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八单元《可能性》中的一节专题活动课《生活中的推理》(86页——87页)。
一、说教材
1、 本节课所处地位和作用
把“对现象的推理”作为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这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这种类型的问题原本只出现在数学奥林匹克教材中。如今,这些生动有趣而又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溶入数学课本中,也是新教材在编排上一个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并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能力目标:能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对生活现象进行推理的过程,形成与掌握一些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学难点:信息的合理辨析,最直接信息的发现与利用。
教学准备: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
3、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教材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学生在推理中不会遇到太大的难度,关键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教师在此方面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1、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当数学与孩子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地。因此,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将数学学习生活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我选择学生熟悉的人物柯楠与狄仁杰引题,让他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推理有些困难的时候,利用表格,学习推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给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推理出某种结论,比单纯告诉他们结果更重要。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表格、连线、排除法进行推理。每个环节的解决都是学生自己尝试,探究的结果。让学生经历困惑、失败的过程,再来品味成功的喜悦。学生有所体验,就能构建有自己意义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诱人的灵性,透射出的是体验的魅力。
3、合作交流——加强小组讨论的指导。
小组讨论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知道必须自己认真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同学听,并认真听取同学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思维。通过倾听、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学生所崇拜的卡通人物柯南与狄仁杰出场带领学生破案创设推理情境,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出课题。
其次,以猜猜身边的伙伴他是谁?老师给出条件学生可以进行初步的简单推理。并引导他们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主要根据我班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不是太强所以用孩子们身边熟悉的伙伴为例,降低难度,这样可以照顾到全班所有的孩子共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接下来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首先要会说:在这里我设计了淘气、笑笑和小明每人要分别报名参加活动小组 的练习,引导他们抓住直接信息、依次排除的方法进行推理。帮助孩子们用数学的语言表述清楚所要说的话。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法和连线法解决同一问题。重点仍然是抓住直接信息后,依次进行排除最终得出结论。按照大纲的要求,着重介绍如何利用表格整理信息,教材中没有引入连线法,但孩子们有想到的,在此我给予了肯定与鼓励!通过电脑演示,将表格法的优越性体现的更加清晰,即“在确定一项的同时,就否定了其他的几项”,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最优化的解题方法。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用“确认”与“排除”法推理问题,对于推理过程的表述可能不够严密和完整,此时,我采取先独立思考,然后跟同桌说说,在和大家说说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即锻炼了语言的表达又进行了合作学习交流了。顺利完成这一题之后,激发学生解决老师身上藏着的类似推理问题,有上一题的铺垫孩子们解决起来非常容易了,觉得推理知识很简单,本课的重点也就在轻松愉快中突破了。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小伙伴和老师身上的问题之后,接下来练习的设计就有层次的进行加深了。先是4个人的高矮问题、通过2个条件才可以推理出谁高谁矮难度稍有提高;然后是根据提示解决6个人的位置问题、在这个环节中重点要抓住小林在李老师的对面这句话,确定小林之后在根据小兵在小林的左边确定小兵的位置,然后在根据小兵的对面是小明来确定小明的位置,接下来就可以很容易的确定出小军和小海了。此题的设计对理解慢的孩子稍有些难度,所以我先安排学习较好的孩子来做这道题,之后在让他们来试着做,循序渐进的将这个坡顺利的翻过去。在下一个练习中我把教材中找6只小动物的位置变成了找9只小动物位置问题。难度上进一步提高,因为先前的练习中孩子们解决的很顺利所以我就大胆的进行了扩展。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设计了答对有礼物的穿插,有利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使这个高峰有人来攀,而且是蜂拥而上。难题变得不难了。解决问题中引导孩子们抓住直接信息进行推理。让学生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自验证,学到知识,掌握要领。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推理成功的快乐,又渗透数学中“确认”与“排除”的方法。
最后以一个推理故事结束练习,进入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学习所获。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推理
搜集信息
↓
依次排除
↓
得出结论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2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基础,从教材分析,目标重难点分析,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难点: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三、说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教学难点是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1、创设情境主要采用了多媒体直观观察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2、探究体验的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了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解决问题采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作用。
3、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从而逐步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说学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1、给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学生在这熟悉而又喜欢的情境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具体的问题的方法。
2、在时间安排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流合作,共同探究新知。
3、用再创造方法学习数学。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活动空间中,去体验而归纳,由类比而猜想,由发现到证明。
四、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下面,本人结合自己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合理安排时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是怎样构建生活化数学的。
(一)、引趣导入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屏幕出示例2情景:(先不出示工序和问题)
师:就在这个时候门铃响了,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说一说这幅画的内容?
