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
教材分析
在这个经典的故事通过描写小蝌蚪找青蛙不仅再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科学现象,表达出小蝌蚪寻找妈妈的急切心情。还有更深的寓意——看待问题要全面,否则就会出现偏差。此外,故事中的对话也非常多,结构重复但有比较多的变化,适合分角色对话表现角色心理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本次活动中,目标着重于通过对话完成角色心理的体验。对大班孩子来说,复述简单的对话是比较容易的事,但是这个对话中有比较多的变化,要讲的比较完整和准确,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一套图片,将故事解读为三个段落层次,很清楚的将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给孩子,并且能很好的将第二段寻找妈妈的过程及对话清晰的展现给孩子,帮助孩子很快的'记忆和理解对话内容,解决本活动中的重点。其次,本故事中的情感教育也是可挖掘的部分。孩子离开妈妈的情感体验应该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共有经验,引导得好一定会引起孩子的共鸣。如果把孩子的情感调动起来,孩子一定会愿意表达和表现。我们可以采取调动经验——激发情感——引发思考——表现表达这么一个流程来达成这样一个目标要求。然后,文本中还有关于青蛙的生长过程这么一个科学知识包含在内,我们用图片配合讲述的办法自然而然的解决,不做刻意的解释。最后,还有一个价值就是描述事物或者说是看待问题的完整性问题,值得让孩子进行探讨和学习。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使用帮助小蝌蚪的方法激发孩子讲述的愿望,领悟到看待事物要全面的道理。
活动目标
1、尝试有感情地进行故事对话,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
2、理解故事内容,懂得看待问题要全面。
活动准备
黑板、磁铁、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出主题
师:孩子们,你们要是找不到妈妈着急吗?(幼:……)有一群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怎么办?请听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设计意图]以提问形式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引导幼儿认真听故事。
二、展示图片,师结合图片帮助孩子理清故事情节发展,幼儿仔细倾听,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设计意图]幼儿通过倾听故事进入故事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故事。通过学习故事中的对话,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锻炼语言能力,丰富语言积累,体会故事中语言的魅力。
1、出示背景图,师指背景图有感情地讲故事第一段,引导孩子进入故事情境。
2、学习第二至六段,用图卡结合的方式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帮助孩子了解故事情节发展,学习故事中的对话,体会小蝌蚪急切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这几段中,对话的结构是重复的,但内容是丰富有变化的。我不变的内容用重复的图片,变化的内容用不同图片的形式呈现,让变化一目了然,降低幼儿记忆的难度。
3、图卡结合,讲述故事最后一段,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喜悦心情,并了解青蛙生长过程。
三、尝试让幼儿讲述故事对话,引导幼儿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设计意图]大班孩子有感情共鸣意识。通过引导幼儿体会故事中小蝌蚪的心情,引发幼儿感情共鸣意识的自然流露,从而很好地锻炼了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
四、引导幼儿理解事物要全面的道理。
[设计意图]大班孩子看问题,理解事物还是不够全面,而且他们对这种意识也不强。通过对小蝌蚪几次认错妈妈过程的学习,启发孩子思考,看待问题学会完整全面,是对孩子能力又一次的提升,让孩子不知不觉增强这种意识。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2
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感受动画的意境美。
二、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相机三、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课题。
“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
提问: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不一样?
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2.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
1、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2、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
3、分段欣赏故事内容。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课件第二段。遇到鱼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放映相应的幻灯图片)。小蝌蚪遇到龟妈妈时又会说些什么?一起来说一说。
4、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
再次完整看课件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5、让孩子通过肢体来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
6、活动延伸:
《小蝌蚪找妈妈》反思春天到了,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柳树发芽了,山茶花开了。吃完饭我带领孩子们来到幼儿园的后操场与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找春天。
踏着春天的气息我进行了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感触颇深,孩子们快乐的笑声依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但是我也发现这个活动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直接以图片的形式导入故事,孩子们也似乎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一点新鲜感也没有,每次都是老一套看着图猜猜说说。那么我认为在活动之前可以先让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些有关青蛙的图片,或者有可能的话收集到小蝌蚪,把这些收集到得东西放在版面或者教室的桌子上供幼儿观看了解。这样为更好的进行今天的活动作下了伏笔。
其次,我认为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让幼儿参与的比较少,都是我一个人在说缺乏良好的.互动。一些旁白可以由我来讲,当讲到一些动物角色的时候,可以大胆的试着让幼儿来参与完成,孩子们对于一些动物的特性其实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只要加入到里面我想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
最后,虽然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知道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小伙伴的帮助,但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不是特别懂得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帮忙。如果再进行一个延伸的话,我想孩子们会对这个故事理解的更加透彻,那么在平时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们是否也会学着互相帮助呢?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3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了妈妈的样子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我会认”中的13个生字,会写“两、就、哪”等9个字。
2、通过细读课文,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历程中,逐渐发育成青蛙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几经曲折最后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
3、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1、读题
2、质疑:
①小蝌蚪长什么样?
