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1、利用感知器官观察沙子的组成结构,了解沙子细小容易塑造的特性。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 Big eye small eye 活动纸- 观察沙子(沙子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过程【导入】
1. 观看多媒体资料【观察沙子】,推测一下沙子颜色不同的原因。
- 你见过沙子吗?
- 你在哪儿见到过沙子?
- 沙子是什么颜色的?
- 沙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 为什么沙子有不同的颜色?
【展开】
2. 观看实验视频【观察沙子】,说说实验目标,实验顺序以及备品。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观察一下我们周边能看到的沙子。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沙子。
2)用鼻子闻一闻沙子。
3)用耳朵听一听沙子的声音。
4)用手摸一摸。
5) 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一下沙子。
【活动1:观察沙子】
3. 用五感来观察我们周边收集来的沙子。
- 沙子是什么颜色的?
- 沙子有什么气味?
- 用手抓一把沙子,然后让沙子从指缝间漏掉,会有什么声音呢?
- 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一下沙子。
- 你看到了什么?
【结束】
4.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观察沙子(海边有许多沙子)写出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不要让幼儿把沙子放入口中。
活动评价- 对于沙子的关心和是否积极地观察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岩石碎成小石块后,慢慢地小石块就会变小,最后形成沙子。再变小的话就形成了土壤。沙子是由岩石演变而成的,由于岩石吸收太阳光不均匀,所以沙子的颜色也就不一样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2、让幼儿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3、使幼儿知道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点: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找朋友。"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和你们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幼儿听辩,导入新课。
二、认识青蛙
"小朋友你见到的青蛙是什么样子的?小时候,它的名字叫什么?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小结:小蝌蚪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我们看段视频就明白了!
三、观看课件,幼儿总结出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课件一遍,提问:
"小蝌蚪经过哪些变化,最后才成了青蛙呢?(师根据幼儿回答,张贴图片。师不做评价)
2、再次播放课件一遍,提问:"小蝌蚪是这样变成青蛙的吗?(请个别幼儿参与评价。)
师小结:原来呀,青蛙是经过了:卵→小蝌蚪→长出前腿→长出后退→小青蛙→大青蛙的生长过程。
四、分发作业单,巩固认识青蛙的生长过程。
五、总结:青蛙生活在小河、水沟及水田中,以蛾、蚊、蝇类等农业害虫为主要食物。据统,一只青蛙一年至少要吃掉1500只害虫。每只青蛙吃掉这么多害虫,成千上万只青蛙吃掉的害虫就很多了。因此,人们把青蛙称为"捉害虫高手",并把青蛙当做人类的好朋友。
相信小朋友们,从今天起,我们一定能做到保护青蛙,爱护青蛙。
幼儿园科学教案3
设计背景
孩子们虽然知道春天的某些特征,比如树叶发芽,天会下雨等,但认识还是不够全面,孩子们的认知是直观的,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引发幼儿对春天的特征的思考,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各个季节的变化。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知道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
2、对一年四季的变化特征的思考。
3、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春天来了,万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孩子们对季节的特征了解不够全面。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了解一年有哪几个季节。
物质准备:
1、喇叭状纸筒;
2、柳树、桃花、燕子、青蛙、雨滴,小鸟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与小朋友谈话引出一年中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引导幼儿对各个季节的理解,让每个小朋友都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师再给全面的正确的补充,让小朋友能更加全面理解各个季节的特征;
基本环节:
1、师:这节课我们重点要学习一下春风,就是春天吹的风,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春天来了,那会有什么变化吗?都跟老师说说看,看哪个小朋友最棒。
2、哇,某某同学真棒,那还有哪位小朋友知道春天外面的'小动物,小植物有什么变化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跳的,都可以说说,来哪个朋友小朋再说说;
3、好了,听了很多小朋友的发言,老师觉得很开心,因为你们都很聪明,都知道了,那老师现在跟你们玩一个很好玩的游戏,老师吹着纸筒的时候,下面的小朋友就读 “春天呀”,因为老师吹的就是春风,然后老师叫上六位小朋友,老师把图片贴在他们的胸前,六个小朋友排成一条线,排第一的就是柳树,其后就是桃花、燕子、青蛙、雨滴,小鸟,记住一定要按顺序出来(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让小朋友能迅速记住诗歌的内容),老师吹一下第一个小朋友就站出来,下面的小朋友要把图片的内容说出来,老师再吹一下那下个小朋友也要站出来了,下面的小朋友也要把图片的内容说出来,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参与其中,那让我们开始吧。
结束环节:今天的小朋友表现都很不错,都理解我们这首诗歌的意义,那我们再一起来大声诵读一下诗歌好不好。
延伸环节:小朋友都理解春季的特征,但其它季节有其它不一样的变化吗?那请小朋友再想一下,小旁边的小朋友都讨论一下,等一下跟老师一起分享,好不好?
