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通信连万家》一课是现代生活与现在科技的结合。课程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教材的特性。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内容编写的。基于课程目标与四下学期学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设计和实施我的教学的。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有许多现代科技知识性的内容,相对品德课而言,它浓浓的品德味道比较的淡,而现代生活感和时代的科技感比较的强烈,给学生的是各种感官的刺激。趋向于品德课另一特点——综合性。如何把握综合性,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在对孩子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分析后,我认为这节课在知识上主要是让孩子们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
在情感目标上,让孩子们能感受到现代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现代生活离不开通信;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并且利用它增进与他人的交往和情感。在行为目标上,让孩子们学会选择不同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通信联系。因为是农村孩子有他的特殊性,他们的家庭没有电脑和网络,不会用电子邮件和软件聊天。对他们来说,知道这些高科技通信工具的存在和可以使用还是非常必要的。为他们今后打开世界的窗口埋下伏笔。这些目标可能对于城里孩子不上他们早就知道了,而且已经拥有并能灵活的运用了。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班里大多数孩子知道通信,并且曾经使用过,那么在课堂上学习要增加一些必要的量,让孩子们对通信有个完整的认识,成了我这堂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于是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通信,通信无处不在的为我们生活服务,并且会使用我们现代化的.通信工具。
第一环节在这里起到的是铺垫作用,孩子们知道了从古到今的通信发展,更加能深刻感受通信的重要性。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孩子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古代的通信方式,他们觉得古人想的通信方式很有趣很聪明,也想试试,但一提到有急事时想用它吗?答案就是否定了。
第二环节是点击现代,真实感受,我着重让孩子们谈谈他们生活中所使用的通信方式,是如何运用的,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有什么感受等,让孩子真真切切的感受现代生活因为有了通信而变的方便、快捷、高效。感受通信的无所不能,即可以进行天地间的通话,又可以挽救人的生命,震撼之极!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以西塘旅游节为载体,让孩子发出邀请,尝试使用现代的各种通信工具。同时又创设情境让孩子也能试着使用现代的邮政通信,知道通信工具无好坏之分,他的存在就是为我们良好的生活服务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使用不同的通信工具。
第四环节是课外延伸,让孩子们能实践运用,尝试和老师联系,孩子们简直有点兴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史无前例的,老师给他们名片,而且给的这样真诚,真心真意和他们做朋友,他们真的很开心,试教的班级反响非常好,班级里拥有QQ的小朋友,都已经加我为好友了。
这个环节就是一个现场反馈的环节,我这样的设计不露痕迹,效果却是加倍的,真正达到一种无痕的教育,学生使用通信工具也完全是一种内在需要。这四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呈现的是一个有梯度上扬的过程,本节课自始自终围绕通信这个主题,展开活动。真正体现了现代生活必需要用通信。
三、在教学策路上的选择
本节课我花得心思真的挺多的,因为这个话题农村孩子真的比较陌生,把课上得他们喜欢是挺重要,要时时刻刻的吸引孩子们,这样他们才会和你合作,参与课堂。了解古代现代的通信工具他们很好奇,自己去调查了。我把我的照片展示给他们看,他们喜欢,也知道了QQ这个时尚的网络通信。又出示了他们熟悉的西塘要开旅游节,闭幕式那天还有焰火晚会还是星期六,多方面的重合,孩子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各个都想参与进来,都想用通信去邀请亲友一起去。跃跃欲试!