②它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
③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生字表二中的拼音老师)
2、读给同桌听,互相正音。
3、看连环画,找到相应的小节,一起读一读。
4、自由选择文中的一个小节读给大家听。
(三)学习生字
会认字
塘、脑、袋、灰、捕、迎、阿、姨、宽、龟、顶、披、鼓
会写字
两、就、哪、宽、顶、肚、皮、孩、跳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小蝌蚪长什么样的呢?出示第一节课文,自由读、指名读读。
2、根据课文内容同桌合作画一幅画。
3、对照课文,评一评画得对不对,为什么?(检测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朗读课文,表现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5、仿照《小蜻蜓》的曲调,学唱歌曲《小蝌蚪》(小蝌蚪真可爱,黑灰身子大脑袋,甩着长尾水中游,游来游去多快活!)
(五)课后延伸
1、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大青蛙)
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我们下节课再学。课后请去搜集关于青蛙方面的知识。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4
设计意图: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涞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儿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故事中小蝌蚪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的动态变化使我想到,在体育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有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学目标,原来的活动方法是先念一段儿歌然后向指定方向跑,教学中幼儿常出现机械应付的现象,易失去活动的耐心和兴趣,我想如果我能用这个故事情节贯穿活动的始终,把故事作为一种隐蔽性的环境,掩盖教学目标,那么将会增加活动的乐趣,调动幼儿的活动的兴趣,使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既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满足了一定的活动量。
教学目标:1、教幼儿练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锻炼幼儿腿部肌肉力量。
2、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教学准备:1、知识准备:熟悉《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和幼儿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师在场不同方位扮演(鸭、鱼、龟、鹅、青蛙)妈妈。
3、幼儿胸饰(可正反翻转)一面为小蝌蚪,一面为小青蛙。
4、音乐带。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教师和幼儿在场地中间蹲下作睡觉状)(音乐声中)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涞游去,十分快活。教师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苏醒,随音乐在水中自由自在游涞游去,
活动身体。〔评:教师以角色身份带领着幼儿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动,做游戏前的准备活动〕
中间部分
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
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
3、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
4、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
5、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结束部分(小蝌蚪们翻出小青蛙胸饰)
1、(音乐歌曲小青蛙)小青蛙们高兴地围着妈妈跳舞,做各种亲热的动作,跟着妈妈一边呱呱叫,跟着妈妈一边学蛙跳。
2、青蛙妈妈:孩子们,田里的害虫可多了,练好本领跟妈妈一起去捉害虫吧!
3、青蛙们捉到害虫后,高兴地和妈妈一起听着音乐自由舞蹈。自我评析: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强,喜欢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适合开展集体性的游戏,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教师也和幼儿一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活动,以角色的情绪影响着幼儿情绪,使幼儿自然而然的跟着活动,活动的情节性既主动的迎合幼儿又不失教学目标,活动中有一定的运动量,强度适合小班,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绪参与游戏,游戏中的音乐使得孩子们更加投入,也使游戏增添了一份吸引力。游戏中的对话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又培养了幼儿自觉使用礼貌语言的良好习惯。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5
目标:
1、体验游戏的快乐及表演的乐趣。
2、培养幼儿动作的创造性。
3、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青蛙妈妈、鲤鱼妈妈、鸭妈妈、乌龟妈妈头饰各一个;有一幅有小蝌蚪池塘的图片;青蛙妈妈、鲤鱼妈妈、鸭妈妈、乌龟妈妈图片各一张;音乐《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过程:
1、做小火车的律动进入室内:
“小朋友们,春天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开着小火车去郊游吧。”音乐起,做律动进入室内。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火车到站了,哇,这了好美啊,看!这是什么呀?”“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其他的东西了吗?”