师:你想一想沏茶都需要做哪些工序呢?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工序?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屏幕出现沏茶工序和问题)
2、观察工序
师:观察工序,你发现了什么?
(工序的顺序是乱的,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师:咱们先把他的顺序排一排好吗?
师:快速的算一算,看看小明做着几件事需要多长时间?
3、屏幕出现问题
找学生演示,说理由,选出最优方案!
(四)、练习巩固
1、做一做第2题
2、合理安排时间——做饭
3、做一做第3题
(五)课堂小节: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成人高考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现当代散文第四课《泪珠与珍珠》。我之所以选择此课是因为: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通过本文研究点在散文教学中发挥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的整合作用,将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此外,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多是散文体裁的。因此,我主要想通过《泪珠与珍珠》一课时的教学,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知目标: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2、能力目标: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所渗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生真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学习重点是体味眼泪蕴涵的情感 ,学习难点是品味寄寓的人生感悟。
之所以确定此研究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是基于我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理念:1、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语言训练体会散文的情感; 3、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补充提供较丰富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说学生
我所任教的是计算机专业的高二学生,他们的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下学期结束时他们就会定向选择成人高考或对口高考来达到自己靠入大学的目的。《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生活中学生也有流泪的体验,容易达到共鸣。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案导学,课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浏览展示幻灯片和引导学生口头表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点拨帮助突破难点;通过浏览展示有关老师制作的“泪珠”的幻灯片,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口头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作业中通过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四、说教学资源
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1、导语
从前几年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琦君的作品导入。
如此设计导语妙处有二:一、开门见山;二,新颖独特,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作者介绍中突出她的“饱经忧患”是为课文张本。突出她的文学史地位是为了激发同学们课外阅读琦君作品的兴趣。这一过程预计2分钟。
2、听读归纳、设计问题
这是本课的关键部分,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琦君写了哪些眼泪?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2、每一滴泪珠深处都有一颗心,分别加以概括。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么多颗心,你觉得最恰当的是什么?3、讨论: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句的,说说看。
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即散文的“形”。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即散文的“神”,设计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入作者逐步深化的情感世界。
课堂设计问题,预设和生成并重,当然生成更重要。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的调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回答第一、二个问题应该不难。回答第三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这句话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以上过程预计用时20分钟。
而自这些泪水中,最让她感受深刻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思乡泪”,齐读第五自然段,体味海外游子血浓于水的望乡深情。一同欣赏《虞美人》(朗读)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加以赏析,配上吟唱,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理解主旨的目的,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以上过程预计5分钟。
3、拓展练习
拓展部分,设计三个环节:一、请同学们展示课本中的眼泪,二、欣赏经典的流泪瞬间。三、口头作文。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
赏析10个经典流泪瞬间,设计了一段背景音乐,目的是渲染气氛,形成教学的第二个高潮。
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故事都承载了太多真挚纯洁的情感,每一滴晶莹的泪珠都凝结了一段人生深沉的体验和悲欢……不管眼泪背后的内容是什么,只要是真情流露,就一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么,你可有流泪的经历? 都流过哪些泪?人生感受是什么。进行口头作文。以上过程预计用时8分钟。
4、评价反馈
分4小组组织学生对口头作文进行评价,看哪一组讲得最好。通过网上评价表量化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老师评价来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整合的效果。以上过程预计3分钟。
5、说作业布置
在口头作文互相借鉴,开拓思路的基础上,再以“一次流泪的体验”(何时、何地、为何)写一篇二百或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初步创作,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了作业分层法。
在人生旅途上,只有历经种种困苦,流下辛酸的汗水,方能让那颗心灵的珍珠,更加明亮,充满光泽。让我们在著名歌手黄莺莺的《爱的泪珠》中结束这堂课。以上用时2分钟。
环节总共预计用时40分钟,机动5分钟,整堂课用时45分钟。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此刻,我心清明而温厚,结果并不重要,失败抑或成功都会凝结成粒粒珍珠,永藏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设计意图: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教材的第三单元是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单元知识点的教学是建立在七册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常规的教法是按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个顺序逐一教学,我思考这些平面图形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可否引导学生先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表象和感受,再同时推导出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使知识融会贯通。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课,作为本单元的准备课,为本单元三种图形面积计算推导作好有力的铺垫。本课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通过折、剪、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实践操作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这些图形能相互转化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让学生初步感受并掌握转化、割补、旋转、平移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觉。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利用学具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能相互转化。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平面图形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来的,所以新课伊始,由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引出五种平面图形,由猜想五种平面图形能否相互转化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题。
