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语文教案四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
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体验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四:巩固延伸
金华城的浏览路线还有吗?
第二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三:品读体验。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6、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7、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第三课时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仔细、认真、大声地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品读:“浸”。
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
除了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一个月”“半年”“整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季节”……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
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
(“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
引读第8自然段。
7、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呢?
结束语: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初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初读指导
三、指导写字
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板书课题。
1、自学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好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读书,先组内读,学会互评,后汇报读,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2)出示字词:(略)
(3)点名读,相机正音。
3、各自轻声朗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理清脉络,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以下内容。
1、出示并认读生字。
2、指导。
3、范写,提醒注意。
4、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1、齐读课题。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好节号。
4、先组内读,学会互评,后汇报读。
5、读生字词。
6、各自轻声朗读课文。
7、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8、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以下内容:
(1)有些动植物怕北风,北风很得意。
(2)北风自以为是,但小雨不怕它。
1、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临写。
激发学习兴趣。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读顺,尤其是生字要读准确。
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在观察字形的基础上掌握写字的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精读训练
三、总结。
四、朗读背诵。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听课文录音。
(1)问: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找出后用笔画一画。
(2)它们怕北风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导朗读。你觉得北风怎样?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北风是怎样说这句话的?你能把这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语气读出来吗?
(3)过渡:真的大家都怕北风吗?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怎么知道小雨不怕呢?
(2)过渡:小小的鱼儿竟然不怕它,北风这下可气坏了,它是怎样的表现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了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北风想干什么?
过渡:那小雨冻死了吗?
5、学习第五自然段。北风看不见小雨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小雨真的没有了吗?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齐读第五自然段。
北风和小雨,你喜欢谁呢?这一篇童话故事,写了强大的北风虽然能够使许多动植物害怕,但是勇敢而聪明的小雨却不怕它。
教师指导: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1、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找出后用笔画一画。
2、它们怕北风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朗读。
1、个别读。
2、把这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语气读出来。
1、怎样读?(坚定、勇敢)
2、练习读。
3、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了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北风想干什么?
1、思考:
北风看不见小雨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小雨真的没有了吗?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2、齐读第五自然段。
交流
1、反复练习朗读。
2、分段试背。
3、有感情地背诵。
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展开一定的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指导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精确表达,并指导朗读。
拓展思维,引导学生说话训练。
指导背诵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天,谁能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春天。
2、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目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3、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目中的`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小组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出示下面词语,指导学生读正确:
穿梭 悄然 拢住 扑腾 曲线
5、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6、请一个学习小组读课文,其他组同学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细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互相质疑解难。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书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搜集海伦·凯勒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检查反馈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3、教师根据听写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二、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明确研读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了各自的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很深,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其言外之意。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用投影出示学生提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引导每一位学生认真揣摩,然后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并介绍自己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4、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方法。
⑴ 联系上下文理解。
⑵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⑶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三、品析语言,有感情朗读课文
1、作者对盲女安静的描写极为细致、逼真、生动,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及精妙。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深化感受。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表达方法、学习方法等多角度来谈。
2、盲女孩安静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她或许看见了我们所不能看到的事物。请同学们快速默读“阅读链接”。
3、这段文字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谁能将搜集的有关海伦·凯勒的事迹介绍给大家。
4、结合同学们的介绍再来阅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5、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海伦·凯勒自传》。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