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2-24 11:49: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

说课稿 篇1

  1、说教材.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 叶绿体中色素的直观展示,让学生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说考纲

  ①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②识记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及元素转移;

  ③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④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作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⑤掌握光反应、暗反应的部位、条件和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⑥掌握控制农作物增产的途径和措施;

  3、说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②叶绿体中的色素

  ③光合作用的过程

  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⑤掌握控制农作物增产的途径和措施

  3.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现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科学的发现需要多人的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生产知识

  4、说教法学法

  4.1教法的选择

  ①坚持启发式教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加大课堂容量。

  4.2学法的指导

  ① 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②指导学生在复习实验中如何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单一变量原则设计简单实验。

  ③指导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提高能力.

  5、说教学过程

  5.1光合作用的发现

  (学生活动:讨论四个实验的共同设计要点,四个实验的结论)

  教师点拨: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体现单一变量原则。

  练习:请设计实验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练习设计目的:通过控制变量后对反应物的消耗、产物的生成的判断得出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照,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5.2光合作用的色素

  通过实物展示色素的扩散情况,然后列出有关色素的考点、习题。

  5.3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 ①水的光解 暗反应 ③ CO 的固定

  ②ATP的形成 ④ CO 的还原

  考点:①光照变化 ②CO 浓度变化

  例、将一棵在暗处放置了很久的植物,突然从暗处移到光下,其叶绿体中 C3 、C5 和ATP的含量变化如何?

  答案: C3下降 C5增加 ATP增加

  例、将一植物从高浓度二氧化碳移至低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中,叶绿体中 C3 、C5 和ATP的含量变化如何?

  答案: C3 下降 C5增加 ATP增加

  5. 4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①光照强度 ②温度 ③CO 浓度 ④水、矿质离子

  练习:一亩田一年中获得最大有机物产量(例:合理施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措施 原理

  本练习是开放性问题,注意总结提高光合作用产量的措施有:光照面积如合理密植、套种;光照时间如轮作;光合作用效率如光、温度、水、化肥等。

  6、教学反思

  6.1优点:

  ①课型设计较好,在引言之后,先给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然后分别从几个目标入手,详细讲述。

  ②认真研读高考考纲,发现考纲中关于本节的变化,能借助分析本节经典实验得出实验设计原则,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结论,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③课堂有一定的思维量,通过“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习题;“一亩田一年中获得最大有机物产量”习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④能抓住基本概念进行教学,并把所涉及的知识整理,形成网络结构展现给学生。

  ⑤基本功扎实,板书工整,简明额要的几笔把要点知识展现出来。

  ⑥在进行基本知识点复习时,能指出本知识点的考点是什么,并进行适时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2缺点:

  ①教案中未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而只体现了知识目标。

  ②在教学中体现了能力目标,如:创新能力、实验能力;但是,情感目标未体现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③课堂时间分配上给“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上时间分配不够,没有很好做到重点知识重点讲解。

  ④教材处理上未把选修教材C4植物与必修教材C3植物很好的整合到一起(高二学生没有学过选修,条件所限)。

  ⑤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很好的评价学生的得失,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把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点经验联系起来。

  6.3改进措施:

  ①钻研考纲,把考纲和教材联系起来,把教材和学生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把知识点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大胆取舍,把握课堂节奏。

  ②认真备学生。备学生的心理、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课本知识的差异挖掘出来,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正确、规范的知识体系。

  ③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来自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充实,所以应利用课余提高自身的能力。

  ④积极地向老教师学习,学习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传统经验和创新结合起来,精进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在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与整理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重要手段,教材强调的是求复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学法:

  由学生喜欢的篮球运动导入新课,通过学生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比较等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

  生:篮球

  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

  生:想。

  播放段红、蓝两队比赛的录像。师: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

  生:身高。

  出示红、蓝两队运动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教师提问:1、请大家观察数据,你从中能得到那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

  教师提问: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

  (1)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

  (2)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

  二、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

  (1)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

  (2)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进行比较。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较高

  3、让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

  4、学生交流

  (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的异同,深化认识。

  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6、生独立完成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交流。

  7、集体共同比较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三、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较复杂平均数

  红队队员平均身高158CM

  蓝队队员平均身高157CM

  红队队员身高占优势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学生分析

  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并制成剪贴图。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制成的剪贴图也很生动、活泼。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

  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南昌正在创建花园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从南昌创建花园城市这个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

  (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展评。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并自由交流、评议。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感受8和9的数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感,同时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和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学生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地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8<97<98>79>8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五、教学8和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的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而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些调整,设计了将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揉合在一起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弄清8和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把做好了的`练习放到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作业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