动手操作的活动安排了两个环节、两个层次、两个学具袋,由浅入深、由易至难,达到了思维训练的目的。第一个层次是拼组图形,只要求将两种完全一样的图形转化成另一种图形,这个操作比较容易,第二个层次是要剪拼图形,必须等积变形,要求将一种变换成另一种图形,因为有了第一个层次的基础就化解了这个层次的思维难度。每次操作活动之前老师都让学生明确了操作要求和目的,特别是通过讨论“转化”“等积变形”这两个词的意思,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转化前后的图形,形状要变但总面积不变。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后,老师介绍了平移、旋转、割补的数学方法,学生通过观看课件的动画演示,很直观的感受到了自己动手操作时也使用到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平移、旋转的现象,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
学生的操作活动过后重在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用教具演示的的几组图形:转化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这些图形能相互转化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最精彩的部分属接下来的猜一猜:(出示)这个长方形是由一种什么图形转化而成的游戏,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课件预设了一个很难想到的变形,让学生尽情的猜,最后才引导学生揭晓答案,这个环节的目的一是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出示网络图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五种平面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下面面积计算的推导做了很好的铺垫。
“根据今天的发现你还想探讨哪些数学问题?”作为本课的拓展,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上课版)平面图形的转化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通过折、剪、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实践操作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这些图形能相互转化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让学生初步感受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利用学具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能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学具教具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观察这块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形状?除了长方形,你们还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今天邓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五位老朋友,请看
这五种平面图形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了(板书:平面图形),你们猜想一下:这五种平面图形能不能相互转化呢?(板书:转化)你们理解转化这个词的意思吗?谁能举例说明?
二、探索,活动过程。
1、操作(一):拼组
(1)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同学们想不想动手验证你们的想法?请听清楚要求:先拿出1号信封的学具,想办法拼组,转化图形。动手的时候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同桌合作玩,转化好了后再互相说一说你是把什么图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转化的。汇报的时候请操作得好,交流得好的'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发现。
(2)学生活动,老师参与指导。
(3)汇报。将同学的转化过程及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知道吗,刚才你们在拼组图形的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演示)介绍旋转、平移。
这些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相关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的运用也是很普遍的。举例说明:开锁、转动方向盘、电梯上下等。你们还见过生活中哪些运用了旋转和平移的现象?
小结:同学们真棒,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2、操作(二):剪拼
(1)提出要求:刚才同学们仅仅是通过拼组来转化图形,其实转化图形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想不想向更难的方法挑战?那又要听清楚要求:拿出2号信封里的学具,可以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将五种图形互相转化,必须等积变形。什么是等积变形?
(2)学生活动,老师参与指导。
(3)汇报。将同学的转化过程及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你们在剪拼图形的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又运用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演示)介绍割补法。
3、发现联系。前面同学们是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图形能互相转化,下面观察思考图形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课件演示)观察比较黑板上同学们汇报的这几组转化过程,图形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可以挑选一组重点观察,也可以从整体观察共同的规律。
独立观察,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三、练习,综合运用
玩一个猜一猜的数学游戏,(课件演示)这个长方形是由一种图形转化而成的,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图形,怎么转化的?通过玩这个游戏,你们发现了哪些图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四、总结,提出问题。
今天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和收获?(了解了割补、平移、旋转、等积变形等数学知识、方法)根据这些发现和方法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你还想探讨哪些数学问题呢?这些问题上课不能一一解答,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下课、回家后可以继续研究。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重要的一跳》是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教学时数为一课时。这是学生由小学升级入中学的第一堂思想品德课,,第一课分三框:《重要的一跳》、《我们是一个群体》、《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第一框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极为关键的引导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到中学生与小学生有很多的不同,感觉不一样。
2、能力目标: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中学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从小学到中学是我们成长历程,我们应尽快适应新的中学生活。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中小学生活有太多的不同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适应中学生活。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引导启发,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体现出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三、 说学法
1、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2、 学生主体教师点拨
四、 说教学准备
七年级刚入校的新生,彼此比较生疏,教师要在教学前对学生有个印象,并根据掌握的学情,帮助学生分好小组。
五、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人才一生中有无数次的转折,我们从小学升入中学也是人生的一大飞跃,以“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导怎样尽快的适应新的中学生活。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了解到中学与小学确实有不同。
2、 新课的教学
第一框,题目:《重要的一跳》
a、 感觉很不同
我是中学生了!这个新的身份,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小学阶段从未有过的新感觉新体验。
活动一:小学和中学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要求:四人一组,讨论5分钟,每组派代表回答
活动二:动动手:写出家人亲戚朋友对你的看法,形式如课本P3页学生可自由书写,写出自己亲身体会或亲身经历的事。
引导学生踊跃举手学生发言。
目的:融洽学生气氛,活跃课堂。
b、 你准备好了吗?