3、引导幼儿自己创作小蝌蚪游泳的动作:
“好多可爱的小蝌蚪啊,他们在干什么呢?”“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游泳的吗?”请个别幼儿创作并表现出小蝌蚪游泳的动作。
教师清唱前半段歌词,并和幼儿一起做小蝌蚪游泳的动作。
“小朋友,你们开心吗?小蝌蚪好像有点不开心呢?我们来问问他怎么了?”继续放后面一段歌曲“原来他们找不到妈妈了,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找妈妈吧。”
4、引入情景,角色扮演:
“现在我是蝌蚪姐姐,你们做我的小蝌蚪吧,让我们一起去找妈妈吧。”
(1)放前半段音乐,并跟着音乐做律动,音乐结束,鸭妈妈出现,蝌蚪姐姐带小蝌蚪上前问:“你是不是我们的妈妈?”鸭妈妈{配班老师扮}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一张大嘴巴,你们到别的地方去找找吧。”
(2)音乐再起,蝌蚪继续游,到最后一句“妈妈,妈妈在哪里”时鲤鱼出现,蝌蚪上前问:“你是我们的妈妈吗?”鲤鱼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你们到别的地方去找找吧。”
(3)音乐再起,蝌蚪继续游,到最后一句“妈妈,妈妈在哪里”时乌龟出现,蝌蚪上前问:“你是我们的妈妈吗?”乌龟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你们到别的地方去找找吧。”
(4)音乐起,蝌蚪游。音乐结束,青蛙妈妈出现,叫“呱呱,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快速游到妈妈身边,一起拍手说:“妈妈找到了!妈妈找到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6
活动目标:
1、会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能理解故事情节。
2、宝宝回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知道请别人帮忙时可以使用礼貌用语。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添画小蝌蚪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青蛙、虾、乌龟、螃蟹,小蝌蚪找妈妈添画的纸、黑色墨汁,黑色彩笔等。
活动重点(或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要学会帮助别人,并能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过程:
一、引导语:
1、现在是春天了,动物们都要出来活动了,小朋友们都见过小蝌蚪吧,现在小蝌蚪长大了,它们要去寻找自己的妈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妈妈的。
2、青蛙妈妈的宝宝是谁呢?(小蝌蚪、青蛙)
3、小蝌蚪长的怎样,大大的脑袋,黑黑的身体,细小的尾巴扭一扭。教师又指着小蝌蚪说,小蝌蚪正在找妈妈。
二、展示图片,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1教师展示图片一,引导幼儿谈谈想想小蝌蚪遇到谁?他们会说些什么龙虾公公是怎么回答它们的?
2图二,小蝌蚪又游啊游啊,遇到了谁?大螃蟹又是怎么回答它们的呢?
3图三,之后小蝌蚪继续找妈妈,它们是不是找到妈妈了呢?原来是大乌龟,大乌龟又是怎么说的呢?
4图四,最后,小蝌蚪们找没找到妈妈?它们的妈妈到底是谁?
三、完故事后教师提问教师设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
2、小蝌蚪看到龙虾公公、大螃蟹、大乌龟是怎么询问?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妈妈们的对话时都使用了哪些礼貌用语?这有什么好处?
3、小蝌蚪找不到妈妈心情是怎么样的?你如果找不到妈妈会怎么做?
4、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你能说说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有什么本领。
5、完整的再听一遍故事。
四、让我们一起动手画画小蝌蚪
1、在老师画好的图片上,添画一些小蝌蚪,使画面更完整。
2、评价幼儿作品,鼓励添画添的好的宝宝。
3、最后,青蛙妈妈来了,带着蝌蚪宝宝们一起去田里捉害虫去了。
小班语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则谜语,想不想猜一猜?
生:想
师:恩,我们看看谁最聪明,听好了:大脑袋,长尾巴,黑灰身子水中滑。
生:小蝌蚪
师:有同学说是小蝌蚪,让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蝌蚪图片,指向图片相应位置)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黑灰色的身子,在水里游来游去,是不是小蝌蚪呀?!
生:是
师:那么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呢?
