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1、研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一学生背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2、提问: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1)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 “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 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篇3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朝服衣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闻寡人之耳者
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讽:委婉劝说。[来源:学,科,网]
谤讥:公开指责。
(3)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 “……孰与……”的句式)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大 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9-0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教案08-27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2-0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2-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03-28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09-27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学反思03-26
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