教学反思
自评: 这节课我采用谈话引导小朋友进入课程内容,让小朋友自由发表想法,能更好锻炼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像能力,课程安排活跃,所有小朋友也能参与其中,让他们发挥丰富想像能力,不仅学到了春天万物的特征,也大概了解了一年四季,基本达到了活动目标;
反思:
1、材料准备过于简单,如果能更丰富一点的话,小朋友参与其中的兴趣会更大;
2、老师对课堂掌控过多,小朋友能再自由一点就好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不受长度的曲直、横竖等形式的影响,感知长度的守恒。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每人两根一样长的细铁丝、四根一样长的毛线、八根火柴棒。
指导要点:
提出问题:
1.两根铁丝一样长吗?让幼儿比一比、说一说这两根铁丝是不是一样长。
使其中一根铁丝弯曲,另一根铁丝保持原样,改变铁丝的'排列位置后,再让幼儿观察并说一说铁丝是不是一样长,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理由。
2.出示两根一样长的毛线,一根伸直,另一根团成一团。提问:这两根毛线是否一样长?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是一样长的?为什么一样长的毛线看起来不一样长?请幼儿自己验证它们是不是一样长。
3.将八根火柴棒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摆出直线和曲线,比较不同排列形式的图是不是一样长,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数火柴棒的数量来判断长度。
活动反思
优点:
1、目标制定明确,各环节能围绕活动目标来进行。通过有效策略来突出活动的重点、难点,使活动过程更加顺畅。
2、在活动过程中,关注了幼儿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的策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游戏中通过实验感知量的守恒,很好地完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
3、从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上来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以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超市场景的设置,另外课件的巧妙设计与运用,也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4、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关注每位幼儿的发展,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
不足:
相对于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设计内容相对单一,不够丰富,略显容易,欠缺难度。
在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幼儿理解“量的守恒”,明确守恒的概念。
对幼儿的启发,引导不够,应该在提出更多不同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园科学教案5
教学要求:
⒈让幼儿在摆弄积木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力的传递现象。
⒉在操作过程中寻找积木间合适的距离以及学习一些简单的测量方法。
⒊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幼儿对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准备:
每人一篮积木,图形若干,演示积木若干。
教学过程:
㈠玩积木,发现新玩法
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你们想不想玩?
⒉好,马上满足你们的要求,玩的时候看谁最动脑筋,玩出新花样,玩得最开心。
⒊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发现新玩法。
⒋现在,老师请几位小朋友介绍一下他们的玩法。
⒌三位幼儿上台演示,他们的玩法。
⒍你们觉得谁的玩法最开心?为什么?
⒎你们想不想玩?快,大家试一试。
㈡幼儿玩新办法——击积木
教师观察找出一种玩法的三种现象。
⒈现在,老师请三位幼儿上来玩给大家看一看。
⒉为什么距离大了不行?小了不行?那么怎样就行了?请小友再研究研究,再试一试。
⒊幼儿用测量工具,发现原因。
教师小结一种玩法三种现象的原因。
⒋刚才,小朋友在玩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小朋友把积木排成他图形,他用手碰第一块积木,后面的积木也会一块一块倒下去。现在,老师让小朋友来排不同图形,比一比哪组最动脑筋,积木不够的可以合作。
㈢排不同图形,发现不同现象。
⒈展示不同图形。
⒉为什么不同图形用手碰第一块积木会有不同现象呢?我们下一次来研究。
幼儿园科学教案6
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 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 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 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 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 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幼儿园科学教案7
一、活动目标: 1、对探究物体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软硬的乐趣。
2、通过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并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软硬的概念,并且能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动难点:能按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三、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两个神秘袋、一个大筐两个小筐;
(2)软的物品:棉花糖、面包、娃娃、枕头、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气球、面巾纸、洗碗布若干;
(3)硬的物品:硬糖、铁片、木头、硬纸盒、茶杯、勺子、积木、石头、玻璃瓶等。
2、经验准备:能说出软硬物体的
四、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软的.物品,一个装硬硬的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一摸,捏一捏,说一说感觉怎么样?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教师把东西从神秘袋里拿出来)
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该物品,验证这名幼儿说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的"。
(二)分一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各种材料并试着进行分类。
1、把软硬材料混在一起,分成若干份。
2、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一尝,敲一敲,摔一摔。
3、幼儿分组实验,把软软的和硬硬的物品分成两组,教师做适当指导。
4、操作完成后,交换分组进行检验。
5、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
小结:通过手,牙齿,皮肤,耳朵等感官摸一摸,捏一捏,咬一咬,敲一敲都可以感知物体软硬。
(三)巩固:游戏"送玩具宝宝回家",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游戏规则:天黑了,软宝宝玩具,硬宝宝玩具都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软宝宝和硬宝宝送回家吧。
(教师将幼儿刚刚分组操作的物品再次混合在一起,幼儿和教师一起分类,幼儿说感知方法,教师演示)。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