生:青蛙
师:(课件出示青蛙图片)看一看,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又是怎样变成大青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小蝌蚪找妈妈》
(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学生跟老师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复习生字
师:先来检查一下上节课我们认读的几个生字,看一看这些字藏在新的词语里,我们还认不认识。
(课件逐一出示词语“灰色”“欢迎”“追赶”“披着”“打鼓”“阿姨”“山顶”。)
生:(认读字词)
2、交流识字的方法
师:打开课本151页,看34课,《小蝌蚪找妈妈》,昨天我们自己预习了这篇没有注音的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怎样解决的呢?谁能把自己的好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根据图片和上下文的意思猜字音;请教其他人;查课后生字表)
3、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值得借鉴,下面我们自己再把课文读一读,还没解决的生字,可以做上记号,等老师读的时候再认识它。
生:(自读课文)
师:下面听老师把课文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可要注意喽!
(教师配乐范读)
三、朗读感悟
1、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谁有信心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来给同学们读一读第一段?
(点名读第一自然段,2至3名同学试读,教师就语气、感情和流利程度做适机点评指导)
师:读了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如果同学们感悟不够充分,可以换另种方式提问,比如:“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呢?”)
生:(个别回答)我知道了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师:(结合同学的描述,用课件逐一出示图片及“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一条长尾巴”等重点词句)
2、结合游戏表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时候,都遇到了谁,他们是怎样帮助小蝌蚪的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自然段。
(点名读第二自然段,可选2至3名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作出点评,如谁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表达得更形象,谁把鲤鱼阿姨的关切表现出来了)
师: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下面谁能到前面,把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选出角色演员,配戴好头饰,提醒演员“迎上去”的蝌蚪和鲤鱼阿姨各自该站在什么位置,该向什么方向游)
生:(表演)
师:(情景表演结束,教师点评。)
师:小蝌蚪又遇到了谁?
生:乌龟
师:我们来看一看,乌龟是怎样说的。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过程同上,情景表演时提示演员“追上去”的蝌蚪和乌龟该站在什么位置,各自向什么方向游。)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帮助下,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下面来看第四自然段,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范读)
师:小蝌蚪这次遇到了谁?
生:青蛙妈妈
师:(出示青蛙图片)谁能说一说,青蛙有什么特征?
生:“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师:(随着学生的介绍,用屏幕逐一出示重点词句)
4、自主学习五、六自然段
师:我们自己来读一读五、六两个自然段,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记下来一会我们集体来解答。
生:(学生自读五、六两段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生:(学生互问互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谁知道一只青蛙每天大约能捕捉多少只害虫呢?
生:(议论)
师:老师提供三个数字,你们来判断一下,哪个数字更准确:7,70,700,正确的数字应该是多少呢?
生:(选择)
师:一只青蛙大约每天能捕捉700只害虫,多不多呀?!青蛙可是田里捕捉害虫的能手,那以后我们要怎样对待它呢?
生:保护青蛙、不伤害它们
5、分角色朗读,巩固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教师从旁指导。
四、拓展活动
1、思考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大青蛙的
师:我们刚才学习了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曲《小蝌蚪找妈妈》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教师播放FLISH歌曲,《小蝌蚪找妈妈》)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又欣赏了歌曲,那么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大青蛙的呢?
(课件逐一出示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不见了的图片。分别观察小蝌蚪的身体有了什么变化)
生:完成练习“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没过多久,(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青蛙)”
2、激发学生情感,学习故事中人物的精神
师:我们在故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生:个别发言,陈述喜欢的理由
师:相机点评指导
(蝌蚪:不畏艰险,面对挫折不气馁,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找到了妈妈;青蛙:捕捉害虫,是田里的卫士;乌龟、鲤鱼:关心别人,助人为乐。)
五、布置实践活动作业——写给小蝌蚪的一封信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很喜欢故事里的小蝌蚪,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跟小蝌说呀?
生:有
师:那么就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跟小蝌蚪说的话写下来,老师当邮递员,帮你们把写给小蝌蚪的信寄给它们好不好?
生:好
(学生兴致勃勃地给小蝌蚪写信,教学活动结束)
小班语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9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及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学习观察比较。
2、感受故事优美的意境及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及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学习观察比较。
活动难点:感受故事优美的意境及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录音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谈话引题
这是谁?一群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着,想找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它长得什么样?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名字就叫《小蝌蚪找妈妈》请仔细听,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它们最后有没有找到自己妈妈呢?
