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
在进行一道看图列式的教学中,就5+5=10和10-5=5这个环节时,我提出了“为什么这幅图只能列出两道算式而不是一图四式呢?”学生的参与率也很低,只有部分学生明白为什么,而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与前面的内容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提问的目的`。其他同学根本不知所以然,如在雾中,没有完成这个环节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2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湘潭到武汉,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3
一直以来,“计算”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计算,计算课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代名词。而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当大,这就要促使我们改革计算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计...
一直以来,“计算”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计算,计算课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代名词。而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当大,这就要促使我们改革计算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模型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计算教学的功能发生了转变,计算不仅仅是计算法则的掌握,计算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一、创设真实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就是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到计算方法上,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计算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明确了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以用促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既然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那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让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问题分别列出不同的算式,这些算式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口算方法的教学。在口算方法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展示不同的算理并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口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口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算用结合,以用促算,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加强计算应用能力,以算激用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其实在生活中处处有计算问题,如生活中的乘车、乘船、买东西等等都要用到计算,让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广泛地有意识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计算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从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增强实践应用的能力。
由此可见,有效地进行“算用”结合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技能共同发展,使学生学得轻松,练习得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体验到学习计算的重要性,促进课堂教学师生和谐发展并收到扎实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4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在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再深入体会分数的意义。因此,理解单位“1”便是本课中的重点;又因为学生对一个物体作单位“1”的情况也已经了解,而把一些物体看成是单位“1”的情况不太容易理解,所以,这一内容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基于此,我在备课和上课时关注了几下几点:
一、去繁就简,还学生轻松又轻巧的课堂。
1、轻松的学习准备。
我们都知道,充分的学习准备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升课堂学习效果。然而,并不是所有课都需要学生大量的预习、收集材料、自制学具等这些准备环节。《分数的意义》这节深入学习的课型,如果能将学生原有的'经验调动起来,就会成为很好的学习基础。因此,我只是给学生发的一张轻薄的物体图片,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找了一张形状规则的纸,再加上一本数学书,一支笔,就是学生的全部上课准备。这样,孩子就不必紧张兮兮地“护送”着“大包小包”的学具上课了,“轻装上阵”,孩子们才能轻松地学习。
2、轻巧的课堂行走。
为了突破重难点,学生共进行了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是折纸,并对比感受只有平均分的情况才能用分数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第二次是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的1/4,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这两次动手活动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都非常简单,没有给学生造成操作上的负担和压力,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清晰的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做说思辨,多种感官助学习。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动作记忆、语言表述、思维体验、分析经历等都是学习的好途径,而多种感官的调动与共同配合,就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更好地完成学习。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多说多交流,在听说过程中做到完整具体的描述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分数单位,充分感受到了单位“1”在分数中的重要意义。
三、循循善诱,静待花开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经验到知识,从体验到内化的过程,孩子们出现的任何偏差与错误都不要急于否定和纠正,更不必气急败坏。只要进行有效的启发和恰当的引导,再给学生足够的等待,就能让孩子在思考和辨析中走出迷茫,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体面自信地坐下,让孩子的思维闪现光彩,让课堂上朵朵花盛开。
然而,教学常常是如此,即便费尽心思,也会有诸多遗憾。
从备课到上课,我都将时间压得过紧,以致于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的练习,变成了看屏幕来口答,课堂学习与教材的结合显得脱节,而且,还可以给更多孩子展示的机会,让更多人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另外,有些环节间的过渡衔接不够自然,使得整个课堂虽有层次,却未能如行云流水样的舒畅。
还看了五家中心校张金凤老师的同一节课,相比之下,我又想到是否可以将这一节课安排得更丰满一些,让学生有更多收获呢?比如,课后练习的分析过程细化,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同一个整体,可以有不同的平均分方法,分数单位也就不同;或者将课后练习的题型再扩充一些,更高效地来利用课堂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5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 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6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通过商不变的规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的复习,帮助学生意识到商不变规律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定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用故事情景引入,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采用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操作,再分析怎样做的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进行基本练习,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通过应用拓展,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情景引入和猜测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
一、抛旧引新,给予探究空间。
通过商不变规律的复习,帮助学生意识到商不变规律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用猜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复习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步步逼近,主动探究。
