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0 14:45:15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单元目标:

  1、 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 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 300+500 900—500 44+22

  30+50 35+55 87+49(遇到困难)

  2、87+49 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 40+40=80 12+80=92

  45+7=52 52+40=92

  47+5=52 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 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经历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认识过程,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 76+37 24+89 98+66 980+660 985+665

  2、980+660 985+665 不能用上节课学的计算,有同学算出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指生回答)

  80—7= 56—3= 76—12= 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 123—100= 876—123= 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坐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行348千米到达了大理,又从大理出发去丽江。大家在书上可以看到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那么大理到丽江有多少米呢?

  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作业练习六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复习

  完成口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 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 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 你们想了解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三、 探索新知

  1、 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

  2、 指名列式,板书。

  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3、 组织学生讨论算法。

  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出现的方法:

  1、 2×30=60 60÷2=30

  2、 6÷2=3 60÷2=30

  4、 将答案写在书上。

  5、 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本单元教学7~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除法,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安排的。本单元内容分成五段,前三段依次是7、8、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第四段是整理全部乘法口诀,进行乘、除两步计算。第五段是实践活动《算24点》,在游戏中熟练地进行四则计算。

  教学7、8、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教材采用了不同的编排: 7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安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是考虑了教学的衔接。1~6的乘法口诀是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分开教学的,在这些内容的后面又安排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现在接着教学数的运算知识,采用和前面相同的编排,有利于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只安排一道例题教学口诀,把用口诀算乘法和除法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先带出表内乘法,后带出表内除法。这是考虑到学生积累了编口诀和用口诀计算的经验,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能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也安排一道例题教学口诀,把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同时安排在试一试里教学。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口算乘、除法,而且体验到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四道算式(特殊的能算两道),初步感受了乘、除法间的联系。

  1. 让学生编乘法口诀,帮助记忆口诀。

  在教学1~6的乘法口诀时,多次组织了编口诀和用口诀计算的过程,部分5和6的乘法口诀,在教材的引导下已经让学生编出。本单元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主动学习的空间。

  (1) 7、8、9的乘法口诀全部让学生自己编。

  7、8、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线索是: 在现实情境中提出具体的问题,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编乘法口诀作铺垫;把具体问题抽象成相同数相加的数学问题,并用乘法计算;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思维,三道例题的编写是有变化的。

  第62页例题教学7的乘法口诀,像2~6的口诀那样,详尽地展开了上述活动,使新旧知识的教学很好地衔接起来。摆1只小船用7个三角形,依次算出摆2只、3只7只同样的小船各用三角形的个数,把得数填在教材提供的表格里。表格里三角形的个数分别是1个7、2个77个7相加的和,也是17、2777的积,找到这些教学内容,根据七道乘法算式就能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道例题的编写有两个特点: 一是表格里三角形的个数以及乘法算式的积都让学生计算和填写,二是在编口诀前先写出1个7、2个77个7相加这些数学问题,还写出了相应的乘法算式,这些都是为了学生能顺利地编出口诀。

  第71页例题和75页例题分别教学8、9的乘法口诀,教材里没有写出1个几、2个几8个几、9个几相加等数学问题和相应的乘法算式,要求看着填好的表格体会里面隐含的这些数学问题,直接编出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学生仍然经历编口诀的全过程,而数学思考的积极性受到激励,思维的连贯性得到锻炼,培养了初步的推理能力。另外,要求编出口诀以后,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填写在教材上。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通过交流相互评价编出的口诀是不是正确,把正确的口诀写出来;二是充实编口诀的学习活动,有利于记忆口诀。

  (2) 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7、8、9的乘法口诀句数比较多,得数比较大,部分口诀记忆有难度,甚至个别口诀还会相互干扰。因此,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是教学任务,教材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是利用题组沟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如第63页1、2题,第71页1、2题,引导从熟悉的口诀推出没有记住的口诀。如果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忘了,可以通过比5个7多7或比7个7少7推出。

  二是利用几个9相加的和比几十少几的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第76页第1题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如6个9比60少6,由此可知六九五十四。

  三是经常要求背口诀,像滚雪球那样,把新教学的口诀积累在已有的口诀上。如练习六、七、九里分别有背出1~7、1~8、1~9口诀的练习题,这样既复习了以前教学的口诀,也记忆了新教学的口诀。

  四是指导学生把学习的所有乘法口诀填入预设的表格里,整理出乘法口诀表。还要观察口诀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如纵看或横看表里口诀的排列规律;区分哪些口诀能算两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哪些口诀只能算一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寻找得数相同的口诀发现和交流规律,有利于记忆口诀。