  六、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要求学生把调查实践作业和课堂上得到的奖励,课后收录到成长记录袋里。)

  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这条思路展示的纵线结构是:联系生活,谈话引入→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教学主题画,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用8或9个学具摆图形)→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计数教具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直尺图整体认识0~9的顺序)→教学比较7、8、9的大小(利用点子图比大小,看数比大小,用关系符号写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教学8和9的含义(做改编题,评价学生练习)。

  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好地保证了学生对8和9的认识沿着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迸,每跨一步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如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时,学生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8”和“9”的实践活动,对8和9的基数含义就有了一个难以忘却的记忆,它将久久地储存在大脑中。

  二、注意创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情境,让学生有成功感。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如下信息: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是8和9的?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了课外,使每一位学生在收集有关8和9的信息活动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和9的基数含义,感知了8和9的符号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又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在全班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三、注意提出推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教师能否提出探索性、创新性的问题密切相关。本节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如,当学生数出3张点子图上的点子数是7、8、9时,教师马上提问:“怎样数,能很快得出卡片上的点子数?”又如,比较7、8、9中任何两个数大小时,教师提问:“从这3个数中选出两个,你能比出它们的大小吗?你能选出几组?”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推理。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00页—101页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3、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④、重视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4、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①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能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② 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

  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课始时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根据课件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佳境。

  2、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

  让学生在“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点。还让学生在“找一找”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规律。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生答)咱们今天再去逛一下金江的百惠超市,好吗?

  2、出示收银情境。师:这位收银员是小丽阿姨,她每天要收上千人的购物款。你们看小明买了4支铅笔。(出示小明拿了4支铅笔,并标明每支2元),谁能帮小丽阿姨口算一下,小明应付多少钱?指名回答。

  再看:一位叔叔买了一部电视机2859元,一台电冰箱2507元,一个消毒柜628元。师问:谁又能口算出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呢?(让学生稍做思考,体会口算时的困难。)师紧接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以上导入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带入到生活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吸引了学生,又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认识、使用计算器。

  1、师:大家认识计算器吗?你们知道计算器面板上有什么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适当小结:计算器面板上有显示器和键盘)

  2、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键盘上各个按键是做什么用的?(学生介绍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重点认识:开机、关机、清除、数字、运算符号等按键。)

  3、师: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作用吗?会使用它进行计算吗?

  小组合作学习例题。全班交流.

  (三)梯级练习,巩固提高

  1、“试一试”

  765+469 3028-2965 589×76

  41600÷128 765+469-296 816÷68×27

  然后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准确、快捷)。

  (这一活动,放手让学生单独练习,使他们在操作中熟悉键盘,在操作中养成技巧,并从中体会到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意识。)

  2、比一比:课本第101页的第1、2 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防止学生情绪冷却和学习疲劳,又达到逐步熟练使用计算器的目的)。

  3、找一找。

  ①完成课本第101页的第3题,并找规律。

  ②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式子。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 =

  小组讨论找出式子的规律。

  (以上题目,让学生通过利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比较得数找规律填第六个式子。既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来参与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扩展延伸。

  ①回到情境引入的最后一道题(多媒体展示)。

  ②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小丽阿姨算一下,买电视机、电冰箱、消毒柜的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回应了开头的引入。)

  (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

  (这样的总结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优点:准确、快捷

  显示器 键 盘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清除键(CE)

  数字键 运算键

  例题:38+27和30×18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习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本节课是:新思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页—第6页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空间观念。这节课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解决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细观察、勤操作,多想象。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三点:

  (1)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过程,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采用发现法、谈话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我设计了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把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让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说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采用了能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等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建立学生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要把这些经验上升到清楚地知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会辨认几种物体和图形,应该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为此,在教学上我准备这样安排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操作感知、形成表象。3、分组活动、体验特征。4、运用特征、形成技能。5、课堂评价、全课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将努力创设一个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拟这样引入,播放课件:

  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智慧爷爷,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呢?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这样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到亲切易懂,大胆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既引入了新课、落实了目标,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第二环节:操作感知、形成表象。(这环节分四个步骤进行)

  1、分—揭示概念

  我先让学生分组活动,把带来的物体归类。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这样分的原因。我按学生说的在电脑把物体分成四堆。然后问:“你们都是这样分的吗?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我肯定了学生的分法。这样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我再问学生: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我按学生说的在电脑上出示实物名称。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黑板上(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的长方体和扁的长方体看成是形状不同的两种物体,这时我通过电教媒体把长方体翻转,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因为这节课难点是让学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了突破难点,我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这堆是长方体?这堆是正方体,你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充分发表意见。