初中生活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困难。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影响我们生活的质量。该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呢?让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可以依计行事。
活动一:让第一组、第三组的学生提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第二组、第四组的学生来解决。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调过来。
活动二|请去年初三毕业的学生介绍一下怎样适应刚进初中这一段时期的
目的:让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帮助,在融洽的气氛中学会适应中学的新生活。
C、小结
点名让几个胆大的学生尝试对这堂课的收获进行小结,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升入了中学,生活也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这种生活与小学有很多的不同,我们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以迎接中学生活的挑战。
目的:培养学生的相互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附板书二:
附板书二:
地 势 高 低 起 伏
楼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满 城 璀 璨 星 灯 辉 映
重 灿烂辉煌漫 天 星 汉 瑰丽 壮 观
庆
夜依 依 两 江 环 抱 道 道 彩 虹 飞 跨
景 立体图画桥 灯 明 珠 串 串 车 河 宛 如 游 龙
江 城万 家 灯 火 满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辉 流 光 溢 彩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习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 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 意义建构: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 ,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 ,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习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 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或最不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习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习)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1)
(2)
合作探究2:当 函数 与 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象,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问题1:对数函数 ( )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 ( ),当 时,x取何值,y 0,x取何值,y ,当 呢?
问题3:对数式 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语叙述。
知识拓展:函数 称为 的反函数,反之,函数 也称为 的反函数。一般地,如果函数 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记作为
(三) 数学应用
1. 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 )
(该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 这一限制条件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对应的不等式。同时通过本题也可让学生总结求函数的定义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 ,
(2) ,
(3) ,
(4) , ,
(在这儿要求学生通过回顾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前3小题,第四题可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 ,比较m,n的大小(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点拨
1.本题的难点在哪儿?
2.你希望不等式的两边的对数式变成怎样的形式,你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题也可以从形的角度来思考。
(四) 目标检测
P69 1,2,3
(五) 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求定义域应从几方面考虑等)
(六)布置作业 P70 1,2,3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同时,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了强烈的共同合作趋势和全球化趋势。而这节课主要叙述了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指出这是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必然产物,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这为后面《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重要的概念: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及这些组织成立的背景、经过和影响。通过历史资料和现实生活情况,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让学生了解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程。依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个明显的趋向。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目前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难点:经济区域集团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随着大多数国家参与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必将增强世界经济的活力,导致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解决办法:①通过分析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来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程。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任何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能是接受它、适应它,在此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具体国情,善于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才能确保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课文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使学生逐渐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而采用以上的谈话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因为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而且在初中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类似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陌生,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世界上有哪些国际性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得出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区域集团,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我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这课书的教学。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是叙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和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便于重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所以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问题:什么是经济区域集团?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经济区域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出现这种趋势是由于“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道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而产生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4课的内容,本文叙述了四年级的学生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虽然这只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字里行间,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发人深省,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
围绕训练重点,依据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自觉保护弱小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从而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要自觉保护弱小者。
二、说教法:
1、朗读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重点句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在情感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把三维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2、启发引导法: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我”的行为、言语、心理和情感,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借助读、议、说、写等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学生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享受到美的乐趣。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借助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雨前蔷薇花的美丽和雨中花儿的娇嫩脆弱,从而理解萨沙保护弱小的的行为是可贵的,并真正获得思想启迪。
三、说学法:
让学生充分自读,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边读边思、边读边画则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把读,议、说,写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教学这篇文章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弱小”的含义,因为“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因此,我采取设疑导入的方法,让学生读了课题后质疑:“我”是谁?“弱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质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人物?他们当中谁是最弱小的?课文的标题告诉我们萨沙不是最弱小的,他是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不仅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理清课文脉络。】
(三)、品词析句,体会思想
1、出示课件,显示大森林中野蔷薇美丽的画面,同时,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假日里,天气闷热,一个名叫萨沙的四年级学生和他父亲、母亲、托利亚一起到大森林中去游玩,森林里的旷地上开满了一丛丛美丽的蔷薇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让学生看完画面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再播放大雨倾盆时蔷薇花在风雨中摇摆的画面,说感想。
3、在文中找出写野蔷薇的句子并画一画、读一读。
【充分、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词句内容的深切感悟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既切实有效,又情趣生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4、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谈谈体会。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一丛丛、粉红粉红、芳香扑鼻”这几个词语来理解句子意思,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颜色鲜艳,惹人喜爱。)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一句抓住“滂沱大雨、低垂”等词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的无助,在这种对比中,激起学生对蔷薇花的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两个不同的画面。(个人读,比赛读)
5、假如你就在这朵弱小的野蔷微的旁边,你想说点做点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萨沙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吧!找出有关语句。
6、出示句子: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萨沙在大雨中把自己身上的.雨衣盖在蔷薇花上的动人情景。再读句子,找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语,谈谈体会。
7、想象被萨沙保护过的蔷薇花怎么样了?它们在风中摇晃着小脑袋,仿佛在说些什么?萨沙看着这一切,会怎么想?
