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5-06-14 10:12: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六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第2课时《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主要掌握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教材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降、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过滤又为后续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沉淀、过滤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体会和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这也为以后系统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知识准备,为学生更地掌握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本课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方法;掌握过滤的实验操作。

  2.通过练习过滤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过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难点】

  过滤实验的操作。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重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感受新知,巩固新知,在学法方面,我将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上课伊始,首先我将引入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让大家思考如何帮助鲁滨逊把黄泥水转变为可饮用的水,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我会以四个水净化的方法展开。

  首先是吸附沉降。我将采用提问和演示的方法展开,首先通过“如何除去像泥沙这种不溶性的杂质呢?”、“用静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杂质吗?”这样的问题串引起学生思考,随后展示明矾净水的过程,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更好的掌握明矾的作用。

  之后是过滤。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操作,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过滤的作用以及过滤操作。我会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过滤的主要目的是去除不溶性杂质,接着演示完整的过滤操作,包括滤纸的折法、装置的组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随后请学生总结演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经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一贴二低三靠”的重要性,我会组织学生以化学小组的形式对黄泥水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同时教师注意巡回指导。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实验成果。滤液不澄清的小组注意总结原因。从而完成对于过滤操作的讲解。

  接下来是活性炭吸附。我会让学生观察滤液和纯净水,看看有什么区别,接着将活性炭包放入略带颜色的滤液中,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烧杯中的液体变化。进而在PPT上展示关于活性炭吸附异味和色素的资料,请同桌之间相互探讨活性炭净水的主要原理。

  最后是蒸馏。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滴管滴取上述烧杯中的清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现象。再将活性炭吸附后的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到水分消失。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通过实验证明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经过以上过程便完成了对于水净化方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方法。之所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过滤操作,是为了让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装置、操作方法等有总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提问学生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有哪些?最后师生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达到深化过滤操作等相关知识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壶的底部的水垢是什么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后的水有什么区别?下节课交流讨论。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3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能为后面有关含杂质等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本人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①、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②、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2)、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好的教法,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本节课本人所采用的教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小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 程中,自己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真实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学生改变了 “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 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 与意识,又同时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激趣,温故知新。(利用多媒体显示“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神舟五号”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被点火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4]补充”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学生演示实验—观察—思考—

  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三)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略)

化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节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确定

  四.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1.本节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1)安排在 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探究和总结之后,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2)通过化学史实(炼铁高炉尾气之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铺设了心理桥梁

  (3)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逐步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体现了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

  (4)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实践性。

  (5)注重知识的基础性,没有从原理、定义的高度予以重点讨论,体现了大众教育的思想,并为选修教材的学习留有充足的空间.

  2.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由浅入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动态平衡的观点,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过程是:

  3.教材处理(基于以上设想,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引入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从而认识并相信可逆反应的存在。

  (2)通过动画模拟,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可逆反应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3)以学生实验为媒介,通过对溶解平衡状态的分析讨论,类比导入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学习。

  (4)将科学史话放到本节最后,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创造机会,从而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在知识拓展部分,增加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本部分知识的积极性,为选修教材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

  (6)通过阶梯式的习题设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梳理知识脉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前面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的学习和探究为本节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2.本节知识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在此之前缺乏类似的学习经验和探究经历

  三.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2)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3)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n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n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和外部特征。

  n教学方法:科学探究(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相结合);思考与交流。

  n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动画模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探索问题

  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关系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是否能真正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

  若以CaCl2与Na2SO4的反应为例,应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表格。培养其动手能力,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自主发现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激起其进一步探究的意识。

  实验步骤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4ml 1mol/L CaCl2溶液,然后滴加1mol/L Na2SO4溶液5~10ml

  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置于另一只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1mol/L Na2CO3溶液

  实验现象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列出你对问题的 想法

  (二)提出概念、提出新的研究题目

  那么什么是可逆反应呢?学生可轻而易举地给出概念。为加深学生对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我在此处加入了动画模拟。接着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内化其对可逆反应的认识。

  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新的探究题目:根据以上探究,你能否总结出可逆反应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可逆反应的四个特征。

  (三)问题引导 、 类比分析、合作探究

  由实验可知Ca2+与SO42-反应是可逆的,CaSO4在生成的同时也在溶解,CaSO4的生成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时,溶液处于何种状态?该状态有何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此条件下溶解量达到了溶解限度,CaSO4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此时及时提出问题:那么化学反应中是否也同样存在化学反应限度和平衡状态呢?

  通过这样的类比,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思考空间。

  接着,趁热打铁,以学生较熟悉的可逆反应氮气与氢气合成氨为例,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探究:

  (1)当反应刚开始时,是反应物浓度大还是生成物的浓度大?

  (2)当反应刚开始时,是正反应速率大还是逆反应速率大?

  (3)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4)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

  (5)反应进行到什么时间会“停止”?

  (6)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变化?

  (7)给这个状态命名?