用逐步向学习目标逼近的方式学习数学,先概括这两个例题的规律,再加以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新知识的认识,这种认知方式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一次完整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只能用逐步向目标逼近的方式,先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两道例题的规律,再将这个规律与书上的结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归纳的规律并不精确,然后重点讨论为什么要“0除外”,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接下来再沟通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三、前后呼应,体验成功。
在探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用实验、说解问题的过程、对比归纳规律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体验。复习准备部分通过复习商不变规律为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打上基础;新课探究部分通过探究同一单位量分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得出分子、分母同时乘上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应用拓展时又利用判断等形式来巩固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比较理想。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7
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历程,深受新课改的冼礼,以及在三个班的前辈的指导下,我觉得自己在教材钻研、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收获。表现出能关注学生,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民主平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希望能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
一、教材探研方面
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突出了知识的形式的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1.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领略教材图例的含义,我精心设计组织了课堂教学活动
在新教材的例题、"练一练"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图,这些插图对我们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好这些插图的内容,领略插图的含义,根据插图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如:课本第17页"做一做"“练一连”里有10幅插图,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插图开展比长短、比高矮的`分组活动。在比长短中,我开展"谁的胳膊长"的趣味比赛活动,先分小组比出谁是小组中胳膊最长的同学,再组与组比较,比出谁是全班胳膊最长的同学。这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小组里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站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位置。在巩固练习中开展分组比赛活动。这样学生自主活动始终贯穿于整个单元,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巩固了新知。
2.发挥教材信息资源,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
低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教学活动中能否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新教材在教授的图例中有许多能解决问题的多个素材与信息,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空间。如果能善于挖掘这些信息资源,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的培养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本册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在教学数的组成时,先让学生用学具小棒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把这几种分法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分出来呢?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二、对于课堂教学方面
1.引导要恰当
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尽快投入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枯燥,从而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是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错以为热闹的开场白就是好的课堂情境,而当我真的听了其他老师的课,课堂上的效果让我确信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方法同样可以把学生引领到数学的宫殿。
2、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
在我的课堂上有时候问题提的让学生不知所措,这时候我往往就会全盘脱出,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学生启而不发了怎么办?告诉他呗!而当我多次试验均得不到理想的回答时,我开始学着像其他老师那样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孩子 “你仔细想过你刚才所想所做的过程了吗?你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想想!"这里不正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吗?这样简单的提问就能让我们能达到这么多的目的,真好!
3、易于操作的评价也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缺少的。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中对评价问题提出了新的理念与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其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遵循这一理念,我制定了课堂跟踪激励法,以小组比赛以及个人比赛的方式,对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的学生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我们以收集大拇指和笑脸的比赛方式)。这样当下课堂上孩子们的积极主动性明显被提高了。
三、一些改进措施:
从这次试题可以看出平时的练习中拓展还不够,有些学生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题型;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认真理解题目的要求之后,再去回答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从这几方面加以改进: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对学困生积极和家长联系,多开小灶,让学习好的学生辅导,促使他们不断提高。
3、对攻固练习上多下功夫、补充练习,让学生尽快适应,掌握知识。
4、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针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要在今后的教学应用中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教育他们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学生的口算能力还要继续加强,提高准确度。
8、在看题目和理解题意上要多下功夫,尽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答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这个领域中我发现我需要改进、反思、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坚信,无本之木,只能昙花一现,无源之水,只能激荡须臾。我一定会学习学习再学习,以便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8
