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四月份,我校为高三学生参加了省第一次质量检测,从质检的命题难度情况及我校学生参政的成绩情况,本人对20xx年的高考动向及第二轮的复习作如下的思考与反思。
一、命题题型的相对稳定性。可以肯定的是20xx年的高考的题型结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保持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总题数和分数比例不会变,在难度上,近年试题在总体难度上是一致的,在题量,各种题型个数上保持不变,因此平时的模拟试卷,我们要尽量使试卷的题型规范化,分数的比例接近高考大纲的分值比例,在基础题上要确保基础题占70%,命题的难度不可太大,在复习过程中始终注重从基础知识,基本的思想方法,基本能力出发,巩固学生的“三基”。
二、注重对考试“考点”知识的复习,抽象函数的试题是近年高考的一个命题的热点,对不等式的考查重点是解不等式,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综合题型为考查目标,侧重于利用导数、单调性知识来求解,突出灵活转化和分类讨论的能力,在数列部分,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为主、以转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为重点,三角函数部分、关键是在复习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公式正用、逆用和变形用,同时关注三角函数与向量,解析几何等交汇性的内容、主体几何、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空间角、空间距离问题的求法及平行、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的运用,特别应培养学生运用空间直角坐标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解析几何注重对定义和简单几何性质的应用,突出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弦长、轨迹问题的解决。
三、植根于课本、着眼提高和创新、高考试题中、课本例题、习题的影子比比皆是,多不胜数,因此,课本题及其改编题是高考考题的来源。从20xx年高考的解答题我们发现前三题的解答题集中体现了对课本上重点内容的考查,如数列知识、方程思想、三角函数的运算及变形、立体几何、概率、不等式、这些知识虽然可能有所变动,但又总不能脱离主题,题目的特点为:精巧简单、但又不乏创新,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难度适中等。
基于考纲要求和20xx年高考命题的动向,我们在二轮复习中的策略应是:
(一)循序渐进,逐步由第一大题往后做,把熟练解答题的前三大题作为我们二轮的复习目标之一。
(二)专题复习训练为主,重视查漏补缺,其中包括知识专题、方法专题,目标是: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加强重点纵横结合,优化思维提升能力,回顾基本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回顾重点、疑点、难点、回顾基本题型、回顾经常出错的,容易搞混的知识,强调不同知识间的迁移和相互作用,优化思维提升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第一单元 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一
本节教学内容是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不仅分数除法一步解决问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解决问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关键句,理清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里的数量关系,找数量关系要从关键句入手,因此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细读题目找出题中的关键句,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1.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二、强化等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起来并不是太难,关键是它是解决比较复杂的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强化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成为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解决问题,并从中理解新旧解决问题的不同结构。
三、不足之处
不敢放手,课堂语言较啰嗦,师讲得多,生讲得少。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改错是引导学生辨析正误的重要手段。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看到许多公开课中,改错题的出现率非常高,笔者也认为改错题随手可得,课堂上使用起来省时省力,见效快,还能活跃气氛,何乐而不为呢?
(片段)“用字母表示数”
师:在数与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还有更简便的写法,你还想学吗?自己学学看。
学生读完之后,开始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看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a×4可以写成4。a或4a(板c=4×a=4。a=4a)
师:我们比一比,从a×4到4。a到4a。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数字写到字母的前面了。
生:中间的乘号写成了圆点。
生:后面乘号干脆也不写了。
师:是啊。在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改写成一个小圆点,写在数和字母的中间。这个式子还是读作:4乘a。a×4或4×a还可省略乘号,直接写成4a读作4a。要注意数字必须写在字母前面。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呢?
(教师扫视全班,但无一学生发表意见)
师:a×a怎么简写呢?
生:它可以写成a。a
生:它可以写成a2。
师:是a2吗?这个“2“应该写在那里?(板:a×a=a。a=a2)
生:右上角。
师:你知道这个“2“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面面相觑,无言以答)
师:这是一个新的符号,读作a的平方。(板书)它表示2个a相乘。
师:它能写成2a吗?
