚好历时一个星期。非常感谢我们科组的老师们以和网络上给予我支持和指导的“天行健”、梁求玉以和张维国等老师,因为你们的支持与指导,让我在短短一周内有了飞跃的进步。当然,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的科组长曾老师,曾老师参与了我准备这节课的全过程,从逐字逐句为我修改教学设计,到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听我试讲,然后一个个环节进行细评,最后一个个环节给我推敲,示范,让我从中不只仅知道该如何上好这节课,更我进一步了解如何做好一个老师,如何更好地进行备课,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同学进行学习……所以,上完这节课,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谢谢曾老师!”

  《分一分》这一课时是同学认识分数的`开始,是同学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同学熟悉的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分苹果”动身,引导同学认识“一半可以用1/2表示”,并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同学通过一系列操作与描述活动,理解简单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的各局部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我创设了一个广播体操比赛的情境,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增加了拔河比赛这一内容,将两项体育比赛融入学校的体育活动,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学生,学生也更加乐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体操表演中,我班有50人,要站成方队,至少去掉几人,或增加几人。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际中设计,解决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是偏难的',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当学生对找到结果进行不同方法的探索,并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思考,以免重复与遗漏。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4.再让学生比眼力,猜测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最高?

  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一、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开展有序、有效的活动。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习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平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三、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同学从比较中发现新的知识其实是已学知识的延续,他们有着相同的特点。一开始,我设计了从几个分数中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分一分,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同学很容易就分清了,一类为上节课的知识是几分之一的分数,而另一类为几分之几的分数,在老师还没有出示课题之前同学已经对这一类的分数有所了解了,但作为老师要十分清楚,同学只不过是对这些分数表层意义上的了解,也就是能读出这些分数罢了,至于对几分之几的分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还需在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中带领同学去探索。我是这样想的,当然也是这样做的。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我所设计的让同学自主探索分数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同学经过对同一图形(一个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若干分,取其中的一份与取其中的几份相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只不过取的份数不同。比较探索之后,同学还能进一步指出几分之几其实就是有几个几分之一组合而成得。从同学的口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师还需要再反复强调那些生硬刻板的知识内容吗?在这里培养了同学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由于第一阶段的良好的攻势同学在对几分之几分数的理解上已不成问题。在接下去的环节中让同学动手实践,利用手中的学习用品发明一个分数。同学劲头高涨,人人都投入到工作之中,合作氛围融洽。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有效果,这就是我认为本堂课比较胜利的一个方面。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同学善于通过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分享学习效果。通过再让同学发明出一些其他分数,丰富了同学关于分数的表象。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平时一点一滴慢慢地潜移默化地积累的。从心理学角度考虑三年级同学的注意品质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为了加强对同学有意注意的培养,平时课堂上要求同学能完整表述同学或老师的一些讲解内容,能时刻关注老师在某一知识点的提出或书写的过程,再次邀请同学进行总结与概括。本节课上在分数的读发与写法的提出环节中我不是一味采用教师讲同学听地方法,而是邀请同学从老师上课过程中所听到的看到的进行提炼与概括。果然同学不负众望,能完整地表述出分数地读发与写法,还能较精确地表述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在经过教师的点拨之下,分数各局部所表示的意思也能概括得十分精确。

  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也采用让同学动手涂一涂,动脑想一想的教学方法,直观地得出结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也为下面学习同分母分数的简单计算做准备。

  在巩固练习阶段,采用闯关的练习形式一下子把注意力已经有点分散的同学又吸引到了某一焦点上,使得松弛的弦再一次绷紧了。在练习中加强了同学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也采用梯度式的层面让有能力的同学尽情发挥自身的才干。

  这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同学理解性地学习数学,在每一个环节地设计中教师都能以人为本,注重对同学注意品质的培养。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这堂课存在着某些欠缺的地方,那就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照顾还不够。下一步我要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让我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学好数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要解决这节课的问题有几个关键:一是口诀的问题;二是竖式的书写问题;三是还有试商的问题。

  学生虽然在二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口诀,但学生经常想不起来乘法口诀,这就导致笔算的速度减慢或者错误。在课前我做了些复习,但在教学中效果不是太明显,不是练一道题两道题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计算能力要在慢慢的练习中习得。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尽管教材中没有概括出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很有必要通过直观操作与笔算竖式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笔算除法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是竖式的书写问题列竖式步骤的问题。如:很多学生对42÷2口算就能算出结果,也有一些学生在假期学了一点竖式除法,也会列竖式解决,但是由于不理解算理,竖式书写的格式不正确,十位和个位的数一起除,不落下来,商的位置不会写。有的干脆写完除号把口算算出的商再写出来就算完了。针对这种现象,我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除法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要让学生说清楚,如2写在了哪一位上?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4又是从哪得来的,它表示什么?使学生理解十位上的4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写在十位上,2个20是40所以4也写在了十位上末尾的0可以省略。十位上的数除完再除个位,不能放在一起。

  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四方面自己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比较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

