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8 17:01: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拓展阅读视野;

  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方法;

  提升鉴赏研究的能力和思维;

  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

  阅读准备:

  (一)阅读版本选择

  《红楼梦》版本较多,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不在于版本考证或甄别,而是为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从而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此,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学生准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聚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36年;而且书页对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都有详细注释,对学生读懂《红楼梦》,感受其丰厚的艺术魅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二)阅读时间安排

  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首先老师得读起来,才能有设计阅读活动的视野和格局,才能有阅读经验和方式的发现和积累。

  其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主体终归是学生,要让学生读起来。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红楼梦》进行原生态阅读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与对话中探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围绕小说的主线梳理情节,了解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这富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中,感受其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性、人情和社会内涵。

  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以充分利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周的1-2课时的阅读课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每周周末让学生阅读四至六个章回,通过写作读书心得、在公众号展示优秀笔记、填写阅读清单等方式,带动和督促学生阅读。在日常课间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困惑和老师交流探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的多是单篇文章,缺乏长篇小说、学术著作的学习方法,也就难以准确把握《红楼梦》的写作特点和阅读方法。多元的教学方法虽可显著提高学生对《红楼梦》的学习兴趣,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整本书阅读的执行者,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完整地理解《红楼梦》的内涵。

  1.有计划地开展阅读

  《红楼梦》对于高中生来说趣味性不强,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难以选择此类型的书进行整本书阅读。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本书阅读更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且具体细化到每天的阅读计划。阅读时间可充分利用午饭、晚饭后等休息时间,而不需要占用大量的主体时间段。语文课中可采用上述多元现代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红楼梦》。

  2.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节奏缓慢,与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不匹配,虽易于理解所读信息但不利于记忆。而略读是利用人脑的图像超强记忆能力摄入文字,能在短时间摄取大量文字信息,长期坚持,可锻炼优良超宽的视觉感知能力。基于《红楼梦》容量大的特点,可采用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阅读。快速阅读前要求学生先阅读有关专家点评、内容梗概,从而抓住重点再进行整本书阅读。而后,可从诗词的角度理解章回的主要内容。而精读,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篇章部分,进行全面、深入、精细地理解,掌握篇章结构、情节含义,将宏观的略读与微观的精读有效结合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质疑阅读

  质疑状态下的学生通过思考、查阅资料,学习兴趣及效率更高,善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懂得如何提问,这也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教师要纠正教育观念,营造出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在鼓励学生质疑时,更要培养学生如何去提出质疑,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在阅读《红楼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并将遇到的疑问拿到阅读课中分小组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更加深入。如在阅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若是顺着课文思路阅读会发现林黛玉的处境一直是寄人篱下的。但若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课文,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林黛玉的父亲好歹是地方官,林黛玉为何会身无分文、落魄至此?

  (四)阅读参考资料推荐

  高中生阅读《红楼梦》,会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产生不满足的感觉,老师要及时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进行反复、深入地阅读。以下书目可以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阅读:作者传记类,如周汝昌著的《泣血红楼》,樊志斌著的《曹雪芹传》;《红楼梦》其他版本类,如周汝昌先生校订的《石头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文本细读类,如周汝昌著的《红楼梦小引》,王蒙著的《红楼梦启示录》,白先勇著的《细读红楼梦》,欧丽娟著的《大观红楼》,蒋勋著的《蒋勋说红楼梦》,蒋和森著的《红楼梦论稿》,北京大学通识教材《红楼梦十五讲》。参读资料旨在了解时代背景,借鉴名家观点,最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我。

  阅读任务:

  任务一:初读理解:在要点导读下通读全书

  鉴于《红楼梦》篇幅较长,通读可以放在假期完成,也可以贯穿在一个或半个学期之中,利用课上及课下时间。初读《红楼梦》,学生会遇到各种有形无形的困难,教师在初读课上主要起激趣、引领、疏通和监督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按章回考查学生对关键情节和人物的记忆与感知,如通过填写阅读清单或在网络平台上设置每天阅读后的任务。任务以考查识记和读取能力为主,检测学生对情节和人物等内容的关注,并鼓励学生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惑。阅读任务的检测要注意覆盖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当然,也可以进行一些趣味活动,如《红楼梦》知识竞赛。(竞赛题附在文件夹)

  另一方面,教师应在学生通读前和通读中穿插必要的导读课,清除知识背景、阅读心态和内容难点上的障碍。要点导读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背景导读。介绍作者“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人生际遇和创作动机。

