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的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 教学准备阶段:
1.准备《爱情是什么》音乐,并纳入多媒体课件。现在的语文教学以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调集各方面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致女儿的信内容共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四十五分钟完成。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责任。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歌曲《爱情是什么》,教师导入,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但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涉世未深的你头脑中翻腾过好多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他女儿解答这个问题时写的一封信,你们肯定会从其中获得很多教益。(教师板书课题)
(说明: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情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氛围与课文的内容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境界,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
第二环节: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1.出示教学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课文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先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哪三种不同东西?前两次他的反映是怎样的?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的表现是又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2)作者认为的爱情又是什么呢?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说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必须速记并能够复述,以明确学习任务。带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这些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只作点拨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探究质疑:
1.作为著名教育家的苏霍林姆斯基,再给十四岁的女儿写这封信时,用语通俗易懂,但又有许多的语句充满了哲理,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请你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样的句子,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作者为什么把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放在一起解释爱情,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可不可去掉其中一个?
3.作者为什么用一个童话故事给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
(说明: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讲述一至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做到突出重点、解除难点,消除难点、把握特点,授学生以知识,同时在课文的讲述中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学习思路、练习的方式,使之奠定基本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现在部分中学生存在的早恋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说明:这一环节,是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指导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实践、练习,进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进一步认识到爱情这种感情,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第五环节:梳理小结:
1.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2.只有人才能爱,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善待这份爱。
(说明:梳理小结主要是引导学生紧扣板书提纲,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感,从而训练学生的概括、综合分析能力。)
1.把读一读,释一释写两遍。(p48页)
2.以善待自己的感情为题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
六:教学反思
(一)五环节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着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定读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读、思、说、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母亲充满感性的爱,父亲充满理性的爱。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对文章重点语句的感悟,理解为什么同一首诗,父母评价完全相反。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文章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受到过的表扬语批评,想一想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2、是啊,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作用。一个小朋友童年就听到了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出示课题,齐读)给他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读课文前,先琢磨琢磨题目的意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从文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得正确、流利并自学生字。
3、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和要求会写的14个生字。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进行交流。
4、汇报交流识字成果。
5、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成果:
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
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谨慎极端
6、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三、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1、认真读、认真想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更是一种会学习的表现。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分为几部分来理解?现在,我们就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2、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3、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即把课文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来理解。)
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精读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
1、默读课文:
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么样?父亲是怎么评价的?我有什么反映。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画出表现表现父母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和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母亲慈祥、和蔼、亲切的语气;父亲的话读出严厉的语气;“我”的话内容活泼,读出平缓的语气。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为什么面对“我”童年写的一首诗父亲和母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精彩──糟糕
童年 母亲:精彩极了
父亲:糟糕透了
几年以后
成年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所选的一篇散文精品,这篇文章生动、细腻地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故事非常惊险,可读性强,故事本身就是动物世界的奇观。课文中展示的一幅幅凄美的图画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关注动物世界情感的极好的典范,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的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3、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过程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受斑羚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如何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学到生存的经验。
2、对“爱”的再理解、再认识。
一,新课导入:
有一种死亡,悲壮而辉煌,永远也不代表毁灭;
有一种生命,崇高而美好,永远镌刻在心中当弱小的斑羚们在面临绝境时是如何表现的,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感受伤心崖上悲壮而又动人的'一幕.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的朗读
2重点词语的理解
对峙:山与山相对而立。
娴熟:熟练。
苍穹:天空
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斑斓:灿烂多彩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谷,比喻困难的境地。
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
迥然不同:迎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3,说说对斑羚的了解
三,课文内容的理解
1 看来同学们预习的挺好老师给予表扬.现在请同学们轻声的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群斑羚在遇险后绝处逃生的故事)
2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斑羚的处境(进退维谷)说说是怎样的情况?(斑羚群被狩猎队和猎狗追赶,属于后有追兵。他们被逼上了戛洛山的伤心崖,前面是6米宽的山涧,而他们只能跳4-5米,属于前有宽谷。斑羚群就是面对着这样进退维谷的境地)
3面对这样危险的处境,斑羚群的种种表现是怎样的?(3—7)
他们一开始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有一只老斑羚甚至想直接跳过六米宽的山涧却“像颗流星似的比直坠落下去”。
过了一会儿,它门逐渐安静下来,而等待镰刀头羊的决定。
在镰刀头羊也表示无能为力后,斑羚群又骚动起来,一头母羚羊甚至在高度惊慌下“举步向彩虹走去”。 (朗读有关老斑羚和母斑羚表现的句子体会斑羚们对生的渴望.)
