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糖到哪里去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本课是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3课。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通过做水的溶解性实验,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品,比如糖和高锰酸钾等,从而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并探究如何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溶解现象”,难点在于加快物体溶解有哪些方法,以及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溶解现象作出解释。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特点,我主要采取教师引导,让学生分组亲手做实验,通过自己观察溶解过程来理解“溶解现象”。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拟分两个部分进行,即研究什么是“溶解现象”和研究如何加快溶解。
1、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①观察白色砂糖是什么样子的。
②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进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看不见了。学生在观察砂糖的溶解时,会使用各种感官。因此及时提醒学生: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
③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糖到哪里去了?
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有几种说法)
①化了;②到水里去了;③变得很小,到水里去了;④变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课前教师准备好有颜色的物体(高锰酸钾)代替砂糖进行实验。
(4)做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醒学生用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不搅拌,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说出:颗粒周围有紫红色的像云雾一样的物体向外扩散,用木筷搅一下,扩散加快,最后一杯水全部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
(5)得出结论
总结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变化:
它的颗粒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它到哪里去了?
引导学生说出:它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6)运用知识
将事先准备好的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味精、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哪些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并在表中记录实验观察判断的结果。
2、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尽快溶解。
(1)使一块方糖在水中能尽快溶解。
①用热水;②先研碎,再放入水中;③搅拌;④同时使用上述三种方法等。
(2)交流实验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3)课外拓展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编著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的第二章第五节。第二章是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前面四节的内容是对电子表格的处理与分析,图表的制作是以掌握了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为前提的,所以安排在最后一节。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常见图表的类型及创建图表的方法;
② 掌握常见图表的特征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③掌握修改图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 培养学生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发现其中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② 通过对图表的制作、分析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网络成瘾主题,培养学生科学合理上网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采用了任务驱动、提问引导、演示法。利用事先设计好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本节内容,并用演示法让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相关的操作,用提问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交流完成课堂任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由互联网引出上网这一普遍现象,进一步引入到对学生上网时间的调查,学生大多喜欢上网,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由调查所得的数据引出图表可以更直观生动的`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布置展示任务1:根据调查数据制作饼图。
学生操作完成后老师演示完成任务1,让学生看看老师的操作和自己的操作是否一致,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比数据表和做好的图表,让学生感受图表的直观性。
因特网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接着对学生上网目的进行调查。
展示任务2:根据调查数据制作柱形图。
学生操作完成后找一个同学演示操作过程,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再制作一个图表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图表的制作。
然后展示老师事先用任意数据做好的图表,再修改为调查所得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图表的变化,并得出结论,并对比自己做的图表和老师的是否一致。
小结前两个调查,警示学生不要上网成瘾,展示青少年网络成瘾率的数据,指出上网成瘾的危害,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上网。
展示任务3:根据所给数据制作一个折线图。
抽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图表,指出这是一个多系列图表,由此可知多系列图表的制作方法,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表的掌握,并感受多系列图表的制作方法。让学生观察做过的三种图表,引导学生总结三种图表的特征并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最后指出可通过“图表”菜单中的“图表类型”、“源数据”、“图表选项”等子菜单修改图表。
归纳总结:
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内容,并梳理所学知识,这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往往只知道动手操作,一节课下来不知道是做了什么,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完之后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内容,怎样可以学以致用,并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六课的第一框,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在本书中的地位与作用
初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主题是学会交往,而本框“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途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网民,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同时也缺乏自制力,他们一旦上网,很容易陷进去不能自拔,而本课就针对这些问题,给予学生好的建议,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利用网络优势,使网络成为自己学习的好帮手,因此,本框在全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是培养的重点”的宗旨,本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网络交往的一般特点:无限性和两面性;了解网络交往对象的特点: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通过感受网络有益性,初步具备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通过感受网络有弊性,初步具备避免网络交往的陷阱;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使之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网络的无限性,认识到网络虽然丰富多彩,但也有利有蔽。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通过学生个别介绍与分组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网络生活与传统生活的不同,了解只有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才能享受多彩的生活。通过了解网络的无限性,激发学生对网络的向往与探索的兴趣。并能有效的避免不良网站的诱惑,合理的利用使用网络资源,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既不回避也不沉迷于网络交往,恰当运用网络与网络交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以往知识体系。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网络交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教学难点是:理解网络交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二、学情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新的网民,但是,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下生活和网络生活的区别,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而且目前互联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缺乏自制力的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会导致各种违法现象发生,造成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让学生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初步形成区分网络信息利弊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上网,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法、学法、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初二学生有思想,乐于表现,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思维强,抽象逻辑思维弱,基于此,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案例分析法、经验分享法、讨论法、总结法”,着重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以教师讲解为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找出并分析问题,找出办法,从而最终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只是起 “画龙点睛”的作用。
