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7 08:41: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1

  《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从课文内容来看,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看:有面——日出时海面及的美景;有点——具体介绍有云和没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景象。从说明方法上看:有比喻、有对比、有拟人有反问等等,可谓多种多样。课文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生朗读。

  由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的设计上我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和范读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自读有学生自由的读,有学生尝试的读,有学生合作的读,范读有老师有层次指导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的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课上我还设计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以作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在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后画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并图上颜色,将各个小组推荐的绘画作品在同学中展示出来,最后利用课件将收集到的海上日出美景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写上一句给你感受最深的话,可以摘抄,可以创作,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种语言的积累,再创作。

  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教师除了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体现新的理念,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差的很远,比如由于经验不足课前准备的一些图片没有展示给学生欣赏,课前已经想了很多次的语言没有及时的表达,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很好的教给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思考等等,这些都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2

  [设计理念]

  《 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重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体悟解决问题。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千差万别这一具体事实的。

  如果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 、依旧、苍翠挺拔”等词语 ,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山谷有了哪些了解?

  2、交流

  3、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旅行者再次走进山谷。打开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节,你发现山谷里有什么?请在你的发现旁做上记号。

  二、学习第三节。(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树立雪松的抗争形象)

  1、自由读

  2、交流

  A、雪

  ①山谷中西??(板书:西坡雪小,东坡雪大)

  ②山谷中雪很大 (你来读,你再读,齐读)

  ③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读这个词你发现---,你发现这句话还有哪些词也让你感受到雪大,读的时候注意表现出来。

  过渡:山谷中有雪,雪很大,你还有什么发现,谁再说。

  B、雪松

  ①指说(你不仅会读书,还很会听,你看我才说了一句,你就学去了。)

  (课件出示句子)

  ②再读读这句话,从字里行间里能发现出雪松什么?

  自己先想想,想好后跟同桌说说,然后我们集体交流。

  ③有弹性,会弯曲,会反弹,总是苍翠挺拔。

  a、演示:理解反弹下面,老师做一个反弹的动作给大家看看!这小尺是有弹性,你们看 ——假如这小尺是雪权的枝丫,那这就是——(对,雪给了它外力)你们看,雪越积越厚,开始向下弯曲,

  这时雪便??(滑落?怎么落的!)

  b、雪松依旧??“身姿”,从这句中你能发现什么?(简单的一个词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c、引读:“就这样,反复??”你读懂了什么(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

  d、作者用上了关联词

  e、“反复积、弯、落、弹??”含义

  f、顺序不能颠倒。 g、完好无损 再读,齐读。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了解了山谷中的雪和雪松,现在,让我们也来看一看它们。

  H、动画,配音: 过渡:当这一景象被旅行者看到时,谜底揭开了。

  ①、齐读 ②、出示句子,说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大家注意:这句话的“终于”和这句里的“始终” 谜底终于被揭开,课文第二节说:“??”揭开这个谜底真不容易啊!

  三、学习第4—6节 (联系实际,感悟宝贵的人生哲理。)

  过渡:谜底被揭开了,旅行者们深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高兴,其中一位说

  1、指读 2、你们看,这位旅行者不仅揭开了谜底,还由此分析、推断出——。(评价:这位旅行者可谓智者!) 3、另一位旅行者呢?(这启示是从前一个旅行者的话受到启发来的齐读,只是他分析的是雪松能存下来的原因。一种景象,两种分析!)

  4、学习第五、六节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读出什么?(出示两句话)

  (1)交流第一位旅行者的启示 (2)交流作者的启示 (3)这里弯曲还是指雪松的弯曲吗?(那指谁?) (4)从古到今,以有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听过或注意过吗?(指名说) (5)齐读:(这句话堪称格言,警句,让我们将它牢牢记记在心中)

  (6)听写(这两句话富有哲理,我们应牢牢记记)下面,请大家拿来读书笔记本,完成一项作业: 旅行者的启示—— 作者的启示—— “我”的启示—— (前两句听写)

  交流

  四、总结

  在人生的旅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意想不到困难,我们首先要勇敢面对,但老师也希望你们记住这几句话: ①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华丽的辞藻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