  语言导读。介绍小说口语与古典书面语结合的语言特点,描写不避琐细的写实主义特点。

  内容结构导读。可以导读通常被视为小说总纲的前四回,也可以概述性地介绍红楼故事的主要内容线索,作好阅读铺垫。

  手法导读。介绍小说呼应设伏、谐音象征、不写之写等重要的艺术构思与手法。

  心态导读。告诉学生回到《红楼梦》所处的封建贵族世家的传统中,去揣摩体认人物的心理、思想和言行,进而更合理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具体而言,初读导读重在交流阅读经验,探索阅读方法。比如,读回目,理清结构及主线。《红楼梦》是章回体作品,其回目犹如小说的“眼睛”,简练工整,精要地概括了各回的主要内容。在整本书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初读回目以梳理整本书内容及主线的方法。可以分别选择了含有贾府环境及运势变化和含有众女儿称呼及命运走向的回目,让学生品读关键词,从而把握小说的网状结构,理清其主线:一是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小说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了众多女性的不幸命运。这样引导,避免了老师的强行灌输,既让他们掌握了阅读章回体作品的方法,也让学生在紧咬文本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获取信息。高一学生初读《红楼梦》,会有人产生读不下去的感觉,老师要适当地在尊重学生原生态阅读的自由上,“变着法儿地”带着学生读。“通读”,形象地说,即学生“连滚带爬”地读。《红楼梦》篇幅之长,章回之多,情节之密,人物之众,常常让初读者摸不着头绪,老师可带着学生编写章回提纲,以初知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书中人物。

  任务二:赏读体验:精心设计活动,丰富阅读体验

  《红楼梦》艺术地位独步古今,文化内涵博大丰厚,如何引导高中生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感受其艺术之美、文化之丰?这需要老师精心布置阅读任务,设计活动,既能整合《红楼梦》的内容和艺术,又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比如可以设计以下系列阅读任务和活动:

  1.哭红悲艳处——《红楼梦》人物赏析

  (1)活动一:我有我喜欢

  小组合作,每一组自主讨论确定本组展示的最喜爱人物。可下载视频,可分享原文,可引证资料,可综述观点,可制作PPT……充分展示“我”心目中最喜爱的红楼人物。此活动旨在利用学生娴熟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甄别、取舍的过程中关注原著、赏读原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展示自己,自然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和参与热情。

  (2)活动二:世界是个大观园

  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周围同学、朋友、亲人等的观察了解,为其在大观园中找到最相对应的人物,并说明理由。例如:才情突出者,冠之黛玉;通古博今者,赞之宝钗;勤勉上进者,比之香菱;活跃能辩者,评之湘云;乖巧懂事者,谓之袭人……

  此活动旨在通过趣味活动,引领学生重新审读文本、审视自我,实现对原著文本的二次探究解读目标。

  (3)活动三:猜猜我是谁

  学生每人准备一两段关于《红楼梦》人物描写的文字。文字可以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也可以是人物的'诗歌作品。将准备文字统一书写于小纸条上,纸条统一放置于指定的纸盒内。学生依次随机抽取,现场打开纸条进行答题,猜猜所写人物是谁。

  要猜出人物,除了熟悉作品外,更要对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有所分析。所以,“猜”是回忆、联想、推断等多种思维活动的综合过程。

  2.一场盛大的对话——《红楼梦》语言艺术赏析

  (1)活动一:表演——笑骂皆是情

  学生选择数个经典片段,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文学语言背后的意蕴。

  其中有说话巧妙的正面例子。如①指桑骂槐: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红楼梦》第八回)。②语意双关: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红楼梦》第三十回)。③言必有据: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有说话出错的反面例子。如①错由情生:宝钗偶失误(《红楼梦》第二十五回)。②急不择言:鸳鸯骂嫂误伤人(《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学生在熟悉对白、模拟练习中,逐步体会《红楼梦》人物的说话艺术,感悟说话是一门艺术,出错也是人之常情。

  活动结束后,可布置学生再次观看87版和20xx版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段,对照同学表演,结合原著文字,说说谁的表演最得我心、最得作者心。

  (2)活动二:研读——冰山露一角

  语言即心理。在“《红楼梦》人物赏析”活动三及“《红楼梦》语言艺术赏析”活动一基础上,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对《红楼梦》人物话语心理做一定的探究。

  ——袭人进言王夫人,袭人知道什么时候说事半功倍;

  ——贾芸求职王熙凤,贾芸知道什么方式说目标达成;