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将课本之外的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即节省了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又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将本课中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创设一个轻松的环境。
四、教学过程
网络是对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是令所有学生向往,令家长担优,并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介于此,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网络,扬长避短。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让学生对比网络没有出现前的生活与网络产生后的生活的异同。并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说起,比如学生违规带手机,从而拉进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精心选择课堂调查题目,让学生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即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
2、通过上网人数的统计,让学生通过投影展示最近我国上网人数调查数据,让学生了解现在是网络时代,从数据中初步认识到网络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出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上网,网络上究竟有什么?这是个发散性问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既关注已有的知识,又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学生根据自已平时的了解和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小组合作,举例说明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引出网络无限性的特点,将难点分解,易于学生理解。
4、案例讲解,《陈宝宝》事件,通过典型的案例层层分析从而引出网络的双刃性。具体材料的呈现,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充分感受不科学、不健康地使用网络所带来的危害。用例证法将本课难点网络两面性分析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5、再次提出问题,此次提问由一组问题构成:网络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产生这些负面影响的原因又什么呢?针对网络中存在的各种优势和负面影响,我们如何扬长避短,发挥网络的优势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从主客观找原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即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学习落到的实处。
6、最后老师总结并给学生忠告,做网络的主人,不做网络的俘虏。将本课从知识升华到情感并达到高潮。
7、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正确使用网络的倡议书”,培养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学会处理网络人际关系的方法并付之于行动。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第五、说板书
我认为板书设计应体现教材的主干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做到直观、形象和简洁。板书设计如下:
1 网络沟通无极限
2 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第85页例4。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 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 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 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 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3、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课件、课堂作业纸
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
2、说学法: 如何体现新课程学习的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得出结论。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子白板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 、情境引入。
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周长,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周长呢?前面我们还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本节课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为新课做好铺垫)
2、 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再过几天,圣诞节要到了,老师制作了两张卡片,一张是长方形的,一张是正方形的,想在节日里把它送给我的两位好朋友,但又觉得卡片不够漂亮,于是我就想给这两张卡片的一周都镶上彩带(用手演示指一周)。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长一些?(生自由猜)看来,同学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两张卡片需要彩带的长就是要求“两张卡片一周的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 、实践探究。
1、 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 课件出示长方形,组织学生活动量一量。(给各个小组都准备长方形的卡片) 师:现在我们用先量后算的方法,计算出这张长方形卡片的周长吧!(要求小组合作,在合作进程中注意整理思路和方法) 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 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你们是用什么办法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的呢?把你们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算法,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想的。
① 6+6+4+4=20(厘米) 在学生汇报了其中一种算法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② 6×2+4×2=20(厘米)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
③ (6+4)×2=20(厘米)
(3) 谁能在图上指出6×2和4×2分别表示哪部分?(6×2表示两个长的各,4×2表示两个宽的和),指名在图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6+4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
(4) 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 他们算得对吗?为什么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小组讨论)无论怎样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5) 通过量一量计算这张卡片的周长,同学们想出了三种应运,真了不起!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比较简单,因此得出长方形周长=(长+宽)×2(板书)
2、 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件:
(1) 出示正方形。
师:经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正方形的周长该怎样 计算?这个问题跟正方形原什么有关?(边长有关)
(2) 组织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教师巡视。
(3) 先让每个学生自己计算,学生算完后,找两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到黑板
前板演示:
① 8+8+8+8=32(厘米)
② 8×4=32(厘米) 请用学说想法。无论怎样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4) 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求4个5连加,根据乘 法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分别通过量、算、比等一系列活动,归纳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5) 小结。 同学们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探索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板书)。
(6)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比较总结:通过计算,你知道哪张卡片所 需的彩带长一些?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先知道长方形的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什么就可以了(长和宽)。我们掌握了这两种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就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了。
(三) 巩固练习。
1、 教材P85做一做第1、2题。
2、 教材P87练习十九第1、2、3题。
3、 拓展P88第9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巩固加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同时学生学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知识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虽很简练,但通过板书能看出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
量:长6厘米宽4厘米 算:① 6+4+6+4=20(厘米) 5+5+5+5=20(厘米) ②6×2+4×2=20(厘米) 5 ×4=20(厘米) ③(6×4)×2=20(厘米) 比:哪种方法最优化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音调、响度、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声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在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时,实验器材使用学生身边的刻度尺、梳子,让学生体验声音音调有高低之分。