二、幼儿欣赏,完整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时,都碰见了谁的妈妈呢?
三、结合挂图,再次欣赏。
小蝌蚪看见了鸭妈妈,是怎么问鸭妈妈的?鸭妈妈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小蝌蚪听了鸭妈妈的话,就去找自己的妈妈,它们找到的第一个妈妈是谁?鱼妈妈是在呢么说的?
小蝌蚪找到了第二个妈妈又是谁?乌龟妈妈又是怎么说的?
小蝌蚪最后看见青蛙坐在荷叶上,它们知道青蛙是它们的妈妈吗?小蝌蚪是怎么问的?(幼儿学说青蛙是怎么回答它们的,即青蛙特征的描述)
青蛙是怎么回答它们的?(幼儿学说青蛙的话,即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
四、结合书本,欣赏录音
请幼儿阅读《小朋友的书。春天到》第15~16页“小蝌蚪找妈妈”,一边仔细观察图画,一边仔细听故事。
五、游戏:蝌蚪找妈妈
教师弹小鱼游的音乐,一半幼儿做蝌蚪游的动作,一半幼儿各自模仿小动物妈妈的动作,音乐结束,寻找青蛙妈妈的幼儿扮演者。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7
活动目标:
1、幼儿产生喜欢创作的欲望。
2、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并能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制作成连环画。
3、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并用简单的笔画表现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难点:熟悉故事的角色与情节,并尝试制作成连环画。
活动准备:
1、白纸裁成32k,数量7倍于幼儿人数、事先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水彩笔、连环画、动物图片、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回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主要情节。
“你听过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吗?它都讲了些什么?”
二、基本部分:
1、播放录音,再次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提问: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子?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了?”
“小蝌蚪去找妈妈,先碰到了谁?后来又碰到了谁?最后它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2.、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
“小朋友知道什么是连环画吗?”(连环画就是由一张张连续的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按次序装订起来,就成了一本连环画。)
“你们知道什么是连环画吗?怎样来做连环画呢?”(幼儿讨论)
3.教师讲解连环画的制作过程。
“这么长的故事我们可以怎么画?(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时怎么分工?一共要画几张?有哪几张?”
4.播放故事,幼儿绘画,制作连环画,老师巡回指导,给予及时的帮助。教师注意提醒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表现完整的画面。
三、结束部分:
1.幼儿之间互相欣赏、交流。
“你画的是什么?用到了那些技巧?用到了什么颜色?”
“你觉得谁画的最好?他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小结:每位小朋友都画出了自己的特点,你们都是出色的小画家。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8
【教材分析】
故事中的小蝌蚪不知道快乐是什么,后来妈妈让小蝌蚪明白了,快乐并不是拥有很多漂亮的衣服,而是有朋友的关心与陪伴。
【活动目标】
1、能独立创编并清楚的讲述情节丰富、具有想象力的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2、能专心倾听同伴讲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乐于与同伴交流故事中的情节,感受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利用环境创设和生活活动组织幼儿讲述自编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做有礼貌的小观众》。
【活动过程】
1、通过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做一个有礼貌的小观众。
小结:
(1)要认真倾听同伴讲故事。
(2)别人讲完后,要热情的为小朋友鼓掌喝彩。
2、通过演示和讨论,引导幼儿明确举办故事会的方式及要求。
(1)教师当故事会主持人,介绍活动方式:先小组内讲故事,推选一名故事大王参加全班故事会。
(2)组织幼儿讨论:推选的故事大王须具备什么条件?
如:声音响亮、表情丰富、故事完整有趣等。
3、通过多种形式的故事讲述,引导幼儿推选故事大王。
(1)幼儿在小组内轮流讲故事。
教师引导每组幼儿推选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决定讲故事的`顺序及推选人员。(本环节教师可根据自己班孩子的情况进行,或者可以3名教师各负责一组、)
(2)各组介绍自己推荐的人选及理由。
4、举行全班故事会,教师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做一个文明的小听众。
5、公布比赛结果,教师注意及时小结。
对于讲的较好的幼儿进行奖励,对于其他幼儿提出修改意见。
6、小结:任何故事的结局都不是固定的,每个人的心里都可以有自己满意的结局,我们要勇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9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内容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教案介绍
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感受动画的意境美。
活动重、难点:
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故事录音带、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
提问: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不一样?