  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孩子;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4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育洞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新的理念、新的追求,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特别是在教材的处理和设计上,更是一改教师照本宣读,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传授模式。以人为本,用教材教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各种富有个性,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是拍案叫绝的课堂教学设计层出不穷,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之势。于是强调新颖前卫,与众不同,成了不少教师的过分追求。试看《乌鸦喝水》一则教学设计: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了解故事大意)

  师: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生:乌鸦把小石头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乌鸦想到的这个办法可不可行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实验一:瓶里的水太少了,石子反把水淹没了。

  实验二:瓶里的水稍多些,投入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

  师:你们看了实验后想说什么?

  生:水太少,投石子这种办法没用了。要水多一点,乌鸦才能喝到水。

  师:是啊,课文中只写了“瓶子里水不多”,到底水有多少并没有写清楚。看来用这个办法,乌鸦也不一定能喝到水。你能不能帮乌鸦想个一定能喝道水的办法?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并把这个好办法画下来。

  生交流一下后各自画起画来。

  师:好,已经有小朋友画好了。让我们一边欣赏他的画,一边听他介绍一下,好吗?

  生:乌鸦找来了一根吸管,把吸管放进瓶子里,它吸一吸,就喝到了水。

  生:乌鸦把瓶子放倒在大石头上,瓶子里的水流下来,乌鸦就喝到水了。

  生:乌鸦找来了一只碗,把瓶子里的水倒入碗里,它就喝到了水。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下面就让我们当当小作家,来改写《乌鸦喝水》。

  ……

  在交流设计意图时,执教老师从教材的局限性,理想化出发,畅谈了自已对教材的理解和创生,好评甚多。然而,透过这一开满鲜花的设计,作一番悉心洞察和静心思讨之后,在“用教材”这一问题上,不得不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反思一:从内容上说,“用教材教”是不是不要“教教材”?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一书中明确指出:“在某些教学领域,如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教材通常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开掘文本含蕴,发现文本的新意义,并按照课程标准确和学生实际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可见“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对教材准确把握,既基于教材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乌鸦喝水》是一篇语文教材,尽管教师对“不多”一词的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但我们说,首先,这是一篇语文课文,既然姓“语”,其立足点是语言学习,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教材的一处合理性问题,而忽视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体味和涵咏。如教材中的“到处、一个一个、渐渐”等词的学习。再说,这是一则寓言并非科普文,对词语的运用不一定要非常精确。更何况,从教材的思想情感目标来看,本文的重点并不是在探讨这个办法行不行的问题中否定乌鸦形象,体现孩子的聪明才智,而是通过这么一个故事,借助乌鸦这么一个形象,使读者受到启迪,悟出道理。这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用教材教,首先要把教材所有的语文因素挖掘出来,要把握好教材,要落实真实、朴实和扎实。

  反思二:从形式上看,“用教材教”是否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批判或增删?

  《乌鸦喝水》这一课教学中,执教者在初读文本,检查生字词,了解大意后,马上紧扣“不多”一词,对文本进行了改写。用执教者的话来说,这是“用教材教”。那么,“用教材教”是不是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增删或批判呢?记得一位年青教师对《飞机遇险的时候》这篇课文进行教材处理时,一改以往把反映飞机遇险时机舱内情景的三、四自然段作为重点,而是把教学重点放在“飞机遇险”一段,让学生对飞机的“险”有各自的独特体验之后,再去读悟三、四自然段。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描写精彩的语句,而且使学生对周恩来让伞包这一行为所反映出来的高尚品德不言自明,从而较好地促成三维目标的达成。这种不受文本既定思路的约束,从把握课标的角度进行创造性开发的处理,告诉我们,用“用教材教”并不是在形式上简单追求增删或是重组,而是着眼于对文本内涵的开掘,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一语文本体的目标。

  反思三:从可操作性角度来讲,“用教材教”是不是不用考虑设计的时效性问题?