教学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案设计中先用神秘袋,引起幼儿的兴趣,继而引入主题。
活动过程中,以分组实验D检验D交流讨论为主线。
首先让幼儿分组实验,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分组实验可以让幼儿自己探究各种感知方法,这样对探究结果印象更深刻;然后让幼儿交换分组,检验其他组的操作是否正确,幼儿在检验过程中,在发现别人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产生好奇;最后,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纲要》中明确要求,在科学教学活动目标中,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巩固阶段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再次分类,明确物体软硬的特性并且用多种感知方法进行分类。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活动延伸中,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软硬并运用到生活中。
幼儿园科学教案8
中班科学活动:
镜子用处多
设计意图
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颗好奇的心,对什么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乐于发现,乐于探索。一次,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各区角中关于镜子方面的知识都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在科学区中摆弄各种镜子(如小圆镜和三角柱镜子),观看各种会反射影像的物品(如饼干罐、铝箔纸、钢制品等),有的孩子在表演区中,给不同形象的洋娃娃打扮一新,和她们一起照镜子,还有的孩子在图书区中,观看有关镜子方面的图书……,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地探索镜子中的奥秘,我便设计了以下活动,让孩子们到镜子王国去寻找更多有趣的事情。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并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知道每个人的体形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3、细心观察,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镜子、大口袋、万花筒、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镜子
1、游戏:摸口袋
师:①、今天老师的口袋里藏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摸它是什么?②、摸上去感觉怎样?你觉得它是什么?
2、自由探索
看看摸摸,镜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他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
我们刚才见到的镜子都是用玻璃做的,是平滑的、凉冰冰的、可以反光的,背面涂了层特殊的材料,叫金属漆,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照出物体了。(幼儿学说金属漆)
二、探索发现镜子的用途
1、回忆经验
师:你还在哪里见过镜子,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2、讨论镜子除了帮助人们整理仪容,还有什么用途。说说汽车、商店等生活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安装镜子的原因。
3、通过照镜子使幼儿明白每个人的体形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尊重别人。
4、请幼儿说出还见过什么样的镜子。(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如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
5、鼓励幼儿将两面镜子摆放在不同的位置,说说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6、教师小结。
三、游戏:照镜子
1、介绍规则。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照镜子的游戏,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我的镜子,我做什么动作,你们镜子也做什么动作,好吗?
2、游戏:随音乐做照镜子的游戏。
四、延伸活动
请幼儿玩万花筒,进一步了解镜子的特点。
幼儿园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
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
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
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
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
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活动总结
幼儿园科学教案10
活动过程
1. 猜猜花生有几颗。
——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比较花生的大小、长度、外形)、
——你能猜对每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吗?、
——选一颗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果数,再剥开看看自己对了吗?
2. 讨论记录的方法。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果里有几颗花生仁?第二颗,第三颗呢?
——怎样记录?是剥完了一起记录,还是剥一次记录一次?
3. 记记花生的颗数。
——幼儿把花生果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仁并记录在幼儿活动材料上。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花生果里花生仁数量相同的记录有几次。
4. 交流分享。
——带领幼儿互相观察记录的结果。
——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品尝自己剥的花生。
活动建议
1. 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
方法进行记录,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记录结果。
2. 可在区域活动中将花生外壳涂上七彩色,拼搭成好看的“七彩项链”、“七彩小路”等。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2.尝试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活动准备
1.花生果每人一盘(10粒左右,花生仁的数量为1—3不等)。
2.每组两盒彩笔、两只空盆,幼儿活动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感知花生的特征
师: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伯伯收获了很多果实,今天,他们有份果实要送给大班的小朋友,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礼物?瞧,这是礼物的影子,你们有新的想法了吗?说说你的理由。究竟是不是呢?请你们打开看看。请每位小朋友从盘子里拿一颗花生和她做朋友,一起玩一玩。教师启发性提问:
(1)你们手里的花生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2)我们用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觉?(硬硬的)
(3)我们来摇一摇,听听有没有什么声音?怎么会有声音呢?(哦,原来是花生宝宝住在里面)
2、用手剥花生,并记录每个花生的房间和花生米的数量。
(1)师:有的花生有一个房间,有的有2、3、4个房间(有谁手里的花生和我一样?)