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播放故事录音,感知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
1、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它的妈妈是谁?
2、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
三、整体欣赏故事情节。
四、分段欣赏故事内容。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图片1,遇到鸭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鸭妈妈说了些什么?用图表示。
3、看图片2、3、4,遇到鱼妈妈、螃蟹妈妈、乌龟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小蝌蚪又说了些什么?
4、用连贯的语言说一说故事情节。
五、熟悉掌握故事
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六、活动延伸:
欣赏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课件。
1、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她是长得怎么样的?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图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过几天先会长出两条后腿来,接着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等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就变成了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0
教材分析:
在幼儿园课程中,数学活动比较抽象,幼儿难以理解和运用的。我认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找到数学知识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对数学的探索兴趣和认知发展。所以我设想:可不可以在故事载体中整合多元信息,在幼儿感兴趣的故事中找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小蝌蚪找妈妈》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童话故事。为此我设计了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主线的.活动,来贯穿整个环节。
幼儿基础分析:
中班下学期,孩子们已经有了数的概念,能够手口一致的点数10以内的数,并能够说出总数,但是部分孩子还是对大小排列方式的不同,数量却相同的一些物品的点数,还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基于这种状况,我设计了本次活动,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数与数量的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兴趣。
一、教学目标:
1、能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影响准确判断10以内物品的数量。
2、发展观察及点数能力,体验数数的快乐,进一步感知春天特征。
3、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影响准确判断10以内物品的数量。
难点:不同排列的点数方法。
活动反思:
春天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季节,所以几乎每门课中都有关于春天的内容。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活动中孩子对排列顺序似乎也明白了很多。作为老师,除了教给他们知识外,还得关注他们的思想。要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引导观察发现实物有规律地交替排序,并能讲述出排列的规律。根据中班孩子认知特点及发展水平。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1
一、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不同动物特征选择乐器、创编节奏表现故事情节,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2.通过游戏,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及合作创编奏乐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感受过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会唱游戏歌曲叫《小蝌蚪找妈妈》
2.各种乐器若干、头饰(鸭、鱼、乌龟、白鹅、青蛙、蝌蚪)。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叫《小蝌蚪找妈妈》。
T:有只小蝌蚪在池塘游来游去,脑袋圆圆,尾巴细细,真可爱。(引导幼儿在唱歌词“黑溜溜”时舌头卷一卷。)
(二)乐器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1、故事回忆
根据故事情节,依次出示小鸭、大鱼、乌龟、白鹅图片,并引导幼儿说出动物的特征。
T:小蝌蚪找妈妈先遇到谁?走路怎么样?乌龟走路又是怎样的?(慢吞吞的)
2.引出新角色——青蛙
T:最后小蝌蚪找到的'妈妈是谁?(出示图片青蛙)青蛙长得怎么样?叫声是怎样的?有什么本领?选什么乐器表示青蛙?它可能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根据青蛙的特征和情节选择乐器为青蛙配音,例如:一名幼儿选蛙鸣筒,表示青蛙在唱歌;另一幼儿为青蛙选响板代表它从这片荷叶跳到那片荷叶。)
3.幼儿分组用乐器表现动物角色
幼儿自由分组选择角色(青蛙、小鸭、大鱼、乌龟、白鹅),一起商量用什么乐器和节奏表现动物。老师巡回观察指导,分别找出小鸭、大鱼、乌龟、白鹅组的节奏,鼓励幼儿合作表现;重点指导选择表现“青蛙”的小组。
4.分享交流
选择2—3组幼儿展示刚才讨论的成果(包括本次探索重点——青蛙组,以及本次活动节奏或乐器有变化且有创意的小组),并引发其他组幼儿的想象。例如:听着他们的音乐感觉青蛙在干什么?有的幼儿说:叉的声音好像青蛙扑通跳到池塘里;有的说:蛙鸣筒代表青蛙的叫声等等。
5.集体表现:回旋曲《小蝌蚪找妈妈》
老师扮演小蝌蚪起到指挥及串联作用,引导幼儿集体操作回旋曲。
操作提示
这个乐器操作游戏是一个过程性、延续性的活动。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为青蛙选择合适的乐器和相应的节奏,并用乐器完整表现整个故事。在此活动之前,老师需要逐一地为角色(小鸭、大鱼、乌龟、白鹅)选择乐器和节奏,因此可分几次活动进行(方法同本次活动相同)。
在引导幼儿选择乐器时要让幼儿通过倾听为角色配上合适的声响,在鼓励幼儿创编节奏时老师要将抽象节奏与情景相结合,支持幼儿用节奏解释情景。
可将乐器材料放入区角活动中,鼓励幼儿不断创编新的节奏,或用自制乐器替代已有乐器进行合作游戏。
小呀小蝌蚪,咳哟咳哟咳哟哟,来来去去水呀水里游,找妈妈,快快找妈妈,我的好妈妈在哪里?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准备
1.挂图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好吗?