  五是适量设计开放的计算题,如7□=□,在方框里依次填1、2、7,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在□□=16 的两个方框里分别填2和8或4和4,在36□=□的方框里分别填4和9或6和6,都在复习得数相同的口诀。

  2. 引导学生主动地用口诀计算。

  学生在学习1~6的乘法口诀时,形成了用口诀算乘、除法的经验。本单元教学7、8、9的乘法口诀,要运用已有的经验,主动进行计算,从而获得新的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1) 主动计算表内乘法。

  在1~6的乘法口诀里,没有编排用口诀计算乘法的例题,而是在教学口诀的例题后面,通过想一想及时让学生用口诀计算乘法,体会口诀的应用,感受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本单元仍然不编排用口诀计算乘法的例题,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之后,还是用想一想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应用学到的口诀进行计算。教学8的乘法口诀之后,没有安排那样的想一想,设计了第72页第3题,一个学生说一句8的口诀,另一个学生说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这道题不仅让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可以用来算8的乘法,还知道可以算两道与8有关的乘法,这是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能力的一次提升。教学9的乘法口诀之后,要求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进一步提升计算水平。

  (2) 主动计算表内除法。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编排了例题,用做28朵花这个题材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分别计算287和284。在学生求商的时候,提示了应该想的乘法口诀,重温用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知道这两道除法是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不编排例题教学,通过第72、73页第7、8、9题引导学生计算。第7题补充乘法算式,写出括号里的乘数,说说怎样想的,为口诀求商作了思路铺垫。第8题根据已有的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的得数,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用口诀可以求商,也为第75页试一试根据一句9的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作准备。第9题根据一句8的乘法口诀说两道除法算式,进一步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思路。这三道题循序渐进,体现了教材对学生的引导。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口诀算乘法结合起来教学。第75页试一试是第一次同时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这样安排是有基础的。因为在前面已经有一句口诀算两道乘法或两道除法的经验,还有根据乘法算式得到相应除法算式商的体验。第76页第2题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四道算式,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口诀计算的方法。另外,第78页第5题利用9的乘法口诀的特点设计了四组除法题,同组两题的被除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恰巧换位。意图是帮助学生正确记住9的乘法口诀,正确地选用口诀求商。

  (3) 教学乘法和除法的竖式。

  结合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乘、除法口算,教学乘法和除法的竖式。教学目的是进一步熟练计算表内乘法和除法,也为以后教学乘、除法笔算作些准备。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乘法和除法竖式的写法。

  乘法竖式的结构和加、减法的竖式比较相近。第64页例题示范了两个乘数以及积在竖式里的位置,由于积是一位数,学生接受乘法竖式的难度不大。试一试写57的竖式,积是两位数,要写在正确的位置上。茄子卡通提出积的个位应写在哪里这一问题,可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在教师指导下在竖式上写出积。想想做做里有关乘法竖式的练习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第1题把积写到竖式上去,进一步明确积的个位应该和乘数对齐,无论积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都要遵守这个规则;第二个层次是第2题独立写出完整的乘法竖式,初步学会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即先写出算式25=,然后写出竖式,最后把得数写到算式上;第三个层次是在第2题里把乘法竖式和加、减法竖式进行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相比显得很特殊,学生较难接受。例题教学62的竖式,要分两段讲解和示范。第一段讲被除数、除数、商的书写位置以及竖式上表示除法的符号,要强调被除数写在竖式的里面,除数写在左面,商写在上面,商要和被除数对齐。第二段讲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到竖式上,并用被除数减这个积。这一段是教学难点,可以联系图画里平均分的过程帮助理解: 平均分成2组,每组3人,是不是把6人都分完了呢?需要检查一下。检查的办法是把每组3人,2组分掉6人的6写到被除数的下面,被除数减这个数得0,表示都分完了。试一试写427的竖式,首先解决商的位置,明确商应该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写。其次是把竖式写完整,再次经历被除数减除数与商的乘积的计算过程,巩固对除法竖式的认识。