  在《乌鸦喝水》的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美术的元素引进课堂,让学生画其他乌鸦喝到水的好办法。且不说乌鸦难画,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以至好多学生无法当堂完成“创作”。即使当堂完成的,这乌鸦的形象也是些丑陋不堪的变形画像。而且,在作品介绍时,学生由于缺少文本语言的依托,言语表述贫乏,不禁让人怀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

  时下,有不少公开课也是高举时代性、生活性大旗,对教材进行了挖空心思地“创造”:一些写景美文,通过网上查图片,选音乐,进行大张旗鼓地音乐风光片制作;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则采用了课前查阅资料,课内交流资料,进行相关科学知识的“研究”……短短的40分钟,学生失去了更多的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失去了潜心会文对语文文字进行品味咀嚼、积累运用的时空。如果说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那么电脑课和常谈课岂不是面临“下岗”的危机?

  因此,如何合理经济地开发文本教材的“课程潜能”,既要用活教材,更要用好教材,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所应深思的。

  “用教材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操作手段。它要求我们准确认识教材,在把教材当成一种达成教育目标的媒体的同时,又要很和自然地揉和人文和工具的语文特性。有诗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但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沐浴课程改革的春风,真正守住自我,彰显个性,大放异彩!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6

  《水乡行》是一首诗歌,全诗共五小节,节奏明快,韵律优美。作者以“行”为线索贯穿全文,全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清新淡雅,意境优美。把水乡的景之美,静之美及人之勤,情之美写提有味有趣,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写出了自然界和谐的美景,人与自然界和谐的天地。

  通过执教《水乡行》,我认为我这节课缺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我认为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教师备课时要心里装着学生怎样学。在准备《水乡行》一课的备课时,我则更多的想的是教我自己怎样教,生怕自己教不好;而考虑学生怎样学想得就少了,这样主导与主体的位置颠倒了。所以出现了感悟第一小节时,占用了较长的时间,如果在备课时心里装着学生怎样学,就不会出现让学生用画画的方法来展示自己头脑中的那幅最美的画面,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难度,还破坏了文字的意境美。如果把画画这一环节放在细读感悟之后,也许效果会好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倡导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靠学生自己感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来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学生怎样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感受文本,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在交流中形成语感,在交流中受到情感熏陶,在交流中陶冶审美情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水乡的`路,水云铺。”“榴火自红,柳线舞。”“踏停蛙鼓”等文字,如果教师在备课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引领学生启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认真感受这些文字,一方面感受水乡的优美环境,一方面感受作者沙白的表达之精。加之有感情的朗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朝着以上的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7

  一、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1.整体感知 把握基调

  本组教材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那么,是不是一上课就得抓住重点段来感悟呢?我想不然,教师上课是得抓住一些重点段落和句子,我们要把握的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抓住这样的段落或句子,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全文的一个切入点和感悟点,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的感悟过程。而要寻找到这一合适的感悟点,首先应该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领悟。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整体,找准了文本的基调,对局部的理解才会到位。

  2.整体规划抓住文眼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性特别强的文章,文中人物心理变化也很复杂,值得推敲的句段也很多,课堂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教师对文本得先有个整体规划。课文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课文主要写了“了不起的父亲”和“了不起的儿子”两大板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都是因为他们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课文的主线,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

  课文写父亲的了不起,共写了三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父亲悲痛欲绝,但一想起自己对儿子的诺言,又重新挺立;第二个画面是父亲不听别人的劝阻,坚持挖废墟中的儿子;第三个画面是父亲长时间孤军奋战,面目全非。在这三个画面中,第三个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最有感染力、震撼力,最能说明父亲的了不起,最能体现父亲那饱含血泪的沉甸甸的爱,最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避轻就重,抓住这一片段重点感悟。