4 师引: 然而能够让他们获得新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飞渡伤心崖,羚羊们是如何飞渡的,作者又是如何精彩描写这一场面的咱们一起去感受这感人的一幕.
5,听录音
(1)、斑羚是如何飞渡的呢?,请在文中圈出半大斑羚和老斑羚飞渡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动词。
(2)、运用这些动词复述飞渡的情景(观看动画)
(走、退、飞奔、起跑、跃、跳、钩、蹿跃、猛蹬、起跳、坠落、落)
讨论飞渡成功具备那些条件(娴熟的跳跃技巧,默契的配合,勇于牺牲的精神)
(3),细读课文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面对这群死亡飞渡的斑羚羊,特别是老羚羊和镰刀头羊,你感受到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呢?请用“这是一群(只) 的斑羚,我从文中 句子可以看出”句式回答。
(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勇于牺牲、视死如归、临危不惧、关爱后辈。)
(4),师小结:同学们斑羚群凭借娴熟的跳跃技巧,以牺牲老斑羚的生命为代价,成功地完成了山涧上的飞渡,赢得了种群的生存机会。他们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深深震撼了每个人包括文中的我、猎人、狗。斑羚的行为可能只是动物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但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
6体验反思
1、那么下面请大家看一个人类面对生与死的资料,与动物斑羚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说吗?
出示资料: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舞台失火,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孩子们及他们的老师在一个大礼堂里开会,不幸发生火灾,结果烧死的是孩子和深爱孩子的老师。各级领导捷足先登全部脱险。……在紧要关头,有人大叫一声:“大家都坐下,不要动!让领导同志先走”,而这些领导同志还真的先走了……这场震惊中外的克拉玛依大火,带走了288名中小学生和37名老师,而领导无一人受伤。
2、看了这资料,我们年青的一代,要从这群斑羚身上学些什么东西呢?
(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 )
教师总结:确实,作为人类的我们,面对生命,应让生命显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3、思考:斑羚飞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人)
4、是啊,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请用心感受这些画面,然后思考:从人类的身上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 (屏幕显示:人破坏动物,破坏自然的资料)(板书:珍视生命,保护动物)
5、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或者提出不懂之处)
结束语
同学们,地球只有一个,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真心希望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处,希望斑羚们今天的悲局不再重演,也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些关爱让人类的爱充满世界,让世界充满爱
五、布置作业
写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公益广告。
附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从人类身上——珍视生命,保护动物
从斑羚身上——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 讨/lw/Index.html>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 huan 邑 yi 冥ming 甍 meng 垣 yuan 睥bi 睨 ni 亘gen 莽 mang 霄 xiao 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安徒生公园》主要向人们介绍了座落在欧登赛的安徒生公园的情况。意在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后,借助网络或书籍等查找、搜集资料,进一步全面了解安徒生,认识安徒生。
教师学生分析:
对于安徒生的故乡,教师不是很熟悉。只能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而学生对于欧登赛这个地方更为陌生,只能通过课文的介绍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积累优美词句。
(2)了解安徒生故乡的一草一木对他创作的影响,感受故乡人们对他的怀念。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自主识字。
(2)通过阅读、搜集整理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安徒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安徒生故乡的一草一木对他创作的影响,感受故乡人民对他的怀念。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安徒生故乡的一草一木对他创作的影响,感受故乡人民对他的怀念。可以通过读课文的方式解决。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全面了解安徒生,认识安徒生。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材料,必要时教师要补充。
教具使用:
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说一说学过的安徒生童话故事。(学生自由说)
2、你还知道哪些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指名说)
3、教师:你们知道安徒生的故乡在哪里吗?是什么样子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安徒生的故乡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拼读生字词