(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从图入手指导总观全图
问:小蝌蚪长什么样?我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三、读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
①问:哪一自然段写小蝌蚪的样子?
②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问:小蝌蚪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尾巴。)
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问: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三句话)说说每句话什么意思?重点指导三个问题,要求先谈问题a.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看图观察小蝌蚪长后腿的位置?b.它见到了什么,问了什么话?(见到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c.它是怎样得到回答的?(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师小结:学习这段我们分三步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每句话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
四、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布置作业: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节
一、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三个学生分别读三、四、五自然段
(1)问:三、四、五自然段哪两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叙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师扶着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分步骤学习。
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④再读全段。
(3)放手让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把第二个问题改为②它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③小蝌蚪和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问:小蝌蚪在看见鲤鱼、乌龟、青蛙妈妈时怎么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它们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迎上去:有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发现自己。这与我们问路一样。追上去:小蝌蚪和乌龟前进方向相同,表现它们找妈妈的心情。这也是急中出错的原因。游过去:真实地表达出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因为这次肯定不会错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游过去。
三、讲读第五自然段
问:第五自然段有几句话?
1
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出示幻灯,显示小蝌蚪整个的变化过程。
2
第二句什么意思?从青蛙天天捉害虫你想到了什么?
四、小结:同学们看图,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随着不断了解妈妈的特征,自己的身体也在变化,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它多高兴呀!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在生字表中标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字
1.易写错的字:群(第二笔要出头)宽(注意不要加点)甩(第五笔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写亠)鼓(右边是支,不是攵)龟(下边不出头)
2.正音:捕(bu)裳(shang)
3.组词
脑(大脑)甩(甩开)捕(捕鱼)龟(乌龟)
恼(恼怒)用(使用)扑(扑来)鱼(金鱼)
4.笔画笔顺提示:脑:第八笔是。迎:第二笔是
三、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
甩:挥动,课文中是摆动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写词
3.课后练习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在课后观察小蝌蚪、青蛙的实物的样子。
(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这世界上和我们最亲的人是谁呢?(妈妈)对,我们一出生就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慢慢长大。我们最喜欢妈妈了,妈妈是我们最亲的人。可是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群小客人,他们才刚刚出生,却没有妈妈在身边,他们是谁呢?
出示小蝌蚪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其形状、颜色。同学们认识他们吗?(小蝌蚪)
揭示课题:小蝌蚪的妈妈在吗?(不在)他们的妈妈是谁呢?现在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帮小蝌蚪一起找找妈妈吧。板书课题:11、《小蝌蚪找妈妈》
二、 讲授新课
1、 用1、2、3……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 图文对照,讲读第一自然段
(1) 刚才同学们认真观察了小蝌蚪的样子,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齐读。
(2) 指名回答,师在黑板上贴出小蝌蚪的图片板书:大脑袋、黑灰色身子、长尾巴。
(3) 指导朗读:“快活地游”要读出快乐的心情。
3、 讲读理解第二自然段
(1) 小蝌蚪在水里快活的游哇游,过了几天,他们的样子就变了。出示遇见鲤鱼的情景图。
(2) 指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样子。
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师板书:长出两条后腿,在黑板上贴出小蝌蚪的图片,并请学生上台画出两条后腿。
(3) 播放幻灯,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他们会说些什么?找出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理解“迎上去”:正面的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板书:迎上去:正面、有礼貌
(4)指导朗读:要读出孩子问话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妈的话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鲤鱼介绍小蝌蚪的妈妈有什么特征?指名回答。师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5)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4、讲读理解第三自然段
(1) 齐读课文,说说小蝌蚪有什么变化,指名回答,师板书:长出两条前腿。在黑板上贴出小蝌蚪的图片,指名学生上台画出两条前腿。
(2) 播放幻灯,继续观察:小蝌蚪又遇见了谁?