  3.细读文本充分感悟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可以说没有学生体验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们的理解和我们教师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想象等方法来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这个句子来感悟父亲不怕艰难,不放弃的精神固然是最重要的,许多名家大师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可以从网络上,参考用书上去看看他们的一些设计,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但我觉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光光通过读来感悟是不够的,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如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时候,他的手指已经 ,他的肚子已经 ,衣服 ,他的脸上 ,但是,他想到 ,于是他又 。”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事?”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中写到父亲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这是最圆满的结局,可在当时地震现场,这种可能几乎是微乎其微。父亲可能在挖掘的过程中因引燃煤气罐而爆炸身亡,也很可能挖到自己儿子的尸体。可以说父亲在挖的过程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管是生还是死,父子都要在一起。通过想象对父亲那坚忍不拔、决不放弃、恪守诺言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也同样可以通过想象。课后有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当时的阿曼达只有七岁,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可能不感到恐惧,在废墟下的漫长时间里,不可能不哭泣,不可能不感到绝望。他是怎样战胜恐惧,战胜饥饿,重新鼓起勇气的,又是怎样把这种力量带给其他同学的?把自己当成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把埋在废墟下的这一过程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通过想象,更能感受到伟大的父爱对孩子的`重要。

  4.课后拓展,感悟父爱

  推荐阅读:马一刀的《鼾声》、石涧竹的《父爱安全网》、

  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刘蒙的《父亲的爱》……

  二、略读课文《慈母情深》

  1.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慈母情深》讲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可见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爱。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2.自读课文,抓住重点句

  本文作者是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写这篇课文的。作为略读课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一读课文上面的导语,导语中提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①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②背直起来了,我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⑤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3)朗读感悟,体会母爱

  自由朗读上面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悟到的?(贫穷的母亲,疲惫的母亲,辛劳的母亲,通情达理的母亲……)特别是“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这句简单而又朴素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不仅是母亲的宽慰与欣喜,还包含着母亲为了孩子甘愿辛劳的无怨无悔,包含着母亲对子女未来的憧憬和期望,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爱跃然纸上。

  (4)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阅读推荐:梁晓声的《母亲》、张玉庭《母爱·风筝·童话》、

  安徒生的《母亲的故事》、黄衣青《没有人喝彩的工作》、

  陈运松的《鱼头》……

  三、口语交际和写作

  先通过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可以让学生辩论,最后形成统一认识。教学中,对三个故事谈看法,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 “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是给爸爸妈妈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促使父母正确教育孩子。

  在习作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好写的内容,这是习作能否做到内容具体、言之有物的关键。第二是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最直接体现。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8

  口语交际·习作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没有分开安排,是整合在一起,紧紧地围绕童话专题展开的,是对本组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结和展示。编排的意图是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童话的魅力,感受童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教学时,可以先写后说,也可以先说后写,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安排。

  写童话,提出了两个角度的要求,一个是续编童话,一个是自编童话。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让学生自由选择习作的题目,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想象是这次习作的基础,对学生的习作要求,重点是能展开想象。为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教师可以和同学一起回顾本组的几篇童话,看看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讲童话,包括讲听评三个要求。讲的内容是自编的童话故事或课外阅读的童话故事。要求讲故事,不要读故事,也不要背故事。教师指导的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讲话习惯,如,讲话要面向听众,态度要自然大方,声音大小要适当,眼神要和听众有交流。评一评的前提是认真听,评价时,不仅要评哪个故事有趣,哪个同学讲得好,而且要让学生说说理由。被评价的同学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提出来。

  演童话。这个要求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要有所布置,如,可以在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提出,也可以在学习《幸福是什么》一课后提出。学生自由组合,商量好打算合作演出哪部童话作品,然后对童话中的角色进行分工,分头进行排练。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道具。在课堂上表演时,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他们能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展现主人公的形象即可。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以小林和小东的对话为引子,引导学生发现童话故事的特点,带有总结交流的性质。

  教学时,可以从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入手,先看看小林和小东在学习本组童话故事之后都有哪些新的发现,再由此发散开去,启发学生以自己读过的童话为例子谈谈童话的特点,如,童话中的主人公往往有超常的力量;童话的想象都很丰富;童话大都包含一定的道理。交流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发现的童话的特点,谈谈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有哪些,为什么喜欢,进一步加深对童话特点的体会。

  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一首小诗《雨中的树林》,把雨中的树林比作一个童话的世界,你一走进去就会变成一个小精灵,每棵树都会送给你喜悦,你还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情。全诗共四节,清新活泼的笔调使多彩新奇的童话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把诗歌多读几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大胆表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展示台