2、小组合作,记忆生字词
3、检测:(出示小黑板)
(1)、指名读生词
(2)、看拼音写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齐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默读课文,回答问题: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交流感受、印象或看法。
(四)、作业
1、写生字
2、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创意说明:诵读是最古老、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文言文的方式。学习《论语》这样语言简练、含义深远的文章,就该是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读出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
二、听读,体味。
1.听读第一遍,标记字音。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听读第二遍,标记节奏:句内的节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
3.听读第三遍,标记轻重: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词语要轻读。
4.听读第四遍,听气韵。
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
三、表演读、诵。
要摇头晃脑地读,要动容地读,要气韵畅达地读,要陶醉地吟诵。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要为秋天写一曲颂歌,即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应该说学生对秋天比较熟悉,值得写的地方也很多,但关键是要写出每个学生眼中的秋天和心中的秋天,也就是要写出他们对秋天独特的情感体验,这自然成了本次作文训练中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目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依此原则本次作文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走进秋天,了解、描绘、领悟、欣赏秋天,从而歌颂秋天、礼赞秋天。让学生写作时做到有内容,负载情感,张扬个性,即披情人文,文现个性。至于教材要求写一首歌颂秋天的诗,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不应刻意教给学生一些写诗的方法、技巧和理论。因为空对空的理论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不仅枯燥而且深奥,最终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偏离了本次写作的中心。
基于此,教学时将本次作文训练课分解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寻找歌颂秋天的内容。第二,选取歌颂秋天的形式。第一个环节的重点是训练思维,激发情感,激情澎湃自然出好诗。第二个环节的重点是在思维成熟的基础上训练语言、安排结构,语言生动定能感染读者。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最后合成—个完美的整体。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
要求同学们课外搜集古诗词中写秋的诗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并做简要的分析理解。
[教学安排]
一、吟咏古诗,拜访秋天
通过品读吟咏秋天的诗词,感受秋天的美丽,领悟作者借秋天所抒发的感情。
1.竞说有关写秋的诗句,营造浓浓的读写气氛。
2.欣赏、品读秋之美,激发勃勃的赏美热情。
3.从古人笔下了解秋天的特点,发现具体的描写秋天的方法。
二、观察联想,礼赞秋天
用自己的语言抒写自己心中的秋之歌,尽量写出自己对秋天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多角度的训练,力求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描写秋天、赞美秋天以及表达感情的方法。及时反馈信息。
三、锤炼语言,创作秋诗
用心提炼语言,合理安排结构,使其成为一首颂秋之诗。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导入话题)
师:秋天是一年中最舒适的一个季节,它清新凉爽;同时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它色彩丰富;更是一个值得期盼的季节,它硕果累累满枝头;它还是一个多情多思的季节,常常勾起人的情思。它的`确是一个值得歌颂的季节。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不少诗篇讴歌秋天,人们赞美秋天的成熟、丰收。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一下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秋天的诗词。然后来竞说秋诗秋词,看谁记得多。
课堂预设:学生说到的可能大多是以前学过的诗词。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刘禹锡的《秋词二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杜牧的《山行》、马致远的《秋思》等。
(此环节主要将学生课前准备的素材展示出来,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诗词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对秋天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一步走进秋天、了解秋天作准备。)
二、吟咏古诗,拜访秋天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吟咏声中走进秋天、领略秋天,从而悟出赞美秋天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所咏诗词是如何描写秋天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推荐该诗的同学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告诉学生按以下句式表达:(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抒发了的情感。