  ——探春劝说贾母,探春知道什么身份说更有效果。

  不论是袭人的聪明、贾芸的乖巧,还是探春的懂事,他们都擅于抓住对方的心理罢了。

  让学生试着以点评的方式写写,对话表现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课上分享后整理成文。

  任务三:研读分析:整合取舍内容,借助资料专题研读

  高中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比初中更进一层的地方在于,应基于审辩思维对人物、情节及主题进行理性分析。阅读不能全靠混沌模糊的感性理解,每一个是非判断或价值判断,都需要理性的、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

  《红楼梦》研读课就是通过通读之后的阅读学情调查,师生共同提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在细读研读中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在对丰富多彩的红楼人物的感知中,提升形象思维,培养科学分析、解读小说的理性思维。

  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是从单篇精读到多篇整读。《红楼梦》呈网状交织的结构,但很多章回段落单独拿出来也能自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天地。如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晴雯撕扇、黛玉葬花、龄官画蔷、刘姥姥进大观园等。故可先立足重要单篇,了解典型情节中的主要典型形象,再以多个相关单篇构成一组人物阅读专题,形成多篇整合的阅读模式,在更广阔的故事发展情节线上动态立体地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事实上,学生可以也应该寻找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进行赏读。鉴于《红楼梦》篇幅太长,把握有难度,教师需要为其提供一个分析的切口和抓手。《红楼梦》作为一部体量巨大、意蕴丰赡的书,具有无穷尽的解读可能,可深可浅。那么,中学生应该读到什么层次?朝哪个方向读呢?这是需要考虑清楚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专题研读设计首先必须基于我们对这部作品的意义定位。

  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的基础上,划定他们可以达到和应该达到的欣赏解读边界。整本书阅读首先要考虑小说的“母题”,阅读不能漫无目的,没有方向的思维不可能走向确定;不能宽泛无边,没有边界的思维难以走向清晰;也不能没有焦点,没有聚焦的思维难以走向精确。

  比如说将研读《红楼梦》的意义定位为:了解社会世情、感悟真善美爱。了解社会世情,即将《红楼梦》视为一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再现封建贵族世态人情、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的作品,以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眼光去读这部小说。小说呈现的人间百态、众生群像,是我们走进、了解这部作品一个基础性、背景性的内容。感悟真善美爱,即将《红楼梦》的价值重心放在小说传递的真、善、美、爱之上。品评作者在宝黛爱情以及永恒的真善美的大观园中寄托的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审美理想。根据这两点价值定位,可以确定三个专题研读方向及相关精读单篇:

  专题1.宝黛钗故事:还泪神话、宝黛初见、黛玉半含酸、静日玉生香、宝玉论亲疏、比戏子事件、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怒摔通灵、宝钗双敲、诉肺腑、互剖金兰语、黛玉之死

  专题2.荣宁府大事:演说荣国府、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理家、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敬之死、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抄检大观园

  专题3.大观园琐事:小红遗帕、晴雯撕扇、龄官画蔷、海棠结社、香菱学诗、芦雪广联诗、探春理家、紫鹃试玉、平儿行权、湘云醉卧、香菱学诗、绣春囊风波、晴雯之死

  学生至少选择一个专题,重新细读相关章回,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理解性、探究性阅读。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提供进阶式任务,在关键处设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阶梯1:单篇故事概述,增进对情节和细节的把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每一单篇的情节概要,进一步厘清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脉络,熟悉并加强对重要细节的记忆,为进一步探究问题做好准备。

  阶梯2:模仿红学评点派,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批注式细读。教师展示脂砚斋以及晚清名家评点《红楼梦》的案例,要求学生从言行、心理、文法、语言、个性化感悟等角度对某几回进行点评式阅读。

  阶梯3:在篇章关键细节处设问,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处设问。再如,在理解人物的关键点处设问。

  阶梯4:设置探究性和开放性话题,在多篇整读、统观阅读下分析人物和情节。例如,在前后比较对照中分析人物。读“黛玉半含酸”和“静日玉生香”两片段。可设问:比较这两个片段中宝黛钗的故事,说说宝玉与黛、钗不同的相处方式,以及黛钗在这两个片段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再如,整体把握人物的宏观探究题,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些开放性问题:

  1.黛玉爱哭泣流泪,请梳理黛玉主要有过几次流泪?黛玉是因为什么而流泪?结合专题1相关情节片段分析。

  2.以时间点为横坐标,以大概的情感温度值为纵坐标,给宝黛爱情发展画走势图。

  3.王熙凤的笑与林黛玉的哭,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试从专题2中王熙凤的几处“笑”来分析其人物形象。

  4.专题3涉及贾府贵族生活中衣食住行、省亲、丧葬、迎客、庆生、宴饮等诸多活动,以某一个或某几个片段为例,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贾府生活的。

  5.结合专题3相关章回,探究为什么贾宝玉那么喜欢和女孩儿“厮混”在一起。

  6.贾宝玉有哪些绰号(外号/别称),这些绰号分别反映了他怎样的特点?