  这次展示活动围绕中外童话这一专题进行,是本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教材中提示了几种展示的方式,如,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创办关于童话的墙报,积极合作创编童话故事集。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拘泥于这些示例,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开展活动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学习童话的收获和体会。要给足时间,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大胆表达,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再次感受童话的魅力,享受成功的乐趣。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9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和单元专题相联系的,在导语中提前做了布置。教师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要提醒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好交际的准备。话题可大可小,资料可多可少,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决定,同时注意同其他学科的联系。

  由于教材的话题比较宽,教师要防止小组交流出现自说自话的情况。为了让交际活动更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兴趣分小组针对某一个方面搜集资料,如可以按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人种特点、文化特点等角度分组;可以让学生搜集世界各地的趣闻逸事。总之,方法、角度可以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

  为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本次口语交际可以配合活动进行,如举办小小世界博览会世界之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做导游等活动,通过图片、实物展览引发学生的交际愿望。教师还可以引入最近的世界大事,展开主题讨论。对受条件限制的地区,一方面教师要多搜集一些资料,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从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取材,并适当降低口语交际的要求。

  习作

  本次习作是自由作文,目的是给学生一次更为自由表达的机会,把自己最近特别想写的内容写下来。作文内容范围、体裁不限,写景、记事、写物、写人都可以。自由作文的含义应该包括五个方面: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拟题、自由表达和自由修改。

  这次习作,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知晓本次习作的要求,自由选材、自由立意。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说最想写什么,想怎样写,对构思不一般、有个性的学生要鼓励。

  习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从习作的提示语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写真人真事,写真情实感。如,既可以写有趣的事,也可以写后悔的事;既可以写喜欢的人,也可以写不喜欢的人;既可以写自己的愿望,也可以写自己的委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要求学生把内容写具体,句子写通顺。

  习作后,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修改,教师要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不足,让学生自己修改,包括选材和词句等方面,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

  我的发现

  本组我的发现编排的是AABC式的成语。

  在四字成语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词重叠起来使用。成语的叠音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前两字叠用,其公式为AABC,如比比皆是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第二种,前后两字均叠用,其公式为AABB,如日日夜夜形形色色战战兢兢鬼鬼祟祟层层叠叠熙熙攘攘。第三种,后两字叠用,其公式为ABCC,如神采奕奕温情脉脉虎视眈眈喜气洋洋逃之夭夭。诵读上述成语,不难发现,不管是以何种形式重叠的.成语,都念两拍,如扬扬/得意兢兢/业业等,其节拍形式为XX/XX。整个成语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富有音乐美。同时,成语的叠字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成语的表现力大大加强。教师在教学时重在让学生积累这些成语,多读几遍,感受成语的音韵美。同时让学生用这些成语试着说句子,检查学生是否了解成语的意思,教师可不做统一要求。

  日积月累

  第一项是读读认认,让学生通过熟字增加偏旁认识生字。生字的读音多数和熟字不同,要纠正学生读错音的情况。如,郎、廊、厅读后鼻音,置、岔读翘舌音。由于教材在低年级主张自主识字,估计有许多字学生已经认识了,这时教师可以让认识了的学生说一说是采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和其他同学交流识记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组更多的词语,帮助学生巩固。第二项是读读背背,选了五句表现友谊的名句。这几句意思不算太难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有时间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表现友情的名句。以下材料供老师选择: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战国)庄子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汉书》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趣味语文

  本组趣味语文是说言。一个普通的言字,竟可以构成这么多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这充分展示了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可让学生多读几遍,说一说文中对言的概括是否恰当;还可以启发学生拓展一下,由言构成的词语还有哪些,如美言、谎言、箴言等。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仿编,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如说笑,模仿短文的形式,用一句话说明各种不同的笑(微笑、讪笑、嘲笑、欢笑、苦笑、嬉笑等)。29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10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喜爱的情愫。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和蓝。