  二、比较合理的处理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情境图是3月12日植树节,把情境图用呈现给学生,并请学生发表意见。之后,再让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完成竖式计算,初步体验试商的方法。最后出示两题练习巩固试商方法。第二个问题要解决的是调商。学生据题意列式,接着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学生解说计算的.过程,老师板演,通过汇报交流,认识到为什么要调商,怎样调商,突出对算理的理解。

  三、在练习的处理上,把课后的练习进行整合,有层次,有侧重点的进行练习设计,从而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训练、提高学生的试商速度;根据试商情况,很快说出准确的商,训练学生的调商方法;课后练习第

  一、二题,商是几?比一比谁试商的速度快?综合强化学生试商和调商的方法;第三题,解决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去探索除数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试商和调商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完全暴露了出来,思维的积极性相当的高,达到了原先设计的效果。

  通过课后作业反应,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竖式除法的算理,能用正确的格式来书写。

  但也存在不足:

  1、在课堂的把握能力上,我虽然有些进步,但和有经验的老师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学生说跑偏了,我不能给予及时的纠正。

  2、上课说话不够严谨,随意性大。

  3、思想上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但没有做到。分析原因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说才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4、重点强调不到位,有些地方很重要,老师只说了一遍,学生听了,但没有记住。

  5、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在讲竖式除法时,需一步一步用规范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设计的梯度不合理,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

  总之,这节课我付出了许多,学生收获了很多。有付出才有回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5月17日我们三二班学习了数学好玩中的《我们一起去游园》。课后我发现了许多问题:

  1、首先是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极易搞混,而且学生抓不到重点。

  2、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有偏差,“我们应该怎样租车呢?”有的学生认为这两种车必须都要租,而有的`学生认为怎么租都行。学生不管怎么租车,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游园的人一定要都拉走完,可以多几个空位,不能有学生上不了车。

  3、学生租车方案千奇百怪,大多没有顺序,那样很容易漏掉一两种方案。那也很可能是最省钱的方案。

  基于学生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觉得本节课重在数学信息的理解,做到对号入座。其次就是学生租车时你的活动方案中要提到租车的注意事项,不要跑空车,不要人拉不完。最后就是制定租车方案的时强调列表格的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提到反思,我既没有高深的理论,更没有高屋建瓴的见解。只想把讲授《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这节课中出现的让自己最有感受的两个小插曲再现给大家。

  插曲一:导入带来的心慌。

  除数是一位的口算除法是学生能够正确、快速估算的基础。在复习带新课这一环,我出示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卡片,以开火车形式让学生口算说得数,然后想通过出示124÷3这个算式,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题比较麻烦,不能马上说出结果,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而进入新课的学习。这个自让我认为水到渠成的设计,却出现了小差错。在学生两轮开火车时,有几个孩子答的不是很顺畅,可当我出示那个较麻烦题124÷3时,一个孩子却快速地说出了得数:“老师,这道题商41余3。缺乏教学机智的我,真有些茫然不之所措,心慌了,按套路很牵强的导入到例题的学习中。还记得课下,那个扰乱我思路的孩子兴冲冲的'来到了我的身边问:“老师,我表现的好吗?”我勉强的笑了笑:“好!”看着那天真的孩子,我不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再思考。我认为自己的教学机智短少是其一,更主要是自己在课的设计上还是有所欠缺。只是单线的考虑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与估算的关系,而未考虑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当学生遇到124÷3还是在努力快速的寻求答案,并未产生丝毫的估算意识。而我去想借此,让学生去理解估算的现实意义,多牵强的想法。这是导致这一环节不尽人意的原因所在。还记得杨主任在以前导课的时候曾经说过:“好的课的开头,要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所设计的环节能巧妙的溶为新知。”怎么来体现这一点让学生乐于接受呢,为此,我又对本课的开头做了新的设计:

  (1)同学们,看我们班又多了老师同我们一起上课高兴吗?谁能说说教室里大约有多少人呢?

  (2)老师知道我们每个孩子都是读书小博士,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一页,注意老师给你们30秒的时间,你能估算出这页有多少个字吗?想想用什么办法。

  插曲二:争辩带来的兴奋。

  孩子们真的是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进入情景。结合估算与生活联系紧密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同学们想到老师家作客吗?老师有200元钱,为了招待大家,老师想给大家准备三元一听的饮料,老师最多能买多少听?学生马上变的兴奋起来。学生在这之前已经掌握了估算的多种方法。有的学生说,把200看成210÷3=70。还有的学生说200看成180,180÷3=60,见学生并没有太留意题中的要求,出现了错误,我补问了一句:“两种方法都可以吗?”马上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有了争议的声音。粱彪说:“老师你不是说,估算有很多方法,我们欣赏哪种就用哪种吗?”其他学生马上随声附和。细心的杨红彪马上说:“不对,题目上说的是最多能买多少听?所以我们就应该把数估的大一些。”这时大多孩子马上顿悟:估算要结合不同的情景,要合理选用估算方法,有时要估大些,有时要估小些。看着学生兴奋的小脸,这时我仿佛悟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惟有真正的尊重,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唯书,不唯师,敢于交流争辩,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2-28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01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1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10-0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10-03

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6-09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的教学反思12-27

数学教学的反思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