  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区分大有好处。

  这里运用了多媒体手段,结合具体实物,揭示几种物体的概念。

  2、摸—感知特点

  感知长方体,先让学生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手中的长方体。鼓励学生把看到的、感觉的.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内说一说。

  感知正方体,为了让学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举起正方体问学生:它的形状和刚才的长方体是不是完全相同?哪里不同?你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找出来跟组员说一说。

  这样的提问和安排,既让学生再次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感知圆柱和球

  通过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

  3、看—图形抽象化

  我对学生说:我们知道了这些物体的样子,那么它们的图形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我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叫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左边看,另一个右边看,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立体图形,只能看到其中的某些部分,我根据学生回答把图形贴在黑板上,这样让学生观察发现,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变化过程。

  4、想—再次感知、分三点

  想一想: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

  摸一摸:我说出图形实物,让学生闭着眼睛摸出,并说出它的形状。

  辨一辨:看立体图形说名称,我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各物体的图形,让学生再辨认。

  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物体的形状,通过刚才的想一想、摸一摸、辨一辨的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形状,不同角度的认识物体形状,突破了教学难点,有效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一说

  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这题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体现了其应用性和开放性。

  第三环节、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这里设计了一系列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课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3) 掌握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能力目标

  (1) 通过对染色题、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及推导能力;

  (2)培养学生在观察现象或生物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基因的位置是了解基因遗传规律的基础,所以我把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重点。本课的核心知识就是基因的传递过程,所以我把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及基因的传递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基因的传递是一个抽象的微观动态过程,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初中生逻辑思维虽然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但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感性经验,因而在对基因的遗传认知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一定困难。但学生对遗传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有利条件。

  三、教学方法

  1、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与学情特点我在教法选择上,把握化抽象为形象这一原则,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本节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总结归纳相结合的教法。

  2、说学习方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落实这一理念我选择了以下学习方法:自主质疑、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体验感知等。

  四、教学程序

  通过对课准、教材的把握,结合学情,我的教学设计思想是:以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激发学习兴趣为原则;通过创设递进式问题情景,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进行观察思考、大胆猜测、及时交流、教师适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与基因的传递规律,系统地构建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1、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逐步揭示教学的重难点;2、充分利用活动体验、模型直观教具和简洁的板书,将抽象、复杂的遗传原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3、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我的教学思想将在以下四个过程得以体现:自主质疑-----探究解疑-----总结深化-------检测提高

  第一过程-----自主质疑

  引导学生观察姚明母子的照片,找出他母子相同的性状,引入课题,并要求学生围绕这个课题提出最想知道的问题。这样处理一是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二是给学生创造自主设疑的环境,培养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二过程--------探究解疑

  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自主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2个问题:即“基因的位置”与“基因的传递规律”。

  关于“基因的位置”我采用了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四个活动得以实现。看一看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的关系;做一做是让学生自己制作染色体模型建立感性经验。画一画:是要求学生用圆圈集合的形式表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初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说一说是让学生用一句话简略地慨括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建立抽象概念。

  看一看这个过程除了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外,还补充了蚕豆体细胞、先天性愚型与克氏综合症染色体图片,目的是让学生与正常人体细胞的染色体图做比较得出“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都是一定”的结论。

  为了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教材中的讨论2、3题的顺序进行了调换,原因是第3题即做一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经验,第2题即说一说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概念,调换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从感性---理性。

  第一问题的解决我采用四个活动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经历了初步感性认识---深化感性认知----尝试理性认知----建立抽象概念四个阶段。整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关于“基因的传递规律”我采用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教学策略与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兴趣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猜想、自学验证、情境体验、总结规律四个过程理解基因传递的过程。

  1、质疑猜想:在弄清基因的位置后,学生的注意力有所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重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呢,我采用了制造认知冲突方法:通过观察人生殖过程示意图,教师顺应学生的逻辑指出假如父母所有的.染色体都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代,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这样处理是在人为制造认知冲突,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兴趣,引发猜想:染色体到底是怎么遗传的?