(2)那你们想知道花生宝宝住的房间是什么样的吗?
(3)请小朋友想办法剥开看一看,并且把每个花生里住着几个花生宝宝记录在记录卡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记录卡应该怎样记录呢?
(4) 教师巡回指导:与个别幼儿交流剥花生的方法,指导幼儿记录
(5)将完成的记录卡贴在黑板上,
提问:你们有没发现什么秘密?(花生房间的`数量和里面花生宝宝的数量相等)
有没有有的花生一个房间里有两个宝宝,有的房间里是空的?呆会有机会的时候你们再去找一找。
(6)集体交流剥花生的方法
提问:老师想问问你们刚刚是用什么方法把硬硬的花生剥开的?(用手剥,用嘴咬,在桌上敲)
剥花生时遇到什么困难?
3、用工具剥花生
(1)尝试用工具剥花生
师:刚刚我发现小朋友们很费劲才剥开一个花生,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把花生剥开?(幼儿相互讨论剥花生的好方法)
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特别的工具,瞧,这是什么?呆会你们可以用工具试试剥花生,看看能不能帮到你们。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用的什么工具,你是怎样完成的?
(教师总结各种工具的用法)
你们觉得用工具剥花生好,还是手剥好?
(2)使用工具和用手剥花生进行比赛,体验使用工具又快又省劲。
师:用工具剥是不是比用手剥的更快,下面我们进行比赛,两组用手剥,两组用工具剥,老师给你们相同数量的花生,看看用工具剥花生的小组是不是比用手剥的快。剥花生的时候,同一组的小朋友可以相互合作。
总结:原来使用工具剥花生的确更方便!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用做工具帮助我们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务,我们小朋友一定要多动脑筋去发现哦!
幼儿园科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种类。
2、动手“制造风”,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活动准备
1、课件-可以产生风的物品。
2、注射器、气球、电吹风、风扇、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
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
师:气球有什么变化?(变大了。)
为什么变大了?(因为有“气”进入气球。)
“气”从哪儿来?(从针筒中来。)
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从空气中来。)
: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风扇关闭,你还能感觉到风吗(没有风了)。
: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小朋友选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
(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归纳,分析风的种类。
1、根据活动准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风。
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风。
(空调吹凉风;刮大风时很冷;打开冰箱有凉风;台风;妈妈洒完香水后有香风;电吹风里的风很热。)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风,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这些风。
风是一个大家族,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型的风可以按等级分,按季节分,按风向分。
如一级炊烟随风偏,二级风来吹脸面,三级风吹叶动彩旗飘,四级风吹飞纸片……
夏季的风温暖潮湿,冬季的风寒冷干燥。
请幼儿根据儿歌判断现在室外风的等级。
2、实验风的干湿、风向。
用风扇将喷出的水雾吹向孩子,让大家感受风潮湿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回忆下雨时风的特点(有点凉,吹在身上有湿的感觉)。
再用电吹风吹向幼儿的头,感觉风很热很干燥。
点燃蜡烛,让孩子拿着站在窗口、门口和走廊上,观察火苗的方向,并说出风是从哪儿吹来的。
教师:小朋友了解了判断风的等级、风向和风的干湿的方法,这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科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准备:每张桌上放有苹果、香蕉、葡萄、西红柿、土豆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1、教师: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小朋友快来看呀!
2、教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葡萄、西红柿、土豆呢?
3、教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
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二、玩一玩,比一比。
1、教师: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三、讲一讲,议一议。
1、教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2、教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
3、教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4、教师:这个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
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葡萄浮到水面来?
