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语言》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语言》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
陈芳芳
地区: 浙江省 - 金华市 - 永康市
学校:永康市西溪镇西溪初级中学
活动1【导入】海力布的故事
从前有个猎人,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乡亲们都非常敬爱他。
有一天,海力布在深山里打猎,从一只老鹰嘴里救了一条小白蛇,海力布一看,原来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龙王为了报答海力布,把嘴里含着的一颗宝石送给了海力布。从此以后,海力布把宝石含在嘴里,打猎非常方便,打的猎物就更多了,分给乡亲们的猎物也多了。 就这样过了几年,一天,海力布又像平常一样去深山打猎。从一群鸟的谈话中得知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这里的村庄。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急忙去催大家搬走。但是乡亲们不明白原因,不肯搬走。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违背了龙王的忠告,把这件事的原委全告诉了乡亲们,海力布刚一说完,就变成了石头。 乡亲们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乡亲们含着泪水往很远的地方走去。他们乡亲们走在路上,忽然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淹没了村庄。
人们世世代代都纪念着海力布。这是传说,其实,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的观察与积累,已经有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似乎也能听懂动植物语言,后来成为一门科学——物候学。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介绍这门科学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活动3【讲授】 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
2.“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什么叫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6.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活动4【导入】抢答
1.本文是什么文体?
2.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3.文章运用什么说明顺序?
4.说说本文的说明结构。
活动5【活动】合作探究
1. 体会文章的说明语言,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2.找找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说明方法的作用。
活动6【活动】农谚
1.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到经验的概括。
2.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展示。
活动7【活动】拓展延伸
1.二十四节气歌。
2.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活动8【作业】课后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掌握大自然的语言是为了使农业获得更大的丰收。请你收集一些农谚,了解它对农业所起的作用。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2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⑴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3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4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单元。本册共编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我们组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目标的设定就是基于此。
(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把词典中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初步感知本文语言特色,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语句,进行自主品味分析领悟,而后全班交流,朗读感受等方法步骤。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课文及相关材料的解读感悟。
三、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下重点:
⑴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⑵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只有了解了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才算读懂了文章。而同时语言的生动性又是让文章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根源。依据科普文章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通俗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我们设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读语言,由表及里,真正让语文教学体现它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丰富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语言的感悟力。
四、教学难点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语言品味的过程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旨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纳语言文字的精髓,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八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品味语言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主要采用板块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做学习的主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们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的教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在讲故事时,设置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比较法: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新课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时,宜用此法,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荣获“最佳小读者”“小科学家”等称号,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研讨点拨法:多媒体展现竺可桢的有关内容,点拨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以及作者对科学的观察和追求精神作深层次探究,既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又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说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思考,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说教学过程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重点,做到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安排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设计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激发志趣——与君共勉”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新课教学需要20—25分钟;激发志趣需要5—13分钟;与君共勉需要1-2分钟。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3,
一.导入新课:
讲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引出物候。导入课文。
本环节主要采用故事导入法,采用故事导入,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为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屏幕上出示:“快速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有了导入部分的铺垫,学生已经渴望走进文本了,所以我们请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性是必须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竺可桢对物候知识的介绍就体现了文章的说明性。另外,采用默读的形式,旨在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再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这一环节完成教学目标1。
2.重点研读:
①屏幕显示:将课文对物候的定义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重点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这一环节重点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特点。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第2个目标。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特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采用比较品味法,将文中对物候的'定义与《词典》中队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目的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
第二步采用自主品味领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那些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词语句子进行品味分析,而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随机予以引导。
最后采用朗读品味法,在读中体会本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②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专门知识通俗化外,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其它方法吗?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品味科普说明文语言,既考虑了本文的特点,还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习惯。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科学训练,更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运用创新实践。因而,设计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激发志趣
1..走近作者
此环节从情感角度让学生重点感受作者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我们依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科技作品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汲取竺可桢科学精神的精髓。这个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点拨的方式,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对于深入探究课文的方法也还积累不够,教师提供资料,联系课文及课外知识适时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小试牛刀