  以上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阅读探究,形成结论,并在研讨课上分享。

  任务四:精读深思,提交综合性读写成果

  《红楼梦》中可供开发的活动元素很多,但一定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目的应是以活动的形式激励和培养学生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评价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成文的书面表达对整本书进行鉴赏与评价的能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完结也应以每个学生提交一份综合性读写成果为宜。同样,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选题指引。可以提供了五大类写作方向供学生参考:

  1.章回鉴赏类

  赏析某一个经典章回,如《我看“黛玉葬花”》

  《我读“香菱学诗”》《细读“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2.人物赏析类

  全面地或选定某个具体角度来评价人物,如

  《我看黛玉的“小性儿”》《大观园中的少女诗人——我看黛玉之才》《我把宝钗比花》《浅谈晴雯》

  《我看凤姐之“辣”》。

  3.问题探究类

  把对小说中具体细节问题的探究整理成文,如

  《贾宝玉为什么赠送给林黛玉旧帕子?》《为什么黛玉视宝玉为“知己”?》。

  4.想象创作类

  基于小说情节之上的想象类文学再创作,如

  《假如我和××生活一天》《我给××当丫鬟/小厮》

  (××为《红楼梦》中的人物)。

  5.跨文体媒介类

  根据自身的兴趣或才能,学生可以将《红楼梦》某一章节改成话剧,或者将某一情节拍摄成微电影等。

  综合读写成果是学生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活动课中同样需要做好指导工作。学生读写完成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总结《红楼梦》的阅读经验,并公开展示优秀作品并及积集成册。

  特别说明:

  一、注意经验的总结和迁移。比如:1.师生应注意将阅读、探究过程中的所感所思重新整理成文字,小组同学相互评分,推举论文魁首。然后小组魁首参与班级论文魁首评比。教师作为特别嘉宾,友情加入推举活动,其文章可作为特别文章,供每位学生阅读。2.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时,重要的文字需要反复读、简单的文字可以复杂读、单一的文字能够多元读。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需要反复阅读,这是此次《红楼梦》阅读活动所得的可迁移的阅读经验。

  二、注意任务清单和评价量表的编制及使用指导。计划合理,指令清晰,评价指标科学明确对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整本书阅读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编制。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2

  读本分析:

  《七色花》是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必读书目,是一部童话故事书。故事主人公珍妮用七色花达成了因愤怒、嫉妒等负面情绪所产生的种种愿望,但并未因此得到快乐,最后她用第七片花瓣来帮助他人,从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通过阅读这个故事,学生明白了:当你帮助了别人,你的愿望体现出价值和意义时,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故事以七片花瓣实现的不同愿望作为思路,结构、情节相似,利于学生初步研究梳理文本内容,感受目录的作用。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是新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方面提出的目标要求。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为“读读童谣和儿歌”,学生对童谣和儿歌产生兴趣;二年级上册是“读读童话故事”,学生学会读封面,了解书名、作者;到二年级下册为“读读儿童故事”,学生在会读封面的基础上要求要学会看目录。

  阅读目标:

  1.学会看目录、用目录,能从目录中大致了解书里主要写了什么,要读的内容从哪一页开始。2.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如何才能实现愿望。3.感受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阅读的成果。

  阅读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看目录、用目录。教学难点:体会如何才能实现愿望。

  阅读规划:

  阅读过程:

  01第一阶段——导读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文字,回顾以前读过的儿童故事,导入阅读情境。

  二、认识目录,温故而知新复年级已学的'“读封面”阅读办法,引出新的办法——读目录。

  三、巧用目录,体验预测之趣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根据目录大胆预测,猜想故事内容。