理解“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板书:追上去:方向相同、着急
(3) 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
指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
(4) 指导朗读,要读出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板书:头顶两只大眼睛、绿衣裳
5、 学习理解四、五自然段
(1) 过渡语:乌龟不是小蝌蚪的妈妈,那么谁又是他们的妈妈呢?
(2)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小蝌蚪的形体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板书:尾巴变短了。在黑板上贴出小青蛙的图片,让学生上台画尾巴。
他们的妈妈是谁?他们怎样找到妈妈的?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思考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所以找到了妈妈。
(3) 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4) 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扩展:通过学习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青蛙能吃害虫,保护庄稼,我们应该保护青蛙。)
保护青蛙,我们能做到:不捉青蛙、不吃青蛙肉、积极向家长和亲戚朋友宣传保护青蛙……
6、小结:今天我们帮助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也了解到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投影出示青蛙成长过程,并请学生说出来。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是否真的学会了。
投影出示练习题:
(1)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又过了几天, 变短了,长成了 。
(2) 青蛙四条腿, 嘴巴,鼓着一对 ,披着 ,露出 。
三、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小同学讲讲这个故事,观察实物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板书:
11、小蝌蚪找妈妈
四条腿 迎上去
宽嘴巴 追上去
头顶两只大眼睛 游过去
绿衣裳
雪白的肚皮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看分合式列算式。
2、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写有5的加减算式卡片若干、背景图一张、活动图片鸭子、鱼、乌龟、大白鹅、青蛙各一张,小蝌蚪六张(大小颜色等各有不同)。
教学过程:
1、复习5的组成(出示背景图)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导入,让幼儿观察有几只小蝌蚪,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并由此列出5的`分合式。
5
1 4
2 3
3 2
4 1
2、帮小蝌蚪找妈妈
分别遇到鸭子、鱼、乌龟、大白鹅、青蛙,要求小蝌蚪分别根据自己身上的特征(大小及有无蝴蝶结),列出5以内的算式,只有回答正确,才告诉它们该去哪找妈妈。
鸭子1+4=5 4+1=5
鱼 5-1=4 5-4=1
乌龟 2+3=5 3+2=5
大白鹅 5-2=3 5-3=2
3、“开火车”游戏
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它们也长大了,变成了小青蛙,和妈妈一同坐上小火车,去农田里捉害虫保护庄稼” 幼儿扮演小蝌蚪,人手一张火车票(5以内算式题卡),算出得数,坐上相应数字的“车厢”,排成4路纵队“开火车”。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的童话故事,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幼儿喜爱。本课程用这个幼儿耳熟能详的故事内容贯穿始终,用故事设置了游戏情景,借助故事中角色的对话来逐步提出问题,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当中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5
活动目标:
1、利用周围的材料合理布置游戏场地。
2、大胆的利用肢体语言,连贯有序的进行游戏。
3、进一步学习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演。
活动重点:
能根据音乐大胆的用肢体语言,连贯有序的进行表演游戏。
活动难点:
在活动结束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演。
活动准备:
继续丰富游戏环境,增添一些荷花,水草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激发幼儿表演兴趣。
二、回顾上次游戏,提出要求。
(一)小朋友们,上次我们表演了《小蝌蚪找妈妈》,在故事中你喜欢扮演什么角色?这次你想扮演什么角色?表演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鼓励幼儿从表情、动作、合作等方面提出要求)。
(二)小朋友们上次表演的都非常的棒,今天凯红老师还请小朋友来表演,在表演之前凯红老师有几个要求:
1、能按顺序进行表演,没有轮到自己表演的时候能耐心的等待。
2、在表演时能大声的进行对话及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
3、遇到问题不急躁,耐性地和同伴进行协商解决。
4、表演完的'小朋友能安静的观看别人表演。
三、引导幼儿利用周围的材料合理布置游戏场地,指导幼儿进行角色表演,感受表演游戏的乐趣。
(一)按照幼儿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二)师幼共同布置场地。
(三)幼儿开始表演。
四、评价游戏,结束活动:
(一)在这次表演中你觉得谁表演的比较好?为什么?
(二)你觉得还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可以怎么把它变得更好?
延伸活动:将头饰等材料放到表演区,供幼儿继续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