  一、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对于置身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天空显得不无特别之处。学生刚接触这篇美文,虽然读来满口余香,但感情方面还是显得陌生和遥远。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此时,水到渠成地通过多媒体,展现拉萨天空蓝的图片,使得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了,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了,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了,美仑美奂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叫人不由得对拉萨产生喜爱情感,为课文的下一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抓住比喻句,品读“蓝”

  课文中出现了2个比喻句,第一个出现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将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让学生通过画面和美美地朗读想象两者的相似点,学生很自然地能够说出天空蓝得深、浓、纯,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湛蓝”这个词,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又体现了这天蓝得没有杂质,纯净至极。在多次品读中,拉萨天空的主要特点“蓝”不言而喻。最后通过美美地背诵,升华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接下来,仍然抓住比喻句,简单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比喻贴切、生动。学生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想去拉开窗帘走进拉萨看一看。

  三、找喜欢的语句,感知文本,以读促悟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在教学第2-4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找、划自己喜欢的句子,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读、谈的方式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让他们学会感悟文本的语言。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改中的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

  以上教学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不足之处:

  一、预设不够合理成熟

  1、原想通过找比喻句的方式,自然过渡文本,实则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种修辞手法,想要一下子找准确,确实不易。学生更容易与“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样的夸张手法混淆,1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到了孩子这儿就是3-4分钟,且效果并不明显,达到了副作用。这不太明显的比喻句其实可以放入学生找、划的句子中,进一步感受拉萨天空的“蓝”,教师可简单告知,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喻手法,品读优美语言的同时又升华了对拉萨天空独特特点的理解。

  2、通过找喜欢的句子,想使课堂生成更加灵活。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喜欢的句子往往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句子,如文章的3、4自然段,通俗易懂,语言也很优美,孩子自然首选这些句子作为自己喜欢的句子。而这和我原本的预设相悖,本文重点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对于这一段的理解相比后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在品读到此句时,下课铃就打响了。教学环节预设不够细致,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把握失控,头重脚轻,显得很不和谐。若能紧扣住“蓝”这一主线,让学生去找一找,划一划具体描写描写拉萨天空蓝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或许效果更佳。学生也很容易找到“纯净”、“明洁”这样的'关键词。

  二、品读不够到位、透彻

  文中有这么一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如果让学生光从字里行间去理解含义,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我抓住了排比修辞手法和找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记住了这一句,课后试想,这种记忆很有成效,但只是暂时的,还是应该通过语言本身来感悟记忆。通过图片的展示,抓住两个关键词“纯净”、“明洁”,感受“湛蓝”,再抓住“越发”和“更加”二词,出示图片,只见蓝天之上,白云悠悠,白云下边就是一座雄伟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草地边缘则有一条清亮亮的小河缓缓地流过。引导学生看图进行对比,瞧,拉萨的蓝天与白云、蓝天与绿草,色调上产生的对比多么强烈,多么明朗,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在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拿起书本细细地读文,孩子们就深深地沉入了拉萨美丽的风景中,仿佛身临其境,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通过范读、指读、评读、配乐读等方式,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边读边感悟,使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的人性化,操作起来也会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师课堂语言需要精炼。

  上课语言罗嗦,语言不够精简。虽然在课堂中,我已经有意识在改变,但效果不太明显,仍需要继续努力,通过一次次的磨练,尽可能的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阵地,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四、课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方面还做得不够,这样优美的文章,也应让他们参与进来,通过优美地朗读,展示孩子的特长和进步,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调整好心态,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我想这样的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携手共创。

  课堂教学艺术,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完美的艺术,我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为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不断迸发出蓬勃的活力与朝气!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知识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

  我以小学科学新理念“任务驱动”为依据,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小学科学教材里(以粤教版为例)有许多的科学实验教学活动要是在课堂上来进行操作是很有难度的,不容易实施。像本节课中的两种种子(虫蛀过的和未被虫蛀过的)的萌发观察活动就不容易在课堂上操作而放在课后来进行则要容易操作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置教材中的科学实验活动。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止一次地感觉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我们科学教师来说实在是一条教学良策。对此,作为一名专职的科学教师,在这点上,我的感慨还是颇多的。