生:不能。“2“只能写在右上角。
师:2a表示什么呢?
生:2a表示2×a
师:那么,书上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呢?
生:1与a相乘等于a(板书:1×a=a)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学到了不少知识。接下来我们来看下面各式的简便写法是否正确。出示:
(1)a×8写成a8
(2)b×c写成bc
(3)x+5写成5x
(4)c+c写成c2
师:第1题对吗?
(学生迅速读题,然后陷入沉思分析,有人举手了。)
生:我觉得不对。
师:你认为那里错了呢?
生:这个数字应该写在字母的前面。
生:对,字母要在数字的后面,你看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师:第2题对吗?
(学生眉头紧锁,满脸怅然)
师:这里是字母和字母相乘,可以直接简写吗?
生:可以吧,写成b.c
师:除了这种写法以外,也可以写成bc,这里的改写是正确的。
……
以上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由于这是一堂研究课,
我考虑到时间问题,无奈之中我把判断题变成了讲解题。接着我安排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出错率高达40%;而在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时竟有30%的学生按错题(3)方法去完成的`。
反思:
凭着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自学、讨论、揭示方法,接着将预见到的学生错误及早地呈现出来,通过组织学生辩错,改错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一一铲除,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快帮助学生找到字母与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简写时的注意点,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谁知给自己的教学带来这么多麻烦,当时我真是一脸雾水。静下心来我仔细想想,我觉得下面两点值得思考。
一、改错,让学生摸不着边际
布鲁姆曾经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学生而言,硬塞给他们的知识,即使经过你的精心设计,巧妙铺垫,学生也未必领情,只有让他们凭着自己的“资本”和“感悟”真正思考过,理解了的知识才会像种子一样在头脑中生根发芽。我太忽视学生了,我知识急着把知识告诉他们,却忽视了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需求。是啊,学生对书中的知识尚未真正吸收,消化。怎么能够熟练地运用它来进行改错呢?何况改错题(2)已经扩展了书本知识,岂不是太为难孩子们了吗?
二.改错,对学生产生误导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教师在学生只是初步了解了字母与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简写时的注意点的情况下,出示了改错题,混淆了学生的思路,不但浪费了时间,更有害的是对部分学生产生了误导。而在另一个班上,我让学生在自学交流的基础上,就安排学生去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然后从学生中选取典型错误让学生点评、改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感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曾提出“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上述案例让我更加认识到“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不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顺畅,更重要的是要把学习和学生作为焦点,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前提。在新课教学时,我们应慎用改错题,把握好改错时机。另外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志人为地为学生设计改错题,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这样的改错方式学生才乐于接受。<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精打细算》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除法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
教材通过“精打细算”情境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在整数除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运用知识的迁移,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同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又是除数为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除以整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而关键是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1.上课一开始,我先设计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买牛奶的具体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堂训练的组题中,让学生在具体情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整节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一直贯穿始终,使数学知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 加大训练量提高课堂效率
训练题设计有层次并以题组的形式出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把握,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可随机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争取做到堂堂清。
我创设“精打细算”的情境,提出了数学问题“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在交流时,尊重学生个性思想差异,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类似,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效果不错。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数,课堂上老师又出示大量的数,通过观察讨论这些数的意义,将数据进行分类,从而找到共同的`特征,引出近似数。教学完这一内容后,我发现学生只是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但为什么要用近似数还没有完全感悟到。在教学近似数的求法时,抓住什么是四舍五入法?为什么四舍五人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前面一位就可以了?四舍五入到万位于精确到万位的意思是一样的。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认识升和毫升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用实物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学习数学,能较好地锻炼观察能力。
2.本案例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教学中,先对容量的概念进行渗透,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体会到“哪个杯子装水多,哪个杯子的容量就大”。然后再学习升与毫升的概念,通过比较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升、毫升等容量单位。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线索上,都是为建立概念服务的。
升和毫升的进率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理解并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并能正确进行换算。本节课的知识点不多,但升与毫升的进率这一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知比较贫乏,因此,本案例通过操作实验、合作探讨等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具体感知的场景。新课让学生用一个100毫升的量筒装100毫升的水,然后倒入1000毫升的量杯中,看几次能倒满。学生实验的过程也是对升与毫升的关系建立联系的过程。这样就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新知的建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单一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弊端,使学生对升与毫升有了生动的感