  2、自学验证。认知冲突产生后,学生迫切想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学。

  3、模拟感知。减数分裂是难点。我采用情境模拟的形式加以解决:让4个同学分成甲乙2组,表示2对染色体,甲乙组同学分别拿不同颜色纸片,表示成对的基因,在老师的指导下两组同学表演减数分裂过程,这个活动既生动形象又活跃气氛,能帮助学生在轻松中突破难点。

  4、总结规律。为了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基因传递的规律,我从两个纬度帮助学生理解:先让学生在人生殖过程示意图中填出各细胞的染色体数,从整体上感知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自己得出结论:生殖细胞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父母双方各自为子代提供了一半的染色体(遗传物质)。

  再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1的填图,并引导分析受精卵一对基因的来源与子代性状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出:生物每种性状都是由一对基因控制,其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这样处理的原因是:一是从两个纬度认识规律,难点理解更透彻,二是制造悬念,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总结深化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鼓励学生多角度归纳总结,感悟点滴。随着学生的总结,教师完成板书,我设计的板书浓缩了是本节课的精华,条理清楚,简洁明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检测提高

  为了检测学习效果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习题利用竞赛获奖的形式对学生的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理解、深化、提高,而且能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说情况

  我班现有幼儿30名,年龄在3~4岁之间。这个时期,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了明显改善,感知觉也逐渐趋向完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其思维也是在直接感知和具体行动中进行的,较多依赖于生动、鲜明的形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我班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发展较好,大多数幼儿能够掌握普通话的基本语音(个别幼儿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并能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较为完整的意思,他们比较喜欢各种各样的动物,那些关于动物的故事、儿歌他们接受得更为容易一些。

  二、说教材

  这个教学内容是通过对儿歌的感知和理解,让幼儿来感受诗歌中天真活泼的情趣,从而激发幼儿有朗诵诗歌的兴趣。

  此教材富有形象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知识经验,而小班幼儿已经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并已掌握了大量的象声词:呱呱、呷呷、叽叽等,并对小动物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内容在小班教学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所以我选了这个内容,以促进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小班语言儿歌部分的教学目标,结合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我确定这次儿歌活动的目标为

  1、学习诗歌,感受诗歌中天真活泼的情趣,有朗诵诗歌的兴趣。

  2、学习动词:游、跳、走。

  3、初步感知小鸡、小鸭、小兔、小袋鼠的行走方式,知道小朋友长大了要自己走。

  四、说准备

  活动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相关的小动物形象:小鸭、小鸡、小兔和小袋鼠。

  五、说设计

  为实现以上拟定的目标,我准备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练习法、分析法、活动法、表演法,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运用直观语言,提取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为幼儿提供示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儿歌时采用练习法,在学会儿歌后采用分析法,分析儿歌的结构,总结学习的方法。在学会后,让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卡片进行分析巩固活动.

  在活动的组织上,灵活地采用集体教学和对比教学的方法。集体教学便于幼儿学会儿歌,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比学习,给每位幼儿提供了活动机会,这便于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程序:我在设计教学程序时,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设计出以下教学程序:

  引起兴趣――观察了解――学习儿歌――品德教育――活动延伸

  在本次活动设计过程中,我始终以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性,并在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看、听、想、说来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敬业与乐业》。我的说课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敬业与乐业》是苏教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道德修养”单元的一篇议论文。这是梁启超的一篇有关事业与人生的演讲稿。文章以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的语言和条理清晰的论证、生动有力的论据 阐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发人深思,启人心智。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素质教育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树立敬业乐业的信念。

  2、教学重点: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3、教学难点: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三、说教法学法

  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初读——细读——精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课文。为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我将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充分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学能力的平台。

  2、细读课文,探究学习:“交换苹果不如交换思想,闭门造车不如互通有无”——这是我经常教育学生的一句话。合作学习不仅能够互通有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可以让学生寓学于乐,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高学习的幸福指数。

  3、 精读课文,探究学习:学以致用,我认为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一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思想引领者,在课堂上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所以我采用了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把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怀着崇敬的心情谈谈敬业乐业的人,抱着高远的志向争做敬业乐业的人。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这节课分“导课、导读”两部分。其中导读部分又分“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内容” 、“细读课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旨意”、 “精读课文,探究学习,升华道德情感”三个环节。

  (一)、说导课

  我设置这样的情景来激发学习兴趣:“你有一个原本志向高远、成绩优异的好朋友,最近因不堪忍受寒窗苦读的学习生活,开始产生了厌学情绪。你很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导他重新迸发学习的激情,但却感觉心有余而才不足,不能用中肯的观点说服他。学完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你会获得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说导读

  1、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内容

  这个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找出文章论述的中心,并结合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有个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能否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快乐学习,这个环节很关键,因此我会在出示自学指导前,给学生营造一种很自然、很放松的状态,例如: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放声朗读,轻声慢读,也可以闭口默读,边读边悟。我还会尽可能地捕捉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帮助他们抛开羞涩,释放自我,我会鼓励学生自信地喊:“我的课堂我做主!”鼓励像对着高山大海那样畅快地喊:“我要做课堂的主人!”从而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拉开本节课的序幕。