等到教师名片的出示就是整堂课高潮后的沸点,孩子们都拿起笔来记下的通信方式。他们会迫不及待的去使用通信和我联系,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和人格魅力的最佳体现通信连着师生间的浓浓的情意,连着你、我、他,连万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唐朝,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终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授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联系隋朝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唐太宗的节用戒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时也结合比较法、启发式等。
2、说学法:阅读法、课堂讨论、归纳分析。
3、分析学生:由于初一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准确的分析历史事件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容易扭曲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必须同时结合知识要点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
四、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简述隋亡的原因,由开国皇帝李渊引入唐朝的历史内容。
(二)讲授过程
A部分:唐太宗李世民
1、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先向学生介绍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帮助学生对李世民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检查预习任务即(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社会景象)学生对贞观政绩进行表述交流,教师播放视频。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贞观之治”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强盛时期。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由问题唐太宗凭借什么使唐朝进入如此繁盛的时期进入课本第二个内容的学习。
B部分: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政策措施
1学生阅读教材,先独自思考,后分组讨论。由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得出结论即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三方面。
2教师释疑,对于此三个问题的讲解方法基本一致,都是由唐太宗的话引入,然后提问,学生阅读相关文字,思考并作以回答
3、我就详细说一下招贤用能,先以唐太宗说过的一句话“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引入。然后设置问题:你知道唐太宗在位时期任用哪些有才能的人?让学生凭借课外得到的有关知识(例如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举出唐太宗重用的人才,如魏征、房玄龄,秦琼等。然后结合小字部分,让学生阅读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的知人善任。为了培养和选拔更多的人才,唐太宗沿用了隋朝的哪种选官制度?是第二个问题,学生阅读文本,思考分析概括,相关的科举制度的概念,演变,作用这些知识都得到解决。
C部分:总结评价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他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的政治措施是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重用因素,当然,也包括他在经济,民族,对外政策的一系列举措。
D课堂练习,围绕学习重点设置,分选择,简答两种。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及主要政绩,领会“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同时,也正确评价唐太宗,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节用戒奢
唐太宗 招贤用能 贞观之治与贞观之治 虚心纳谏
课堂练习;略
教学自我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采用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形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刚刚接手历史,对于教材还有把握不准的地方,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望各位同事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鹿柴》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一、教材简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晚年所作,当时他已厌倦官场生活,在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鹿柴是辋川的一处小地名。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整首诗写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前两句写“不见”,不见的是人;后两句写“见”,见的是影。在见与不见之中,诗人给我们传递出的是一种以落寞为美的信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做到: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以上原则,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鹿、返、复”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觉。
5、拓展阅读古诗《竹里馆》,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由于古诗词句凝炼、意境深远,今天的儿童理解时有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读。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学习古诗会读、读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兴趣点也易转移,单一的诵读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齐读;巩固提高时的有感情地读、配乐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诵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讲。在研究了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后,我设计了请学生做“小老师”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自由质疑,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也为稍后的“排障”与交流设置方向。接着鼓励学生:“这些问题同学们都能自已解决,老师想请你们来做小老师,自己教自己。”富于诱惑力的角色与教师期待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他们在小组内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个个主动投入了“做小老师”的准备活动中。继而,“小老师”们纷纷登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师生互相补充、完善,完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更具价值的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蓄积起了进一步学习的良好态势。
画。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勾勒出生动的画面,进而加深对诗的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又是怎样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段将观察到的景物浓缩成凝炼的语句表达出来的,使同学们受到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并写下来。目的有三点:1检查同学们对原诗理解的程度;2开拓同学们的思路、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使学生从中悟出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今后应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展。展一片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选入古诗不多,我采用了“以诗引诗”的办法,教学生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或相类似的诗篇,为学生拓展一片阅读的天地。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在班级板报“每日一诗”中连续一周都准备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2、教学新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第一届诗歌节将在马鞍山市举行,你们知道吗?其实从牙牙学语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你们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板书课题,析题,简介作者,吸引学生喜欢这首诗。
(3)初读古诗,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4)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读古诗。
(5)集体交流,鼓励学生以当“小老师”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小组内或看注释、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纷纷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诗句的理解。
(6)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诗边看图边说出对整首诗的理解。
(7)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8)师读诗,问:你想到了什么?这时,从学生的口述中便有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9)教师激发情趣: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试试看。同学们迅速摊开纸,握笔构思。虽然学生的画笔略显稚嫩,但也正说明了这是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一环节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避免了空洞的重复说教,学生借助画面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又使书本知识得到延伸;能够感知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通过动静交错的描绘将观察到的景物经过筛选浓缩成字字珠玑的文章;还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10)学生自由诵读,诵读形式多样(独诵、合诵、配乐诵读等),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然、舒缓的语调,在读中感悟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1)学习生字的书写,重点指导“鹿”。
(12)出示王维的《竹里馆》,让学生朗读欣赏,激发自主阅读古诗的兴趣。
(13) 本课的作业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歌:
1、画,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
2、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诗歌;
3、编,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
4、找,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总之,我在这一节课中,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政治说课稿财产留给谁说课稿01-18
《江南》说课稿10-11
体育说课稿08-22
《狼》说课稿09-14
比长短说课稿10-07
《秋思》说课稿09-26
《日记》说课稿10-01
《推敲》说课稿01-09
掌声说课稿01-13
《穷人》说课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