(2)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科学问题的作用。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通过学习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初步领略声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亲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用人耳感知声音特性之间的区别;
二、学法点拨
响度、音调、音色是表示声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三种特性的区别是学习的难点。除了从意义上区分外,还应通过实际声音感受它们的区别,通过实验探究它们的不同。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深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本节课一是内容较多,不仅有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的强弱往往混淆不清,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能听到声音,还能区分声音。
⑴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⑵在家里听到有人说话,马上就能判断出这是爸爸声音还是妈妈的声音。
⑶提出问题: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区分不同的声音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高低
⑴教师首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说相同的一句话“声音的高低”,问学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⑵在学生回答男同学声音粗(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后,告诉学生什么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
⑶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否有关?
②设计和进行实验:如图2-20所示,将一把学生用刻度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改变刻度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刻度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讨论:比较两种情况下刻度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④教师讲解: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因此,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⑷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不同人的音调和音乐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调的音调。阅读表2-2,了解各种动物发出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
(5)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知道科学知识与社会技术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6)提出问题:我们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与我们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2、声音的强弱
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①演示实验1:做演示实验,将系在细绳上的塑料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塑料球被弹开的幅度。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实验。
②演示实验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声和大声喊“啊……”,看手的感觉。
③小组实验小纸屑放在桌子上的实验,轻敲和重敲纸屑变化的实验。
④让学生自己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是振幅,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声音的响度跟振幅和离开声源的距离有关。
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30,使学生认识振幅,了解声音的响度单位:分贝,了解各种不同物体发声的分贝数。
3、声音的品质
⑴演示: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说出所听到的乐器名称,其他学生补充。
⑵演示:让全体学生闭上眼,找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说一句话,让学生找说话人。
⑶提出问题:你们是根据什么猜对的?在学生回答“各种乐器的声音不同”“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同”后,指出不同乐器、不同的人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是不同的。
⑷告诉学生什么是音色。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⑸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利用音色知识的现象。如挑选西瓜、购买陶瓷制品、“闻其声而知其人”等。
4、声音的三要素
告诉学生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声。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也叫做声音三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
(三)作业布置
独立完成作业本第三节 第二课时。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由于本人准备不足,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6
[教材简析]
《三个小伙伴》是鄂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爱和奉献”篇中的一篇课文,该童话讲述了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三个小伙伴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非常高兴。故事告诉孩子们“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课文语言简洁活泼,富有儿童情趣。
[学生分析]
刚刚读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该有“语文味”,通过情景创设,互动阅读等多种形式让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体现语文的“读味”,;在教学生阅读方法的过程中实现圈点批注的“写味”;在语言描述、想象感悟中入情入境,实现品词品句的“品味”。
[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我初步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懂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兴趣地合作表演好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三个小伙伴互相配合、各显其能,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愉悦心情,明白“同心协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从中明白事理。体会三个小伙伴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愉悦心情,明白“同心协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准备制作课件能表现文本内容、动物头饰。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灵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媒体创设画面,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一: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三个小伙伴,他们去干什么呢?在说话的练习中相机理解生字词“一起”。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栽树吧。
情境图二,树上的叶片上含有生字,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这一环节,教师先与学生进行轻松的交谈,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三个小伙伴栽树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
二、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1、三个小伙伴中,你最喜欢谁?请你自由读课文,找出和它有关的段落,感受它哪些地方可爱。
2、在小组内交流。
【阅读时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三、感情朗读,品味语言。
先说说自己最喜欢谁,然后读出相关段落。随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
1、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硬硬的,拱这两个词语时可以联系生活和动作理解。
自这里可以比较句式: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
我有硬硬的嘴巴。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两个句式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2、第三自然段:在知道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故意挺起肚子,做出吃力的样子,来回走。
3、第四自然段:读到“用长鼻子吸足了水吧树坑浇得湿湿的”时,可以让学生伸出手臂模仿象的动作。
学生交流完每一段,都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句式,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心灵。
4引读2、3、4自然段,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品味重点词句,去感受小动物的可爱。
5、学习最后一段后,让学生用“又……又……”的句式说一句话。
6、分角色读课文。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的意志,彰显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情境表演,体验情感。
1、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2、邀请几名小伙伴合作,戴头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故事。
3、表演后,师生同评议。
【合作学习时新课程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与他人合作是提高学习效效率和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和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引导评论,深化情感。
1、小树栽好了,三个小伙伴手拉手,围着小树又唱又跳。在栽树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呢?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单靠他们中的某一个人,能把树栽好吗?