知,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单元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
反思本案例我认为有以下两点成功之处:
1.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索解决250÷5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想法,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就是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不把老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最简便?老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做出抉择,正所谓“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2.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老师对学生富有激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处积极的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学习贵在思考,教学贵在反思,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有不断进步和提高。针对本案例我认为主要在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本节课就创设了红星小学师生到航天博物馆去参观这一学生乐见的场景,引领学生去学习和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课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笔算方法,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此外通过计算对估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了其估算能力。
除以两位数(一)
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做适当引导。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推断的独立思考中。本节课从内容的提出、试商的过程、计算方法的探索等一些环节,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去交流,去展示,去质疑,最终达成共识,总结出计算方法。教师在这些环节中讲的很少,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原则。
除以两位数(二)
教学民主是本课一个亮点。这不但体现在教者和蔼可亲的教态上,更体现在尊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上:如在课堂开始,就通过“轻松闯关”活动,让学生在愉悦而充满激情的竞争氛围中复习所学知识,激起原有知识经验,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做好准备,避免了以往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融洽和谐的探究氛围。在学习新知这一环节,通过三个讨论方案,让学持探讨解决包书问题,在这三个过程的探讨中,学生经历了新知的建构过程,体现了“做数学”这一理念,而不是被动地学数学,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整节课中,都处于合作者、引导者的地位。
除以两位数(四)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具体情境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所以我们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充分发挥潜能的情况下学会新知识,记得牢,形成技能也比较快,运用起来更自如。在探究736÷32的第一次商写在哪个数位上时,学生大都知道应该写在十位上,但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学生则认识很模糊,不能真正理解其道理。为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充分探讨,在反复质疑、讨论及教师适时引导基础上使学生明白了产
在十位上的道理。
除以两位数(五)
本节内容是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反思本节课,感觉整节课收放自如,学生和谐发展。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境,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本节知识的最大难点在于商末尾的“0”学生总是忘写,为什么忘记呢?主要是不理解,学习时只是被动接受,没有从深层次去理解这一知识。本案例的教学跳出了这一圈子,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去验证,去发现,自己去经历探求新知的历程,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运用也更自如。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本课《平移与平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设计了六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再通过实际操作“移一移”“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说一说”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最后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会在立体图形中如何找平行线,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认识的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而画平行线,更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 1、创设情境,认识平行。 2、观察思考,寻找平行。 3、动手操作,创造平行。 4、观察感悟,画出平行。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画平行线的方法,再通过任意画一组平行线,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三个层次,让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 5、归纳收获,总结平行。)
课堂教学中,总体感觉时间非常紧张,在学习画平行线时显得太仓促了。教学怎样画平行线比较费时,学生不能很快接受并掌握。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何不能较快地掌握呢?照着书上一模一样地画,怎么也这么难呢?看着一些同学在画平行线时,不知道尺到底该怎么放,真为他们着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成败。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虽然会模仿书上的`画法,但是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来画,所以只要线条换了个方向,学生就无从下手了。看来问题出在平移,怎样才能让尺平移。只要让物体沿着某条直线移动,就能实现平移。有了以上的铺垫,此时,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让三角板平移,学生就不难想到再用一把直尺就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它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边,固定直尺,就能让三角板沿着直尺的一条边平移了。而且方法也不止书上的一种。对于没有想到办法的同学,也可以让他们在书上寻找答案,自学课本上的内容。