本节课也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这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小数乘整数是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数与计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由于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要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成已知,逐步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在教学0.72×5时,教师提出了"你能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成已知的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并不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教学3.5×3时,有的学生想到了用35×3,教师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先把3.5元转化成35角,再计算35角×3,最后将结果105角转化成10.5元,再比如教学0.72×5时,学生提出问题:3.60为什么可以写成3.6 ,360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向左移动两位 通过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9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回顾本学期,我担任x年级x班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进班,学习习惯还未养成,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本学期已将近结束,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迎接下学期的工作,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做好课前准备——备好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怎样才能教好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导学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前、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分析和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增强上课技能——上好课
在上课中,我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我还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行课前口算练习,给孩子养成课前口算的好习惯,为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接班伊始,我就开始了《培养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小课题研究,持之以恒、措施得力,竟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孩子们的口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为学习数学扫清了障碍。
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单元小结。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三、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2年级孩子年龄小特别喜欢爱表扬,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越表扬他就会越学越好,在提高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并认真细致的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在课堂上抓住机会提问他,鼓励他,表扬他,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进步也越快。针对各种问题,我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有人说:“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在做数学作业时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作业的书写以典型示范、表扬为主。
六、教学中的不足和反思
1、对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到位。
2、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3、复习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不看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
以上的不足现象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改进。
总之,一学期的工作已结束,有收获,同时也有不足;工作中不足之处,我将及时找出差距,积极弥补不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0
作为新教师,首次面对的就是教学一年级的新生。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使我有了很多的困惑和徘徊,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是更多的是鼓起勇气、重拾起对教学的热情向前进,一学期过去了,有必要对这一学期进行下总结。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适当重组教材,做到能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第几”时,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参与活动,学生兴趣很浓厚。先让学生一起准备好,我说:“第一排”。那么第一排的学生就迅速的站起来。在说第几排的时候,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把“第”字拖长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充分体会第几的概念.
2、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6的组成”时,学生不仅能总结出5种组成方法,还会把5种方法并成3种。又如,在教学完0~10这11个数字,我让学生编一套操来形象的展示这11个数。可以用身体,手等。在第二天的汇报交流时,我惊喜的发现了学生巨大的创造能力,每个数字在学生的深动演绎下变得活灵活现。
3、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房间里的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同时,学生又对分好类的东西放在哪里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分鞋子时,学生把皮鞋放一层,凉鞋放一层,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和分类带来的方便。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在师范的学习中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也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很多在书上介绍的教学方法照搬到现实教学中并不适用。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在本学期我试过用严厉的教学态度,也试过用温柔可亲的教学态度。但效果都不持久,在下学期,我也许应该运用“严”和“松”并重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但何时“严”何时“松”是我作为新教师要在今后几年里好好探索和把握的。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我希望是在一年级能用到课件的课都用课件演示生动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样,课堂纪律也会好很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我所做的课件都比较简单,无法真实再现生动的画面,再者,从网上以及和各位老师交流课件还不够,这是我在下学期要努力的方向。
3、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特别是我教学的一个班级,程度好的学生对于难题点拨以下就能自己理解和明白,但是程度较差的学生说了三、四遍也不是很消化。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总之,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给了我很多需要反思的方向和提高的建议。希望下学期我会有所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1
六年级数学已经进入了复习阶段,但作为一名第一次接触新教材的我而言,复习课是最难上,也最不喜欢上的,因为都是以前学生学习过的内容,缺少难度和新鲜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讲的时候,很难抓住重点,很难抓住题型,总在担心学生这不会那不会。讲的难了,差的学生不会的还是学不会;讲的简单了,好的学生不屑于听;中等水平的学生则似懂非懂,没懂也在装懂;只有极少数学生会在认真听。一知半解的了解怎能将知识掌握好呢?所以可能就需要教师花多点的时间去引起学生注意,上课把学生的注意力抓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何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2、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讨论“圆的周长是不是直径”时,有的学生运用直观的“看”、“比”或“量”的方法来判断半圆弧比直径长,而有的学生却运用“两点之间的曲线比线段长”来推理,这是两种不同水平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水平又引向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象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恰当的放手自学,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百分数的写法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展开自学。“想写哪个百分数,就写哪个。”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自学的效果就格外的明显。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再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2
面对课程改革,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近段时间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讲解;新知—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3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极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买水果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这一结果。这时我们往往比较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所以这里我们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200个2,右边也表示200个2,所以(110+90)2=1102+902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