  (8)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通过以上8个问题的思考讨论,步步推进,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随着揭开层层面纱,露出庐山真面目。

  (四)提出概念、建立图像、联系生活

  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呢?你能否用时间——速率图象表示其建立过程?

  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后。

  我用大屏幕播放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时间——速率图象,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过程的理解。

  接着继续引导: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动态平衡实例?你能举出一些吗?

  然后以对“水槽中的进出流水”的生活实例的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入浅出,实现由微观到宏观、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此时再提出:化学反应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呢?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和师生互动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五个特征。

  此时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已水到渠成

  (五)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科学史话”。

  并提出问题:高炉高度增加,为什么CO的浓度、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习积极性。

  (六)拓展延伸

  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反应的限度不同,那么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我在此增加了演示实验:NO2平衡混合气在冷热水中的颜色改变

  并在说明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外界条件以后,强调指出:有兴趣的同学可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深入学习。以真正实现知识的延伸。

化学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同仁:

  你们好!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同仁给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如何复习酸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十章的一节复习课。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先认知个别的事物然后逐步的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它是基于前面盐酸和硫酸性质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没有明确以章节形式呈现,但在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额,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技能。这是初中比较系统总结一类物质的性质,具有归纳总结提高的一节课,并且有助于以后碱和盐的学习中树立一个常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酸分类、命名和酸的通性。通过系统回顾复习,让学生知道酸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过程。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

  教学难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的培养。

  二、说教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结合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的目标,我采用“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创疑)→实验探究(探疑)→谈论问题(释疑)→演绎推理解决问题(解疑)→创新思维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师生双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把化学思维引入课堂,让诸多教育因素生动自然地产生作用。

  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从酸的结构上的相同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①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酸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归纳总结法:对于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知识的内化提高。③通过定向巩固练习,突破重点、夯实考点,实现有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提问:从物质的导电性引入到自由的离子以及段的电离方程式,从酸的电离方程是可以清楚的看到:酸之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由于在结构上的相似决定的,从结构上对酸进行分类和命名。使学生懂得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不断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加强设问,不断提问,创设出良好的创造氛围,以实验推动教学,以直观的有趣的化学现象刺激学生的感官,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以一个较为系统的归纳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去集中关注知识的共性,使知识系统化,为以后的系统归纳碱和盐的创造条件。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如在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中,也只有在金

  属活动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说明:钾、钠、钙太活泼除外)。硝酸、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是不能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的。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体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原本设计有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但今天由于客观因素,而改为教师的演示实验,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说课内容:人教版必修①《引言》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言(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等。引言课即第一节课,不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旨在为学生打开学习化学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一节成功的引言课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引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叩开高中化学殿堂的大门,奏响学生化学知识的乐章,精心设计了以“大话西游“为主题的入学第一节课。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②了解化学研究的目的与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认识co2、H2o既可以灭火也可以生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看影像视频、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使学生领悟学习化学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使学生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难点:领悟化学学习的意义。

  二、学法分析

  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化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认识化学问题的能力,也初步了解了化学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普遍缺乏对化学知识的理性与系统认识,学习方法往往也不成熟,但都具有好奇、好问等较为原始的学习兴趣。引言教学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学生这些原始的动力转化为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并且教学以学生暑假生活为接口,玩中学,学中玩,自然过渡,开展学习,学生容易接受。

  三、教法分析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搜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产生认同和共鸣。学生对《西游记》电视剧的喜欢,源于对刺激感知系统的动作画面与离奇的故事情节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对孙悟空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如何让学生这种直觉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暂时兴趣向持久兴趣发展,此时就要有意识加以引导:将神话与现实自然结合,使科学知识走下高高的殿堂,让英雄人物回到人们中间。

  看电视-读原著-做实验,大话西游,用学生熟知又模糊的材料逐渐产生并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线索,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化学学科的大门。同时,自然科学人文化,体现了“大教育”的新观念与新思想,无论学生将来向何方向发展都将终身受益。

  四、教学程序

  1、切身交流,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新生入学第一节课师生第一次见面,相互问候后一句“大家暑假都做了些什么?”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一样,不经意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看电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西游记》电视片段:孙悟空腾云驾雾、上天入水、七十二变,精彩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在兴奋与激动之中拉开序幕。

  3、读原著,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让学生朗诵原著片段(“《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部分内容),为后面评西游打好基础。板书大话西游,吊起学生胃口。在惊讶与不解中顺利过渡。

  4、三评西游,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评西游,谈古论今,神话变现实,化学显实力。

  要点简介:《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话小说,按现代观点来看,就是一部科幻小说。它源于对当时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不解,从而衍生出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向往:长生不老,上天入水,呼风唤雨……如今这些向往很多都变成了现实:延年益寿、航天潜水、人工降雨……这些粗看起来是以物理为主体或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科学,但其核心作用是取决于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而这些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都是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合成或研制。

  二评西游,谈炉论器,仙丹成毒药,化学明道理。

  要点简介:最早化学在中国,化学起源于炼丹,炼丹从客观促进了药物化学的发展。用现在观点来看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是一个化学反应仪器,炼丹过程就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但炼丹违背了科学道理。通过高温最后得到的物质一定重金属或是其氧化物,所谓的“丹”非但不能医治百病,长生不老,反而大多数都是有毒物质。即使是佛祖高僧坐化焚酌所得到的“舍利子”实际上也就是僧者体内的结石。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嘲笑古人,正是他们的牺牲与尝试才为我们积下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顺势提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启发思考,揭示出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实验史:

  你知道吗?催动人类迅速进化的因素是什么?是从生食到熟食,是火!