2、小组讨论。
3、教师小结:团结力量大
4、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棵小树苗,你想说什么呢?
5、咱们认识了三个小伙伴,你最喜欢谁?你想对他说写什么?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人文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情趣品位,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有个性的发展意义重大。教师要为学生在文本语言和主题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
六、指导写字。范写“栽”、“浇”
七、阅读实践,知识拓展。
1、同学们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亲人或者好朋友听听。
2、收集关于“团结起来力量大”的谚语或成语。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积累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现了和文本的对话,又能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附:板书设计】
三个小伙伴
挖树坑?小野猪(图)嘴巴拱
运肥料?小袋鼠(图)口袋运
浇水?小象(图)鼻子吸
团结起来力量大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2、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3、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4、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分数。
四、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五、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六、说学法
1、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 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七、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 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 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 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八、教学程序设计
1、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2、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
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
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练习:(判断题)
3、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4、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5、拓展练习。
6、总结评价。
说课稿 篇8
《蟋蟀的住宅》是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的第二组教材中的第三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还分析了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班的学生在经过三年级一学年的学习,对周围的事物能够有意识的去观察、去思考,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够独立识字,了解文章大意,进行质疑,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较简单词句的意思。但是文章在表达上很有特点,采用了拟人、比喻、比较、列数字等方法来介绍蟋蟀的特点,而这些写法是学生难以关注和运用的。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结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交流蟋蟀的相关资料。进行质疑,对简单问题当堂解决,归纳出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说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
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解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些特点的。为什么说他“不肯随遇而安”?他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等这些问题。
这是我制定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
本组课文的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因此在学习课文中要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观察之后又是怎样表达的,这两点我认为是进入四年级学段的学生应该引起关注的,因此我从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制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旨在学生在学完本篇文章后在习作中能学习和运用,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以下是我的教学思路:
一、回顾旧知、引出质疑。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品读第二段,了解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探究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方法。
3、探究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
三、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下面,我来解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质疑。
1、回顾上节课内容“还记得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吗?”同时板书:蟋蟀的出名 住宅的特点 建造的过程
2、师问:还记得蟋蟀因什么而出名吗?板书:唱歌、住宅
3、引出上节课的质疑:还记得上节课大家提出的特别想解决的问题吗?(为什么说它“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一)品读第二段,了解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哪个自然段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什么叫“随遇而安”?出示PPT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通过字典或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词语含义;
师追问:除了查字典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预设:学生会说联系上下文;