12588 ①竖式计算; 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 ⑥(100+20+5)88等等。
10189 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分配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
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4
小学二年级数学口诀教学反思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索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情境图,自己发现、提问、解决主题图的三个问题;练习中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预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熟悉的“欢乐节日”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数学信息,进而依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四人小组这种群体学习的讨论与交流,使得每位学生都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大量的启示和收益。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个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创设各种游戏环节,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爱玩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将课后练习中的习题联
系起来,设计成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有麻烦闯关游戏。创设情境:在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我首先出示的是猴子摘桃子图。告诉学生,猴子要想吃到桃子,只能爬梯子才可以上去。而且要把梯子上的算式做对了才可以爬上摘桃子吃。你们愿意帮
助它们吗?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赛谁最快做完。猴子们的困难解决了,可小兔子的麻烦又来了。他们想到小河对面采磨菇,可是面前有条小河,要想过去,小兔必须算出河中每块石头上算式的商与自己身上的号码和河对岸蘑菇的号码一致时,它才能采到蘑菇。你们能帮帮它吗?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帮助小猴、小兔解决问题,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也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了知识的检测。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小学二年级数学口诀教学反思
上个星期听了张娟老师上的《用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有很多感触。反思一下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特点:张老师能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用乘法口诀求商》是一堂计算课。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教学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让学生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表现出以下几点特色
一、 温故知新、匠心独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张娟老师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就巧妙地运用了学生对旧知的复习打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从复习题的导入开始,我个人也是比较喜欢课前几分钟的复习环节。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虽然是学过了,但并不等于就记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记住了的知识也会慢慢遗忘。通过复习,可以使新学习的知识更系统化,使之被纳入我们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成为我们整个知识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节课的复习安排了背口诀、填写口诀和算式等题型,都是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以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新知识。
二、走进生活、凸显情趣
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就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级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让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作为低年级的数学老师就应当竭尽所能,围绕教学任务设置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活动(教学环节)。乒乓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游戏工具,很多小朋友都喜欢乒乓球这项运动。张老师以一枚小小的乒乓球为切入点,即让学生了解了乒乓球的知识又很自然地进入例题的教学。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全班孩子的注意力,回顾当时课堂,当张老师出示乒乓球是孩子们一个个聚精会神,热情高涨,那种发自内心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或思考、或交流、或举手发言、真正的达到了“小手直举、小脸
通红”的教学效果,如此一来上课的效率必然提高。
三、 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张老师围绕“口诀求商”这一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采取了形式多样的习题设计,这些习题有的指向新知、有的针对难点、有的面向全体、有的侧重提高,为了使全体学生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习的兴趣张老师还特别安排了游戏环节,反观课堂游戏环节的设计不仅较好的调整了课堂的教师秩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游戏环节的设计依然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巩固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这些不同形式的习题设计及游戏设置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与完善。
四、 评价得当、教学相长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但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而且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发展。”因此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课堂评价应当得到高度的关注和有效的改进,努力使其不在是教师的终结判定而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张老师这节课中又这么几处评价特别引起了我的思考:
1.????之处的评价,看似简单却深藏其玄机,这一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判断,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2?????之处的评价,这里老师的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对结果的知晓情况,更值得学习的是再次利用评价语言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进行回忆,加深了学生对习得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五、一点商榷
这节课也有些不足的地方。小组讨论的时候,看上去小组讨论的都很激烈,有的小组每个孩子都在张嘴,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学困生把此时当成了玩耍的最好时机。很明显,这样的讨论没有起到真正讨论的意义,也没达到交流的效果,反而时间耽搁了,所以以后要多加强在这方面的管理,教师要多巡视,不能让一些学生滥竽充数。而且要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注意力就不会分散了。一点意见、仅供张老师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5
改写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老教材比较注重期间的区别,但是新教材好象区分不够严格,导致学生课后错误较高。因此我和学生通过实际解题目,一起来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得出:
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
2、改写使用直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不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表述:
改写的表述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表述有“省略万位、亿位后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对于“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这种题目,则是两种提型都有,要注意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