  你知道吗?推动电器工业迅猛发展,通讯技术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元素是什么?是半导体,是硅!

  你知道吗?返回航天飞船的外体,既耐高温又有高强度还近乎绝热的材料是什么吗?是一种新型合成物质,是陶瓷!

  三评西游,谈悟空论英雄,太空何起居?化学揭神秘。

  要点简介:由孙悟空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从影视偶像到现实英雄,航天英雄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英雄起居探秘。通过二氧化碳和水灭火、生火现场实验,使学生思维上有衔接,同时认知上有冲突。

  附:课堂实录(片断):

  [老师]进一步引问:你们还知道吗?我国现代的孙悟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等在天上的生活起居怎样?太空舱内的氧气怎样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怎样处理?

  [学生]异口同声:带氧气瓶,……

  [老师]引导思考:压缩的氧气需要很笨重的钢瓶存放,无疑会增加飞船的重量,能否有其它的方法呢?

  [学生]交头接耳,欲言不语。

  [老师]转移话题: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先简要介绍讲台上放置的水与二氧化碳,随即在放有砂子的两个烧杯中分别点燃一团棉花)提出问题:怎样将火灭熄?

  [学生]胸有成竹:加水!加二氧化碳!

  [老师]分别在两个烧杯中倒入水与二氧化碳,火熄灭。

  [学生]兴奋、满足。

  [老师](举出一个试剂瓶)介绍:我这里有一种黄色物质,请大家看:

  [老师]演示: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蒸发皿中,用滴管滴水。

  [学生]当看到棉花起火燃烧时,不解,起哄。

  [老师]再演示:又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学生]开始屏住呼吸,当看到棉花又起火燃烧时,惊讶,喊叫。

  [老师](稍停顿)提问: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热烈:反应,放热,有氧气生成,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老师]鼓励并引深:同学们都说得很

  对。那么,是什么反应生成o2的呢?

  [学生]齐答:有水,二氧化碳!

  [老师]肯定并深入:对!这就解决了我们宇航员的呼吸问题。这种黄色粉末叫过氧化钠。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原理:

  在初中,同学们已经知道:营养终端的能量物质是葡萄糖。反应产生了氧气又吸收了二氧化碳,既解决了呼吸问题又消除了污染。这样,使学生体验了化学的神密色彩,又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以扩充。引导观察氧气的消耗与来源,揭开太空起居的神秘面纱、欣赏平衡的美妙。

  5、回归教材,介绍化学学习方法。

  回归教材,强化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介绍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介绍我校化学学习六字学习法——记忆、理解、联系。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联系是目的。联系就是要养成一个随时将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的习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诠释了科学学习与科学发展的真谛,符合新课程理念。

  6、布置作业,释放学生蓬勃激情。

  故事得以延伸,思维得以发展,兴趣得以提升,作业释放激情。

  指导学生自学引言,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则体会:如神奇的化学,我眼中的化学等,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以上六个环节以评西游、论英雄为核心,通过三评西游,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表面在与学生大话西游、崇拜英雄,实则无时不在渗透化学学习的.意义,一明一暗,张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触动与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板书动态生成,附其中一个班最终呈现结果:

  六、教学反思

  1、教师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体现主要靠老师,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主要还是应该在课堂。带领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这是老师的责任。是带领学生参观,还是引领学生发现,与其说是教学技术,更应该是教学理念的问题。走进教室先调查了解学生,从假期学生所喜欢的活动继续并过渡,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也是最向往的航天航空,从神话引入,转到现实,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还如此重要!衔接流畅自然,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灵活处理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观。

  2、学生的情绪心理产生极大震动。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课程呈现方式是以社会生活背景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中心,在这一节课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整节课是以老师的讲述与演示为主,但学生也有充分的参与,特别是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反应从开始“这是什么课?”到“激动,似大悟”到最后“兴奋,尖叫”,从课堂学生的情绪与变化来看,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意识的重视、行为的动作。

  3、我们的思考:

  作为引言课,我们不能单纯评价内容是否超纲,学生是否都能完全接受,或者量化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点来衡量课堂效果,而使学生能产生心灵的碰撞,能形成学习的原动力,诱导或促使学生去自觉学习、主动学习,这才是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当然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继续维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摸索加以巩固。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7-30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05-29

化学元素说课稿11-05

化学键说课稿07-29

化学说课稿模板08-17

化学说课稿范文08-01

高二化学《硫酸》说课稿08-10

初中化学优秀说课稿09-19

初中化学说课稿05-29

高中化学说课稿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