  就这节课而言,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为主,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上来,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恰恰又是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局限了我在对“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这个问题上的补充说明,导致了在对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的解释上还不够全面,科学依据还不够充分。植物常识告诉我们,“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是,一颗胚不完整的种子难道就不能发芽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胚的各部分的功能去了解就知道了。

  子叶是贮藏营养的“仓库”,在种子最初的萌发过程中是依靠子叶通过胚轴向胚芽和胚根输送营养的,因此从这个科学角度出发,胚芽、胚根、胚轴以及胚轴与子叶相连接的那个部分要是没有受损的话,就算是子叶的其他部位略有受损,这样的种子也具备发芽的.条件。所以,“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的同时,一颗胚不完整的种子也是能发芽的。只不过前者属于一般情况而后者则属于特殊情况。可是,我觉得,这个问题要是也安排在本节课里进行讲解学习的话,就会显得本节课内容过多,过于紧凑,同时也不容易让学生理解,这样教学效果就会远不如现在这样的安排。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是把这个问题安排在下节课《幼苗》里再进行学习的。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12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交流的方式和步骤是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在班里交流,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教学时可参照下列步骤。

  1.启发谈话:以诚待人是一种美德,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又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增进友谊。(可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2.师生对话。

  运用文中列举的场景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

  别人有事来找你的父母亲,当时父母亲不在家。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是熟人,二是陌生人。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3.设置情境。

  这里有一位同学一时忘了卫生公约,在校园里扔了纸屑,还吐了一口痰。(让一学生扮演这一角色)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是简单、粗暴地批评他几句,还是用更好的办法去说服他?谁愿意扮演这一角色?几个学生作情景模拟后大家评议。

  4.小组讨论。

  组内每个学生都来说说遇到过的类似情况,自己是怎么做的,怎样做才是以诚相待。教师巡视,倾听发言,发现典型。

  5.班级交流,相互点评。

  6.提出建议。

  每个学生想好一条建议,以后怎样做到以诚待人,教师做归纳。

  习作

  一、教学建议

  1.本次习作的要求是说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里话。

  习作内容很贴近孩子生活实际。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为学生创设一吐为快的宽松环境。使学生通过师生之间无拘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

  2.对习作中的一段话,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弄清楚什么是心里话,准备向哪些人去说心里话,说哪些心里话,说的心里话要真实。

  3.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例如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二人称来写;可以从一件事情说起,也可以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为学生自主写作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4.要把本次习作作为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语言水平的一次训练。要重视习作前的充分酝酿,习作时的思考,习作后的再次交流等。

  二、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师:同学们,最近有几个同学找我谈心,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说自己学习成绩提高不快,心里很着急;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一点自由都没有;还有的同学说平时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课外书等等。我很感谢这些同学,那么信任老师,把老师当知心朋友。这说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得不够。今天老师为大家创造一个机会,诚恳地希望同学们把藏在心中的话说出来。如果是高兴的事,让同学和老师共享;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会痛快一些,也许大家能为你解忧;有什么困难,请大家帮你出出主意解决;你们说好不好?

  2.明确要求,拓展表达思路。

  (1)指名朗读习作要求。

  (2)说说什么是心里话。

  (3)这段话里告诉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说心里话?向谁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要求?

  (4)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师生之间的对话,互相启发,拓展思路。

  3.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教师巡视,倾听,并发现典型。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

  4.模拟情境,典型示范。

  (1)由老师扮演妈妈(爸爸)的角色,一学生向妈妈(爸爸)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2)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学生评议。(教师小结、点评,并强调习作中的`注意问题。)

  ①要明确心里话是向谁说的。

  ②心里话的内容要真实。

  ③习作时可自由选择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二人称你、您。体裁上可以用书信、日记或其他。

  5.动手练笔,交流修改。

  (1)学生动笔习作。

  (2)选择学生例文,师生共同点评。

  (3)相互朗读习作,相互点评。

  (4)自我修改。

  我的发现

  本次训练是通过小东和小林之间的对话交流习作经验,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勤动笔的习惯。这是本册的一个训练重点。