  4、试编目录,长文短读

  1.开展趣味性的师生共读活动,学生入情入境读故事。

  2.在体会目录的作用后,老师带学生参与“制作小目录”和“画画七色花”等研究活动,共同完成“起因”和“第一个愿望”的填写;学生自立完成整本书阅读,制作小目录。

  3.布置阅读任务:完成《七色花》小目录①;自主阅读《十二个月》和《绿豆芽和水仙》两篇故事,完成小目录②。

  02第二阶段——推进课

  1、读——我是小小配音员

  开展“小小配音员”的分角色讲故事活动,学生回顾故事情节。

  二、赏——我的小目录

  1.展示学生创编的《七色花》小目录,老师相机修改,学生分享交流。

  2.根据修改意见,学生自主修改《十二个月》和《绿豆芽和水仙》小目录,在组内交流展示,每组推选一个最佳作品进行展评,展示者结合目录复述故事。

  3.评比“目录小妙手”。

  三、疑——对比阅读找不同

  1.简要梳理三篇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三者共同的关键词——愿望。

  2.提出疑问:故事主人公都有本人的愿望,但为什么有的能完成,有的却无法完成呢?要如何做才能完成本人的愿望呢?

  3.布置阅读任务:

  ①带着题目,从头对比阅读三篇故事,自立完成研究单②; ②自主阅读该书的其他篇目,鼓励制作课外阅读小目录。 03第三阶段——享读课

  一、巧用目录忆情节

  学生将单个目录和情节文字进行对应并连线,巧用目录忆情节。

  二、抓住共性说一说

  1.教师提出串珠问题,引导学生对三篇故事进行深入解读。 2.经由过程展评研究单②,小健壮现愿望的法宝有哪些。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分享,说说你有什么愿望,打算如何实现,教师为学生送上“愿望小锦囊”。

  三、课内得法,课外用法

  1.请完成课外阅读小目录的学生上台展示,以小目录为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分享阅读感悟,并受颁“课外阅读大王”皇冠。

  2.为学生推荐与实现愿望相关的儿童故事《渔夫与金鱼的故事》《大奖章》,并进行阅读链接,引入“快乐读书吧”的另一本必读书目《愿望的实现》,为下一个阅读活动的开展做铺垫。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3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小说表面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描写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庸无能、豪绅地主的刻薄贪吝、假名士的卑劣虚伪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小说同时也塑造了一些寄托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把《儒林外史》看作是讽刺小说的典范之作,说其“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足见其对《儒林外史》评价之高。

  《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速写式的艺术特色使得该书的影视剧改编作品鲜有佳作,普罗大众对《儒林外史》的接受程度远不及其他几部古典名著。特别对于初中生来说,《儒林外史》篇幅过长,内容过杂,信息量过大,要理解这部古典文学名著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如何合理确立整本书的学习目标、设置阅读任务、安排阅读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怎样的阅读习惯,这些都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来实现。

  一、确立学习目标

  1、阅读体味:阅读《儒林外史》,对整本书的人物、情节等内容进行提炼梳理。体味小说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洞察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所寄托的情感,理解作品的讽刺手法,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

  2、表达交流:依据吴敬梓的情感倾向分类,制定人物榜。展示所搜集或设想的儒林人物图片。组建剧本创作小组,挑选《儒林外史》的部分片段,研讨剧情安排,交流相关道具设计以及角色设定,完成剧本创作。续写人物故事。

  3、实践活动:完成阅读笔记展评,角色体验朗读。从《儒林外史》整本书中选择具有讽刺意味的典型场景,表演课本剧。组织关于《儒林外史》悲喜剧艺术的辩论赛。

  二、设计活动环节

  1、采用各种形式方法进一步熟悉全书内容

  方法1:梳理小说情节

  可以回目为主,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每回内容概括,亦可以人物为主,联系人物相关几个回目所写内容对全书进行整理。

  方法2:写作人物小传

  《儒林外史》中人物众多,且具有相对独立性,选择其中几个自己感兴趣或有深刻阅读体会的人物,叙述他们的故事,为人物作小传。写小传是要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高效完成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注:此环节不需要对人物做出评价。)

  方法3:编画人物关系

  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理清人物关系。笔者有下列几个参考角度。

  (1)画出人物关系图谱或写出人物身份说明。

  (2)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对全书人物做一个分类榜单。大致可分为三类:褒大于貶,贬大于褒,褒贬并重。标注理由和依据,有争议的可组织讨论。

  阅读《儒林外史》的一大障碍就是出场人物众多,思维导图的绘制能让人一目了然,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2、以学生问题为突破口,提高阅读效率

  整本书初读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可以征集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疑问,阅读时可同学之间互助,或教师解答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整本书的深度阅读。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引导。

  (1)重视初读感受:读完整本书后你感受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有没有特别吸引你的人物或故事?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你?