经过分析,学生一定能明白名家都是通过描写秋天具体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的抒发又与所写景物的特点及作者当时的处境、生活环境和心情有关。启发学生分析所举的诗词是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要明确以下要点:
诗人杜牧通过枫林的一片火红,看到了秋天的勃勃生机,看到了秋天山林呈现的热烈,诗人唱出了春不如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美之歌。
自居易则给我们描写了深秋时节,夕阳映在江中的美丽画面,诗中意境优美,格调清新,那夜晚露水的晶莹剔透和新月似银弓的美丽呈现在眼前,表现了作者出任仕途中的愉快心情。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为我们描绘了山间秋雨过后的清新景象。
刘禹锡笔下画出了秋天晴朗天空下白鹤凌空飞舞的奇景,从诗中读出了作者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
马致远的《秋思》则是另一种风格的诗,写出了一个天涯游子的悲伤之情,因而在作者眼里树是枯的,藤是老的,连乌鸦都是昏的,一切皆笼上了一层凄凉的气氛。
分析小结:原来,这些作者都是借具体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一些感悟。诗人笔下的秋天皆因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的不同而不同。其景与情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同学们找到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
三、观察联想,礼赞秋天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打开思路,激活思维,启发联想和想象。并在讨论中解决歌颂秋天的什么,怎么歌颂的问题。
师:同学们已从古诗词中得到不少启发,下面我们来观察眼前的秋天,每个同学选取一两个方面,来礼赞秋天。
(学生自愿组合讨论,教师汇集讨论交流结果。)
预设情况:可写自然的风、雨、日、月、霜等;可写花草树木中的典型物,如菊花、枫叶、青松等;可以写动物的变化,如秋虫四起,阵雁高飞;可以写秋天收获的情景;也可以通过对比,来写秋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抒发对秋天的独特感情;也可以由自然的秋天联想到人生的秋天,即生命的成熟,或人生耕耘后的收获,或人生的衰老;可由秋菊联想到高洁的人品,可由秋风秋雨触发离别相思之苦;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心中的秋天美景或理想中的秋天;还可以借助《夏天的旋律》和《夏之绝句》两文从声音即听觉的角度来写秋天;还可以从色彩方面来写秋天;还可以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秋天,把秋天当作人来写,更亲切可爱……总之,秋天可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写作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具体安排。(此环节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三言两语都行,为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四、锤炼语言,创作秋诗
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心中有了写秋的具体内容,也掌握了一些赞美秋天的方法。因而此环节的重点是训练如何用诗的形式来写秋。具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诗歌应有哪些形式上的要求。大致拟定以下几点:
①诗要分节分行写,每一节大致4—一6句,句式上比较整齐,每行的字数大致相近。
②诗的语言凝练,还讲究押韵。现代诗可以灵活一些,用韵大致相近即可,这样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③诗是言志的,因而一定要在诗中抒发诗人的情感,建议初写者将感情直抒出来。
④为了使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往往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两种思维方法。其中联想主要有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方法。
第二,应该说每一个创新都自简单的模仿始。因而此环节的第二步就安排一次仿写。教师准备几个不同的材料进行仿写,每个仿写的要求和目的不同,并让学生抽签选择仿写的材料。具体如下:
①改变写春之诗的个别字,将其变成一首写秋的诗。意在学习诗歌分节分行的结构和锤炼诗的语言。
母亲/每当我想给您一阵春风/您笑一笑之后/给我整个春天。
②给出一首写秋诗的前半部分,要学生续写后半部分,主要练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学习运用拟人等手法来抒情)
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给人间/人们都爱……(续写)
③仿照第一节诗另选物象描绘秋天美的画面,重点训练诗歌如何表现画意,即写出诗歌美的意境。一枚落叶轻轻飘下/似一只金色的小船/满载秋天的回忆/飘近厚厚的书册/一抹淡淡的初霜/叫心灵懂得了珍惜
④仿照句式写一首四季诗。意在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
如果说,春天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姑娘;那么,夏天是;秋天是;冬天是。
(在实践中运用各种方法创作诗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寻找感性体验。因此在训练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体验,充分肯定学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学教案01-22
《守株待兔》语文教案02-01
《燕子》语文教案02-05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3-14
《太阳》语文教案10-27
《心声》语文教案06-22
关于语文教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