幼儿园科学教案13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会积极的对感兴趣的东西用他们的方式进行探究,如撕呀、揉呀、踩呀等等,我班的孩子在观看大班哥哥姐姐做操时,忽然就对走廊前茶花的叶子产生了兴趣,他们趁着老师不注意,就采下叶子比大小,比多少,有的小朋友还为此发生争执,我发现口头教育提醒幼儿的效果并不佳,他们仍然会去采叶子,所以设计了这次活动,除了起到教育作用之外,还能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关注和兴趣,感知叶子的世界。
活动目标:
1、对植物叶子的关注和观察兴趣。
2、以游戏的形式尝试按大小、颜色、形状为叶子分类。
3、知道不随便采摘植物的叶子。
活动准备:树叶挂图、实物、树叶请柬、背景图等
活动过程:
1、出示树叶请柬,以熊猫宝宝请小朋友参加树叶展览会引题。(分给每个幼儿一片自制的树叶当成参观券)
2、带领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树叶,引导幼儿观察树叶的形状。
3、游戏活动《找朋友》
1)唱找朋友的歌曲,按树叶的颜色找到朋友。
2)唱找朋友的歌曲,按树叶的大小找到朋友。
3)唱找朋友的歌曲,找到颜色,形状相同的朋友。
4、帮助树叶宝宝找妈妈:将幼儿手上的树叶送到墙上背景图中。(引导孩子找到跟自己手上叶子相同的树妈妈贴上,允许幼儿的父母帮忙)
5、复习儿歌:小树叶
6、以熊猫的口吻教育幼儿不能随便采摘叶子。
7、邀请爸爸妈妈一同看看幼儿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叶,并开展拾叶子活动。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树叶分类、树叶粘贴等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邀请了家长的参与,家长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起了引导和带动的.作用,特别在活动结束部分,孩子带着自己的父母欣赏幼儿园里的树叶,还将落下来的叶子带回班上比多小,体现了亲子同乐的良好氛围。其次我为孩子准备的树叶请柬漂亮丰富,极大满足了小班幼儿的特点,设计的环节自然紧凑,以游戏的形式学习尝试分类,其间还配以音乐歌曲,活动过程中注意每个孩子的表现,积极给孩子动口动手的机会,有效的整合了计算、语言、常识、音乐的知识,取的良好的效果。
幼儿园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小兔的基本特征。
2、喜欢和小兔做朋友并学会爱护小兔。
活动准备:
1、自然角中饲养着小兔、小兔图片。
2、青菜、萝卜、青草、鱼、肉骨头图片若干。
3、画纸、印泥、手工纸等。
活动过程:
一、猜谜激趣。
1、听谜语“小兔”,看图片。
2、根据藏在大树后面小兔的特征,猜猜它是谁,并学念谜语。
二、可爱的小兔。
1、跟老师一起观察自然角中的'小兔,分辨其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等明显特征。
2、在青菜、萝卜、青草、鱼、肉骨头等中挑选食物喂小兔,并轻轻地抚摸小兔。
三、喂小兔。
1、在画有小兔的纸上,用海绵或用手指(可用左手手指或右手手指分别尝试)印出萝卜、青菜等形状,喂小兔。
2、用红、绿色手工纸撕撕贴贴,做成喂小兔吃的青菜和萝卜。
幼儿园科学教案15
活动目标:
1、认识夏天的主要水果------西瓜,能通过观察、品尝说出其主要特征。
2、知道西瓜水分多,可消暑解渴,喜欢吃西瓜。
活动准备:
西瓜若干个。
活动过程:
1、猜谜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青青藤,满地爬,结出果子圆又圆,瓤甜水多绿汪汪。
2、运用多种方法感知西瓜的特征:
a(出示大西瓜),让幼儿观察,提问:“西瓜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幼儿自由观察、讲述)幼1:“西瓜是圆形的,我还见到过椭圆形的西瓜呢。”
幼2:“西瓜是绿颜色的,我还看到上面有黑黑的花纹”。
幼3:“他的一端还有细细的尾巴。”尤嘉乐:“不对不对,那是西瓜藤,我见过西瓜地里的西瓜------。”我赞许的向他翘翘大拇哥。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明白了,原来西瓜是长在地里的,有长长的藤。
b教师将西瓜切开,请幼儿仔细观察西瓜里面是什么样:西瓜里面红红的是瓜瓤,小小的`黑黑的是籽。
幼1:“我还吃过黄瓤的西瓜呢,可甜了。”
幼2:“黄瓤的西瓜不甜”“不,我吃过,很甜。”
“那为什么我妈妈说西瓜的瓤红了才甜”“我也不知道”。看到孩子对这个问题有了疑惑,我就鼓励他们回家再向家长了解一下,让孩子自己去了解答案。
3、讨论吃西瓜的好处:
师:你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小结:西瓜水分多,甜甜的,很好吃,能解渴、祛暑,还能防止生痱子呢!
4、幼儿品尝无籽西瓜并与前面的西瓜比较,体验无籽西瓜吃起来更方便。
【幼儿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教案02-11
幼儿园科学教案12-22
幼儿园的科学教案11-12
【推荐】幼儿园科学教案04-01
幼儿园科学教案【精】04-01
【热】幼儿园科学教案04-01
幼儿园科学教案【热门】04-01
【精】幼儿园科学教案03-27
【荐】幼儿园科学教案03-27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