  (2)联系全文比较:有没有相似的人和事?有没有矛盾的人和事?有没有违背常情常理的地方?

  (3)关注细枝末节:你留意到哪些大场面中的小细节?有没有漏掉一笔带过的信息?

  (4)揣摩作者留白:有没有你想知道而作者没写的内容?为什么不写?你的设想是什么?

  (5)尝试关联借鉴:你有没有其他类似作品荐读?作品有没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读完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你愿意尝试创作吗?

  以上这些是为了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不是要求学生把这些方法当成模具套用。

  3、以人物解读为抓手,挖掘阅读深度

  环节1:从书中找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并为之配一幅插画(自行创作或网络搜集),根据小说描写内容附一段肖像速写。该活动让学生理解人物的身份、地位、品位及性情,这些可以通过外貌描写呈现,也不要忽视服装道具的暗示性。

  环节2: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一部“讽刺之书”。我们在阅读《儒林外史》时离不开对讽刺艺术的探讨。鲁迅先生对这部讽刺杰作在艺术形象方面的描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典型人物入手,结合相关情节,体会讽刺意味。

  如教材中出现的范进,一直考到须发花白才落个秀才,当他想去参加乡试跟丈人胡屠户借路费时,被骂得狗血喷头,胡屠户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乡试回来后家里已经三两天揭不开锅了,范进只好把家里的母鸡拿去卖。当他看清挂在家里的报帖,确定自己中举了,一跤跌倒,不省人事。醒来后又披头散发,拍手大笑,只叫“中了!中了!”范进的疯让我们看到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对功名的狂热追求,夸张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而范进中举前后身边人的态度变化更是揭示了人的丑恶本质和污浊的社会风气。范进原来是胡屠户嘴里的“尖嘴猴腮的癞蛤蟆”,中举后立刻变成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天上星宿”“贤婿老爷”。岂止胡屠户,更多的人登了范进的门,巴结奉承。趋炎附势的丑恶面貌暴露无遗。

  还有同学们感兴趣的严监生,弥留之际连话都说不了了,就是断不了气。他放不下一件事,竭力伸出两根手指头,为了节省那一点点灯油,死不瞑目。就这两根普通平常、微不足道的手指头,吴敬梓牢牢抓住它们,细致的描摹表现了人物爱财如命的性格,成就了世界级的吝啬鬼形象。

  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吴敬梓并没有从故事描述中插过一句嘴,做一句评论,而是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行动不断地自我暴露,讽刺就从场景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作者冷眼旁观,只让人物做淋漓尽致的表演。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充分分析人物形象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环节3:通过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把握、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评价,研究作者的创作目的和作品意义。

  吴敬梓以敏锐的感觉洞察世态人情,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人间众生相,广阔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学生要对封建礼教、科举制度有所了解,结合时代背景去把握作者的创作初衷和作品价值。

  4、用丰富的展示活动固化阅读成果,促进能力提升

  活动1:阅读笔记展评。良好的阅读习惯之一就是做好阅读笔记,可以摘抄,可以概括,可以点评,也可以做随笔。教师展示阅读笔记,对认真阅读的同学给予肯定。

  活动2:按角色朗读。这里的朗读不是拿腔拿调地读,而是随着文字、人物进行角色体验。《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对话都适合用于朗读。

  活动3:开展專题辩论会。思维的碰撞是提炼,也是升华。可以针对书中某个人物或作品整体进行辩论赛。例如,有人认为《儒林外史》是一部丑史,也有人认为《儒林外史》是一部痛史。全班可以围绕“《儒林外史》笑多于泪,还是泪多于笑”展开辩论。

  活动4:阅读后的创作是阅读最大的价值,更有超越性。

  (1)学生成立创作小组,选取一幕场景进行剧本写作。注意挑选戏剧冲突比较强的内容。条件允许可安排好演员、服装、道具、场地,开展课本剧表演。

  (2)为小说中的人物续写故事。续写人物要在了解人物主要故事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合理想象。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吸引人。尝试在写作中学习作者用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的笔法。