过渡:一个孩子,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他哪来的雨衣呢?
【课堂上学生找出了描写野蔷薇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通过各种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读着,与作者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大家体会到雨前野蔷薇的美丽,雨中花儿的娇弱,通过比较自然勾起了学生的恻隐之心,使阅读教学走进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四)、抓重点句,深悟情思
1、在文中找出萨沙和妈妈的对话,画出来读读。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小组讨论: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理解妈妈的话: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朗读中体验到父母对萨沙的影响是多么深刻,父母亲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者的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这里要联系上文他们的做法来谈。
在学生理解了妈妈的话后,教师问:大家发现了没有,在雨衣的传递过程中跳过了一个人,那就是:托利亚,猜想假如妈妈把雨衣披在了托利亚身上,她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托利亚的微笑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的品质。
理解萨沙的话: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萨沙内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这里要抓住萨沙的答话,引导学生通过读,通过想象,感受到萨沙在妈妈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萨沙反问的话语,体会萨沙内心不愿意做一个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引导学生体会萨沙的自豪、自强与自信。
6、萨沙不愿做一个弱小者,并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是弱小的”,你们也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你们愿意做一个弱小者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保护弱小者的经历或自己知道的有关事例。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前文细细欣赏,主要借助读读、议议的阅读策略,将教学的重点圈定于萨沙与妈妈的对话之中,通过反复阅读,通过精细讨论,体悟出萨沙三次说话的不同心境。从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要强、心地善良、懂得保护弱小者的好孩子。】
(五)、总结全文,感悟升华
1、在滂沱大雨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场面: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又把雨衣盖在了纤弱的野蔷薇上,他们一家保护弱小的品质真令人感动,更值得赞赏的是萨沙小小年龄就具有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你想对萨沙说什么?对他们一家人说什么?先说说,再用笔写下来。
2、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同学们像文中的萨沙一样,自觉保护弱小者,那时,我们不仅给予他人快乐和幸福,还可以使自己更加懂得爱的真谛,我们的世界也将因为关爱而更加美好!让我们带着自信、坚强,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的一句话—(引读“我不是最弱小的”)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融审美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感知于理解之中,在学生心理上形成熏陶性,浸染性。学完课文后,让学生通过说感受,写体会等形式,使写成为读的延续和发展,让感悟升华,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对文章思想的理解,一方面使情感目标落实到位,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应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突出文章中心,我的板书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语言简洁,条理清晰,把握重点,表明中心,便于学生理解。
说课稿 篇10
李老师执教的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情景窗一第一节新授课——《认识角》,主要教学内容有:认识角的特征以及角各部分的名称,能从具体抽象的事物中认识角,认识直角。初步学会画角。并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的来说李老师这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先由学生观察情境图引出角,再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认识角各部分名称,总结角的特征,最后通过各种练习以及画角、做角等活动巩固对角的认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我觉得本节课有这样几个亮点:
1、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给出角基本形态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的角,这时的举例已属于验证、应用状态,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如做角、画角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中我觉得不尽人意之处有这样两点:
1、在课堂各环节中,从角的表象的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到角的特征的认识,教师导的痕迹较重,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和机会相对较少。
2、角的画法指导不是很到位,学生只是处在模仿的阶段。可以结合角各部分的名称和组成来理解如何画角。
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过程方面:课堂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上台展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面做得还不够,教师引导过多使得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说课稿】相关文章:
政治说课稿财产留给谁说课稿01-18
《江南》说课稿10-11
体育说课稿08-22
《狼》说课稿09-14
比长短说课稿10-07
《秋思》说课稿09-26
《日记》说课稿10-01
《推敲》说课稿01-09
掌声说课稿01-13
《穷人》说课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