学生有了平移的体验,在画平行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也节省了不少时间,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画出平行线。有同学想到了用另一块三角板或量角器代替直尺,起到沿这一条直线平移的作用,只要是直的都可以利用。还有的同学发现用直尺靠在三角板的第三条边,同样也能让它平移。更有同学把直尺与三角板交换位置,让直尺沿着三角板的任意一条边平移。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还能灵活地运用它。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更多有关平行线的知识。比如:能画出无数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但是过直线外一点却只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以及如何检验所画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再平移铅笔、观看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的图片,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平移知识来平移铅笔,从中发现平移与平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移一移”“折一折” “画一画”“找一找”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平行与平移关系和平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从中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沏茶问题”是常见的待客之礼,也是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教师灵活地调整了教材的设计顺序,精心地设计了先请客人喝茶,再请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浓郁的生活气氛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情境之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整节课以一个个具体的事例,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体会优化思想。从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沏茶问题到探索烙饼的最佳方法,再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究、操作、试验、交流、比较,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运用紧抓主要矛盾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整节课,既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严谨求实、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的体验的过程,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本课通过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这节课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组合作具体讨论交流;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估算教学也是非常重要,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担心学生不会估算,所以就使劲提示,结果估算这一环节花费时间过长,影响了下一环节,导致试一试没能让学生充分的练习。本节课教学节课重点体现的是“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这个新理念,提供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获取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围绕它还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和丰富的竞赛游戏。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比我原来直接出现一些数学算式,让他们直接计算的效果更好。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悟空摘来了一些桃子,他拿出20个分给10个小猴子吃,小猴子们觉得太少了;于是悟空40个分给20个猴子吃,小猴子还是不满意。于是孙悟空又拿出200个桃子分给100个猴子吃。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最聪明呢?于是我很顺利的就引入了本课的教学。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孙悟空总是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你发现什么诀窍吗?”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自己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期间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数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进行合作,还学习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互动学习,通过列式、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还有个别同学能指出希望同学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讲的非常好,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作者实行“提出设想《验证设想》得出结论”的这种从开始导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来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本课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观点并提出几个改进建议。
从开始的导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提出设想《验证设想》得出结论”来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条理的进行研究。数学广角的教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这点在我的课上应该是体现了。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最优化方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2、烙饼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操作到探索结果,从直观的实验到抽象的思维,再到深入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3、立足于教材,但又发展了教材。
需要改进的方面:
1、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要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发言同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
2、发现规律的过程还可以花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再多烙饼,更清楚的明白单数的饼和双数的饼的不同烙法。
3、教师的语言还可以简练些。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
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的心灵。”
的确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必不可少地,但如何才能真正的触及孩子们的心灵,却不是每一位教师可以做到的。
这几日,看着著名特级教师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让自己感触颇深。其中就有一例是说到了解决一名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的事例,让自己特别的兴奋,应为我觉得她这里写得非常好,至少我觉得很有道理,咱们的孩子最缺乏得是被理解与尊重,不管孩子们做了什么错事,都应该被宽容的接受,理解,并且宽恕。
我自己班上也有这样的一名同学,学习成绩还算是不错的,可是上课总是听不好,没几分钟就开始做不住了,我也使了不少发子,可是收效甚微,始终找不到办法去解决这一“难题”。今天上课又是这样,若是在平常,我肯定又要好好批评他一顿了,所以当我叫他来我办公室的时候,他就表现的非常不愿意,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了。
却生生跟着我来到办公室,低着头,似乎是准备接受我的批评了。可是我倒是一反常态了,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笑咪咪地搬来一把凳子,叫他坐在我的旁边。
“请坐,为什么这么害怕呀?”我和缓的对他说。
他眨巴着眼看了我一下,又低下了头。
“怎么,不敢?哈哈”,我见他没有动静,又加了一句。
他又看了我一眼,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
我见他坐下来了,感觉比较紧张,为了缓和气氛,我关心的询问了一些旁的事,借机表扬了他,是刚才的紧张气愤一下子变得融洽多了,我就顺势切入了正题。
“某某,陈老师想向你请教个问题,你愿意帮老师解决下么?”