  2、 细读课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旨意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主要部分,我将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突破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我将在这一环节中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完 全摆脱老师这根拐杖,名副其实地做课堂的主人!具体构想是这样的:根据座位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合作学习“敬业”部分,另一组合作学习“乐业”部分。首先,教师不做任何要求,鼓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议论文的文体常识个性理解,个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合作交流,互通有无;然后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走上讲台进行有板有眼的讲授;另一组学生在听完之后就自己疑惑的地方进行大胆质疑;最后讲授者所在的小组成员七嘴八舌地解答疑问。如果不出现知识性的差错,老师尽可能不做点拨,如果出现避重就轻,偏离重点的情况,老师也只做精要的引导。这样,在“本组成员合作探讨” ,“本组精英授业解惑”,“他组成员大胆质疑”,“本组成员自信释疑”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的潜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提高!

  3、 精读课文,探究学习,升华道德情感

  在这个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在赏析精彩片段的基础上,培养其敬业乐业的情感。我把第六段作为精彩片段来精读,因为这一段阐述了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观点,这不仅把敬业乐业的观点阐述到极致,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以让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安分守己、安身立命,从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首先我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的说出本段的观点,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并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条理清晰的论证,生动有力的论据。在学生信服“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个观点之后,我会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有趣味的事,说说看!这样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说出一些有趣味的事,像做一次值日啊,解答一道难题啊,背会一课单词啊、操作一次试验啊等等。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学习像玩耍一样有趣,生活像阳光一样灿烂”的真切感受;这样,学习的幸福指数就会得到提高。接着出示一系列诸如“IT精英比尔.盖茨”、“科学巨匠居里夫人”、“掏粪工人时传祥”、“档案管理员刘义权”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敬业乐业者的图片,教师并适时精心引导:“不论是地位显赫的名人,还是朴实平凡的草根族,只要拥有了敬业乐业的精神,就会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活出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偷着乐的幸福感。”由此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与热望,照亮学生成长路上的正确航标,进而启发学生说说身边的敬业乐业的事例,并结合自身谈谈如何做到敬业乐业,从而完成情感目标,升华道德情操。

  五、说板书设计

  我个人认为:板书是一节课的重点,更是一节课的灵魂。既是重点,就不能过于繁琐,既是灵魂,就不可过于平淡。立足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进行板书设计的(板书并讲解):一个简笔画人物形象双手高举“敬业与乐业”的旗帜,正意气风发地走向“人类理想的生活”的阳光大道。“敬业与乐业”是文章的论题,作者通过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理想的生活”。

  结束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课标的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实执行,任重而道远!但只要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的我们能推陈出新,积极地为新课改添砖加瓦,相信培养出高分高能的新时代学生,培养出引领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一天指日可待!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偏颇不当之处,还望大家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见欢》进行延伸阅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创设情境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他是谁?

  二、知人论世,身份揭秘

  多媒体展示李煜的画像及个人档案。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他的统治加速了南唐的灭亡。可见,他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同时,他擅长诗词书画,精通音律,还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教师解说: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双重身份,他既能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 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 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背。

  四、披文入情,逐句赏析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对囚徒生活的'厌倦和愁绪和无限的亡国之痛。以乐景写哀情)

  2. 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东风”指什么?为何“不堪回首”? 春风 。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故国之思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联系学过的诗歌,谈谈“月”这个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

  ——怀念亲友

  月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

  望月思乡 望月怀人 望月感怀

  “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

  包含着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

  5.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 (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改变的只是“朱颜”吗?

  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思考题: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愁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亡国之情 故国之思

  6.板书

  景 (实) 情(虚)

  春花秋月 往事

  又东风 愁 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 朱颜改

  亡国之情 故国之思

  五、拓展延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此句的妙处。

  特色:比喻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以水喻愁 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小结:整首词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这首词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愁之感觉)

  六、走进考场

  本词和《浪淘沙》作者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七、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将本词改写成500字散文。

【说课稿】相关文章:

政治说课稿财产留给谁说课稿01-18

《画风》说课稿02-22

《春酒》说课稿03-10

《难忘……》说课稿11-27

《恐龙》说课稿11-28

《小池》说课稿12-18

《燕子》说课稿12-12

《鲸》说课稿11-25

《荷花》说课稿12-03

《长城》说课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