  三、进行阅读评价

  阅读评价是对学生的激励和鞭策,最终标准应该是学生读得好。如何展开评价呢?可以从自我、同学、教师这三个维度展开。学生根据阅读计划、个人感受等进行自我评价,同学根据评价对象的阅读积极性、扎实程度、合作情况等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课堂表现、考核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可以考核阅读笔记、课堂提问等。提升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可以采用题库形式。而题库应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设,避免过碎、过难、过偏,以免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儒林外史》是今年第一次进入本地初中的必读书目,此设计方案还有很多待实践修正的地方。好的阅读方案就是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有计划地读下去,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读出来。期待整本书阅读能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生根发芽。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通过对威尔伯一生命运转折的分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使孩子们对爱、对生命、对友谊有更深层次的领悟。通过对文中精彩段落的赏析,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并传递情感的。通过对书整体的分析了解,加深对童话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教学重点:

  通过对威尔伯一生命运转折的分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使孩子们对爱、对生命、对友谊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精彩段落的赏析,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并传递情感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物表;每个孩子有一本《夏洛的网》,并认真阅读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孩子们好,你们觉得我算不算你们的朋友?为什么?

  见过猪吗?都在哪儿见到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他们养猪来干嘛呀?哦,原来猪的命运就是养肥以后,被我们杀来吃掉。多么悲惨的命运呀!

  生活中,你喜欢那种灰色的大蜘蛛吗?为什么?

  猪和蜘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平时也不会有什么交际。可是在童话世界中,它们之间却演绎出一段精彩的生命传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夏洛的网》,去感受这段生命的传奇。

  2.简单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

  这本书打出的口号是“拥有一册,感动一生”,据说已经风靡世界五十年,发行千万册,这本书真的这么牛吗?

  作者:E·B·怀特,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除了创作大量的散文、杂文等,他还写了三部童话,分别是《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夏洛的网》,至今已拥有20多种文字的译本。

  译者:任溶溶,著名翻译家和作家,翻译作品有《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等,他创作有《没头脑和不高兴》等。

  3.围绕威尔伯的命运,理清整本书的条理。

  (1)故事是从一只小猪的出生开始的,这只小猪名叫什么?它其实是一只什么猪?等待落脚猪的命运是怎样的?后来朱克曼先生买了它,给他吃,给他喝,这时等待威尔伯的命运是怎样的?

  (2)可是,奇迹发生了,威尔伯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了特别奖,朱克曼先生没有杀它,反而很好的照顾了威尔伯的一生。这是怎么回事?威尔伯的命运是怎样发生不可思议的转折的?

  4.分析人物,更深层次地去理解生命、理解友情

  (1)围绕威尔伯的命运,故事里出现了好多的人物,小组交流: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他(它)的哪个情节或者哪个片段让你印象深刻?

  (2)我说你猜小游戏:出示人物所做的与威尔伯有关的事情,让学生猜是哪一个人物,帮助学生进一步回顾课文内容。

  弗恩上学的时候,每天中午给威尔伯喂牛奶的人是(阿拉布尔太太)

  (阿拉布尔先生) 在一棵苹果树下圈了一小块地给威尔伯做猪栏。

  (朱克曼太太) 用脱脂牛奶给威尔伯洗澡。

  (朱克曼先生)决定带威尔伯去赶县里的集市。

  (勒 维)每天喂给威尔伯泔脚,还给它打扫猪圈

  (母 鹅)鼓动威尔伯逃走。

  (小羊羔)觉得猪的价值比零还要少。

  (坦普尔顿)和夏洛一起陪着威尔伯去集市。

  (夏洛)在威尔伯绝望哭泣时承诺“我救你!”,并在网上织字。

  (弗恩)将威尔伯放到婴儿车上,躺在洋娃娃身边。

  (艾弗里)评价刚出生的威尔伯还没有一只白老鼠大。

  (3)讨论:他们都为威尔伯付出过,他们哪些是威尔伯的朋友,哪些不是威尔伯的朋友,为什么?

  5.品读并分角色表演描写威尔伯逃跑的片段,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展示母鹅等小动物“帮助威尔伯是假,戏弄威尔伯是真”这样的形象的。

  【威尔伯在勒维的两腿间溜了过去。勒维没抓到威尔伯,反而抓住了那条小猎狗。“做得好,做得好,做得好!”母鹅欢呼,“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再来一次!”

  “朝山下跑!”那些牛劝威尔伯。

  “朝我这边跑!”公鹅大叫。

  朝山上跑!”那些羊嚷嚷。

  “转过身跑!”母鹅嘎嘎喊。

  “跳,跳!”那只公鸡叫道。

  “小心勒维!”那些牛喊道。

  “小心朱克曼!”公鹅喊道。

  “提防那狗!”那些羊嚷。

  “听我说,听我说,听我说!”