他怀疑的望了望我,然后说到:“当然可以。”
“陈老师上数学课是不是不够生动,不够有吸引力?”
“没有,没有,是我听得不够好”,聪明如他马上意识到了什么。
“不要担心,陈老师是真心向你请教的,但说无妨”,我依旧微笑地看着他。他又一次抬起头很快地扫视了我一眼,又低下头,而后又抬头看看我,确信自己是足够“安全”了之后,他开始向我打开了话匣子。
“陈老师上课讲得挺好的”,他一边说一边观察我的反映,“只是有些地方讲的不够清楚。”
我知道他说的是早上争论不止的那道题目,我感到一阵欣慰,学生愿意与我讲真话了,我高兴的回答到:“你肯定是说早上争论的那个吧?谢谢你的指正哦,那其他的还有么?”
他见我没有责备的意思,便继续这个那个的说了一些,我都一一接受了他的“指点”。
“陈老师,总体上来说,你的课还是挺好的”,他对我进行了总结。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听到了来自孩子们的建议,对我来说,收获的确不小,这个可以说是这次谈话的意外收获。
“老师忠心的感谢你的建议,老师一定会做出相应的改进,希望你不对地对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我静静地看着我一直认为是小孩子的这个“大人”,其实他们并不小,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有他们的`想法,只是“专横”的我们忽视了他的存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可以吗?”
“可以的”,他定定地看着我说,那——是一种信任。
“老师经常看到你上课的时候不是听得很认证,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么?”
他迟疑的看了我一眼,等了一会他才缓缓抬起头,看着我说,“陈老师,是……是因为上课的知识我在外面上补习班的时候都学过了,所以我觉得不想听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哈哈,你真是了不起,陈老师为你感到高兴,那要不这样,你看行不行?下回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就想想如何你作为老师你会怎样讲这个题目,如果你有独到的见地想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你就居举起你的左手,陈老师就安排你来讲,怎么样?”
孩子楞楞地看了我好一会,然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似的,轻轻的说了声:“谢谢您,陈老师。”
我感觉得到这句谢谢是发自他的内心的,谢谢你孩子,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
这是一次极有意义的谈话,他让我决定全方位好好的审视自己,他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孩子的心声,他让我知道只有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交流,才能够得到来自孩子的真正信任。
孩子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理解,让我们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高度来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吧,我相信孩子的世界会令我们感到震惊。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我尝试着上了一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替换,本课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仔细思量不难发现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等量替换的思想学生应该有所接触,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当他看到“小杯的.容量相当于大杯的1/3”这句话时他会想到一个大杯的容量就等于三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替换的思想一触即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就可解。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只需关注差生即可,本课的设计我关注的是以下几点:
1、差数关系的替换何时出现?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编者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例题只是指点思路和方向。学完例1之后,是对倍数关系的替换进行巩固还是直接出现差数关系让学生再次冲浪?我选择了更换例题的条件,①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前者巩固了对倍数关系的替换,后者因为替换作为一种策略应该让学生经历“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的过程,有了前面替换的经验学生就能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相同之处是也知道了两种杯子的关系,但现在的条件是“一个大杯比一个小杯多20毫升。”一个大杯换几个小杯?——只能换一个,但换了以后会怎样呢?——总量发生变化。经过一番思考替换的具体方法找到了。
2、通过对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如何处理好学生思维差异的问题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我们只有本着承认差异,尊重学生的态度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4、课中利用媒体辅助教学,大量的习题利用课件出示,大大的缩短老师抄题时间,扩大课堂容量;教学大小杯替换时,利用电脑演示替换过程,生动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清楚的知晓方法,极好的突破了难点。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反思05-08
数学教学反思11-13
数学的教学反思12-27
数学的教学反思02-26
数学教学的反思01-01
《数学》教学反思11-0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14
数学教学教育反思11-10
《角》数学教学反思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