  (4) 教学乘除混合两步计算。

  在整理乘法口诀,较好地掌握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第81页例题教学乘除两步混合运算,使学生掌握运算顺序,更好地用口诀求积、求商。学生有加减两步计算的经验,从左往右依次进行乘除混合运算一般不会有问题。尽管这样,教学时还应该突出运算顺序,让学生牢固掌握。因为后面的教材不再教学这一运算顺序了。在练习九里安排乘除混合运算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综合,也是为了加强对运算顺序的认识。利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进行第二步计算是教学重点,也是容易发生计算错误的地方。为此,教材里有这些设计: 一是例题和试一试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写在这一步计算的下面,防止遗忘。看着这个数进行第二步计算,能有效地减少计算错误,并体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含义。二是想想做做第1、2题都设计了题组,先分步计算,再混合运算。混合运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不写在算式的下面,尽量记在头脑中。万一忘了,可以在分步计算里看出来。这样,直接写出第3题两步混合运算的最后结果就有了思路和基础。

  (5) 在游戏中练习口算。

  实践活动《算24点》是口算游戏,任意拿出4张扑克牌,根据这些牌上的数进行四则计算,要求最后得数为24。这项游戏寓口算于活动中,学生会感兴趣并乐意参与,从而自觉地练习计算。各次拿出的牌上的数一般不会完全相同,把各次的4个数组织成最后得数为24的计算必然不会相同,能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用4个数算得24,可能存在多种计算方法,对思维的发散是有益的。

  教材分三块编写。在学一学里交代游戏规则: 把扑克牌上的数进行加、减、乘、除计算,最后得数要为24;每张牌上的数都要参与计算,但只能计算一次。先对3张牌上的数进行计算,因为3个数算出24比较容易。以7、6、3这些数为例,具体呈现了游戏的方法和规则,让学生尝试着根据2、3、4,9、8、3,3、5、9这三组数分别算出24,体会游戏的过程和要领;然后把初步获得的经验应用到4张牌上的数算得24,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试一试是练习4个数算得24,通过三组数的计算与算法交流,学会算24点。比一比组织算24点比赛。有时4张牌上的数算得24比较难,也会有4个数无法最后算得24的情况,这时可以换牌再算,以维持学生算24点的热情。

  3. 在计算教学的同时重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应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以前教过的。教材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几乎每道例题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里教学计算知识,还在练习里应用教学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里编排的实际问题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选择了一些新颖的素材,充分体会现实的数量关系。如利用一星期7天算3星期的天数、63天是几个星期、根据停车场的收费标准算停车费等。新颖的素材促使学生把现实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体会总数、份数和每份数量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乘法和除法意义的理解。如第69页第8题根据同一幅情境图分别解决一个乘法问题和两个除法问题,从中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第9题在解答已有问题之后,还要提出另一个除法计算的问题,体会已知剪的段数能求每段的长度,已知每段的长度能求剪的段数,这是对平均分的又一次体验。

  第三,用估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85页第13题里24人乘船过河,先回答坐哪种船的只数少,再分别求都坐大船和都坐小船所要的只数。这就要求用估计的方法回答前面的问题。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估计,还能初步感受函数关系,即一只船里坐的人多(少),需要船的只数少(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预习反馈

  1、反馈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反馈:

  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4.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 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思维训练

  1、判断

  (1)12的因数有:1、2、3、4、6、12。

  (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个。

  (3)自然数a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

  (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

  2.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 )是4的倍数 (2)( )是60的因数

  (3)( )是5的倍数 (4)( )是36的因数

  四、课后小结:

  五、 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87页例3、4和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

  1、知道1小时有多长

  2、知道1秒有多长

  3、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小格呢

  2、1小时是 多少分?

  3、1分你能做些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小时是60分,那有多长?

  我门一节课有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久?有多少分钟了?那在休息10分钟就是60分,也就是1时

  1小时能做些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举例

  学生看书

  2、教学例4

  你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那条一次是多少时间?

  有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吗?

  那1秒有多长?

  学生回答

  观察钟面,认识秒针,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

  观察秒针走一圈后分针走了多少

  得出1分=60秒

  三、课堂活动

  1、10秒你能 派多少个球?

  学生活动

  2、完成4题

  课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2、连减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

  教学准备:

  相对应的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农民伯伯种的大白菜又获得了大丰收,他们正忙着收白菜、运白菜呢!