当学生明确了作者介绍的物候知识之后,让他们小试牛刀,用刚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此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这一环节表现突出者还可荣获“小科学家”的称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3.大展身手:
(1)写一篇随笔(要求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物候现象,文体不现。)
(2)养成观察自然并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与君共勉
这一环节主要是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物候、物候学
物候观测与农业的关系
大自然的语言纬度差异
影响物候差异的四个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古今差异
具体生动形象准确
板书的设计直观概括,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简明扼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结束】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采用形象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方式,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学情、校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做简单的解说。
第一, 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上我将继续“浅浅的教语文”,“浅浅的教语文”其实是肖培东老师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一直在努力实践,希望语文课就是语文课。相对于浅浅的教,就是学生主动的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科学引导激发兴趣。力争激发每一个生命中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创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二, 说教材文本。
《大自然的语言》是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阐述事理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事理性说明文。本单元无论是草木荣枯,还是大雁来去都是引导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领域产生无限的趣味。
本文主要作者通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在初读感知和理清本文说明顺序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第三, 说学情和校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素养是科学指导教学的基础。八年级第二学期,孩子经过了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对说明文的阅读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能够把握说明对象,简单说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但是他们对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还存在阅读量少的问题,尤其是本文刚刚认识的物候学新概念,有一定难度。并且对于本文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更是相当困难。再加上我面对的学生80%属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没有好一点的学习环境,相对语文素养比较薄弱,基于此,我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四, 说教学目标。
有的才能放矢,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我从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 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多角度的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本文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特点。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本文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第五, 说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第二课时,所以在第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设置为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说出本文语言特点。
第六, 说教学方法。
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而公倍,在这一节课上,我将用回顾展示法,设疑激趣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并能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七,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所以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 情境导入(用时5—8分钟)
本节课用回顾展示法导入课文,回顾上节课我们所学过的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并举例说明,让孩子们从进入课堂就收到关注,得到肯定,让积极踊跃发言不再是难事。
2、 分组合作,再读课文。
按照以往各层次互相搭配的分组模式,分组再读课文,并在组内分工,有的人记录,有的人圈点勾画,有的人作为发言人,有的人评点,合作探究,最终展示自己学习小组关于本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介绍。最后老师板书归纳,并指正。(用时15分钟左右)
3、 分组合作,三读课文。
小组内阅读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并请发言人举例一一说明,小组之间互相点评,老师最后点评并归纳板书。
4、小结
今天,我们从竺可桢老前辈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科学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为社会展示我们的价值所在。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性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富有逻辑的思维和简练的文笔为我们讲解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此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可以对“物候学”有相关了解外,还会可了解到事理说明文各方面与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此篇学习中,逻辑框架的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逻辑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简练且富有逻辑性,正好可在不太难的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逻辑框架。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帮助学生分类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述出何为“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并且可通过文章框架下的细节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及联想,将曾经学过或课外读过的诗词等篇章与本文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回忆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体,更立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提高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经验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艺术从来都是脱离不了生活实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学生可结合注释简单叙述文章大意,并可简述“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联想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竺可桢的照片,介绍他的身份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后,我会出示第二张图片,即竺可桢的自然日记,如下: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选一名学生读1、2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八、教后反思: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7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性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富有逻辑的思维和简练的文笔为我们讲解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此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可以对“物候学”有相关了解外,还会可了解到事理说明文各方面与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此篇学习中,逻辑框架的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逻辑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简练且富有逻辑性,正好可在不太难的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逻辑框架。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帮助学生分类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述出何为“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并且可通过文章框架下的细节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及联想,将曾经学过或课外读过的诗词等篇章与本文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回忆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体,更立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提高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经验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艺术从来都是脱离不了生活实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学生可结合注释简单叙述文章大意,并可简述“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联想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竺可桢的照片,介绍他的身份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后,我会出示第二张图片,即竺可桢的自然日记,如下: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08-02
八年级《大自然语言》说课稿06-29
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07-06
《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12-16
《大自然的声音》说课稿01-21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12-0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9-1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2-17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