  可先让学生完整地读一读,然后再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读后说一说,他们交流了哪几点习作的经验,对你有什么帮助等。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再引导学生交流平时看课外书对提高习作水平的好处。

  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日积月累

  一、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能流畅地朗读这些名句,能懂得大概的意思。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记忆,还可鼓励学生今后加以运用(教师也可举些名句运用的语段)。

  二、相关链接

  1.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第二个贤为名词。事:为做事,事奉。

  【译文】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比喻以至诚之心做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语出《孟子·离娄下》。语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引自《孟子·梁惠王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趣味语文

  教学建议

  这项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同时积累语言。

  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读通这些句子,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或举例,或造句理解、运用。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13

  对于一堂课,大家习惯于讨论“怎么教”,我们往往在评课的时候问,讲的怎么样?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真正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一堂课,我们应该问的是“这堂课学的怎么样?”。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的的多。并且,教什么往往决定了怎么教。我们目前的公开课,展示课,不管是执教者还是评教者,反复琢磨的是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教学模式。新课改后,又增加了“教学理念”,但教学理念又被片面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验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没有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也没有错。关键是怎么样才算落实了这种理念。一个教师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学设计,看他的教学内容,而不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外在基本素质,我不是说上述基本素质不重要,我想说的是对于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他能把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长期以来一直稀里糊涂,缺乏专业标准。这导致了即使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在教授不同的内容,传递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一篇具体的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哪些是最合宜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如何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一节课之教学内容与单元教学内容乃至整个语文课程构成何种关系?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构成何种关系?这种追问,将会使教师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本体性知识,并真正理解课程的意义。一旦完成了这种转变,为观赏表演而进行的公开课,意义就消失了。

  基于对课程问题的这种认识,我对《合欢树》做了以上的设计,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这样做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为学生的问题无法预设,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就这堂课的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传达的对母亲的那种怀念、热爱、遗憾、愧疚的复杂情感。课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虽然课堂上没有表面繁荣的热烈场面,但学生的思维是每时每刻都在快速运转的,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活跃。同样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没有把这堂课定位于一般的展示汇报课,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态课,来重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极力驱除课堂表面的繁华而追求学生思维的波滚浪涌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理念和设计应该说是基于对语文课程的科学理解,但作为一堂“被展示”的课,可能缺少了几许观赏性。缘此,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学情的预设不够。放手让学生质疑无疑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上课之初,我认为二高的学生能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这样可能增加上课的深度,最终促成整堂课的质量提升。但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细碎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以至于造成一些琐细问题没有得到落实。

  第二、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讲课之前没有和学生见面,没有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普遍没有认真预习课文,以致于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缺乏文本基础。在课堂上没有呈现出热烈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三、我认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贯彻的还不是十分透彻,看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理想,就急于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呈献给学生,课堂的开放性没有达到应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思维。

  第四、课堂设计流程稍显单调,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环节占了整堂课的三分之二时间,这一环节的主要做法尚停留于“生谈师说”阶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笔,做到听说读写样样俱全。

  反思整堂课,个人认为给我的教训还是很深刻的,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新课程新理念,只是对新课程有些肤浅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应手的加以娴熟的运用。问题是前进的先导,语文课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对我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近十余天来,我一直在努力反思,并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一个认真的规划。

  20xx年我忙碌异常,也收获颇丰,在《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山西教育》、《教育时报》等专业报刊发表2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我同样也对自己的这堂课踌躇满志,满心希望通过这堂课给我的20xx年做一个满意的收束,但20xx年岁末的这堂课并不令我满意,但是,这堂课可能比我一年中所获得的各种奖项和荣誉对我更加有意义。新的学期里,我会通过网络、书籍、请教专家和学科教研员等各种途径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对语文课程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重新定位,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化,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真正的成功。最近两天我从网上订购了王荣生教授的全部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新的学期,我要迈开自己的真正专业成长的步伐。做一个专业的教育者,从做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开始。

【语文教材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材教学反思08-16

语文教材教学计划06-25

语文的教学反思10-15

《语文园地》的教学反思07-02

中考语文的教学反思01-24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02-16

语文寒号鸟教学反思12-23

语文荷花的教学反思01-06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