  出示主题情境图。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如下数学信息,第一运走288棵,第二运走256棵,原有850棵。

  二、问题探索

  1、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2)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问题(1)(2),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出来。然后重点研究问题(3)。

  2、思路探究。

  (1)教师启发与引导:想要知道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会有以下两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运走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再算运走第二车后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2、先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再算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4)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导学生把具体的问题情境、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计算的方法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导下,以下两种算法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1) 从总数里面连减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 从总数里面减去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应用练习

  1、计算方法的练习。

  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一练中的第1、3题。

  2、解决问题的练习。

  (1)第2题。

  a出示问题情境及第(1)问。

  b学生独立解答。

  c交流算法与想法。

  d出示第(2)问。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提出与第(1)问类似的连减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再与小伙伴交流。

  (2)第4题。

  a出示题目内容,带领学生读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从整体上看,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读数是逐渐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读数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c学生讨论。

  可能性1:如果小军是每天晚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四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可能性2:如果小军是每天早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三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d引导学生继续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以晚上统计为例,完成第(2)问。(思考)

  e第(3)问。

  〈1〉一般方法:把第(2)问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数相加。

  〈2〉简便方法:将星期日与星期一在表上显示的数相减,即1830301=1529(千米)

  四、课堂总结

  围绕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中心目标展开讨论,师生共同结课。

  板书设计:

  运白菜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

  教学难点:

  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学具盒

  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出示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让学生观察,说说从下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视图。

  接着追问:还可以怎样摆?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试一试,再看一看。

  学生分组展示不同的摆法。

  集体交流:你能找到摆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是正确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l、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1 某地1996~20xx年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年份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xx年

  降水量(毫米)

  920

  860

  1005

  670

  704

  根据上表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8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9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况,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选择数学信息、估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学习活动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去游乐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三年级上册30页~31页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的口算乘除法以及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知识,因此在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去游乐场”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如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筹备建校时,正值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进行课改实验之时,而现在的三年级学生正是建校时的第一批学生,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极个别来自农村,学生基础相对均衡,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尝试着去提出数学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讨论“如何过周末”

  师:转眼间,一周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你打算怎样度过这个周末呢?

  【作为一个寄宿制的学校,“如何过周末”是一个温馨的话题,周末了就可以与家人团聚,享受父母的爱。教师利用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在课始就紧紧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生1:我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我还要去参加象棋兴趣活动。

  生2:周六是我爷爷的生日,我们全家打算在这一周末一块儿到农村给爷爷过生日,我们好久都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了。

  师:你真懂事,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生3:我打算和××一起到郑州市人民公园看冰雕展览。……

  师:听了同学们的打算,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们学校三年级一班的同学在上周六也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他们去哪儿了?请大家看屏幕。(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在游乐场的录相)

  二、讨论“买票”

  师:在这段录相上,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他们去了游乐场,在售票处写着:太空船每人8元,蹦蹦床每人3元,电动火车每人10元。

  生2:三一班有12人玩太空船。

  生3:还有7人玩电动火车,16人玩蹦蹦床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

  生2: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生3: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

  生4:16人玩蹦蹦床需要的钱比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的钱多多少?

  生5:12人坐太空船和7人坐电动火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师: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想一想如何解决,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到学习小组的交流中,并进行指导。)

  师:哪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小组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呢?

  生1:我们这一个小组都是用口算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10×3 = 30,6×3 = 18,30+18 = 48,因此16×3 = 48

  生2:我估计它应该比12×3 = 36多,而比20×3 = 60小。

  生3:我是用连加来计算的。

  3+3+3+3+…… = 48。因为16×3 = 3×16,因此我们还可以把3+3+3+3+……转换为16+16+16 = 48。因此需要48元。

  生4:要求“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列式是:16×3

  我们是利用竖式来计算的。

  我先用6乘3等于18,18满10,把8写在积的个位上,并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1”乘3得30,再加上进上来的10得40,把4写在积的十位上。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呢?

  生1:我觉得用口算很方便。

  生2:我认为用竖式计算既快又正确。对于16×3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口算,但是如果遇到比较大的数相乘如16×8,516×7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用口算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课件出示: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12×5 18×3 15×6 24×4

  师:通过计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生答略)

  师:那么,刚才我们提出来的“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和“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你会独立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

  师:刚才,我们帮助了三一班的同学解决了买票的问题,他们也邀请我们一起到游乐场去。我们去看一看游乐场里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三、“小小游乐场”

  师:在赛场上,小乌龟正在进行赛跑,让我们来帮助它,使它跑得更快!

  游戏(1)“谁跑得更快”(以小乌龟赛跑的形式)

  师:在游乐场上,最近又增添了新的娱乐活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游戏(2)a:“木偶剧表演”(学生任意选择一种)

  b:谁的风车转得快!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热】小学数学教案02-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2-01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2-01

小学数学教案【热】02-01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2-21