师:那好,快从文中找找随遇而安的意思吧。
预设:学生能关注到第二自然段的前两句话。
师总结:理解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2、师:蟋蟀是怎样的呢?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预设:学生能从第二段中找出重点词句加以分析,当有学生说到“慎重”一词时,板书:慎重
同时问:能换个词来说明蟋蟀选址的慎重吗?(小心谨慎)
学生换词后,师:你换的词确实能说明它在选址上不肯随遇而安。其他同学接着补充。
师总结:这些词都说明它选址慎重。板书:选址
接着让学生通过读把蟋蟀选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
通过对“随遇而安”一词的理解,巩固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解决问题。通过换词和品读体会蟋蟀选址的特点。
(二)探究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方法。
1、师用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内容作为过渡,解决下一个问题。师:蟋蟀选址这样慎重,那它的住宅到底什么样呢?哪个自然段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学生能找到五、六自然段。
师:就让我们走进蟋蟀的住宅去参观参观吧。老师出示下表(PPT),学生自读自学、思考画批。
内容相关词句(画在书上)特点选址门口屋内“选址”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画句子,有的可能会找出重点词,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相关重点词:(向阳、隐蔽……)同时总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蟋蟀的选址慎重写具体的。
“门口”预设:当学生说到“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时,出示书上插图和句子,让学生说说“平台”指的是什么?“弹琴”指的是什么?再读这个句子,体会作者写得好在哪里。让学生关注这种拟人、比喻的写作方法。根据学生发言,板书:门口门外(干净、平坦)
根据学生对“屋内”这部分内容的发言,板书:屋子内部(简朴、干燥……)
教师总结:作者是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把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运用了一些方法和准确的词语生动的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要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一些表达方法及恰当的语言写出来。
2、过渡:这么排水优良、干净简朴的住宅,蟋蟀是怎样建成的呢?这样的住宅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就建造好的吗?快让我们读读课文的七、八、九自然段,你认为关键的词语可以动笔画一画。
预设1:有的学生可能会泛泛地谈,老师引导学生要抓住重点词语进行阅读。学生说到“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时,师板书:初寒动工 有的学生可能会抓住描写蟋蟀动作的词语来说,(出示文字)老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抓住蟋蟀的动作,细致生动地刻画出它建造住宅时的情景,使我们身临其境般的看到它建造住宅的全过程。再读这段。
预设2:学生说到第八自然段时,师随机出示PPT: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追问:这句话说明什么?让学生明白,蟋蟀的住宅不是一次挖掘完就完了,它是在不懈地工作中完成这么舒适的住宅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作者之所以能把蟋蟀的一举一动描写得这么活灵活现,是他长时间观察的结果。板书:不懈工作
预设3:学生说到第九自然段时,师随机板书:长期整修 追问:你是从哪些词句读懂的?
3、师问:蟋蟀的住宅修建的那么细致,又要不断的修整,它是靠什么工具来完成的呢?
预设:出示PPT:蟋蟀图片。让学生知道蟋蟀的“前足”“钳子”“后足”“后腿上的两排锯”的位置。再和人的手指比,知道蟋蟀的建筑工具是多么的纤细、柔弱。板书:工具柔弱
4、师问: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是那么柔弱、建造的时间是那么长、建造的过程是那么细致认真,你有什么感受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随机板书:不随遇而安 吃苦耐劳
5、再读读这三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通过你的读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呈现在大家眼前。
设计意图:
本部分设计,我力图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一是让学生关注到作者是抓住动词描写具体的;二是从建造的时间长和建造工具的柔弱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三)解决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出示PPT
师: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
预设:学生能根据对文本的学习及老师的板书从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建造的过程去谈。师板书:伟大的工程
三、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师:通过对课文的深入探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吃苦耐劳的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伟大的住宅”的,了解了它住宅的特点,还让我们懂得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是因为他善于仔细观察,更重要的是他运用了比喻、拟人写法,还运用了比较、列数字等方法,将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我们应该把这些方法学着运用到我们的写作当中去。
作业:
1、请你以蟋蟀的身份,向家人介绍自己的住宅特点及修建过程。
2、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或一种动物的活动,抓住其特点进行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准备。
3、课文的许多地方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请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下来。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巩固运用学过的写法,为大习作作准备。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出名:唱歌、住宅
选址慎重(向阳、隐蔽)
住宅的特点:门口门外(干净、平坦)
屋子内部(简朴、干燥)
初寒动工 工具柔弱
建造的过程:不懈工作 不随遇而安
长期整修 吃苦耐劳
【说课稿】相关文章:
政治说课稿财产留给谁说课稿01-18
《江南》说课稿10-11
体育说课稿08-22
《狼》说课稿09-14
比长短说课稿10-07
《秋思》说课稿09-26
《日记》说课稿10-01
《推敲》说课稿01-09
掌声说课稿01-13
《穷人》说课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