  母鹅尖叫……】

  1)理清这个片段里都有哪些人物?

  2)抽学生分别扮演这些人物,将这个片段表演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母鹅等小动物不是真心帮助威尔伯,是在戏弄他,在看好戏,同时,也从这个片段的表演中感受到童话情节的有趣。)

  (扮演小猪威尔伯的孩子听着小动物的指挥,两眼无辜的看着老师,不知道听谁的)

  (3)品读老鼠坦普尔顿答应帮威尔伯取下卵袋的对话,了解人物性格。(老鼠:自私、贪吃、有能力)

  (4)走近弗恩,通过对弗恩言行的分析,了解小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5)走近夏洛,回顾夏洛都为威尔伯做过什么,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生命的价值。

  (6)走近威尔伯,体会友情是相互的付出。

  6.说说你读了这本书,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7.老师总结

  童话来自现实生活,《夏洛的网》这个童话故事,就选取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猪和蜘蛛作为主人公,展开奇妙丰富的想象,让一只蜘蛛在网上织出文字,还改变了一只猪被杀来吃掉的命运,在情节的安排上,曲折有趣,有威尔伯的逃跑,有臭蛋的爆炸,有小猪威尔伯的学织网,更有威尔伯命运的逆转等等;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谊是相互间真诚无私的付出,也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可以提升我们生命的价值,这样一个健康积极的意义。这就是童话的基本特点。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奇迹,孩子们,像威尔伯一样努力吧,去创造我们生命中的奇迹;在创造我们生命奇迹的同时,也别忘了帮助别人,为别人的生命创造奇迹,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8.拓展

  推荐阅读怀特的另外两本书《精灵鼠小弟》《吹小号的天鹅》(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童话这种体裁的写作特点)

  9.板书设计:

  夏洛的网

  威尔伯 ←无私付出 →夏洛

  爱的大网

  10.教学反思:教育戏剧的运用是枯燥的语文教学更加有趣,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5

  课型:整本书阅读

  课题:《城南旧事》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2、指导阅读整本书及片段的常用方法。

  3、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4、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会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阅读整本书及片段的方法。

  2、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设计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读书;以点带面,授之以渔,学习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好《城南旧事》。

  2、《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课课件。

  3、《爸爸的花儿落了》片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听朗读,猜人物,导入新课(板书:《城南旧事》——林海音)

  (设计意图:在入情入境的背景音乐中,介绍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激发阅读兴趣。有助于推动学生急切地想了解作者。)

  二、知作者

  1、林海音:林海音(1918年-20xx年),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生于日本大阪,童年在北平长大。

  2、(课件出示图书封面)教师拿出《城南旧事》图书给学生看,介绍:《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3、了解主人公——英子

  (设计意图:把作者和故事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激发兴趣,感受人物形象。)

  三、读整本书的方法

  过渡:平时我们学的课文,一般较短小,如何来阅读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整本书呢?

  1、读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2、看目录:《城南旧事》中以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为线索共讲述了五个故事:《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落了》。

  (设计意图:简介序言及其作用;目录的作用,从而引导孩子学会掌握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

  四、赏片段——圈、勾、批赏析《爸爸的花儿落了》片段。

  1、片段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日常课文学习,谁来说说平时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的呢?

  2、指名回答。圈点勾画:勾画出自己感触较深的词句、片段。写批注:写下自己的见解、感受。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横向比较,写读整本书的感受。

  3、用刚才交流的方法,自读《爸爸的花落了》片段。

  4、集体交流。引导品味文字的优美,感悟父亲对英子深切的爱及英子对父亲的怀念。(设计意图:在片段阅读中,巩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品味文字的优美,感悟父亲对英子深切的爱及英子对父亲的怀念,将学生再度带回到故事的意境中。)

  四、凝望命运深思

  自选议题,组内展开讨论,了解人物内心,关注人物命运,了解社会环境。

  五、情感林间驻足

  你认为英子是个怎样的女孩?为什么?

  六、知识大比拼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巩固全书主要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请观赏电影《城南旧事》,边看边想与书中的场景有何异同。(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内外有效衔接。)

  八、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搭船的鸟阅读教学设计11-03

开放式阅读教学设计03-23

阅读教学总结02-28

小学四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03-16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2-16

英语阅读教学反思02-14

小学阅读教学总结02-22

中班阅读教学反思06-09

小学阅读教学反思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